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学术生成于中西古今大整合大创新的20世纪初期,促成这一现代学术转型的关键因素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和流行。经过与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论战,唯物史观彰显了巨大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学术话语权,是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学术文化的强大理论武器。在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中国学术成功实现了研究理论和方法、研究对象和主体、研究重心和功能的现代转换,构建起了相对完整的现代学术体系,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巨星,开拓出了新的学术视野,奠定了新的学术研究范式,展示了新的学术气象。可见,唯物史观促成学理和方法以至中国现代学术的转型,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上的一个突出特色和划时代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学术自由是大学理念的文化核心,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支撑性原则,其嬗变历经了历史的洗礼和时代的考验。长期以来,人们看重的是学术自由所带来的制度性优势和权力特征,对学术自由背后的文化背景的关注相对偏弱。其实,学术自由本身是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反映,其本身面临着多重价值观、制度环境、高等教育理念和国别差异的挑战。当下学术权力的获得是长期博弈的结果。辨识学术自由的文化博弈过程,对于新时期我国大学战略转型和新的学术治理制度的建立,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锻压学会精锻学术委员会是 2 0 0 0年在原来的锻压学会热锻学术委员会和冷锻学术委员会的基础上合并建立的。为了促进国内精密锻造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加强技术信息交流 ,精锻学术委员会于 2 0 0 1年 11月2 5日至 2 6日在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精密锻造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4.
世界重量级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讲过:"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其实他们错了,是人格。"爱因斯坦不愧为科学大师,他道出了科技创新的真谛。有什么样的学术人格就会孕育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和学术人才。当社会各界高度赞美科学家为社会奉献出的科技创新成果时,人们更加注重的是他们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经得住诱惑、受得住挫折的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选人用人机制的需要,将学术评价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从定性评价发展到定量评价,进而演变为数量迷信,导致学术评价的再度异化与学术出版质量的不断下滑。要消除学术评价中的异化现象,不断提高学术出版的质量,就必须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行小同行基础上的大众化评价;建立学术评价的元评价机制,以及学术评价信息公开制度,为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学术出版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刘东生等十三人分别受聘为中国环科院名誉院长及学术顾问为了加强对中国环科院的学术指导,进一步提高环科院的学术水平,国家环保局为环科院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和12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分别担任名誉院长和学术顾问。于1994年12月27日在环科院举行了聘任大   相似文献   

7.
通用学术英语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特征,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内容载体,通用学术英语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应遵循规范性、合作性、需求性、开放性和过渡性等原则。同时,对通用学术英语教材中读写、听说、注释与练习等部分的基本编写框架也提出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2月16日至19日在上海召开,1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24所兄弟院校以及19个科学研究等有关单位的代表共96人出席了会议。这次学术讨论会,是教育部委托华东化工学院和同济大学联合筹备和主持的,是我国环境工程科学研究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学术讨论会。会议检阅了近八年来各高校在环境工程方面  相似文献   

9.
学术期刊在新的学术内容生产与传播环境下,需要建立学术运营理念,提升学术期刊的竞争力。文章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传播学与营销学的视角探讨学术期刊学术运营策略。学术期刊的学术运营理念重视不足,学术内容生产单一,学术期刊融合出版模式需要提升。学术期刊应当确定全媒体的学术运营理念,完善学术运营KPI指标体系,采取多种学术内容生产的方式,利用跨媒体融合出版的模式,增强学术期刊学术运营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刘鸿亮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环境工程专家,是我国水环境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我国的湖泊调查、湖泊环境数据库、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湖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环境保护部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环境法学学术讨论会于今年9月24日至28日在四川省峨眉县召开。来自法学研究单位、高等院校、司法部门及环保部门共38个单位的5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提交会议交流的学术文章计32篇。这次会议是中国环境法学学会成立以来举行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在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回顾了立法历史和现状;对如何加强环境立  相似文献   

12.
《脚注趣史》是美国史家安东尼·格拉夫敦的一部著作。该著考察了史学脚注从17世纪的发源到19世纪成为职业史家的必要工具的过程。格拉夫敦本人的学术贡献集中体现在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知识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他在学术旨趣和方法上深受莫米利亚诺和潘诺夫斯基等学者的影响。近年来,他在西方史学界影响力的上升标志着西方史学自身的转向,而《脚注趣史》既体现了他的学术特色,也是他的影响由学术圈扩展到知识大众的一部重要著作。该著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对史学脚注形成的讨论来探讨自17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的重要阶段的特点。在追寻脚注形成的缘由时,该著着意避免目的论式的分析,同时挖掘大量被现代学术史忽略的人物及其贡献,对不少重要的史家的史学特点也做了有价值的重估。该著提醒读者,脚注和史学撰作的紧张关系源自于现代史学本身的特点和局限。  相似文献   

13.
罗家伦、蒋廷黻在留美时代就已初步形成"科学的史学"的基本观念,回国后分别在东南大学和南开大学通过中国近代史研究来推动"新史学"在中国扎根和成长;二人聚首清华联手缔造新史学的策源地。蒋廷黻在其任内正式建成了世界级史学团队,这一团队不仅完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而且以一批实力派学人,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进展。在此进程中,其学术形态也经历了繁覆的嬗变。此学术共同体的演进是中国近代史学科成长的典型缩影,亦高度浓缩了同期中国政治文化生态的蜕变。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是顾颉刚就此提出"层累说"的"关键性"因素。据《顾颉刚日记》所示,顾颉刚是在得到梁氏《中国历史研究法》启发后,编纂《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伊始便建构了"层累说"。更为关键的是,无论从历史本体论还是方法论层面,乃至认识论层面,"层累说"均能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找到相应的学术资源。这一学术关联的发见,意义非同小可。它提示"顾学"研究者不仅要对顾颉刚所言进行一番"辨伪的工作",还应该充分重视梁启超对《古史辨》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术不端行为相继被曝光,学术不端的防治已经成为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社会环境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学术规范制度体系薄弱且监管惩处不力、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的扭曲、行政权力的深度介入等,建议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改革学术评价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科研去行政化,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加强社会监督,加大惩戒力度。  相似文献   

16.
《重庆环境科学》在环境科学百花盛开的学术花丛中,以她绚丽的丰姿,迎来了二十周岁生日。她充满青春简力,生机盎然,前活似锦。我对她表示热烈祝贺,对她的未来表示良好的祝愿。我是《重庆环境科学》忠诚的读者,也是她众多的作者中的一员。一方面,我从她所发表的论文中,吸取新的营养,学到新的理论、信息、方法、观念和技术,是我学术生涯中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她是展示我科研成果的一个园地.是助我学术成长的乐土之一,是我与广大环境科学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重庆环境科学》发展的20年,也正是我学术成长的20年,实际上…  相似文献   

17.
善良的人们总是希望守住最后一块净土,让大学成为学术伊甸园。这一理想屡屡受到冲击,而山东某科研项目负责人转包项目、中饱私囊的做法,给学术污染提供了新注脚。  相似文献   

18.
《中国ISO14000认证》2011,(3):F0004-F0004
2011年8月16日上午,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第四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环境发展中心全体领导出席了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心各部门负责人、中层干部及中高级职称人员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环境科学动态》2011,(4):F0004-F0004
2011年8月16日上午。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第四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环境发展中心全体领导出席了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心各部门负责人、中层干部及中高级职称人员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学术腐败"在美国也时有发生。"学术腐败"的美式名称是"学术不端行为"。它指的是"在提议、开展和评议科研项目,或报道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或剽窃的行为",同时又要区分"明知故犯的不端行为和正常学术活动出现的错误"。美国"诚信办公室"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时,基本做到了不护短、不手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