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影响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反冲洗效果因素包括冲洗强度和冲洗时间等。针对矿区生活污水特点,对矿区生活污水厂的曝气生物滤池进行了反冲洗强度及其控制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负压脉冲方式反冲洗滤池,运行周期为48 h,平均水力反冲洗强度、速度梯度、反冲洗所需水量及水冲洗时间为26.25L/(m2/s)、649.4 s-1、43.4 L和169 s时,可实现滤床的快速更新,反冲洗耗水率为1.45%,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曝气生物滤池中的亚硝酸盐积累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4  
马军  邱立平 《环境科学》2003,24(1):84-90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曝气生物滤池脱氮过程中的亚硝酸盐积累现象,考察了运行条件对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曝气生物滤池在滤速1~2m/h、气水比3:1、水温20.5℃~26.5℃、进水氨氮负荷0.26~0.62kg/(m3·d)、总氮负荷0.28~0.63kg/(m33·d)和0.18~0.42kg/(m3·d)反应器内反应液和处理水连续监测结果、反应器内含氮化合物空间分布分析以及微生物数量及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反应器中出现了明显的亚硝酸盐积累现象,表现出显著的短程硝化反硝化特征.初步分析探讨了亚硝酸盐积累的形成机理和运行条件对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认为反冲洗过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曝气生物滤池的结构特征和运行方式是其能够出现亚硝酸盐积累,并进行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生物法去除地下水中铁锰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薛罡  何圣兵  王欣泽 《环境科学》2006,27(1):95-100
分析了生物法除地下水中铁锰的影响因素,曝气后使地下水中DO为7.0~7.5mg/L及pH为6.8~7.0时,生物滤层中的锰氧化菌能够保持较好活性及除锰能力,且工艺能够达到铁锰同除的要求.本研究提出的“成熟滤料移植”生物过滤方法,适合于对Mn2+吸附能力较强的优质锰砂滤层的接种,而对吸附能力较弱的石英砂滤层,只能采用菌量较大的实验室选择性培养基培养、驯化锰氧化菌的接种方式;锰砂和石英砂生物滤层的反冲洗强度分别控制在6~9L/(s·m2)、7~11L/(s·m2)的较低范围时,滤层的微生物相受扰动较小,反冲后铁锰去除能力能在5h内恢复.同时滤层采用1.0~1.2mm的均质滤料,在反冲洗强度较低的情况下过滤周期依然可延长至35~38h.  相似文献   

4.
BAF处理焦化尾水和钢厂杂排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剑平  赵娜  肖林  徐焱 《环境工程》2010,28(4):13-17
结合4万m3/d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的调试实践,对采用曝气生物滤池技术处理焦化尾水和钢厂杂排水的处理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曝气生物滤池有一定的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对SS的去除效果好;进水有机负荷的大小是影响氨氮去除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B/C是曝气生物滤池降解有机物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根据调试中实际操作情况确定:水反冲洗强度为5.83 L/(m2.s);气反冲洗强度为16 L/(m2.s);反冲洗周期为5 d,各反冲阶段时间分配:气洗时间为5 min,气水联合洗时间为3 min,水漂洗时间为5 min,反洗后,大约6 h出水恢复到反洗前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曝气生物滤池反冲洗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芮  陈玲  陈季华 《环境科技》2008,21(6):20-23
曝气生物滤池集生物膜的强氧化降解能力和滤料截留效能于一体,是一种适合大规模回用、高效、低耗的污水再生工艺,也是升级改造的良好选择。反冲洗是曝气生物滤池运行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合理优化反冲洗过程有助于改善其整体运行性能。根据反冲洗废水浊度变化确立了合理的反冲洗方式,并给出相关的反冲洗强度和反冲洗历时参数,以期为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印染废水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逆出水方向曝气措施对以无纺布构建的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动态膜进行在线反冲洗.当反冲洗曝气强度为5.6 m3/(m2·h)、反冲洗时间为5 min时,生物动态膜的恢复需要45 min,生物动态膜恢复后出水浊度保持在5 NTU以下.在该反冲洗条件下,反应器稳定运行2个月,反冲洗周期可以稳定在15 h左右.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逆出水方向曝气反冲洗能够有效破坏附着在膜基材上的生物动态膜.生物动态膜截留能力研究表明,新的生物动态膜形成后,反应器对相对分子质量3×104以上的有机物的截留率大于50%.逆出水方向曝气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动态膜反应器在线清洗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间歇曝气、连续进水的运行方式使生物膜系统交替处于厌氧/好氧状态,据此研究了不同进水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质量浓度、运行周期以及反冲洗条件下生物滤池的生物除磷性能.实验中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滤池水力停留时间为1.3 h,进水流速为5 L.h-1,气水比为8∶1,进水平均COD负荷、氨氮负荷和磷酸盐负荷分别为4.7、0.41和0.095 g.(L.d)-1.结果表明,在一个运行周期内生物滤池能有效实现释磷和吸磷;当进水VFAs质量浓度(以COD计)为100 mg.L-1、运行周期为6 h时,生物滤池除磷性能最佳,曝气阶段滤池出水磷去除负荷可达0.059 g.(L.d)-1,同时COD和氨氮的去除负荷分别为3.8 g.(L.d)-1和0.28 g.(L.d)-1,出水平均磷、COD和氨氮质量浓度为1.8、43.6、8.7mg.L-1,滤池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氮流失;中止反冲洗使生物滤池除磷性能迅速下降,2 d后滤池除磷效率低于40%,随即恢复反冲洗使滤池除磷效果出现短暂增强,再经2 d反冲洗后除磷效率又回到原有水平.可见,在间歇曝气、连续进水的运行方式下生物滤池成功实现了生物除磷并具有较好的磷负荷去除效果,充足而稳定的进水VFAs质量浓度、适当的运行周期以及较高频率的反冲洗有利于滤池的生物除磷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BAF(曝气生物滤池)最佳反冲洗强度及其选择依据,以某处理石化二级出水的强化除磷BAF为研究对象,采取不同的反冲洗强度进行气-水联合反冲洗,探讨反冲洗过程中出水污泥量峰值出现时间、污泥的SOUR(比好氧呼吸速率)变化、反冲洗前后微生物量和微生物脱氢酶活性(DHA)的变化以及反冲洗后的恢复效果,并对反冲洗强度参数的选择进行了优化. 结果表明:在该研究条件下,采用气洗〔强度为12 L/(m2·s)〕4 min,气-水联合洗〔气洗强度为12 L/(m2·s),水洗强度为6 L/(m2·s)〕5 min,最后用清水漂洗9 min的反冲洗方式,排水中污泥的ρ(SS)可在最短时间(3 min)达到峰值;反冲洗排水中污泥的SOUR较低,平均值为0.5 mg/(mg·h);距离底端进水口1.3和2.2 m处的滤料层微生物的量损失较小,分别为4.4%和5.3%,其相应微生物的活性有所增加. 研究显示,该条件下反冲洗可有效清除滤料颗粒间所截留及滤料表面脱落的老化生物膜,并可保留适量活性较高的生物膜,强化了传质条件,反冲洗后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能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9.
采用半柔性填料和酶促好氧填料的两段错向流曝气生物滤池(TUDBAF)处理生活污水,考察了试验启动阶段水力停留时间对SS、COD和NH3-N的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反冲洗对BAF U段生物膜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6.5~13.0 h条件下,SS和COD的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且其去除率分别达91.6%和83.6%以上;反应器对氨氮的去除主要集中在BAF U段,该段对氨氮的去除占总去除率的70%以上;BAFU段采用气水联合反冲洗过程中可以出水TSS浓度(708mg/L)作为该段反冲洗的终点。  相似文献   

10.
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升级改造技术需求,建立一套中试规模"厌氧/缺氧/短时好氧-曝气生物滤池(A2/O-BAF)工艺",重点研究了反冲洗对BAF单元出水水质的影响。BAF池反冲洗周期为5~7 d,反冲洗方式为"气冲-气水联冲-水冲",其中,气冲10 min,气水联冲3 min,水冲3 min;该模式具有反冲洗时间短、反冲洗用水量少、操作简单等特点。在反冲洗过程中,反冲洗水的SS、COD、氨氮、总磷浓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说明滤料层截留的悬浮物和老化生物膜得到充分冲洗。在反冲洗1~2 d后,BAF单元出水水质恢复正常。实验表明:在该设计反冲洗模式下,可保持A2/O-BAF工艺处理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Withincreasingpublicconcernaboutdeterioratingatmosphericairquality ,stringentregulationsarebeingenforcedtocontrolaircontaminants .Volatileorganiccompounds (VOCs)areamongthenewclassofairpollutantsgeneratedfromavarietyofindustrialsources,whichareattractingseriousattentioninrecentyears.Methanolvaporsaremainlyemittedfromchemicalindustrieswheremethanolisusedasasolventandisalsoformedasaby product.Theglobalannualproductionofmethanolisapproaching 2 0millionmetrictonnesperyear(Shareefdeen…  相似文献   

12.
生物转鼓过滤器能有效去除一氧化氮(NO)废气,为进一步提高生物转鼓过滤器的去除效能,实验改变了生物转鼓的填料结构,并与单层填料的生物转鼓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多层填料生物转鼓比单层填料生物转鼓更能有效去除NO,运行也更加稳定.8个月的连续运行实验表明,多层填料生物转鼓对NO去除率稳定在53.9% ~93.4%之间,平均去除效率79.8%,而单层填料生物转鼓的平均去除率仅有68.7%;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空床停留时间(EBRT)可从单层填料生物转鼓的86.4 s降至多层填料生物转鼓的57.6 s.多层填料生物转鼓的最优工艺条件为,营养液量为1.3~3L,转速为0.75 r·min-1,在以葡萄糖为碳源时,TOC> 1250 mg·L-1后,去除效率增长幅度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13.
复合生物滤池处理NH3和H2S混合恶臭气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采用复合生物滤池处理NH3和H2S酸碱混合气体,其中复合生物滤池由生物滴滤池和生物过滤池组成.研究表明:在气体流量为0.9~1.4 m3/h,气体质量浓度为15 mg/m3,营养液喷淋量为4.56 L/h时,出气NH3和H2S的质量浓度分别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的一级和二级排放标准,除臭效果好.研究还表明:复合生物滤池中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差别较大,在生物滴滤池内生长的微生物为枯草芽孢杆菌、钟虫等细菌,而在生物过滤池内生长的微生物则为白曲霉菌、葡萄球菌等真菌.   相似文献   

14.
真菌生物滤池净化苯乙烯废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接种Aspergillus candidus和Penicillium frequentans的真菌生物滤池处理苯乙烯废气,考察苯乙烯在生物滤池中的净化效果和物质转化特性。苯乙烯的进气质量浓度为200~800 mg/m3,气体流量分别为0.28,0.38和0.48 m3/h,对应的气体停留时间分别为60,45和35 s。试验结果表明:苯乙烯在真菌生物滤池中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最大去除能力达66.78 g/(m3.h),真菌生物滤池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和苯乙烯去除量呈线性关系。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接种的Aspergillus candidus和Penicillium frequentans在反应器内能够长期保持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以ACOF和陶粒作为生物滤床的填料,利用P.putida净化气相中的氯苯,并将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添加于生物滴滤床的喷淋液中,研究其对滤床处理氯苯废气效果的影响.微生物静态培养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SDS浓度大于35 mg/L时,对P.putida存在明显抑制作用.在喷淋液中添加25 mg/L的SDS,有助于缩短滤床的适应期,并提高稳态下滤床的性能.对于填料为ACOF的情况,喷淋液中的SDS最优添加浓度为25 mg/L,此时滤床的最大去除负荷为234.7 g/(m3·h).喷淋液中的SDS经过5 d的运行,会有18%~20%的损失,但对滤床的性能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对矿井水中Fe2+、Mn2+浓度超标及处理效果不稳定等问题,通过溶胶-凝胶法将纳米MnO2和纳米TiO2负载于天然斜发沸石表面制备出MnO2/TiO2改性沸石滤料,并分析了沸石改性前后的微观形貌和孔隙结构. 采用单因素动态吸附试验和Thomas模型拟合探究了MnO2/TiO2改性沸石对模拟矿井水水样中Fe2+、Mn2+的去除效果及机理,并考察水流速度、滤层厚度、溶液pH及硬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较天然沸石而言,MnO2/TiO2改性沸石的比表面积、孔径、孔体积和阳离子交换量明显增大. 当水流速度为7 m/h、进水pH为9.5、水质硬度为350 mg/L、滤层厚度为110 cm时,改性沸石对Fe2+、Mn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4.810、6.549 mg/g,且Thomas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改性沸石对Fe2+、Mn2+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反冲洗试验结果表明,反冲洗强度为13 L/(m2·s),反冲洗时间大于7 min时,改性沸石的再生效果良好,可重复使用. 研究显示,本文制备的MnO2/TiO2改性沸石吸附滤料可为同步去除矿井水中Fe2+、Mn2+污染提供一种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