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泥石流灾害与降雨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3年,四川共发生了8次泥石流灾害,造成了1130余人死亡和失踪,给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近年来灾害最为严重的一年。结合天气形势分析结果和收集的降水资料对8次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大都伴有暴雨天气过程;暴发泥石流地区历年的降雨资料,说明这些区域在泥石流发生的当月,降雨量比历年普遍偏多。针对降雨对泥石流的激发作用和临界雨量问题,探索了四川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规律,及相应预测预报和防灾决策。  相似文献   

2.
1997年5月云南昭通两次大型泥石流灾害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德孝  高必春 《灾害学》1998,13(2):67-70
1997年5月6日,云南昭通地区发生了两次大型泥石流灾害.本文对这两次泥石流灾害的灾情、诱发的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进行了剖析,并根据山区城镇潜伏的泥石流灾害,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3.
舟曲8.8泥石流灾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死亡人数最多、财产损失最大的一次泥石流灾害。通过对舟曲泥石流灾害影响因素的分析,运用灰色关联法,找出了此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雨是8.8泥石流灾害产生的直接因素,人为活动是其产生的间接因素;人为活动中,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与泥石流的相关度最大,是导致泥石流产生的关键和主导因素。因此要合理地进行农牧业生产,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对新修建的水电站要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尽力减轻自然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4.
山洪灾害与泥石流灾害分别属于水利、国土不同部门管理,其性质的不同决定减灾的归口管理和具体防治模式的不同。为了实现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治的科学化,亟需建立其性质判定统一规则。该文对比分析了山洪泥石流运动特征、灾害形式及发展趋势,建立了山洪泥石流灾害性质与沟道性质的判定规则。从灾害形成特征、运动特征、灾体特征和堆积特征分析山洪泥石流的差异,以受灾体所处位置的流体性质、山洪泥石流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比重来综合确定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性质。鉴于山洪和泥石流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下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特别引入了时间概念讨论在过去和将来山洪与泥石流沟的判别问题。以石棉县洪坝河和宁南县矮子沟为例进一步说明山洪灾害和泥石流灾害,山洪沟和泥石流沟的判别。  相似文献   

5.
庙成  刘希林 《灾害学》2022,(1):158-164+170
基于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调查问卷的分析,从泥石流灾害关注程度和类型、可接受性及灾害可接受风险3个方面阐述农民对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普遍关注泥石流灾害,主要关注的灾害后果是财产损失,财产损失中主要关注的是房屋;(2)农民对泥石流灾害可接受性分别是:距离为<5 km、频次为100年1次或更长时间1次、预警时间为<1 h和保险费用为<100元;(3)农民可接受的受灾人数、死亡人数、死亡比例、个人直接经济损失和总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100人、≤1人、≤5×10-7/a、≤1 000元和≤10万元;(4)影响农民对泥石流灾害风险感知和风险态度以及可接受风险水平的主要人口特征是36~45岁、女性、受教育程度初中学历以及收入<1 000元/月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何树红  姜毅  计晓林 《灾害学》2019,(4):153-158
在泥石流灾害研究中,针对泥石流灾害经济损失的研究是预防、应对和管理泥石流灾害风险的基础。结合已有泥石流灾害经济损失研究成果,首先梳理当前泥石流灾害经济损失研究发展近况,对不同经济损失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和归纳。其次,在简要介绍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种类研究方法进行评述,分析各类研究方法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当前泥石流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本文研究结果,提出泥石流灾害经济损失研究的启示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我国山区泥石流灾害频发,其中秦巴山区就是我国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区之一。前后两次对秦岭北麓户县涝峪镇教场沟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对沟道内泥石流物源的总储量及空间分布,沟道的横、纵断面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测量;在此数据基础上,以小流域降雨-径流计算模型对不同降雨条件下,泥石流峰值流量及单次泥石流过程总量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流域在遭遇50 a及以上年数一遇的强降雨时,将形成规模可观的泥石流灾害;结合沟口的实际地形资料,通过经验模型对不同降雨条件下的泥石流堆积范围进行了分析及预测,旨在为秦巴山区泥石流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泥石流灾害保险的风险分析与区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泥石流灾害保险的风险评估和区划,是分区分类防灾和损失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泥石流灾害保险费率厘定的基础。采用综合评判的数学方法,选取对泥石流灾害保险起主导作用的灾害损失、孕灾环境和风险区价值为评判因子,对泥石流灾害保险的风险进行了评估。以四川省为例,介绍了进行风险区划的方法和步骤,将四川全省按地、市、州级行政区划分为19个风险评判区,对各区进行泥石流灾害保险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四川省泥石流灾害保险风险评估区划图。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泥石流风险评价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刘希林  苏鹏程 《灾害学》2004,19(2):23-28
通过对1990年和2000年四川省泥石流灾害易损度的对比分析,得出了泥石流灾害风险度10年来的变化情况.攀枝花市、泸州市、眉山市、绵阳市、广元市、宜宾市、广安市、巴中市和凉山州的泥石流灾害风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特别是眉山市、广安市和巴中市增幅较大.通过对泥石流灾害风险的定量计算,得出了2000年四川省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攀枝花市和雅安市为四川省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10.
泥石流灾害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倪化勇  刘希林 《灾害学》2005,20(4):18-22
复杂性是各个学科面临的共同难题,分形理论作为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有力工具被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泥石流灾害中的应用也得到不断深入研究.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泥石流发生机理、泥石流堆积、泥石流沟谷形态和水系的发育演化以及泥石流预测四个方面论述了分形理论在泥石流灾害研究中的应用,将分维作为表征泥石流灾害系统的有效参量,揭示了泥石流灾害中的某些规律,反映了泥石流的一些本质现象.  相似文献   

11.
"4·25"尼泊尔地震诱发西藏聂拉木县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灾害主要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等。这些次生灾害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对中尼公路(G318线)的安全运营及沿线主要城镇居民点聂拉木镇、樟木镇(口岸)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地震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将促进泥石流活跃,在后期暴雨作用下产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初步分析得出:(1)聂拉木"4·25"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点计221处,分布于聂拉木县5个乡镇,其中有滑坡10处、崩塌159处、泥石流沟26条、不稳定斜坡26处。(2)聂拉木(边检站以下)—樟木—友谊桥—带以滑坡、崩塌灾害为主;聂拉木(边检站以上)—亚来乡—达弟以崩塌、泥石流为主、滑坡为次;希夏邦马峰东侧以冰川泥石流为主。最后,结合区域的地形、地质构造、气象条件提出了地震区恢复重建中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2.
北京山区泥石流灾害保险的风险评判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泥石流是北京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在1989-1999年期间,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9亿元.对泥石流灾害保险风险的评判是首先按北京山区各区县的泥石流危险度分区划分风险区,然后对各风险区进行灾害危险性和灾害易损性评判.在危险性评判中,按各风险区的泥石流危险度等级赋予危险度评判指标值.在易损性评判中,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人口密度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4个因素作为评判指标,并分为两个层次进行评判.第一层次是经济易损性与社会易损性评判,第二层次是泥石流灾害易损性评判.最后用泥石流灾害保险风险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出各风险区的泥石流灾害保险风险度,并由此绘制了北京山区泥石流灾害保险风险区划图.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西部山区泥石流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建筑物的破坏是造成各类损失的重要原因。正确认识泥石流的致灾机理和泥石流灾害下建筑的破坏特征不仅是正确评价泥石流灾害风险的基础,也是科学构建泥石流下房屋建筑易损性模型的依据。基于文献查阅、新闻资料和现场调研,首先对西部山区泥石流灾害主要特点进行了归纳阐述,其次梳理了近年来发生泥石流灾害中建筑物的破坏特征,最后结合泥石流的动力学特性和建筑结构情况剖析了建筑结构的受损机理。基于建筑物的空间分布与泥石流强度的时空耦合变化特征,对泥石流强度表征方式给出方向性建议;基于建筑的受损机理,参考地震作用下建筑的破坏等级划分标准,初步提出了泥石流下建筑物破坏等级划分方式,旨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树轮地貌法为充分掌握偏远山区泥石流灾害史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文中基于树轮地貌法,在已知部分灾害年基础上,对北京市密云区小西天沟泥石流灾害史以及空间分布模式进行重建,并讨论分析树轮生长对泥石流活动响应的滞后效应。结果表明:1968-2018年间,共有17个泥石流事件,最远的可追溯到1977年,最近一次为2015年。重建的响应指数大小表明:1989和1991年大规模强度的泥石流事件带走了源区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泥石流灾害强度都相对较小。泥石流平均5年期频率为1.7,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活动频率逐渐增大。基于重建事件和扰动木空间位置,确定了泥石流的2种基本空间分布模式:泥石流至少在3个分段区域内同时暴发的全流域型事件和仅在2个及以下分段区域内同时活动的局部型事件。研究显示不同树龄树轮生长对泥石流活动造成的生长抑制的滞后效应敏感性存在差异,与幼龄树木相比,成熟或老龄树的生长抑制滞后效应显著,但生长释放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西藏江河堵溃灾害及成灾环境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江河堵溃灾害指由江河两岸大规模滑坡、泥石流等在主河道形成堵塞坝和溃决造成的灾害.西藏近年发生的14次江河堵溃灾害都分布于藏东、藏南地区.根据形成江河堵塞坝的山地灾害类型其可划分为滑坡堵溃灾害和泥石流堵溃灾害及滑坡、泥石流混合堵溃灾害,形成过程各有特点.西藏江河堵溃灾害集中分布于藏东、藏南,这与这里下述因素有关:河谷深切,山高坡陡;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繁;第四系冰碛等松散堆积物深厚;海岸性冰川发育,冰湖广布.  相似文献   

16.
不同容重的泥石流淤积厚度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泥石流的淤积厚度是泥石流灾害评估和防治的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但迄今还没有较好的方法计算不同容重的泥石流淤积厚度。本文通过研究泥石流屈服应力的特点,提出了用地区参数和泥石流体积浓度来计算泥石流屈服应力,进而计算泥石流淤积厚度的方法。采用本文方法计算已发生泥石流地区不同容重泥石流的淤积厚度,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泥石流灾害评估和防治。  相似文献   

17.
风险评价技术在2003年"7.11"泥石流灾害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赵源 《灾害学》2004,19(1):35-39
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巴底乡邛山沟于2003年7月11日晚暴发罕见泥石流,给当地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本文以邛山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灾害形成背景以及泥石流灾害特征的研究,采用单沟泥石流风险评价的技术方法,对邛山沟“7.11“泥石流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价,提出了减灾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2019年8月20日,四川省汶川县绵虒、三江、水磨镇爆发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以绵虒镇板子沟泥石流为典型实例,通过泥石流灾害前后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对比分析,以及雷达数据获取的流域内不同海拔位置的降雨数据,从物源和降雨两个角度分析了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利用FLO-2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并计算此次泥石流强度指数,作为泥石流危险性的表征关键参数。基于板子沟流域典型建筑物类型的调查,构建了易损性曲线,量化了承灾体易损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区泥石流致灾性和风险性仍处于较高水平,应进一步研究强震区泥石流灾害发生规律及风险性,为泥石流预警工作与有效工程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灾害学》2020,(2)
科学有效合理的可视化能够提高泥石流灾害信息表达的有效性与可读性。以七盘沟泥石流为例,设计并开展了不同可视化方法对泥石流灾害信息认知影响的对比实验,构建了基于灰色色带、自解释性符号和应急颜色、真实纹理模型两类泥石流灾害场景,探索了上述可视化方法在泥石流灾害信息传递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实验收集得到两组参与者数据,从准确度和认知时间2个方面来评价参与者认知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①灰色色带和应急颜色进行泥深值可视化时,灾害信息的传递能力无显著差别;②自解释性符号与真实感纹理模型相比具备更强更稳定的信息传递能力,用户能够快速认知泥石流灾害信息。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是我国泥石流灾害发生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较全面地阐明了全省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因素,并对形成泥石流的各种临界条件进行了探讨;最后,还就全省泥石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