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章 生态意识文明
内容提要:生态意识文明是生态文明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本章在分析人类思想史上曾经盛行并仍在发生重大影响的“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建构当代生态文化的构想,并进一步指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同时,对生态意识文明的建设途径做了进一步分析,即大力发展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2.
3.
《生态文明论》(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节生态文明的产生 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正穿越高度工业化或现代化的文明阶段而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这一阶段,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5.
十七大前夕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省环保局姬振海局长主编的《生态文明论》,被学术界称作“第四文明”史上的奠基之作。应读者要求,本刊从这一期开始,设专栏对这部著作陆续进行转载。[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第五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行为
一、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开始和发展
环境的公共性、环境问题的公害性和环境保护公益性决定了环境保护一开始就需要公众的参与,而且环境保护正是在公众的推动下发展与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12.
第三节生态文明的功能分析
文明是具体的、历史的。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框架,并且分别从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反映着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身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关系,反映着这些关系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物质文明,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和物质生活的改善,集中反映着人类为获取生产与生活资料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3.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行为
政府是国家的行政领导机构,是国家政权的代表和具体执行部门。它负责制定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与计划,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它对内以行政管理的方式对地方和下级部门进行管理和约束,同时对广大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对外代表国家与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进行国际交往。 相似文献
14.
第五节生态制度立法的缺陷与完善(上接2009年第4期)除上列生态制度外,我国还实行草原禁牧休牧制度、休渔制度、捕捞限额制度等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应该说,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已比较完备,但是,生态制度在设立和设计上仍存在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5.
第三节 国际环境法
国际环境法,是指主权国家或者地区根据平等自愿的原则,经协商一致而制定的国际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它是由环境保护国际条约、双边协定和多边协定法律规范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主权国家或者地区制定国际环境法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缔结环境保护国际条约、双边协定和多边协定;二是加入环境保护国际条约和多边协定。 相似文献
16.
17.
价值观对于行为具有指引作用,关于生态文明村之建设,应以价值观构建为理论先导,方可促生态文明之兴盛。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已遭唾弃,而生态中心主义显得缥缈不实;经济理性必将失范.生态理性不切实际。故应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从经济理性转向生态经济理性。注重自然道德、社会伦理价值等。以全面促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第一节、生态经济:生态与经济的思考(接2009年第5期)
二、传统经济的局限与反思
传统经济的一个缺陷在于低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大自然,森林、湿地、珊瑚礁、河流和海洋等生态系统不但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产品,而且提供了极其重要而且是不可替代的服务,且服务比产品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