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微生物进入人体,目的是互益共生。”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传染病控制研究所卢金星研究员认为:“世界上只有相对的致病微生物,没有绝对的病原微生物。”第一,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人类也是一种生物,是地球生物链里的一员。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动物、植物,也有微生物,它们互相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地球上丰富多采的生物圈。如果不是“人为”地破坏这个生物圈的平衡,地球上的万物是可以和平共处的。1998年的全国特大洪涝灾害之所以发生,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河流上游树木滥砍滥  相似文献   

2.
《民防苑》2007,(6)
1986年,科学家在南极的阿兰山脉考察中发现了一颗来自火星的陨石在显微镜下,科学家看到陨石中竟然显露出清晰的磁铁矿晶体。这一意外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些学者还据此断言,火星上存在着,至少曾经存在着生命。为什么看到磁铁矿晶体便会作出存在生命的判断呢?因为地球上这类铁矿的形成是与生命密不可分的,生命与矿藏具有不解之缘。大约在距今32亿年前,地球上已经有了生命——细菌,它们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早的生命体类型,其结构都是原始的单细胞。它们是地球最早的主人,今天的人类和各种动植物都是由它们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化而成的。细菌不仅为地球繁衍出如今绚烂多彩的生物界,还创造出了很多宝贵的矿藏。地球上一些富铁矿就是古代噬铁细菌的杰作。创造富铁矿的噬铁细菌是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早在32亿年前就活跃在地球上了。它们与当年存在的其他细菌是地球上唯一的生物种类,是地球上当之无愧的主人。噬铁细菌都是直径只有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原核生物,体内连细胞核都没有,只有在放大成千倍的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3.
正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地球,她是宇宙的奇迹,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这里曾经生活着很多独特而神奇的生命,霸王龙,剑齿虎……它们逐渐被地球所淘汰而消失;这里曾经也有很多美好的生命,渡渡鸟,恐鸟,因为人类的行为而消失;这里仍然生活着美好而灵动的生命,它们多姿而独特,它们顽强又脆弱。它们的命运,在你我手上,让我们善待地球,从我做起!  相似文献   

4.
<正>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随着人类的发展,地球的气候悄然变暖。然而,不时出现的特大暴雪以及寒潮的侵袭,又给我们打了一个大问号:地球上的气候到底是变暖了?还是变冷了呢?"暖冬"里的"酷寒"在杭州郊区农村,当地妇女都喜欢腌制白菜,但是2008年年底,一场特大暴雪突然降临,使妇女们腌制白菜的想法化为泡影。这一年,中  相似文献   

5.
白渝 《防灾博览》2004,(1):31-31
人类为生存,努力征服地球,同时,也在征服其它星球。各类人造卫星不断地被发射到地球周围的太空中,而且在今后约20年里数量要增加2倍,也还会送更多的人进入太空。就在人类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时,地球周围的太空也有了“垃圾”。  相似文献   

6.
正近百年来,由于人类干扰栖息环境,植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上百倍。与动物的消失相比,植物的消失并不太引人注意。然而,其影响虽然不直观,但是不可估量。植物的灭绝既是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损失,也是地球上遗传资源多样性的损失。生物多样性也是保证人类幸福的本源。文明的继续发展,仍然需要我们保护、保存和依赖这种多样性。植物的灭绝,对所有生物物种  相似文献   

7.
徐娜 《民防苑》2009,(2):29-30
我们喜欢欣赏各种各样的动物,不仅因为它们活泼可爱,更因为它们外形各异、色彩缤纷。物以稀为贵,自然界中的动物大多是彩色的,若是出现一些单色的动物,尤其是白色的动物,就显得特别稀罕了。因此,当自然界出现了一些白色的动物个体时,就成了生物学家宝贵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8.
基因污染不可不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丽萍 《灾害学》2002,17(4):82-82
时下,“基因”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不过,基因也和原子能一样: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环境亦具有破坏性。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基因,其化学“建材”几乎都是一样的。基因构成材料的这种通用性,使人为重组的基因有可能污染自然界生物的基因库——我们这颗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自从人类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一种本领,也就是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现在已经不单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撒播在几千万hm2的庄稼上。这些新型的庄稼,我们称之为“转基因作物”,即其基因是经过工…  相似文献   

9.
亓玲 《防灾博览》2007,(2):10-12
人类生活的地球目前大约已有46亿年.而人类的文明生活从有文字算起也有约6000年的历史.地球是人类之家,没有地球也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反之人类更应了解地球.且应爱护倍加。我们知道科学家把地球分为四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他蕴藏了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养活着地球陆地上60多亿人口和其它所有的生物。成为人类永恒的需求.那末.就目前所知道的地球各种主要资源都有那些呢?  相似文献   

10.
《民防苑》2006,(4)
可再生能源我们知道,目前世界上能源主要是矿物燃料,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等。这些矿物燃料是地球经历了亿万年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可是人类只用了短短的几个世纪就将把它们彻底消耗殆尽。因为这种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开采一点就少一点。当它们被全部开采完后,人类将怎么  相似文献   

11.
安阳 《防灾博览》2023,(2):36-39
<正>我们的地球从高空上看,就像一个巨大的“水球”。地球上的水,97%是海水,淡水资源仅有3%。这些淡水大多数分布在南极、北极的冰川地带。所以,地球上人类可以使用的淡水仅有0.26%左右。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并不丰富,约有1/4的人口缺少洁净的饮用水,全球淡水量严重不足。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时代。中国的人均淡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量的三分之一。我国有600多个城市缺水,4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同时水资源的浪费非常惊人,如果一个水龙头1秒钟漏掉1滴水,一年可以漏掉360吨水。因此,节水护水,共建美丽中国,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脑筋急转弯     
《民防苑》2014,(5)
正机械表的动力电子表的动力是电池中的电能,那么你知道机械表的动力是什么吗?谁在敲门地球上唯一存活下来的男人,坐在桌旁准备写遗书,突然听见外面传来敲门声。人类以外的动物早就死光了,也不可能是石子被风吹起打在门上的声音。当然,外星人也没有入侵地球,那么,到底是谁在敲门呢?  相似文献   

13.
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调查表明,地球上的沙漠面积达5100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面积的1/3,经常受到沙漠威胁的人口达8.5亿之多。除了南极洲和欧洲,地球上的其他各洲都有大片沙漠。更加令人忧虑的是,现在地球上的沙漠还在扩大,每年吞没着大批良田和村庄。比如,半个世纪以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制定了许多法律措施,其实动物也很忌讳近亲繁殖,因为近亲繁殖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无论是人工饲养的猪羊鸡狗等家畜,还是狮虎豹等野生动物,近亲繁殖产生的后代都往往体弱多病,存活机会较少。这是由于许多遗传基因只有在它们并存于双亲的基因中时才显现出其消极的一面,而双亲的亲缘关系越近,它们的基因特性雷同的机会就越大。在一般情况下,动物同人一样,很  相似文献   

15.
作为地球上最稳定,也是最庞大的生态系统,海洋面积辽阔,生物繁多,所持有的能量巨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面积的海洋被污染,海洋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蓝色'母亲'不堪重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对地球环境恶化、多种资源日趋枯竭的现状,我们必须深省……  相似文献   

16.
恐龙,这一为人们所熟知且在地球历史上曾极度繁盛的生物,却在6500万年前生物大规模集群灭绝事件中从地球上消失了。为什么地质历史时期许多繁盛的生物不再与人类生活在一起?地史上发生过几次这样的大灭绝?大灭绝的起因是什么?我们人类正经历生物大灭绝时期吗?生物大灭绝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都绝灭了吗?大灭绝后哪些物种能劫后余生并占领新的空间,继而发展壮大?追寻史前全球性的灾难事件,是为了更理性、客观的认识生物怎样应对环境  相似文献   

17.
动物行为异常与地震灾害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前地壳中的应力变化会引起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变化。动物有感受这种变化的能力,在地震发生前数天或数小时,动物可能会不安、抑郁或狂躁、迁徙或逃亡。动物的这种能力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动物在自我保护的同时有可能为人类提供地震预警信号。本文概述了动物感受地震灾害的机制,分析了从基因遗传水平上解释动物地震灾害避险能力的途径,阐述了找出可能作为灾害预警信号的特有动物异常反应的意义,讨论了建立试验性地震灾害动物行为异常预警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防灾博览》2002,(5):44-44
热带科学家发现物种比人们预想的少。 科学家在为期8年的研究中发现,地球上的生物种类远远低于人们的设想。这项研究的对象是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植物和以这些植物为食的昆虫。根据人们原先的估算,地球上大约有3100万个物  相似文献   

19.
在7月一个炎热的中午,我的一位好朋友冒着骄阳在动物园里游览。他打电话来告诉我:"此行不划算,大多数动物都在睡觉。"在炎热的夏天,大多数动物都会尽量减少活动,以躲避高温的伤害。过了一会儿,这位朋友又打电话来问我:"现在的夏天越来越热,人们可以躲在有空调的屋子里。而那些可怜的生物,尤其是野生环境中的生物,  相似文献   

20.
湿地是地球上弥足珍贵的天然生态环境。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人类的好伙伴、好朋友。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人类也必须善待湿地。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必须大力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第一”的观念。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成败的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