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城市转化的过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业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大,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变。城市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水平。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内地的城市化水平突破50%,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关键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无序扩张,城市的基础设施跟不上,环境保护建设不完善,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   总被引:101,自引:3,他引:98  
在阐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涵义的基础上,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二者之间的耦合度模型,并对1985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从时间上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时序基本处于颉颃阶段,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较低;②从空间上看,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都明显存在着地域性差异,且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东部省区普遍高于中西部省区的规律,同时它还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③由于经济发展、历史基础、自然条件和政策影响的差异作用,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在空间分布上不具有对应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介绍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一些基本信息,简述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协调发展的原因,即我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脱离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造成的,提出了一些解决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协调发展的措施,要认清我国特殊的国情,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点正确方针,正确发展第三产业,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调整相关城乡隔离政策,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以缓解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然资源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采用一般均衡的方法,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得出自然资源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硬约束的结论。在自然资源约束下,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质量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均衡结果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增加自然资源的供给,城市化道路的偏好直接影响到城市化水平。针对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面临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质量提升的双重压力,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城市化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入手,揭示产业集群的产生机制与类型,分析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剖析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动力机制,指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三大问题,建议将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贯穿于产业集群发展中,实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扎根理论的杭州市梅家坞旅游城市化特征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选取杭州市梅家坞村为案例地,通过5次实地调研和访谈获取研究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城市近郊地区旅游城市化特征和发生机制模型。研究表明:梅家坞村旅游城市化过程特征和发生机制可抽象成土地利用变化等11个范畴及31个概念;在旅游发展驱动下,多重要素实现了综合动态变化,在不改变乡村风貌、城乡和谐的条件下,推动了新型城市化进程。论文提出并分析了旅游城市化过程特征和发生机制理论模型,认为“梅家坞现象”是旅游城市化的积极例证,是管窥中国“田园城市”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探究环境治理投入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城市化在两者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基于中国大陆2003—2015年31个省份的数据,运用面板门槛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探究环境治理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环境治理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参数异质性,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2)环境治理投入对省际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环境治理投入量的差异分为前期影响不显著、后期促进两个阶段;3)适度的城市化水平可以提高环境治理投入的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基于此,论文认为应在继续增加环境治理投入的同时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城市化助力环境治理投入取得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和碳排放之间关系密切,现有研究多从单一维度来衡量城市化,而忽略了城市化的多维性.本文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5个维度建立了新型城市化的评价体系,利用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基于熵值法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从多维视角下研究了新型城市化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北京的新型城市化水平最高,东部沿海地区的新型城市化水平高于西部、西南和东北地区.②新型城市化对碳排放有显著促进作用.人口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生态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不同地区分别表现出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对碳排放有显著促进作用.③人口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集聚性呈现出从西南、南部及东部地区往北部、东北部转移的特征.经济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集聚性呈现出从南部往东部沿海及东北地区逆时针转移的特征.社会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集聚性呈现出从南部、西南地区往西部及东北部顺时针转移的特征.空间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集聚性呈现出从北部、东北部地区往西部、西南地区逆时针转移的特征.生态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集聚性呈现出从东部往中西部转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高峰 《世界环境》2011,(5):73-75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少城市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不小进步和发展。据报道,现在全国有16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在此目标鼓动下,有的城市急功近利,匆匆上马,大拆大建,甚至不惜毁坏文物,以展现城市建筑的"高度"和"新貌",把一场应该循序渐进的城市化运动演变成了一场"城建大跃  相似文献   

10.
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利用2006年-2015年的统计数据,建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济南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2006年-2015年期间,济南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2006年-2008年期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处于严重不协调阶段,2009年-2015年期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处于基本不协调阶段。正确认识城市化与区域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特征,采取恰当的城市发展战略,改善生态环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城市化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城市化曾经历长时间缓慢发展阶段,近10多年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导致城市化引起的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分析了中国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方面及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探讨了小城镇环境经济持续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中需纳入环境保护因素,分析了环境保护参与城市发展决策的部门,并给出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环境问题正严重制约着世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摒弃传统的城市化模式,开创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已成为新世纪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以整体观点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环境状况,回顾了中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历史,简要介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实施,并以青岛市为例,剖析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探究环境治理投入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城市化在两者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基于中国大陆2003—2015年31个省份的数据,运用面板门槛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探究环境治理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环境治理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参数异质性,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2)环境治理投入对省际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环境治理投入量的差异分为前期影响不显著、后期促进两个阶段;3)适度的城市化水平可以提高环境治理投入的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基于此,论文认为应在继续增加环境治理投入的同时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城市化助力环境治理投入取得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与拉美的‘过度城市化’相反,中国城镇化的明显特征是‘浅度城市化’,城市化率只有‘统计意义’,而没有真正实现与其相匹配的‘人文意义’,也没有达到与其相适应的‘经济意义’”在9月25日的“转型期的城市化:国际经验与中国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所长郑秉文发表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城市化进程非常快的国家。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9.68%,和全世界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50.6%)基本一致。也就是说,2010年,世界上有一半人居住在城市,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受人类活动特别是城市化的影响,天然水文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城市化的水文效应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城市化过程所引起的水文效应研究现状,述评了现有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和季节差异,其影响程度还存在争议,城市化降水效应机理有待研究;②城市化地区河网结构趋于简单,目前平原河网地区水系分级方法不明确;③不透水面变化改变长期径流量、水质以及暴雨洪水洪峰流量、洪峰过程,其定量关系的阈值需要确立;④变化下垫面条件下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耦合需要进一步研究。最后提出了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以便作为城市水文学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巧婧  王莉红 《环境科学学报》2018,38(10):4214-4222
为了探索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杭州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杭州市2003—2016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状况和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经济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压力分别对城市化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贡献份额最大;耦合协调度受城市化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贡献份额比例(α/β)的影响很小,受城市化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类型由"基本不协调-城市化滞后"发展到"高度协调-城市化滞后",再发展到"高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阶段.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驱动下,生态环境滞后的问题凸显.因此,在研究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时应重点关注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两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分析了1985-2005年间宁夏城市化、人均GDP以及环境压力的变化趋势。基于此,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通过分析城市化与人均GDP,以及环境压力变量之间的长短期因果关系及其强度,阐释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在时序维度上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宁夏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两者之间还未形成良性互动;城市化与环境压力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城市化对环境压力的增大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且在短期内降低环境压力的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全   总被引:60,自引:8,他引:60  
21世纪前期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走向国际贸易一体化和进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人口持续增长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贸易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国内体制和制度的转型,使中国人地矛盾更趋尖锐、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这无疑对中国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和农产品的供需平衡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食物安全。论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水土资源态势及其对可持续食物安全的影响,指出水土资源总量短缺及其空间上的不匹配状况将直接影响着中国可持续食物安全,到2030年中国粮食缺口可能在760×108kg左右;实现中国可持续食物安全应立足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点选择产业化、生态化、国际化和地区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并须在优化制度环境、完善保障体系和突破结构制约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城市化和工业化将是中国在21世纪内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主旋律.快速的城市化必然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位于城市化发展较快区域长三角地区、作为亚太地区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苏州的城市化发展十分迅速.作为苏州"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之一翼,苏州高新区的发展受到了世人高度的关注.本文分析了苏州高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原因,并提出了保障城市化健康稳定发展的措施建议,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