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和吉林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江苏省和吉林省农村能源消费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由于冬季取暖需求,吉林省农村人均总能源消费量高于江苏;在生物质能源方面,江苏使用秸秆居多,而森林资源丰富的吉林以秸秆和薪柴并重;在商品能源消费方面,江苏人均消费电力、成品油、液化气多于吉林,而煤炭消耗少于吉林;在新型可再生能源--沼气消费方面,江苏的推广效果好于吉林.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了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面积、人均耐用家电价值、人均摩托车及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地区等因素是影响农村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的重要因素;同时,政府的资金技术支持、人均纯收入、人均生猪养殖数量、农户位于粮食主产区或林区等因素对农户选择使用沼气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量的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春杰  马忠玉  王灿  刘子刚 《生态环境》2006,15(5):1029-1034
运用一种不产生残差的方法——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logarithmicmeanDivisiaindex),对中国部分省份、区域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分解分析。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变化分解成五个主要影响因素,即化石燃料的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人均GDP和人口总数。研究表明我国各省(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6年后呈现零(或负)增长趋势,主要影响因素是能源强度的提高;各省(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地区差异显著。因此,要在全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总体减排,应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消除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逐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3.
电力行业是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最多的行业之一,其减排成效是完成氮氧化物减排任务的关键。文章基于各省(市、自治区)能源平衡表,采用"自下而上"排放因子法,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电力行业2006—2014年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进行了核算。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从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强度、综合能源氮氧化物排放系数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电力行业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的省域特征,对省域氮氧化物排放特征进行类群划分,以期为中国电力行业氮氧化物分区域减排政策、途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与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从排放总量来看,2006—2014年各省(市、自治区)电力行业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62%;从人均排放的绝对量来看,经济发展较快和经济发达省域电力行业的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较高;从排放强度绝对量来看,中西部省域电力行业氮氧化物排放强度较高,东部发达省域的人均氮氧化物排放强度较低,且中东部省域氮氧化物排放强度下降较快,西部省份下降较慢;从综合能源氮氧化物排放系数来看,大部分省域排放系数呈下降趋势,经济发达省域的排放系数较低,欠发达省域的排放系数较高。中国电力行业氮氧化物减排政策、途径和措施应充分考虑省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能源利用结构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食物消费结构发生转变,食物源氮消费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以长江三角洲典型县级市常熟市为例,运用实地调研和N-calculator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计算2000—2016年食物氮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16年常熟市县城居民人均氮足迹为14.68~20.00 kg·人~(-1)·a~(-1),均值为(17.51±1.53) kg·人~(-1)·a~(-1);常熟市农村居民人均食物氮足迹为17.58~24.87 kg·人~(-1)·a~(-1),均值为(20.49±2.55) kg·人~(-1)·a~(-1)。县城居民食物氮足迹以动物源食物氮足迹为主(≥66.42%);农村居民食物氮足迹由2000年以植物源为主(51.90%)转变为2016年以动物源为主(62.40%)。2016年常熟市食物消费氮代价为7.64 kg·kg~(-1),比2000年下降24.65%,低于国家食物消费氮代价(9.90 kg·kg~(-1)),高于北京市水平(2.50 kg·kg~(-1))。食物消费结构、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化率是影响食物氮足迹的主要因素。该研究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天津在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较高,能源消费对高碳能源的依赖程度过高,经济发展对高碳产业的依赖程度过高。因此,天津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应指向"脱钩",即经济发展逐渐降低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战略核心在于能源消费要从源头上逐渐摆脱对高碳能源的过度依赖,经济发展要逐步摆脱对高碳产业和产业结构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7年中国NO_2环境监测站点数据,综合运用全局莫兰指数(Global Moran's I)和热点分析(Getis-Ord G_i~*)方法对中国NO_2污染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讨NO_2污染空间分布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7年,NO_2质量浓度年均值为31.28μg·m~(-3)。NO_2浓度分布在东西方向上大致以胡焕庸线为界,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南北方向上大致以长江为界,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2)NO_2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秋冬季节,NO_2高污染区由京津冀、河南、陕西等地扩大至山西中部、新疆东南部以及内蒙古的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等地区,其高值与中高值区域面积占比之和分别为13.47%与24.00%,显著高于春夏季。(3)NO_2质量浓度存在以京津冀及周边河南、山西等地区为主的高值集聚,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在云南、西藏、广西、海南一带。(4)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NO_2的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经计算调整后的R~2为0.74,该模型能解释NO_2空间分布的74%,拟合效果较好。在该模型中,城镇化率、森林覆盖率、第二产业占比以及人均电力消费量对NO_2质量浓度影响较大,城镇化率和第二产业占比与NO_2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关系,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电力消费量与NO_2质量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另外,城镇化率是对NO_2影响最显著的因素,城镇化率的提高对NO_2的影响程度由西向东逐渐递减。(5)NO_2与人均私家车保有量的相关系数r为0.403,华北、东南沿海、东三省及西部新疆、西藏地区,人均私家车保有量与NO_2空间分布情况基本一致,河南、陕西、湖北以及川渝地区则出现了人均私家车保有量与NO_2质量浓度不匹配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运用完全分解模型详细研究了2000-2007年间滨海新区能源消费总量变化的过程。结果表明,2000-2007年期间,经济规模扩张因素所产生的增长效应对滨海新区能源消费总量的持续增长起主导作用。与此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减量作用为负面的,技术进步因素产生的能源强度效应则是推动滨海新区能源消费减量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推动产业结构的跨越式演进以及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增加能源消费总量约束性的发展指标是滨海新区实现能源消费总量降低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动态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是近年来广泛用于评价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基于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对重庆市1997-200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序列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足迹变化的作用机理选择了6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作为自变量,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建立了人均生态足迹的驱动因子分析模型,揭示了驱动生态足迹序列变化的主要因素.计算结果显示,直辖以来,重庆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97年的1.1244hm2增加到2005年的1.490 3 hm2,而由于耕地占用等原因,人均生态承载力却在逐年减少,从1997年的0.507 5 hm2减少到2005年的0.465 2 hm2,导致该地区人均生态赤字逐年扩大,呈相对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驱动力分析模型表明: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均生态足迹增长具有强烈的驱动作用.直辖以来,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消费水平的提升,人均生态足迹也相应同步增长;而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的产业和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有限,因此它们尚未有效发挥降低区域生态足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2012年全国31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私家车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格局、总体趋势、空间异质性和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城市私家车碳排放空间分异显著,碳排放总量呈现中部东部西部、中部北方南方的变化趋势,人均碳排放量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态势,地均碳排放量则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态势。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对私家车人均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且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经度或纬度地带性规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七十年代以来日本节能方面的发展。由于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提高能源效率,工业部门获得了最大成功;在住宅和商业部门,电器等设备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由于客、货运输量增加,交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略有上升,尽管客运小汽车的燃料效率有所提高。 日本通产省全面负责节能政策。通产省还负责实施与工商部门有关的节能政策。另外,通产省还分别与建设省、运输省合作,在住宅部门和运输部门开展工作。为了通过普遍研究,传播公共信息以及其它活动实现节能政策的目标,通产省还与节能中心(ECC)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11.
岩溶山地生态退化的海拔空间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岩溶山地生态退化的海拔空间变异,应用地统计学对地处滇黔桂连片岩溶腹地,海拔变化范围广的贵州省毕节地区生态退化指标的垂直梯度空间变异进行分析.石化率的半变异函数最佳理论模型为线性有基台模型,植被覆盖率、土壤砾石率为球状模型.植被覆盖率的空间异质比为22.32%,具有强烈的垂直梯度空间相关性,主要受到随海拔梯度变化的自然性控制因素的作用;石化率、土壤砾石率的空间异质比分别为34.38%、25.97%,均具有中等程度的垂直梯度空间相关性,受随机因素的作用较大.土壤砾石率、植被覆盖率的变程分别为968.10、859.48 m,受因素影响的海拔范围都较宽;石化率的变程为52.28 m,受因素影响的海拔范围很窄.石化率、植被覆盖率的Moran′s Ⅰ系数随海拔梯度变化的趋势相类似,但土壤砾石率的Moran′s Ⅰ系数随海拔梯度变化的趋势与石化率、植被覆盖率的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2.
70年代以来,随着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问题的讨论已经改变。目前经济发达国家过剩的能源生产能力,反映了能源需求以及新生产源的减少。同时,能源危机可以看作是因其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而一直不鼓励提高能源效率。而且,中央计划经济国家仍然是效率极低的能源使用者。经济增长有利于使用那些能源密集程度可能不如其所取代的技术的新技术。 能源效率的永久性提高源于经济的结构性变化,也源于高能效技术的采用。本文讨论增加节能的前景,尤其在工业(消费能源最多的最终用途)和运输业。 虽然在促进节能项目上的投资比在能源供应上的投资更经济有效,也更有益于环境,但后者仍然得到普遍支持。发展中国家随着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自然要优先实现数量上的增长,但在这些国家,更高效地使用能源也可以大大降低需求。国际发展机构中那些仍然有利于增加能源供应而不利于节能的政策,亟待改变。然而,全世界关于必须降低能源需求的意识正在增长。  相似文献   

13.
基于DPSIR模型的曲周县氮素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氮素利用效率低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为基础,选取38项指标构建河北省曲周县氮素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1997—2017年曲周县统计资料,对研究区氮素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分析研究区氮素资源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97—2017年曲周县氮素利用驱动力、状态、影响因素评价值均呈上升趋势,而压力因素评价值呈下降趋势,响应因素评价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曲周县氮素资源在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由弱可持续水平向基本可持续水平发展。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8—2030年研究区氮素资源可持续利用呈上升趋势。情景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城镇化率、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10%,均可以使曲周县氮素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值提高。在曲周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加大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投入以促进家庭消费系统中氮的资源化,可以提高曲周县氮素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新闻     
世界新闻"2004年全球状况"评"消费的代价"世界观察学院在其年度报告--"2004年全球状况"中称:当前全世界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属于纯粹的"消费一族",商品和服务不可持续的消费速度将给人类本身及其生活的这个星球带来提高全球消费耗费了大量的资源.森林、湿地和其他自然区域不断萎缩.90%的纸张仍然来自树木,全世界大约五分之一的木材消费是用于造纸.全球75%的渔业资源已被开发,或是超出了可持续的限度.交通耗能占全世界能源总消费量的30%,石油总消费量的95%.该报告将人们的关注点吸引  相似文献   

15.
大庆市1997~2003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大庆市1997~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在2.3~2.7 hm2之间变化,人均生态赤字在1.3~1.7 hm2之间波动,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左右,且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足迹增长主要是由于石油开采和加工消耗能源所致。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倡导节约型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是消减生态足迹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基尼系数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尼系数是经济学中对贫富差距量化评价的重要工具.文章从基尼系数的经济学内涵出发,将基尼系数的概念和意义应用于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分析.以全国各地区的能源消耗分配为例,应用基尼系数法分析了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对能源消费强度分配公平性的影响,并提出了以绿色贡献系数作为判断不公平因子的依据.绘制各影响因素的洛伦茨曲线,计算出中国2006年的能源消耗基尼系数,根据基尼系数和绿色贡献系数对能源消费强度地区差异进行量化分析,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中,城镇化可能是最根本、潜在影响最大的因素。文章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对城镇化作用于碳排放的效应及其空间尺度差异、基于空间关联效应的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等问题等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城镇化对碳排放的作用效应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城镇化对碳排放的总效应、城镇化对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城镇化通过中介变量对碳排放产生的间接效应。但现有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对碳排放的总效应以及城镇化对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对城镇化对碳排放产生的间接影响的研究重视不够;现有研究将研究单元视为相互独立且均质的个体空间,普遍忽略了地区间的空间效应问题。另外,现有研究结果具有尺度依赖性,且中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是分层嵌套结构,但现有研究普遍忽略了空间尺度差异、缺乏多尺度空间的对比研究,对研究区域所具有的分层嵌套结构特征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的建模与分析。最后提出应加强城镇化对碳排放作用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扩展城市群与县域尺度的研究、城镇化对碳排放作用全效应的系统研究以及空间效应视角下城镇化与碳排放关系的多尺度空间对比与多尺度空间关联效应研究的建议与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太湖流域农村生活用水量、污水产生量、空间分布及生活污水去向,为准确核算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物负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农户人均日用水量与农户收入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上海平原区农户人均日用水量最高。受生活水源和水价约束等因素的影响,江苏和浙江丘陵区农户平均日用水量高于平原区。各乡镇年用水量与生活污水污染物的空间差异主要与所处地形区、常住人口数量、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有关。虽然化粪池在太湖流域农村地区得到了普及使用,但是只有厕所污水和一部分浴室、厨房污水被收集起来进入化粪池进行初步处理,30%~50%的厕所污水经初步处理以后排入河流,对地表水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视。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并不能有效减轻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对地表水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江苏省各城市2001—2021年的面板数据,结合IPCC碳排放测算方案运用“自下而上”方法完整测度了江苏省城市交通运输部门碳排放量,运用两级LMDI加法分解模型分析了8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和影响异质性。结果表明:关于时序变化趋势,江苏省交通碳排放经历了3个阶段,2001—2005年为高速增长阶段,2006—2013年为中速增长阶段,2014年至今为低速增长阶段,增长率持续稳定在10%以下;关于空间变化趋势,江苏省交通碳排放量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苏州碳排放量约占江苏全省的1/3;关于驱动因素,江苏省交通碳排放的促增因素为能源效率、经济水平、公共交通饱和度、绿色植被覆盖率、人口规模,促降因素主要为产业结构、公共交通参与度、土地利用结构,其中经济水平是首要的促增因素,公共交通参与度是主要的促降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主城区绿色空间的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直辖以来高速发展,重庆主城区是我国典型的高密度山地城市。近年来城市扩展异常迅速,土地开发强度高,城市绿色空间变化显著。基于遥感影像提取植被信息,使用景观生态学指数和缓冲区密度,分析重庆市主城区25年来绿色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揭示主导的影响因子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绿色空间的面积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其边界线逐渐远离市中心,北部、西南部和南岸区的绿色空间减少最明显;近年来,中心城区在旧城更新过程中绿色空间呈增加态势;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一系列的国家政策推动了重庆市快速城镇化和城市扩张,是绿色空间演变的主要间接驱动因素,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方向的引领、道路网络的线性切割包围及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状侵占等联合驱动是重要的直接驱动因素,旧城更新推动了绿色空间的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