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江平原退化湿地和农田土壤养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江平原农业开垦导致地表水位和土壤水分下降,原生湿地退化为沼泽化草甸和典型草甸,或者直接转化为水田和旱田.退化湿地与农田土壤养分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种样地类型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水田>沼泽化草甸>旱田>典型草甸,全氮含量差异与有机质含量差异相一致,速效磷含量为水田>旱田>沼泽化草甸>典型草甸.这说明在湿地退化为典型草甸的过程中土壤养分严重下降,水分状况是影响湿地土壤养分下降的关键因素;但是农田土壤养分仍然保持较高水平,主要是由于耕作、施肥等非水分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水分条件和人为干扰共同决定了退化湿地和农田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2.
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变化对盐分环境梯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盐分是影响干旱区荒漠植物群落动态的决定因素之一。基于2012年5月和10月在艾比湿地调查的植物样方和实验得出的土壤表层盐分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39个土壤表层盐分数据划分为3个盐分梯度0.03%~0.73%(S1)、0.81%~1.73%(S2)和2.40%~3.12%(S3),分析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植物多样性变化对土壤盐分环境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距湖15 km和距湖5 km采样点大部分处于第1个盐分梯度,属于轻度盐渍化;鸟岛、博河、鸭子湾、奎屯河、和距湖10 km处均处于第2个盐分梯度,盐渍化程度达到中-重度;湖边采样点,在3个盐分梯度各有分布。(2)3个盐分梯度上的主要植被类型不同:S1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为主,并且出现的植被种类较多(37种);S2以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盐节木(Haloenemum strobilaceum)为主,出现的植被种类相对较少(11种);S3以盐节木(Haloenemum strobilaceum)、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主,出现的植被种类较少(7种),随土壤盐含量的升高,植被种类减少、群落生活型结构有所改变,草本比例减少,灌木和乔木比例有所增加。(3)植物Simpo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在中盐梯度下达到最大,最大值分别为0.84、2.28、3.82。(4)Pielow 指数则是随着盐分梯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在低盐梯度下达到最大值,最大值为1.26。(5)多样性指数在S3梯度下整体显著降低,即土壤盐分含量为2.40%~3.12%时对艾比湖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土壤是湿地植被生长和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土壤环境因子对鄱阳湖湿地植物群落分布特征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湿地生态系统地球生物循环过程。通过研究鄱阳湖湿地不同生境下植物群落土壤环境因子特征变化,结合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探讨了鄱阳湖湿地主要土壤环境因子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Jaccard指数、Sorensen指数和Cody指数均表现为样带1(藜蒿-苔草带Cynodon dactylon-Carex cinerascen)样带2(芦苇-藨草群落Phragmites communis-Phalaris arundinace)样带3(苔草-狗牙根群落Carex cinerascen-Artemisia selengens)样带4(苔草-藨草群落Carex cinerascen-Phalaris arundinace),随生境梯度呈递减规律;而Bray curtis指数则表现为样带1样带2样带3样带4,随生境梯度呈递增规律。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呈一致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样带1样带2样带3样带4,而土壤速效磷表现为样带1样带3样带2样带4,不同植被带土壤全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植被带Bray curtis指数均与土壤养分呈负相关,Jaccard指数、Sorensen指数和Cody指数均呈正相关,沿河岸带的增加,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逐渐增加,而土壤磷素与湿地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RDA排序分析表明,土壤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的生态梯度,土壤有机碳是影响研究区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土壤全氮是影响湿地植被分布的次要土壤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4.
三江平原湿地植物物种空间分异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在地形、水分等因素制约下的植物物种空间分异规律,包括垂直分异规律和水平分异规律。首先,按照地形和水分的分异组合特点,把湿地生境分为较干燥生境、季节积水生境和常年积水生境。然后,在各个生境内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调查植物物种。调查分为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2003年3个时期,范围包括三江平原的典型湿地植物群落。数据分析时采用了生境组合法。即把3个不同的生境组合成一个水分(或地形)梯度带,根据频度和多度指标筛选出主要物种,然后按照其空间位置,列出主要植物物种沿水分梯度带的分布序列。研究发现:三江平原湿地不同生境的植物物种组合和垂直分异差别明显。较干燥生境的植被类型以岛状林群落为代表,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层次分明。季节性积水生境的植被类型以小叶章群落为代表,是典型的湿草甸植物群落,垂直结构不明显。常年积水生境以毛果苔草群落为代表,植物群落层次也比较明显。植物物种水平分异规律,基本上可由植物物种空间分布序列图来代表。随着地势降低,水分增多,乔、灌植物,湿草甸植物,水生草本植物在特定的空间依次出现。  相似文献   

5.
温带荒漠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土壤水盐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叶片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直倍受关注。以艾比湖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荒漠林为研究对象,布设5条30m×3 000m样带,设置30个样方,并沿土壤水分(4.20%±0.57%)、(9.69%±1.95%)、(17.59%±0.83%)和盐分(3.45±0.46)、(4.72±0.74)、(6.42±0.35)g·kg-1环境梯度系统测量了群落中植物的4种叶片性状,包括叶面积、叶厚度、比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等,试图寻找干旱和盐渍化双重胁迫下物种、生活型和群落3种水平上叶片功能性状的调整策略,并对是否出现策略响应现象作出可能解释。结果表明,(1)物种水平上,只有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和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的叶绿素含量与土壤盐分表现出显著线性关系,前者为正相关关系(P0.05),后者为负相关关系(P0.01);所有植物叶片厚度与土壤水分、盐分和水盐比均无显著线性关系(P0.05);罗布麻和白刺(Nitraria schoberi)的叶片面积与土壤水分和水盐比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与土壤盐分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白刺、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的比叶面积与土壤水分和土壤水盐比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在温带荒漠区,深根系植物能利用更多资源,减弱盐害作用,更易保持叶片功能来适应盐、旱胁迫。(2)生长型水平上,沿着土壤水盐梯度(Ⅰ高水高盐-Ⅱ中水中盐-Ⅲ低水低盐),草本和乔木植物的叶片厚度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叶绿素、叶片面积和比叶面积都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灌木叶片厚度呈倒"V"型变化,叶绿素、叶片面积和比叶面积呈"V"型变化。乔木和草本权衡叶片厚度与面积之间碳投资的功能,以及灌木的丛生特性体现了温带荒漠区不同生长型植物适应不同胁迫环境的生长策略。(3)群落水平上,叶片功能性状在Ⅱ梯度下与I梯度或Ⅲ梯度之间呈显著差异;并且土壤盐分含量和土壤水分含量的解释量均较大,其中土壤盐分含量的解释量最大,为13.7%,土壤水盐比值的解释量最小,为2.4%。说明不同水盐梯度下,群落植物叶片性状梯度性的功能调节保持着资源优化配置,侧面反映出水盐异质性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温带荒漠区植物群落构建。  相似文献   

6.
北固山湿地土壤氮磷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镇江北固山湿地是一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为优势植物的滨江湿地,土壤中氮磷空间分布对了解湿地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北固山湿地的典型区域内布点采样,对土壤中氮磷进行分析,研究了湿地土壤氮磷水平变异性及氮磷在不同植被区土壤中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北固山湿地全氮主要分布在0~60 cm土壤层,表层土壤中全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下层土壤.土壤各层次全磷的水平变异性普遍高于全氮,尤其在20~40 cm土壤层全磷的变异系数达到52.34%,说明氮素在各层次分布相对均匀.植被类型对土壤中氮磷的空间分布有较大影响,虉草区各土壤层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均高于芦苇区,其0~20 cm和20~40 cm土壤层全磷质量分数亦高于空地.受污水排放、内江水冲洗等作用,污染空地及三个排污口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分别呈现不同的空间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湿地生态恢复和生态清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荒漠化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吕贻忠  马兴旺 《生态环境》2003,12(4):473-477
土壤养分的变化与荒漠化植被演替有密切的关系,当草地生态系统演变为以灌丛为主的生态系统时,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增强,形成以灌丛为核心的“肥岛”;风蚀是造成荒漠化土壤养分迁移的重要动力,而降尘对荒漠化表层土壤养分具有富集作用;如果降尘作用大于风蚀作用,土壤养分将增加,如亚马逊盆地通过降尘每年获得的磷为1-4kg/hm^2。水蚀也是荒漠化地区土壤养分损失的主要途径,灌丛生境每年径流的损失量比草地生境的径流损失量大得多,而且草地生境发生荒漠化时其灌丛的入侵可能与土壤氮素的损失有关。在荒漠化地区,火烧可导致凋落物中43%的全氮在燃烧中逸失,火烧后土壤的侵蚀模数增加,频繁的火烧会导致灌丛草原的“肥岛”消失。对荒漠化地区自然土壤的农业开垦一般导致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下降,风蚀作用加强而往往导致土壤退化;但经过恢复植被和土壤改良,表层土壤养分可明显提高。目前专门针对荒漠化土壤养分循环的模型尚未报道;但荒漠化地区主要集中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原、荒漠草原地区,针对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N、P、S等养分循环已经有不少模型,如EIPC模型、SPUR模型、CENTRUY模型等;它们也可以用来揭示荒漠化土壤的养分循环以及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把这些模型进一步与GIS相结合,研究区域尺度上土壤养分的变化与荒漠化的关系更有现实价值。文章从多方面概括了风蚀、水蚀、火烧、植被演替、农业措施对荒漠化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及目前荒漠化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和荒漠化土壤养分循环的定量化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硫的组成与垂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为对象,对比研究了典型草甸小叶章湿地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湿地土壤硫的组成与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2种小叶章湿地类型中,土壤总硫含量分别为303.39~520.83和303.74~1 219.81 mg·kg-1,平均值为391.62和513.03 mg·kg-1,均低于世界平均土壤硫含量(700 mg·kg-1).硫主要富集在土壤表层,且主要以有机硫形式存在,有机硫占总硫比例约为90%,而在有机硫中,则以碳键硫所占比例最大,占总硫比例分别为45.34%和37.24%.沼泽化草甸小叶章湿地土壤各形态硫含量及其变异性均高于典型草甸小叶章湿地.在2种湿地土壤中各形态硫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和变异性.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硫含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受到土壤各粒级含量的影响,并且土壤各形态硫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典型样地法,根据当地采沙运沙干扰及河岸带水位变化的影响,将河岸带生境划分河滩地、砾石地、芦苇地、斑茅地、沙坑地5个类型.运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冗余分析(RDA)研究不同生境间河岸带草本植物区系成分、群落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5个类型生境记录草本植物共35科91属109种,以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蓼科(Polygonaceae)植物为主,沙坑地物种数最多,砾石地和河滩地物种数次之,斑茅地和芦苇地物种数最少.(2)属的区系成分较全面地表现了河岸带草本植物的地理分布,金马河温江段草本植物区系主要由世界分布型和泛热带分布型构成.(3)不同生境类型下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具有特定变化趋势,物种丰富度指数(D)对生境变化响应不显著.(4)河岸带土壤pH呈弱碱性,砾石地和芦苇地的全氮、全钾和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生境,河滩地和沙坑地土壤含水量、全磷含量较低. DCA和RDA结果表明,含水量、全氮和有机质是影响生境群落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土壤pH是影响植物区系组成分异的最主要条件.综上所述,经生态改造后的河滩地生境为河岸带最适生境类型.(图3表4参27)  相似文献   

10.
宁夏东北部典型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与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东北部荒漠草原为研究区,采用野外样方调查、采样和室内植物鉴定、土壤样品测定等方法,探析研究区内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土壤养分特征,以及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以期为中国荒漠治理、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性利用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研究区植物共86种,隶属61属21科,其中禾本科(18种)、豆科(16种)、菊科(13种)和藜科(11种)植物占总物种数的67.44%;(2)研究区土壤总体上呈碱性,pH值平均为8.81,全氮、全磷、有机质的质量分数(0-10 cm土层)分别为0.07-0.54、0.16-0.51、0.51-6.24 g·kg^-1;(3)研究区植物多样性指数中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他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表明,宁夏东北部荒漠草原植物种类少,禾本科、豆科植物优势明显,土壤养分条件差,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对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石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功能退化、岩石裸露的生态地质灾害,但其根源是脆弱的地质环境,故其治理必须从地质条件入手.植物地境是植物的地下生境,是植物生存的地下空间,由土壤、部分母质及包含在其中的水分、盐分、空气、有机质等构成.地境再造即是人工塑造植物所需的地境条件,为植物生存提供基础.地境再造模式包括植物地境特征调查、地境空间再造、土壤再造和适应所选物种的种植过程.事实证明,植物地境再造模式适用于石漠化治理.  相似文献   

12.
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 Dunal.)在中国是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为探明其入侵对土壤特征的影响,比较研究了荒地(WL)、路边(RS)、农田(FL)和林地(FY)生境中入侵样地(IA)和未入侵样地(CK)0~10、10~20 cm2个土层中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旨在为刺萼龙葵的防治提供理论数据。结果发现,对不同土层土壤养分而言,刺萼龙葵入侵对土壤铵态氮、速效磷、全磷和有机质的影响比较大。相对于未入侵样地(CK),随土壤深度增加,刺萼龙葵入侵提高了荒地、降低了林地土壤铵态氮含量,荒地增幅为25.39%,林地降幅为33.62%;提高了林地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幅为44.07%;提高了荒地、路边和农田土壤全磷含量,增幅分别为74.27%、28.26%和157.40%;降低了路边和农田及提高了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路边和农田分别下降48.04%、15.69%,林地升高110.30%;其他养分含量则无明显变化。对不同生境而言,刺萼龙葵入侵对路边和林地生境的土壤影响比较大,且不同生境的不同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有所不同。相对于林地生境的CK样地,随土壤深度增加,刺萼龙葵入侵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及速效磷的含量,增幅分别为110.30%、37.60%、7.06%、44.78%和44.07%;降低了土壤铵态氮含量,降幅为33.62%;对土壤硝态则无明显影响。相对于路边生境的CK样地,随土壤深度增加,刺萼龙葵入侵提高了土壤全磷含量,增幅为28.26%;降低了土壤硝态氮、有机质含量及脲酶和磷酸酶活性,降幅分别为21.54%、48.04%、44.17%和37.50%;对其他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则无明显影响。总之,对不同土层而言,刺萼龙葵对铵态氮、速效磷、全磷和有机质的影响较大;对生境而言,刺萼龙葵入侵对路边和林地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镇江内江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镇江内江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在镇江内江特有的水文条件下淤积而成,形成于江滩裸地上的植物群落开始了群落的原生演替过程。在此过程中,湿地的土壤养分状况随着植被的演替更迭,发生着协同演化的过程。为了进一步丰富群落演替理论,通过研究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以及同一演替阶段不同层次土壤养分状况的时空变化,探索演替过程中的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养分变化的内在联系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演替进行,土壤的养分状况趋于改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只有速效钾的含量在后期芦苇阶段明显降低,这主要是由于收割芦苇将富含钾素的芦苇植株带出湿地系统所致。由于植物根系分布及枯落物多少的差异,使得各营养成分的垂直分布各异。  相似文献   

14.
青檀天然群落土壤成分及其对青檀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殿蓓  李建华  陈玉兰  刘仁阳 《生态环境》2010,19(10):2318-2324
对湖北省三潭风景区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天然群落土壤主要元素进行测定,并通过因子相关分析,探讨了土壤成分与青檀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青檀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Ca2+、Mg2+平均质量分数为3.598和0.176 g·kg-1,速效钾、全氮、有效磷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是133.324 mg·kg-1、4.413 g·kg-1和3.569 mg·kg-1,有机质平均质量分数为3.295%。土壤水溶性Ca2+与青檀生长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可溶性Mg2+与乔木、灌木的丛生植株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当Mg2+浓度处于0.191~0.221 g·kg-1之间时,青檀的丛生植株数量大;全氮与青檀乔木平均高度、平均胸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生植株数量呈显著负相关;有效磷与乔木平均高度和胸径呈显著正相关;速效钾与乔木丛生植株数量及乔木总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灌木冠幅呈显著正相关。按土壤成分可将青檀群落聚成3类,3个聚类组的土壤水溶性Mg2+、全氮(TN)、速效钾(TK)、有效磷(TP)、有机质以及青檀乔木植株总数量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泌盐盐生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根据盐生植物的抗盐生理机制及其形态结构和生态学特征 ,可将盐生植物区分为真盐生植物 (euhalophyte)、泌盐盐生植物 (recretohalophyte)和假盐生植物 (pseudohalophyte)三种类型[1 ] ,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态特征 .泌盐盐生植物体中具有特殊的泌盐结构———盐腺或盐囊泡 ,可将植物体内过多的盐分排到体外 ,故能很好地适应盐渍生境 ,在多种盐渍生境中皆能生存 ,如盐湖、盐漠、盐渍草甸、盐沼等 .中国地域广阔 ,存在各种盐生植物生境 ,但是 ,由于我国专门从事研究盐生…  相似文献   

16.
黎建强  张洪江  程金花  王幸  吕文星 《生态环境》2010,19(11):2574-2580
在调查分析长江上游现有坡耕地植物篱的配置方式、生长状况和室内分析植物篱-坡耕地系统中土壤养分含量和颗粒组成的基础上,对3种坡耕地-植物篱系统中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坡耕地-植物篱系统中,植物篱能显著改善和提高植物篱带内表层土壤的养分含量,不同植物篱带内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平均质量分数比带间坡耕地土壤分别提高了59.1%、83.5%、56.2%、83.3%、149.6%、14.0%、153.1%,植物篱带内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比带间坡耕地土壤提高了21.6%。植物篱带内比带间坡耕地土壤沙粒质量分数减小了9.4%,粘粒质量分数增加了21.6%,在植物篱系统中土壤粘粒质量分数与土壤养分含量在3种植物篱系统内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自篱间坡耕地至植物篱带呈增加的趋势,至植物篱带下土壤粘粒和土壤养分含量减小。  相似文献   

17.
植物对沼泽湿地生态系统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连续3个生长季(2003-2005年)对三江平原小叶章草甸和毛果苔草沼泽N2O排放通量进行野外对比观测试验.结果表明,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湿地生态系统N2O排放通量的影响不尽相同.植物的参与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N2O的排放,2003-2005年生长季小叶章草甸土壤-植物系统N2O排放通量分别是土壤表观N2O排放通量的1.58倍、2.09倍和2.34倍,同期毛果苔草沼泽土壤-植物系统N2O排放通量分别是土壤表观N2O排放通量的1.86倍、1.50倍和1.33倍.3个生长季小叶章草甸N2O排放通量均大于毛果苔草沼泽,这主要是由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性以及水文情况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青海超净区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誉为亚洲四大超净区之一,该区域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除了来自大气沉降外,只有输出没有人为输入,这一生产管理方式是否会影响该地区草原生产的可持续性,目前鲜见报道。文章分析了青海省河南县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以确定该区域土壤供肥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河南县高寒草甸土壤中灌丛型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为79.07 g·kg~(-1),禾草型草甸最低,为57.89 g·kg~(-1);灌丛型草甸、杂类草型草甸和沼泽型草甸之间土壤有机碳差异不显著,与矮嵩草型草甸和禾草型草甸差异显著。土壤全氮含量同样为灌丛型草甸最高,为7.14 g·kg~(-1),禾草型草甸最低,为5.52 g·kg~(-1),但5种类型草甸土壤全氮含量均差异不显著。土壤全磷含量以杂类草型草甸最大,为2.0 g·kg~(-1);全钾含量以矮嵩草型草甸最大,为25.21 g·kg~(-1);而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均以沼泽型草甸最小,分别为1.93 g·kg~(-1)和21.10 g·kg~(-1),但5种类型草甸土壤的全磷和全钾含量均不显著。灌丛型草甸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为438.72 mg·kg~(-1);禾草型草甸最小,为391.10 mg·kg~(-1)。灌丛型草甸和杂类草型草甸土壤碱解氮含量差异不显著,与沼泽型草甸、矮嵩草型草甸和禾草型草甸差异显著。沼泽型草甸土壤速效磷含量最大,为13.79 mg·kg~(-1),矮嵩草型草甸最小,为10.32 mg·kg~(-1);5种类型草甸土壤速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杂类草型草甸中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为350.94 mg·kg~(-1),沼泽型草甸最小,为246.25 mg·kg~(-1);矮嵩草型草甸、禾草型草甸和杂类草型草甸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与灌丛型草甸和沼泽型草甸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和碱解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5种类型草甸土壤供氮、供钾潜力均极高,且速效钾含量已达到富钾水平,但供磷潜力较低。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有效洞口数密度划分高原鼠兔干扰强度的方法,研究不同高原鼠兔干扰强度对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其贮量的影响,以期阐明高原鼠兔对土壤养分供给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高原鼠兔干扰强度增加,高山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其贮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干扰强度Ⅱ时最大(对应的有效洞口数密度为224个/hm2)(P<0.01).高原鼠兔干扰条件下,0-10 cm土层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大于1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P<0.01),而有机碳和全氮贮量在0-10cm和10-20 cm土层间差异不显著.因此,从高山嵩草草甸土壤养分调控角度看,适量的高原鼠兔干扰能够提高高山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固持潜力.  相似文献   

20.
淮北市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淮北市采煤塌陷区内湿地(南湖湿地、东湖湿地)、园林绿地、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养分含量情况.结果显示:湿地中受人为干扰强烈的南湖湿地土壤全氮量为1.128g/kg,显著高于园林绿地,与人为干扰弱的东湖湿地和耕地无显著差异;湿地有机质含量南湖为23.781 g/kg,东湖为11.250 g/kg,二者之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