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原病 当登上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或高山时,因机体对低气压造成的缺氧发生反应,大多数健康人都出现一些症状和体征。但一般都能逐渐适应,只有少数人引起高原病(亦称高山病)。高山适应能力与年龄、健康状况、精神状况和有无先期训练有关。 高山作业,是在低气压下进行的生产劳动。高山病,是由于人体组织慢性缺氧而引起呼吸、循环系统为主要症状的全身性疾病。它包括急性高山病、高山肺水肿、慢性高山病和血栓形成。 急性高山病多发生在急速登上高山后数小时内,是机体对缺氧的一种急性反应。根据症状,可分为轻型和重型。轻型急性高山病表现为心…  相似文献   

2.
对于职业劳动来说,高海拔环境是一种危险环境。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关于高的“世界之最”有许多就在中国。现在全世界约有2500万人生活和工作在海拔高度3000m以上高原地区,其中我国占1/4左右。所以高海拔的职业安全问题在我国一直很突出。据报道,已发现在5000m的高原有人定居,在6000m的智利奥坎奎尔查矿区有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这可能是人类从事工业生产劳动的最大高度了。我国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之一,青海省境内的平均海拔高度为4000m,青藏公路有很多区段修建于5000m以上的高度。西藏贡嗄机场位于拉萨南河谷地带,但其海拔高度也有3650m,是世界上海拔高度最高的大型机场。唐古拉山口兵站是否为当前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养护段笔者未加考证,但在位于更高的雷达导航站和边境哨卡工作和劳动的战士应当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高度最高的人群。  相似文献   

3.
青藏铁路建设中高寒缺氧及保障问题的研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寒缺氧”是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青藏铁路沿线自然条件恶劣、海拔高、气压低,含氧量低,缺氧严重会导致急性高原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同时含氧量低会造成机械功率降低。为保障高原施工人员和铁路建设者的健康和安全,降低机械设备的功率损耗,在青藏铁路的设计和建设中,必须采取高原劳动卫生和劳动保护措施、选用可靠度高、维修量少的运营设备,建立起适合高原特点的管理体制、机构及合理的用工制度等技术保障措施,提供坚强有力的医疗卫生保障,从而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缩短工期,保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青藏高原泥石流类型及其在高原分布情况,目前正在建设的青藏线和规划中的其他高原铁路都面临泥石流的威胁,研究高原铁路沿线泥石流预警技术具有必要性和实用价值。笔者利用模糊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判定泥石流灾害发生可能性的预警模型。根据预警结果,将泥石流威胁条件下的行车安全保障作业分为预报、预警和警报3个阶段,并制定了不同阶段的行车安全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高原公路纵坡路段驾驶员心率变化特征,使道路线形参数选择得更合理、更有利于安全行车,利用生物反馈仪在海拔3 000 m以上的高原公路进行驾驶员行车试验。通过定量分析,确定了高原公路纵坡路段影响驾驶员心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分别建立驾驶员心率增长率与纵坡高程、坡度的关系模型,以及纵坡高程、坡度与心率增长率的二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心率变化随海拔升高而增大,心率增长率约在海拔3 600 m后呈加速增加趋势;驾驶员心率变化随道路纵坡度增大而增大,上坡时(正)坡度、下坡时(负)坡度增加均会导致心率增长率增加;在海拔和坡度的共同作用下驾驶员心率变化更为明显,海拔越高、坡度越大,心率增长率越大。  相似文献   

6.
青藏铁路临界翻车风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青藏铁路沿线不同季节大风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和超过8级风天数。由于空气密度随海拔上升而减小,大风对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与低海拔地区差异较大。笔者利用车辆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列车的临界翻车风速模型,研究了高寒铁路不同海拔地区和冻土地区的临界翻车风速。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寒铁路临界翻车风速随海拔升高而增大,而随冻土路基病害出现而降低的规律。参考英、日等国大风标准,结合青藏高原的特点,根据危险翻车风速和临界翻车风速,首次提出青藏高原铁路海拔4000m地区安全行车标准。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某天然气站的基本情况,利用道化学指数评价法,对该站储罐区的1个3000m3球罐进行风险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罐火灾爆炸指数为149.1,危险等级是较大。一旦罐内天然气在储存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将使半径38.17m内,面积4574.82m2内的设备、设施受到损害,最大可能财产损失为0.66A万元。由于罐区采取了一些安全措施对储罐安全进行补偿,有效地降低了事故损失。为操作管理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整个罐区的风险状况提供参考,有利于天然气储罐区的规划、管理及事故预防等。  相似文献   

8.
为预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露天煤矿边坡地温变化,揭示多年冻土分布规律,指导寒区露天矿安全生产,以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露天矿边坡2011—2014年地温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的统计与拟合,依据传热学理论建立研究区多年冻土地温预测模型,并利用邻区露天矿冻土地温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对预测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露天矿边坡季节活动层厚度普遍在5.75~6.59 m,多年冻土下限在63.85~64.35 m,地温年变化深度在11.65~12.25 m;采矿揭露后,边坡表层原生多年冻土演化为3.85~5.65 m季节活动层;坡面季节活动层厚度较原生季节活动层厚度略薄,随着冻融循环周期的递增,其厚度逐渐接近原生厚度;冻土地温变化曲线与简谐波波形线接近。本文所提出的冻土地温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边坡地温变化,研究结果可为寒区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陈宜强 《劳动保护》1998,(12):30-32
在高原工作,对人类安全的威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劳动中的安全,这是共性的;二是高海拔以缺氧为主要环境特征的对人体生理健康的威胁,即与低海拔地区相比,多了一个适应高原和征服自然的问题。高原梗概我国高原地域辽阔,海拔3000m以上高原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驾驶员在高原低氧路段的疲劳程度,以寻求缓解驾驶疲劳提高行车安全的途径,利用生物反馈检测仪分别对初次与经常进入高原公路低氧路段的驾驶员进行实地行车试验。通过对比不同海拔高度受测驾驶员脑电(EEG)变化特征,选取脑电8~13频段与14~30频段的平均功率比值R作为评价驾驶员疲劳时脑电特性指标R,定量分析海拔、连续驾驶时间对R的影响,同时建立R与海拔、连续驾驶时间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海拔与连续驾驶时间是影响驾驶员疲劳的主要因素,R随着海拔的升高与连续驾驶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变大。初次在高原低氧路段行车的驾驶员表现出的疲劳感强于经常在高原低氧路段行车的驾驶员。  相似文献   

11.
一、有了地线并未消除危险为了说明问题,请看下图。从图中看出,在家用电器发生漏电事故情况下,人的手足之间即图中的A和B之间,存在110V的致命电压。这就是危险所在。虽然在图中设了保护地线,但危险并未消除。因为保护地线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当电源变压器发生高压和低压混压时,家用电器会留人可能立即致人以死命的高电压,这种高电压往往在3000V-I0000以上,而安全电压在36V以下,即超过安全电压百倍以上。人们对保护地线的作用,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接上地线,就一切安全,我国每年因家用电器伤人死亡约1万人,这可能是事故的主要…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驾驶员在高原环境下行车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状况,提高高原公路行车安全性,利用生物反馈仪等设备对314国道高原路段上行车的驾驶员进行实地行车检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整理分析实测数据,建立驾驶员心率增长率和高原区公路线形组合、海拔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的心率增长率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高;上行和下行时,线形组合值的增大均导致驾驶员心率增长率的增加,并且增加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海拔和线形2因素一起作用时,驾驶员心率变化更显著,海拔越高、线形组合值越大,驾驶员心率增长率越大。  相似文献   

13.
鉴于CFD在火灾模拟方面能够准确反映出火灾过程中烟气、温度、CO浓度等的分布特性,采用CFD对不同海拔条件下的隧道火灾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火源功率相同时,随着海拔的升高,上层烟气纵向蔓延速度以及下层新鲜空气向火源补充速度均增大。CO浓度以隧道中线为轴两侧对称分布,隧道中线上浓度最低;1.5m高度处,CO首先出现在隧道出口位置,随后向回蔓延;同一断面上层CO浓度大于下层CO浓度,海拔的升高导致CO生成量增多,高浓度区域范围变大。另外,随着海拔的升高,火源附近拱顶烟气温度增大;不同海拔条件下,拱顶烟气温度沿途均呈幂指数衰减,海拔越高,温降的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14.
周素梅  吕琳 《安全》2002,23(5):4-6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越来越广泛,美国化学品登记中心网上分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00年,全世界已登记的化学物质超过2300万种.人们日常能接触到的达8万种,且每年以1/3的速度更新.这里所谈及的化学物质,是指各种来源(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广义上的化学物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明程度的进步,使用化学物质的机会越来越多,在这些物质中,有一部分具有毒性作用,由此引起的中毒事件也逐渐增多.美国市场上常用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案例每年超过10万人次;加拿大每年有大约5万人发生中毒;城市之国新加坡每年中毒大约有3000余起;我国每年因常用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案例没有详细统计,但其中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万人左右、急性农药中毒大约10万人左右.毒物暴露案例每年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增加,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露天矿边坡内残煤发生自燃时内部温度分布及燃空区深度,以PFC3D作为模拟平台,借助其热力耦合模型,模拟了氧在裂隙中运动并与煤层反应且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到了边坡内温度场及燃空区发展深度;使用极小颗粒模拟氧气的流动及其与煤的反应,并通过FISH实现该过程。使用该模型模拟的结果表明,氧流通道的形成与煤层自燃是相互促进的,但燃空区的发展应该有一个最大深度。燃空区发展过中边坡内温场分布区域的变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燃空区深度为60~70 m、70~120 m、120~170 m。海州露天矿边坡的残煤自燃的燃空区深度为165 m,与物探确定的150~200 m的距离相吻合。研究能估计燃空区的深度,从而为判断有残煤自燃情况下的边坡稳定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高原铁路隧道人员安全疏散问题,基于台阶试验对急上高原人员运动能力进行研究,并基于现场测试、理论分析、资料调研等对不同海拔高度处急上高原人员疏散速度基础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得出平原世居者在急上高原时的运动能力下降规律,并通过对比不同拟合类型,得出急上高原者在不同海拔下人员疏散速度折减系数公式;基于海拔和坡度对人员运动的影响,得出高海拔铁路隧道人员疏散速度基础参数。研究结果可为高海拔铁路隧道人员疏散理论分析、仿真模拟及性能化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驾驶员因高原环境影响而表现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采用驾驶适宜性检测仪器,在高原公路沿线选定的测试点,针对过往驾驶员的特性指标进行现场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高原公路驾驶员各项生理心理特性总体处于一般水平,其中,较差的是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随着海拔增高,静视力和动视力显著降低,速度估计时间、反应时间、误反应次数、处置判断错误次数等指标均明显上升。关联分析表明:各特性指标与高原公路海拔、驾驶员年龄、驾驶时间等3个因素均有较强的关联性,关联度依次为海拔年龄驾驶时间。与不同环境地区相比,高原地区公路驾驶员总体表现出反应相对迟钝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     
青藏铁路由西宁至格尔木段和格尔木至拉萨段合成,全长1956公里。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其中格拉段标高全部在海拔3000米以上,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5公里。这是对极限的挑战,对生命与健康的挑战!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后,对青藏铁路沿线进行了考察。总书记走进车站值班室,仔细察看列车控制、通信系统,关切地询问职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叮嘱职工们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注意保重身体。总书记又顶着烈日来到驻地,弯腰走进帐篷,同几位年轻技术人员拉起了家常——从什么时间参加工作、承担过什么建设任务,到高原生活是否习惯、医疗有没有保障、伙食是否可口。总书记还来到食堂,亲自察看那绿油油的蔬菜是不是水灵,冰箱里的肉、蛋是不是齐全……以总书记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以及全国广大各族劳动人民,都关切地注视着青藏铁路建设,关切地注视着建设者们的安全与健康。所有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没有一人因高原病死亡——这个了不起的事实,与那向天边延伸的铁轨,一道构筑了人类史上的奇迹。向所有为之做出努力的人致敬!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铜川市被确定为"互联网+执法"工贸专项试点应用城市以来,通过系统谋划、快速推进,实现了在精准执法上有突破、科技信息化手段运用上有创新的成效,圆满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铜川市地处陕西省中部、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的交接地带,面积3882平方千米,现辖三区一县、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口70万。  相似文献   

20.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类丰富,本次通过布设11条样带,进行兽类多样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研究共监测到兽类30个物种,隶属于6个目17个科。(2)兽类遇见率为12.63次/km。(3)直观监测到的9个物种当中,赤腹松鼠监测到的实体个数最多,有14个。踪迹监测到的382个痕迹当中,赤麂监测到的痕迹个数最多,有49个。(4)海拔对兽类的分布有着一定的影响。兽类主要集中在2000~300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