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乙醇对含水层中燃油芳香烃内在生物修复的潜在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在生物修复,是在没有工程措施促进的情况下利用土著微生物降解含水层内灾害性物质的一种修复技术,在燃油烃污染管理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该技术需要确定自然衰减过程,并能够继续提供有效的风险保护。针对燃油污染含水层,北美与欧洲认为内在生物修复是值得优先考虑的应用技术。然而,随着乙醇燃油的推广使用,我国在应用这样的经验时需要考虑乙醇的潜在影响。现有的文献研究表明乙醇存在能够阻止燃油主要污染物芳香烃(BTEX)的生物降解,降低水环境的pH值,并可能增强BTEX在水中的溶解性,或存在对生物的毒性,或因为乙醇降解降低介质的渗透性能。因此,需要更好地认识乙醇的潜在风险,为发展乙醇燃油污染含水层修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介绍江苏联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废水零排放工程概况、工艺流程、主要技术。联海生物公司主要生产燃料乙醇,根据其废水水质特点,采用太阳能微曝气净化技术、纳米曝气和阶梯水帘溶氧技术、高效微生物载体技术、人工强化复合湿地净化技术和可控智慧活化河床净化技术等,对废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理,使出水水质达到乙醇生产工艺用水标准,最终实现废水零排放。  相似文献   

3.
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及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关注,世界各国近些年大力发展生物液体燃料,我国政府提倡以木薯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对生物液体燃料的碳效应争论激烈,争论的焦点在于原料种植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及不同技术条件下副产品利用的评估。论文通过建立碳平衡分析模型,将原料种植对土壤碳库影响及副产品利用的替代效应纳入研究体系,评估了我国木薯燃料乙醇生产各个环节的碳排放,研究结果显示:木薯原料种植环节碳排放主要来自氮肥的使用及对土壤碳库的破坏;木薯燃料乙醇加工转化环节碳排放主要来自蒸馏和脱水过程能源消耗,改进加工转化技术对减少此环节碳排放至关重要;木薯燃料乙醇运输及储存过程碳排放较小。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质量(1 kg)木薯燃料乙醇平均碳排放为0.647 kg。以汽油的碳排放为参照,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我国木薯燃料乙醇碳排放呈现负效益;采用较为先进的双酶法中温喷射液化-大罐浓醪间歇发酵-多塔多耦合差压精馏和分子筛变压脱水技术,则其碳排放为汽油的90%;倘若能避免对土壤碳库的破坏,则这一比例下降到64%。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木薯燃料乙醇的发展,减少木薯燃料乙醇生产的碳排放,首先应该引导农民合理施肥,利用边际土地种植木薯,不转换林地、草地等土地类型的利用方式,减少对土壤碳库的破坏;此外,要开发高效节能的燃料乙醇转化技术并加强对副产品的二次利用。  相似文献   

4.
以秸秆为原料生产纤维素燃料乙醇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生物乙醇与民争粮、争地的问题。但秸秆存在着分布分散、收购困难、价格容易波动等问题,进而成为制约纤维素燃料乙醇企业发展的瓶颈。针对吉林市地区的玉米秸秆收储体系建设,就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秸秆收购、管理体系,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对纤维素燃料乙醇项目建设及正常运行,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一冰 《环境工程》2019,37(1):83-87
为了探究乙醇外碳源驱动新型好氧/厌氧/好氧/延长闲置(O/A/O/EI)工艺生物脱氮除磷的可行性,以实际废水为研究对象,建立序批式反应器,探究了乙醇外碳源驱动下O/A/O/EI工艺中间代谢产物的变化、微生物种群的相对丰度,并阐明了乙醇外碳源驱动O/A/O/EI工艺生物除磷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乙醇可作为外碳源强化生物脱氮除磷,且出水ρ(TN)和ρ(TP)分别为1.2~1.6,0.2~0.6 mg/L,脱氮和除磷效率分别为91.2%~92.5%和92.4%~93.6%;内聚物聚羟基脂肪酸酯的最大含量为2.4 mmol/g(挥发性悬浮物),而糖原质的含量为2.7 mmol/g;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显示乙醇驱动下PAO和GAO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9%和8%。乙醇可作为廉价碳源强化新型反应器O/A/O/EI生物脱氮除磷。  相似文献   

6.
从用粮食生产乙醇到用秸秆生产乙醇,对国内乙醇产业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转变,对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冠)来说则是一次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一直以来,天冠都是中国燃料乙醇政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国著名酒精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示范企业。近年来,天冠积极尝试着发展“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致力于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能源非粮路线产业”,历经多年努力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年产3000吨秸秆纤维乙醇的产业化示范基地,为把中国燃料乙醇逐步建设成为一个生产工艺先进、技术成熟、综合利用水平较高并有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全新产业,探索了一条路子。天冠的发展浓缩了中国觅求生物能源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生物燃料发展前景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丹 《世界环境》2009,(4):27-28
2009年6月29日,丹麦外交部宣布在12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各国政要将乘坐环保燃料交通工具穿梭于哥本哈根市内,其中一半车辆将使用基于秸杆的第二代生物乙醇驱动。据介绍,这次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丹麦准备了122辆基于生物能源、清洁柴油、混合动力和氢动力的环保车辆,其中60辆基于生物能源。生物燃料合作伙伴计划将负责为会议期间各国外长乘用的大部分车辆提供第二代生物乙醇……  相似文献   

8.
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的产氢菌生物强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智  任南琪  李建政 《环境科学》2007,28(12):2843-2846
将发酵产氢菌Ethanoligenens sp. B49投加到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的活性污泥中,以糖蜜废水为底物,进行强化活性污泥产氢效能的研究.对生物强化前和生物强化后反应系统的产氢能力、发酵产物组成和pH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COD容积负荷为12 kg/(m3·d)条件下,投加产氢菌可显著提高反应系统的产氢能力并改善发酵产物组成.反应系统的比产氢速率从强化前的3.6 mmol/(kg·d)提高到强化后的5.7 mmol/(kg·d),是生物强化前的1.5倍.生物强化前,反应系统液相发酵产物乙醇、乙酸和丙酸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8、 5.3和4.8 mmol/L,生物强化后乙醇、乙酸和丙酸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5、 7.5和1.7 mmol/L,其中乙醇型发酵目的产物乙醇和乙酸在总发酵产物中的比例从生物强化前的72.0%提高为强化后的86.8%.生物强化作用使出水pH值从4.5~4.7下降为4.3.产氢菌的生物强化作用有助于反应器在低负荷运行期迅速形成产氢能力较高的乙醇型发酵.  相似文献   

9.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默塞德分校等研究人员对生物电能和生物燃料的对比研究发现,从土地利用角度看,生物电能要比生物燃料更有效。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报告说,如果用同等面积土地上种植的作物来发电或制造乙醇,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下一阶段我国将重点推进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化工新产品等生物石油替代品的发展,同时合理引导其他生物能源产品发展,这些对河南省发展生物能源是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染料对环境的影响及生物处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染料在环境中的归趋开始,综述了染料的生物处理技术,认为生物吸附,生物絮凝处理,以及筛同效“广谱”脱色菌,厌氧-好氧处理,固定化技术是发展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水绵干燥样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利用水绵制备生物乙醇,不仅可以拓宽生物乙醇的原料来源,还可以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对水绵干燥样成分进行分析后,通过自行构建的水绵发酵产乙醇工艺,考察了预处理混合物中稀硫酸用量、纤维素酶用量、预水解时间、预水解温度、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对产乙醇浓度的影响;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法和响应面分析法,得到了水绵发酵产乙醇工艺参数的回归模型,并在回归模型预测出的优化条件下进行了放大倍数的产乙醇试验,采用Logistic模型基于1st Opt软件,得到能描述水绵发酵产乙醇全过程的分段优化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水绵干燥样中淀粉、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约占水绵干重的67.53%,水绵发酵产乙醇具有巨大的潜力;最佳产乙醇条件为纤维素酶(10万u/g)与水绵干燥样的投加质量比1∶1、预水解温度50℃、预水解时间50 min、发酵温度40℃,产物乙醇的最佳浓度可达5.61 g/L,以原料计算的乙醇得率为28.1%(g/g);在最佳产乙醇条件下,最大乙醇浓度为5.715 8 g/L,最大乙醇产生速率为0.691 9 g/[g/(L·h)]。该结果对水绵发酵产乙醇工艺参数的选择及对产乙醇全过程的调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全球生物能源发展及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能源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它以生物质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以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从广泛的定义来看,沼气、农作物秸秆能源、用作能源的树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都属于生物能源的范畴。生物能 源是目前除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之外的第四大能源类型,约占全球能源总需求的15%。而近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的生物能源主要是指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由于其发展迅速,并且对农产品价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后面所讨论的生物能源主要指这两种生物液体能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生物能源用于替代化石燃料.通过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对四种主要生物能源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同种生物能源净能比(NER)和温室气体净减排量(GGENR)与原料相关.纤维素燃料乙醇的GGENR(52 603 kg CO2/TJ)高于玉米乙醇(10 660 kg CO2/TJ).而巴西生产的甘蔗乙醇GGENR则达到最大值,61 418 kg CO2/TJ.大豆生物柴油的GGENR比微藻高出86%,分别为36 121 kg CO2/TJ和19 399 kg CO2/TJ.对于生物燃气和生物质直燃,由于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外源能量输入很少,其GGENR分别达到56 100 kg CO2/TJ和98 300 kg CO2/TJ.  相似文献   

15.
乙醇透性处理1株普通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 vulgaris Hildenborough(DvH)强化硫酸盐生物还原活性,研究不同基质条件下透性处理程度对其硫酸盐还原活性影响.当以H2为电子供体时,10%乙醇处理的DvH硫酸盐还原活性最强,其次为15%;当乙醇浓度>15%时,DvH硫酸盐还原活性显著降低.当以乳酸为电子供体时,最佳乙醇浓度为20%,其次为15%和10%,乙醇浓度达到25%时,DvH仍保持一定的还原活性.不同供体条件下DvH对透性处理程度的响应不同,是因为H2与乳酸在细胞内发生氧化的位置不同,从而胞内电子传递途径不同.确保供体与受体之间电子传递链的完整性是合理确定透性处理程度及透性技术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建立的稻壳快速热解超临界乙醇提质(PY-USE)和催化加氢提质(PY-CH)生命周期评价(LCA)模型,对两工艺的环境影响潜值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PY-CH生物油的化石资源消耗潜值(FDP),全球变暖潜值(GWP),臭氧层耗竭潜值(ODP),光化学臭氧形成潜值(POCP)和酸化潜值(AP)均比PY-USE工艺低,但人体毒性潜值(HTP)和富营养化潜值(EP)比PY-USE高;两工艺的环境影响的主要来源分别是化石乙醇和农业子系统,使用生物乙醇替代化石乙醇,可降低PY-USE生物油的环境影响潜值;与化石燃料相比,PY-USE和PY-CH生物油的FDP、GWP和ODP降低,HTP、POCP、AP和EP均有所增加,其中PY-USE生物油的GWP与化石柴油,汽油相比分别减少了38.83%及45.93%,PY-CH生物油的GWP相比化石柴油、汽油分别减少了73.50%和76.58%.  相似文献   

17.
《环境工作通讯》2008,(5):69-69
为贯彻落实非粮生物燃料产业政策,加快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经国家批准的.我国第一个以非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试点项目,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木薯燃料乙醇,生产装置已由调试期转入正常负荷。目前生产运行情况平稳,主要生产指标正常,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截至3月14日,  相似文献   

18.
利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记录了乙醇吸附在气相二氧化硅表面的变化过程。实验表明,在此过程中,乙醇在其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并脱氢为表面乙醇盐。红外图谱表明,乙醇吸附在二氧化硅表面,可形成线式和桥式两种乙醇盐。同时,简单的讨论了二氧化硅表面存在的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19.
燃料乙醇行业良性发展之环保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了在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燃料乙醇产业不与粮争地,走工艺技术柔性化、原料多元化的路线。发展燃料乙醇从原先消化利用玉米、陈化粮为主,逐步发展到开发薯类、甜高粱、甘蔗等非粮食作物,并重点开发荒地、盐碱地等不宜粮食耕种的土地资源潜力,建设规模化非粮食生物燃料乙醇试点示范项目。  相似文献   

20.
对于长年研究微生物的部门来讲,生物科学技术(又称之为生命工艺学)是一门古而新的学问,水处理技术装置制造厂商当然也应面向生物技术.日本最权威的专门从事水处理技术装置研究的荏原综合研究所(总公司在东京,公司经理牧康治先生,总投资金额为5亿4千万日元)早就开始从事新的废水处理技术的生物反应器装置的研制工作.新研制的生物反应器省能、便于维修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