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与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洞庭湖沉积物重金属已经有一定的研究,然而关于洞庭湖底栖动物与沉积物重金属的关系研究还是空白。本通过研究底栖动物与沉积物重金属的相关性,初步筛选出适宜洞庭湖沉积物重金属监测的底栖动物指标。2014年对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和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进行了4次调查,共记录底栖动物4门7纲58种,其中寡毛类7种,软体动物28种,水生昆虫19种,线虫(Nematoda sp.)1种,蛭类(Hirudinea sp.)2种,钩虾(Gammaridae sp.)1种。洞庭湖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87.4 ind·m~(-2),软体动物是最主要的类群,占总密度的47.3%,寡毛类和水生昆虫的密度分别为24.1和27.8 ind·m~(-2),分别占总密度的12.9%和14.9%。洞庭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是As、Cd和Hg,其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6.0、2.81和0.18 mg·kg~(-1),分别超过了洞庭湖背景值0.94、11.2和1.57倍,其中As和Cd分别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0.04和3.68倍。内梅罗评价显示湘江和资江入湖口和洞庭湖出口是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地点。寡毛类密度与Pb、Cd、As、内梅罗指数值呈极显著正相关,BI指数与Cr、Pb、Cd呈显著负相关,可以看出寡毛类较为耐受重金属污染。研究表明寡毛类密度和BI指数可以作为洞庭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2.
香溪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生态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7月~2006年6月对三峡水库湖北库区最大支流香溪河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采集,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及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香溪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在不同季节、不同支流间差异均显著;密度在各季节间差异显著.四节蜉、高翔蜉、锯形蜉、朝大蚊和扁蜉生态位较宽;Tetropina sp.、短尾石蝇、黑蝇生态位较窄.四节蜉、高翔蜉、锯形蜉、朝大蚊与其它分类单元生态位重叠值较大,黑蝇、短尾石蝇、直突摇蚊、Tetropina sp.与其它分类单元生态位重叠值较小.相对丰度和生态位宽度对生态位重叠值有重要影响.大型底栖动物主要通过在资源位上的分布、生态位重叠值大小,以及摄食类群和生活型等的差异缓解竞争.图2表5参25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污水排海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于2015年8月对青岛汇泉湾第一海水浴场中潮带一个排污口附近不同距离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室内生物鉴定和环境因子测定以及多元数据统计分析,对其丰度、生物量、种类组成、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825.6±115.9)ind/m~2,随着与排污口的距离增加,丰度呈下降趋势.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77.7±46.2)g/m~2,随着与排污口的距离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4种,包括节肢动物门甲壳类动物12种,软体动物门动物10种,环节动物门多毛类动物10种,纽形动物门动物1种及鱼类1种.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与排污口的距离增加,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组成呈现出了显著的变化.距离排污口最近的S1站位的优势种为双扇股窗蟹、宽身大眼蟹、菲律宾蛤仔和颗粒拟关公蟹,距离排污口20-80 m的S2-S3站位的优势种为双扇股窗蟹、日本外浪漂水虱、中阿曼吉虫、叉毛矛毛虫和日本拟背尾水虱,而距离排污口最远的S5站位的优势种为日本外浪漂水虱、中阿曼吉虫、叉毛矛毛虫和河蜾蠃蜚.各种多样性指数在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了相同的格局,即随着与排污口的距离加大,先增加后减小.基于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ABC曲线的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大部分沉积物环境处于轻度污染状态,部分区域处于清洁状态.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污水排海会导致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增加从而对大型底栖动物产生影响.本研究表明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和群落随与排污口距离增加而变化,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东寨港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3-12月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区进行4次采样,研究该地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栖息密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季节红树林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差异极大,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以冬季为最多(45种),夏季为最少(28种),生物量以秋季为最高(272.78 g·m-2),夏季为最低(165.93 g·m-2),密度以冬季为最大(679.25 m-2),夏季为最小(504.95 m-2).对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栖息密度及不同红树群落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进行站位-季节间无重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栖息密度、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生物量、均匀度指数在站位间差异显著(P<0.05).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底质和红树种类是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东寨港红树林恢复有利于底栖动物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9年夏季和冬季在桑沟湾9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1 226.7 ind m-2,年平均生物量为3.62 g(AFDW)m-2,年平均生产力为4.76 g(AFDW)m-2 a-1,P/B值平均为1.45 a-1.调查期间由湾口到湾底,次级生产力呈明显的梯度升高.相关分析表明,水深和水温是影响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子.通过比较,发现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与南黄海相近,高于东海、长江口和深沪湾,低于渤海、胶州湾、大亚湾和海坛海峡;P/B值低于长江口、海坛海峡和深沪湾,高于其它海区,说明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种类所占比例低于海坛海峡和深沪湾,高于其它海区.图2表3参25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在崇明东滩潮间带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分析了调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结果表明:以去灰干质量(AFDM)计,5月、8月和11月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总平均次级生产力和总平均P/B值分别为637.83 ind m-2、6.82 gm-2、6.71 g m-2a-1和1.01 a-1.纵向梯度上,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总平均次级生产力三者大小排序均为东旺沙≥捕鱼港>团结沙.分析表明,潮间带次级生产力受软体动物影响明显,其中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黑龙江河蓝蛤(Potamocorbula amurensi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泥螺(Bullactaexarata)和中华拟蟹守螺(Cerithidea sinensis)这6种优势种贡献了崇明东滩潮间带65.24%的次级生产力.调查区域总平均P/B值为1.01 a-1,推测东滩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一年更替一代,群落结构不稳定,受外界影响较大.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断面环境状况进行分析,显示团结沙生境状况最稳定,捕鱼港次之,东旺沙最剧烈.对次级生产力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除生物量、栖息密度外,水体总氮、总磷对其也存在较大影响.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解析断面各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与环境变量的关系,显示断面群落次级生产力环境影响因子不尽一致,东旺沙影响因子为Sal、TP、TOC及DO;捕鱼港影响因子为TN、TOC、Chla及DO;团结沙生境状况极稳定,受环境因子影响极小,分析其次级生产力影响因子可能更偏向于沉积物理化因子.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黑石礁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类群间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21年4月在黑石礁岩相潮间带采集了受人为干扰(S1)和自然生境保持良好(S2)2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采用δ13C和δ15N稳定同位素分析法,对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采样点S1底栖动物的δ13C、δ15N值变动范围分别在-20.04‰~-18.63‰和6.30‰~11.05‰,采样点S2底栖动物的δ13C、δ15N值变动范围分别在-19.96‰~-13.71‰和6.28‰~14.62‰。S1底栖动物营养级范围为2.00~3.40,S2底栖动物营养级范围为2.00~4.45,表明受人为扰动的潮间带生物营养级均值较低,营养级层次较短。由δ15N值计算所得的营养级图分析可知,黑石礁岩相潮间带初级消费者主要为滤食性双壳类及杂食性的腹足类,次级消费者主要为植食性多板类、甲壳类及肉食性虾虎鱼类。  相似文献   

8.
寿昌江流域及邻近山区溶岩洞穴大型水生底栖动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灵栖洞、灵山洞、瑶琳洞为浙江西部山区已开发的著名观光溶岩洞穴群,灵栖洞位于寿昌江流域支流小江溪的源头附近,由灵泉、清风、霭云三洞组成,灵山洞由清虚洞、仙桥洞组成.三洞穴群内大型水生动物隶属2门3纲5目11科.灵栖洞大型水生动物群落主要由放逸短沟蜷和掌指米虾组成,灵山洞主要由硬环棱螺、放逸短沟蜷、格氏短沟蜷及水生昆虫幼体组成,瑶琳洞内主要由锯齿新米虾和扁卷螺组成.灵泉洞洞穴有光带主要分布有掌指米虾和放逸短沟蜷,弱光带主要分布有锯齿新米虾、掌指米虾和硬环棱螺,黑暗带主要分布有锯齿新米虾、掌指米虾和扁卷螺,灵泉洞有光带动物种类的多样性、均匀度指数最高,分别为0.9832和0.6109,黑暗带最低,分别为0.0983和0.1418;优势度在黑暗带最高,其值为0.6250.表3参18  相似文献   

9.
北京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空间格局及其环境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于区域河流环境状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基于2014年5月—2015年8月间北京市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数据,分析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和空间格局。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51种(或分类单元),隶属于5门9纲67科127属,水生昆虫占绝对优势。聚类分析表明76个采样点可被分为4组,组1主要包含北部山区的潮白河水系,具有较为典型的山溪型河流底栖动物特征,组2主要包含永定河山峡段和北运河水系的清河,组3主要包含大清河水系和北运河水系的温榆河、北沙河、南沙河等,二者具有城市河流兼有山溪型河流底栖动物的特征,组4主要包含北运河水系,具有典型的城市河流底栖动物特征。优势种分析表明:组1的优势种为热水四节蜉(Baetis thermicus)、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和网栖石蛾(Cheumatopsyche sp.),组2为直突摇蚊(Orthocladius sp.)、钩虾(Gammarus sp.)和长足摇蚊(Tanypus sp.),组3为摇蚊科幼虫(larvae of Chironomidae)和寡毛类(Oligochaeta),组4是以中华摇蚊(Chironomus sinicus)为代表的摇蚊幼虫。功能摄食类群研究表明:组1以收集者和滤食者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分别为60%和29.6%;组2、组3、组4均以收集者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分别为97.7%、90%、97.5%。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表明,北京河流大型底栖动物受河流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显著,形成了典型的山区-城市底栖动物空间格局,山区河流中保持了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城市河流及其过渡区的大型底栖动物退化明显,大型底栖动物能够明显指示环境状况的变化并可指导河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相似文献   

10.
入海河口受到海水、淡水以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生境复杂,其区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能表征入海河口的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强度.对2010年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开展研究,并分别用多样性指数法和丰度/生物量曲线比较法(ABC曲线)探讨底栖动物群落受污染扰动的程度.结果显示:椒江口海域3个季节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60种,其中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海域的主要类群.季节分布上,春季种类数、丰度、生物量以及各项多样性指数均明显低于夏季和秋季.最高丰度(187.11个/m2)和最高生物量(69.82 g/m2)分别出现在夏季和秋季.空间分布上,底栖动物种类数、丰度、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各季均呈现近岸站位明显低于大陈岛附近站位的现象;夏季和秋季,生物量在S7和S8号站附近形成一个明显的高值区,其中S8在秋季生物量达到913.63 g/m2;均匀度指数则分布较均匀.本研究表明,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多样性的分布特征与多毛类的分布特点密切相关,多样性指数法和ABC曲线法对群落受污染扰动程度的评价结果截然相反.  相似文献   

11.
用大型底栖动物和ODP系统评价珠江的有机污染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大型底栖动物需氧有机体百分率ODP(oxygen demander percentage)法对广州珠江前航道、西航道和流溪河的下游段进行河流有机污染评价.结果显示:底栖动物需氧类群密度在三河段间分布确有显著性差异,并根据其ODP可以判断流溪河水质相对较好,水质级别为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EQSSW)Ⅳ级,西航道和前航道水质级别都为Ⅴ级.通过测试,这一方法能成功地应用在珠江及流溪河,且该法可以较好地匹配于EQSSW五级评价系统,初步认为ODP系统可以成为一个较好的河流水质生物监测方法.图3表4参13  相似文献   

12.
盐碱池塘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不同放养模式的高青盐碱池塘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季节变动。结果表明,盐碱池塘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简单,主要优势种是羽摇蚊幼虫和奥特开水丝蚓,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无鱼对照池比养鱼池高得多,平均密度(nar/m^-2)和生物量(ρA/g m^-2)分别为1103(40-2085)m^-2和4.61(0.15-12.91)g m^-2,养地池底栖动物nar/m^-2和ρA/g m^-2分别为54-161m^-1和0.14-0.54g m^-2。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在春夏之交有一高峰,对盐碱池塘底栖动物种、量特点及其与鱼类捕食和一些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方法,对深圳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内底栖纤毛虫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包括底栖纤毛虫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类群及物种的多样性分析.共观察到隶属于3纲11目24属的土壤纤毛虫44种.统计结果表明,主要优势类群为肾形目(Colpodida)和下毛目(Hypotrichida)的种类,分别占纤毛虫总种类数的45.45%和18.18%.丰度的最高值出现于6月的高潮带,每克风干土壤中的个体数达到60534个;最低值出现于12月的低潮带,每克风干土壤中的个体数为7795个.各个潮间带的Margalef多样性指数介于0.73~2.19之间.丰度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理化因子对底栖纤毛虫数量的影响不具显著性.此外,原生动物群落的各结构功能参数反映了其栖息地的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5年与2006年在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采用改进型0.1m2的Gray-O’Hara箱式采泥器,对85个站位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调查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底栖生物的次级生产力、P/B值及其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30种,平均栖息密度为(146.4±22.3)indm-2,平均生物量以无灰干重计,为(2.31±0.41)g(ash-free dryweight,AFDW)gm-2.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次级生产力以无灰干重计,为(2.48±0.38)g(AFDW)m-2a-1.在空间分布上,底栖生物的次级生产力自西向东,或自近岸向外海逐渐升高,并在调查区中部形成垂直于河口并与海岸大致平行且呈带状分布的高生产力中心,之后,次级生产力随水深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根据地理位置差异,整个研究区域被分为5个亚区,次级生产力在各亚区之间呈现显著差异.其中位于最西侧的河口亚区(HK)与杭州湾亚区(HW),由于受到强大的淡水注入以及污水排放影响,成为整个研究区的低生产力中心.通过与其它研究相比较可以得出,对于理化条件复杂多变的河口区,大型底栖动物通常具有较低的次级生产力.此外,研究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P/B比为(1.48±0.06)a-1,显示该区域大多数物种通常个体较小且更新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张远  丁森  赵茜  高欣  赵瑞  孟伟 《生态毒理学报》2015,10(1):204-214
科学合理地设定水质基准是水生生物保护和水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水体电导率数值的高低由溶解于其中的各种阴阳离子的浓度所决定,而较多的研究也证明电导率能够显著地影响水生生物类群,特别是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存活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离子组成的复杂性,导致无法开展基于室内实验的水生生物电导率基准值的推导。本文借鉴美国环境保护局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建立电导率基准值的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打分方法,分别从电导率是否对大型底栖动物敏感物种存在毒性效应、人为干扰的增强是否会通过电导率产生毒性作用,以及其他环境因子是否对电导率基准值的制定产生影响3个方面,探讨了基于野外数据建立我国电导率基准的可行性。研究区域为辽河流域的浑河及太子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于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研究结果表明,电导率的升高显著降低了大型底栖动物敏感物种的出现频率。通过分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同电导率之间的相关性,证明了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加显著地增加了水体中电导率的数值。对有可能引起物种消失的其他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导率是引起大型底栖动物消失的主要原因。综合以上结果,基于野外调查数据来建立大型底栖动物电导率基准值是可行的,为我国水质基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于2009年4~5月采集鄱阳湖支流昌江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研究其物种组成及其功能摄食类群的空间分布状况,并通过功能摄食类群组成评价昌江流域河流的生境状况.结果表明:四节蜉、宽基蜉、细蜉和多突癞皮虫为昌江的优势类群,其中四节蜉为昌江流域内4条支流共同的优势类群.冗余分析表明,昌江底栖动物主要受水体中总溶解固体和溶解氧的影响.收集者为昌江各支流主要的功能摄食类群;对昌江流域支流间功能摄食类群参数进行比较发现,指示物质循环方面的参数为昌江干流>北河>东河>大北河,指示物质的纵向输送能力方面的参数为大北河>东河>北河>昌江干流,指示沿岸物质的输入方面的参数为大北河>昌江干流>东河>北河.对各功能摄食类群参数和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流量的增加会加速河流中沿岸凋落物的输入,水温的升高会加速凋落物的分解,进而会增加河流中有机碳和其他溶解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纳米材料生产运输、使用以及使用后的废弃过程中,纳米材料不可避免地会被释放到环境中。一旦纳米材料进入到水体,它们会经过一系列的迁移转化最终沉降在底泥中,并可能会对底栖动物产生潜在毒性效应。笔者重点总结和归纳了不同类型的常见人工纳米材料对底栖动物的毒性效应与其暴露环境和纳米材料自身物理化学特性的关系,发现在不同的毒性评价指标包括筑穴行为、生存率、发育繁殖、摄食率以及生物累积效应中,生物累积是底栖动物对纳米材料反应最为灵敏的评价指标。同时,底栖动物对纳米材料的生物累积不仅与纳米颗粒的大小和聚集程度有关,而且也与生物体内的消化微环境和和消化过程(pH、消化速率、同化效率和肠道的停留时间)相关。在归纳总结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纳米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2006年夏季在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内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通过9个样点的样方取样,分析了保护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保护区内共录得大型底栖动物6门10纲112种,其中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种类62种,温带、广温种46种,外来种4种;淡水生物22种,非淡水生物90种.(2) 各样点生物量(以鲜重表示)在1.31346.05 g×m-2范围内,栖息密度为161136 ind.×m-2,不同生境之间的差异极显著.(3) 生境多样化、人为干扰小的样点a多样性较高,生境单一、人为干扰强烈的样点a多样性则较低.(4) 保护区内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差异较大,这是由不同生境的盐度差异造成的.聚类分析把该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划分为淡水、河口、滨海3个生物群落,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更直观地显示了各个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距离和相似的情况,并支持聚类分析的结果.讨论了保护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水平分布的特点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苏州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5年4月至12月,对苏州河4个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以及优势种组成进行调查,并与1999年、2001年和2003年的调查数据相比较,探讨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苏州河底栖动物种数从2001年最多的14种降至2005年最少的8种;平均密度由1999年最高值34 445.1 m-2降至2001年最低值3 746.6 m-2,其后又上升至2005年的22 770.8 m-2;生物量由1999年最高值285.33 g.m-2降至2005年最低值31.78 g.m-2;Shannon-W 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则由2001年最高值1.20降至2003年最低值0.49;P ielou均匀性指数由2001年的0.67降至2003年的0.40。赵屯、黄渡断面优势种从1999年、2001年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变为2003年、2005年的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 eisteri),而北新泾、浙江路桥断面优势种未发生变化。根据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将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的恢复划分为2个阶段:1999年、2001年苏州河底栖动物恢复较快,2003年、2005年恢复较缓。  相似文献   

20.
2003年8月采用半定量采样法调查了常州地区太湖流域上游南河、运南、运北和洮滆水系29个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共获得113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其中,腹足纲18种,瓣鳃纲10种,寡毛纲8种,蛭纲4种,甲壳纲6种,昆虫纲67种.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该群落平均密度为658 m-2,其中,霍甫水丝蚓密度最高,达400 m-2.观山桥样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最高,群落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分别为54,4.36,0.76和0.08.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多样性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南河水系、洮滆水系、运南水系、运北水系.出现频率在15%以上的24个物种与6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总氮、总磷和溶解氧对该地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