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福建省厦门市地球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由厦门市地震局、厦门市地震学会主办.其宗旨是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和防震减灾常识,实行免费、全年向社会开放.采取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作为面向社会、面向中小学生的"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授科学知识"的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及第二课堂,厦门市地球科学普及教育基地自1998年开办以来,接待了本市学生、干部、居民以及兄弟省市的学习参观者,以及新西兰、美国和台湾学者约3万人次;组织地球科学夏令营41次;举办科普讲座约250-300场,接受科普教育人数约四五万人.赠送科普材料、图册约6万份(册).  相似文献   

2.
我国灾害经济统计评估系统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灾害经济现象的统计与评估问题,是开展减灾系统工程及进行灾害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前提。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建立我国灾害经济系统评估系统的一般问题,同时还对我国灾害经济统计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天文灾害学刍议(Ⅰ)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提出了天文灾害的概念,认为它是天文学与灾害科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作为这个题目的第一部分,文章初步讨论了天文灾害学的研究范围,简要地介绍了作为一个天体的地球的概况、地球所处的天文环境,以及天文因素与地球各圈层的物理过程的可能关系。作者将在这个题目的后续部分对天文灾害学研究的意义、进展、主要内容及有关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是我国仅次于测震网的第二大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它的建成与运转,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与浓厚的兴趣,其原因不仅是由于此网建设投资少,建成快、成效大而被国家地震局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更重要的是它的建设思想充分总结了我国经验,扬长避短,有许多重要的科学创新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列出中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主要的五大科学创新:"自身放大"观念、"灵敏点"观念、"有效层"观念、"地壳放气"观念与"微动态"观念等.这些新观念组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新的科学概念,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它将拓宽人们的认识,并将地下水领域的研究引向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5.
地球自转速率年代际周期分量的时变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日长的年均值序列计算了1800~2002年间地球自转速率的年代际周期分量的参数,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主要的年代际周期分量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它们均具有时变的特征。文章认为,在研究地球自转与地球物理现象和自然灾害现象的关系时,应特别注意地球自转变化的周期分量的时变性。  相似文献   

6.
天文因素与中国大陆大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面分析了20世纪发生于中国大陆的7.0级以上大地震与天文因素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中国大陆71%的大地震发生于月亮轨道(白道)与赤道交角变小的阶段,这说明月亮轨道运行至这一位置时将会是中国地震的活跃期.太阳活动及地球自转亦均与中国大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太阳活动的谷年普遍都有大地震发生;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大地震多,20世纪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段发生的大地震占72%.经互相关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大震活动滞后于太阳黑子相对数峰年约6年,滞后于地球自转最快年约12年.文中最后根据目前月亮白赤交角的变化,以及太阳活动与地球自转预测中国大陆下一个大地震活动幕可能开始于2006年,并有可能延续至2015年.在此期间内,中国大陆将会有多个M≥7.0的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7.
论城市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说明城市自然灾害是地球自然灾害系统的一个组成部份,根据城市自然灾害的特点.对城市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的初步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晓泉 《防灾博览》2002,(2):40-40
树木在4亿年前减少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把地球变成了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但现在,由于石化燃料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过程正在颠倒。 在苏格兰爱丁堡参加关于地球进化体系大会的科学家,在对地球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后指出,树木是创造我们今天丰富资源的真正能工巧匠。因此,科学家们指出,人们应对滥伐森林现象和它对世界气候造成的影响引起注意。因为工厂和汽车不断向周围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破坏了树木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耶鲁大学专家说,大约在3.8亿年前,地球上只覆盖着斑斑点点的极少的苔藓、地衣和其他一些小植物。然而随着生态的演变,大型维管植物一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地球环境。那时  相似文献   

9.
美丽的地球     
《防灾博览》2012,(3):2+1
假如地球是碧波荡漾的大海,那么每一朵浪花就是我们的生命。假如地球是一望无垠的草原,那么每一朵鲜花就是我们的生命。假如地球是繁星点点的夜空,那么每一颗星星就是我们的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  相似文献   

10.
地球的脱气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地球的脱气是岩石圈与大气圈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也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地球的脱气场所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大规模的脱气在空间上是不均匀分布的,在时间上是非匀速有起伏的。灾变事件往往伴随有气体异常,气体异常溢出有可能酿成灾变。监测重点地区的地球脱气过程,可为防灾减灾及研究地壳活动提供丰富信息。  相似文献   

11.
霍有光 《灾害学》1999,14(4):59-64
利用清代在治黄斗争中留下的历史文献, 对清代治理黄河的系统科学思想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总结, 目的是鉴古知今, 为当代治理好黄河提供借鉴与创意。  相似文献   

12.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独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本文在总结过去几十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地气耦合的观点出发,对自然灾害的成因提出了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热带海洋、大气的相互作用,着重描述了它们与地球自转年际速率变化的关系和物理过程的联系,以及用天文观测的日长变化资料预测ENSO事件的方法和尝试.  相似文献   

14.
太阳活动对地球表面温度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近年来对地球表面温度变化特征、原因研究的意义及研究进展。许多研究表明,20世纪全球地表气温的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多种反映太阳活动的代用指标拟合的气候模型指出,太阳活动可以解释1850年以前气温变化的大部分情况。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成为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太阳活动对气候影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仍然是有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沈鸿  孙雪萍  苏筠 《灾害学》2012,(1):87-93
信任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两者通过认知行为决策及行为后果这一环节构建互馈关系。探索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其对灾害风险认知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揭示灾害风险的潜在因素,调适风险认知与避灾行为,从而降低灾害风险。选取水灾发生频繁、强度大、防洪措施多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运用随机抽样调查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资料,研究公众的水灾科技信任和管理信任的水平、影响机制、动机-效应差异。主要结论有:①公众科技信任水平普遍高于管理信任。信任水平受到公众性别、年龄、灾害经历、城乡差异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信任具有区域共构的特点;②科技信任改变了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加强了其灾害应对信心,降低了其对受灾风险的估测,对其避灾行为倾向影响显著,而管理信任对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及防灾备灾行为倾向的影响均不大;③信任的产生动机以认可减灾措施有用性为前提,科技减灾和管理减灾由于具有不同的减灾原理及作用时段,导致了公众的不同信任动机及其效应。  相似文献   

16.
The surveillance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after a natural disaster reflects the permanent state of effectiveness of the health services and the adverse factors of the natural, physical and family environments. Diarrhoeal diseases may be the best indicator of a community's period of recovery. The return of these diseases to endemic levels means that the pre-disaster situation has been re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强震与天体位置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全面分析了1900年至1985年发生于中国的7.0级以上大地震与天体位置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月回归与三天体一线等天文奇点有利于大地震的发生;本世纪93次7.0级以上大地震中68%发生于月亮轨道(白道)与赤道交角变小阶段,60%以上发生于月亮升交点黄经位于350°~210°期间.这说明月亮轨道运行至此将会是中国地震活跃期.文中还指出,各天体对地球的作用除引潮力之外,还有电磁力和宇宙辐射,而对于远离平衡态的地震区,任何微小的涨落都会被放大,从而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18.
乐昌恒 《灾害学》1992,7(4):66-72
文中对灾害医学的诞生和发展,灾害医学的特点以及灾害医学的任务进行了论述,并对军队在灾后救援中的作用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方法论着手,论述了中医学对地震学借鉴的可能性,中医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经络说、病因说、施治法则)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及对地震研究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