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碳足迹”来源于一个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讲就是指个人或企业“碳耗用量”。打个比方,一个人开着车子在马路上转一圈就留下了一个碳足迹。碳足迹已经成了许多发达国家的流行语,飞机是最大的碳排放制造者,  相似文献   

2.
“碳足迹”一词来源于英语“Carbon Footprint”.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讲,就是指个人或企业“碳耗用量”。“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相似文献   

3.
李楠  刘盈  王震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2):707-715
产品碳足迹以碳标签的形式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产品供应链,通过影响企业和消费者行为而有效地促进全球碳减排.然而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种类繁多,不同标准对产品碳足迹的核算规定存在差异,致使其核算结果难于有效对比.本文以胶版印刷纸为例,对比分析了目前最权威的3个国际标准PAS2050、GHG Protocol和ISO14067,识别了三者对于8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要素的不同规定,定量解析了标准差异对产品碳足迹核算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标准规定的差异可导致产品碳足迹核算结果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GHG Protocol和ISO14067结果分别比PAS2050高61%和49%,其中,"碳存储、消费者交通、固定资产和延迟排放加权影响"4个方面的差异对案例产品碳足迹影响最为显著.因此,按照产品类别制定统一的核算要求是碳标签交流对比的基本前提,明晰的标准规定是降低核算结果不确定性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碳中和     
《环境保护》2008,(9):28
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推动不少国家作出自愿承诺和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一种自愿的市场机制,以促进个人和机构在特定时期的零碳排放。其他类似的名称有“气候中和”、“温室中和”、“零碳”等,碳中和对于那些不能参加国际行动,如京都议定书的实体尤为重要。这些实体可包括国家、当地行政机构、各类组织、公众活动、家庭和个人。碳中和的最终成果是实现碳的零排放。实现碳中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5.
碳足迹的概念在商业界、消费者、政策制定者等群体中深入人心.投资者关注碳足迹投资组合及其风险.采购经理关注碳足迹的供应链,消费者也经常接触帖上了碳标签的商品.碳足迹的概念可能会使人产生误解,不过其的确越来越深入人心;碳足迹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累积的质量.例如,通过供应链,或者是产品全生命周期来计算碳足迹而不能以某个特定区域来测算.碳足迹通常采取全生命周期评估法,或者是源头终端分析法。  相似文献   

6.
2007年6月,英国政府的环境、食品管理机构及农村事务部分别在网站上发布了针对个人或家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器,使得公众在上网时可随时计算自己每天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随后,美国、爱尔兰、中国的一些网站也纷纷出现了碳足迹计算器,这些网站同时给出了如何减小碳足迹的对应排放量的碳抵消(carbon offsets)途径。一般说,碳足迹计算器是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的,但国外也出现了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碳足迹的计算研究。  相似文献   

7.
王坤 《世界环境》2023,(1):45-47
<正>碳达峰是指按年度计,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最高点即碳峰值,此后其排放量逐年降低,中国的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和吸收数量达到平衡,即实现人为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中国的目标是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足迹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如每件产品都有碳足迹,即从原料开始,到制造、运输,再到销售、使用,最后到废弃回收,  相似文献   

8.
中国木质林产品碳足迹的产业链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木质林产品的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分析其产品碳足迹的分布特征对于林产行业的国际贸易和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投入产出生命周期模型计算中国木质林产品的碳足迹,并对不同种类木质林产品产业链上的碳足迹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品碳足迹总量最大的木质林产品是木家具(占总量的36%),而单位产品碳足迹强度最大的木质林产品是纸制品(占整体的16%);针对林产品行业内部的产业链角度,碳足迹的主要流量发生在从用材林的种植和养护业到最终产品的制造;林产品产业行业外部,碳足迹的贡献则主要来自于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石燃料开采业等行业,这2个行业碳足迹贡献分别占21%和18%;整体上,中国木质林产品生产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以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为主,这与产业链外其他行业的碳贡献密不可分。研究表明,通过碳足迹在产业链上的分布可以有助于分析林产品碳排放的工作重心。  相似文献   

9.
成渝地区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经济区域,如何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碳排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成渝地区各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从自然-社会二元系统视角对其碳足迹进行测算和分析,探索碳足迹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实现“碳达峰”提供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二元视角的碳足迹测算;2)通过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碳足迹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3)基于改进Kaya模型的碳足迹分解与影响因素分析。本文旨在揭示成渝地区碳足迹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找出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所在,为制定区域差别化的碳减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非线性规划的冬小麦生产碳足迹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明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8):2648-2654
农田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人为排放源,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碳足迹是评估农作物生产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工具.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典型冬小麦生长区山西省晋中市为例,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估算该区单位质量小麦生产的碳足迹,并在此基础上用非线性规划的方法对冬小麦生产碳足迹进行优化,旨在寻求小麦增产减排的途径.结果表明,研究区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生产1 t小麦的碳足迹为1357.28 kg(以CO2当量计),其中,生长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碳足迹和尿素生产环节所占比例较大.通过优化尿素与有机肥的施用量,可将研究区生产1 t小麦的碳足迹降低到469.99 kg,同时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9.13%.本文结果与相关研究差异较大,可能与氮肥施用量及N2O排放系数的取值有关.本研究对于了解冬小麦生产的综合碳排放情况,探索农业增产减排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为应对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消极影响,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旨在2060年前解决国内碳排放量过高的问题。基于此,为提升碳管理水平,响应国家“双碳”工作号召,本文针对内蒙古如何做好“双碳”工作展开研究,提出构建降碳体系、发挥碳计量中心保障作用以及用好碳交易市场激励政策等建议,旨在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好准备,也为内蒙古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国际贸易中产品碳排放的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控制的热点领域之一。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从出口产品的数量结构、碳足迹总量和碳足迹强度3个方面对我国出口贸易中木质林产品的碳足迹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我国主要出口的木质林产品是包括木家具、胶合板、纸和纸板、纸制品、纤维板、木制品和印刷品在内的中级加工和深加工产品,我国属于木材加工出口国;在我国出口的木质林产品中,相对于初级加工的资源型木材产品,中级加工和深加工产品的碳足迹总量和碳足迹强度较大。因此,针对于产品碳足迹设立的碳关税和碳标签制度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成为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而其中对木家具,木制品和纸制品等深加工产品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为基础,对肇庆市饮品店频繁使用的一次性聚丙烯(PP)塑料杯、PP淋膜纸杯和聚乙烯(PE)淋膜纸杯的生命周期各阶段碳足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量化。通过生命周期评价分析法衡量产品“从摇篮到坟墓”对环境的影响,基于碳足迹量化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等不同阶段排放的温室气体。研究发现,PE淋膜纸杯对环境的冲击最小,此结论可为肇庆市双碳目标及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提供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与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关中平原饲料作物生产的碳足迹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业是主要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源,而饲料作物生产是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饲料作物生产的碳足迹及减排措施对于从日粮的角度减少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应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IPCC(2006)田间温室气体计算方法,建立了饲料作物碳足迹评估方法,分析了关中平原饲料作物的温室气体排放特点和减排措施及潜力.结果表明:关中平原主要饲料的碳足迹(以CO_2当量计)由大到小依次为玉米0.620、苜蓿0.382、小麦麸皮0.240、青饲玉米0.217、小麦秸秆0.083和玉米秸秆0.070 kg·kg~(-1);主要排放环节是化肥生产、氮肥田间排放和灌溉,对碳足迹的贡献率分别为26.0%~33.8%、27.8%~29.6%和24.5%~39.1%.由于关中平原存在过量施肥和大水漫灌的现象,通过化肥减施和节水灌溉措施减少饲料作物碳足迹的潜力很大,但不同措施带来的实际减排量仍需通过田间实践和具体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组织和产品碳足迹与清洁发展机制(CDM)在计算电力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方法上的区别,在发改委电力排放因子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修正与补充,分别得到用于组织和产品碳足迹的中国电力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结果表明,发改委发布的电力基准线排放因子与本文得出的组织和产品碳足迹的排放因子有显著差距,不应混用.本文计算的排放因子可为国内组织及产品碳足迹研究提供更恰当的数据来源.  相似文献   

16.
能源是经济命脉,但能源的碳耗用量高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节约利用能源,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人类能源在后石油时代的必然方向。在后工业经济时代,能源战略同时承载着减排和低碳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影响是全球性的,在哪个国家排放并没有区别。但是,由于产出和能源效率的不同,在不同国家生产某一产品的排放量是有区别的。在发达国家生产某一个产品可能是一个单位的碳排放,而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由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能源效率低,可能是超过一个单位的碳排放。这样,碳减排的考虑将影响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即在“低收入国家生产,在高收入国家消费”。因此,低碳全球化就是通过碳减排的考虑,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让世界各国意识到了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在2020年向国际社会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在国家逐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势必会通过目标任务分解和细化落实到企业中。而油气生产企业不仅是能源的供应者,也是能源的消费者,因此面临的碳减排压力将会越来越大。但对于油气生产企业而言,积极开展碳排放管理,实现降碳减排,既是响应国家大政方针、树立绿色企业形象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切实需要。  相似文献   

19.
近来碳足迹非常流行,而且被媒体广泛地应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被提到政治以及公共层面,碳足迹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碳足迹的估算既有最简单、粗略的网络计算器方法,也有复杂的、较精确的生命周期分析法以及投入产出分析法。碳足迹估算的难点在于产品/生产过程的间接碳效应的评估。我国碳足迹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相似文献   

20.
《世界环境》2009,(2):94-95
GreenBiz网站2009年3月3日报道 最近对碳足迹的讨论有很多。许多公司都通过建立碳足迹来监测其温室气体排放量。由于严重的干旱,对水中的碳足迹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碳足迹创建了一个“可视化”的概念。可以使企业领导人和股东能够“看见”正在发生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