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对于增加自然保护区保护投入、平衡围绕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的利益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关切与诉求的分析,探讨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框架。提出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可分为抑损性生态补偿与增益性生态补偿两种类型,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补偿内容,即开发利用者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开发的补偿、消费者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利用的补偿、自然保护区内原住民损失补偿、环保机构与个人付出的保护努力与成本的补偿,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补偿。补偿方式与途径应根据不同的补偿内容与补偿的主客体进行选择。在国家与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促进多元化的补偿方式,加强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黄颖  霍敬裕 《环境保护》2011,(13):41-42
目前生态效益补偿的政府途径是国家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当前影响范围最大、必不可少的补偿方式.生态效益补偿的政府途径偏重于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环境)要素或服务类的纯公共物品的保护补偿,如生态公益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投入或者购买.  相似文献   

3.
公共管理背景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财政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健  文峰 《环境保护》2005,(5):43-47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本文利用公共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公共物品性质,据此论证有关管理和资金责任的分配问题,指出应该按照受益原则,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金责任,并以中央财政为主。本文还分析了中央政府承担相应资金责任的机会和可行性,政府正在进行的以满足公共管理需要为目的的财政改革为此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契机。本文最后提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财政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然保护区当前治理模式下普遍存在管理体制不顺、资源管理权属不清、资金机制不合理、缺乏成本共担和收益共享机制等问题。本文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提出现阶段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采取多方参与、权责清晰、共同决策、成本共担和收益共享的共同治理模式的建议,并基于案例保护区——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调研,针对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多方共治模式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对新构建的多方共治模式所需要建立的配套制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防范环境矛盾演化为公共事件,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包括丰富社会管理的内涵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通过强化政府强制措施、建立企业行为约束与激励机制、保障公众参与畅通有效、加大法制机构的监督力度、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协调作用,平衡各方利益,有效防范越来越多的环境矛盾演化升级为环境公共事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了甘南县松毛虫发生防治概况,对应用飞机低量喷洒生物制剂灭幼脲防治松毛虫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对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地境划分,在不同的地境内进行植被调查,发现植物种类有减少的趋势、草地严重退化。基于对社区经济状况的调查,原因为当地的居民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过分的依赖草地,对草场无节制的利用导致草地的严重退化。基于上述情况,对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立社区共管机制、控制牲口数量、实施休牧和禁牧措施、积极开辟替代性生计来源、分区管理、提高人工恢复植被的效果等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毛丽棋  鲁智 《环境》2006,(Z1):33
本文从分析东洞庭湖湿地保护的现状情况提出其保护对策,以达到实现湿地具有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四个维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发展与保护带来了新机遇.探讨了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建设中存在问题.从生态伦理、生态补偿、环境立法和耗散结构理论四个维度视角出发,厘清了社区共管模式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构建自然保护区协调发展管理新构想,认为社区共管模式应是一种在生态法则基础上,由政府主导、社区参与、资源共享、权力均等、义务均担,生态环境有序健康演进和社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双赢模式.本研究旨在为实现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科学性提供支撑和范式.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影响评价: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日益成为学术界、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关注的一个焦点。近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管理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管理中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旅游发展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标准或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自然保护区管理理论的完善和管理实践的科学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阐述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研究的相关方法与主要进展,认为保护区内生态旅游的实际效果与理论期望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从而在实践中引发了种种问题,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在中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快速增长和旅游发展热情高涨的形势下,应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①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②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规划、管理和监测;③强化生态旅游的经济贡献。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纳板河流域国家级保护区基本情况和社区经济现状及区域经济的特点,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建设的目标,提出了社区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近一年来我国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统计分析,探析了多个建设项目对单个自然保护区累积生态影响的具体内容,并以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了累积生态影响的评价方法。最后为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累加生态影响,提出了4条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3.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是建立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本文以厦门海洋珍稀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华白海豚为例,根据保护区管理层次的划分及海域特点,将海域划分为西港海域、同安湾口、九龙江河口、西南海域、东部海域、同安湾、大噔海域7个区域,采用专家调查法,估算不同海域对海洋保护区价值的贡献率与单位面积海域的价值,以及各海域中填海造地、港池/锚地、桥梁建设、采矿、修船/造船、旅游娱乐、海底工程、排污、航道、施工10大类人类活动对海洋保护区的损害程度,建立了生态损害补偿标准估算模型。以填海造地活动为例,计算了该活动对厦门海洋保护区不同区域的生态损害补偿标准。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目前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问题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在总结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以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类并评价,以期为今后保护区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古老残遗植物及草原向荒漠过渡的植被带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受传统资源开发模式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保护难度极大。西部大开发为这一区域旅游开发提供了机遇,通过旅游开发,建立新的经济开发模式,促使区域生态环境好转,以促进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就该区域旅游开发的战略意义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采用TWINSPAN分类法,根据旅游对森林植被影响程度,划分为6个旅游等级影响区,反映了以游径为轴线的旅游影响水平空间格局变化规律;对12个旅游影响指标相关分析表明,有3对旅游影响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关系。其中剔除树桩影响系数和游径距离为极显著相关,旅游垃圾影响系数和剔除树桩影响系数、旅游垃圾影响系数和游径距离这2对指标均为显著相关;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有5个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81.88%,这5个主成分与12个旅游影响指标中的7个旅游影响指标关系密切。以7个旅游影响指标进行的旅游影响区等级划分与12个旅游影响指标所得结果是一致的,这就简化了旅游对植被影响评价和影响区等级划分指标的选取。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评价拟建呼斯台西里水库工程对巴音布鲁克天鹅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认为虽然水库经济效益很高,但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1)将淹没385km~2优良草场;(2)使美丽的开都河曲流景观消失,影响旅游事业发展;(3)淹没保护区核心区9/10的天鹅繁殖区和7/10的天鹅栖息地,会使天鹅数量迅速下降,估算蓄水当年在大尤尔都斯盆地天鹅将减少65%.  相似文献   

18.
借助Arc GIS与ENVI软件,以1998年、2006年和2014年遥感影像Landsat TM/OLI为数据源,得到3期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图.在空间尺度上将研究区分为3个特定研究单元来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并从景观格局和气候变化两个方面来进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通过计算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生态风险指数,从而获得研究区生态安全指数,最终建立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对整体及局部地区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水域和其他(裸地和戈壁)是研究区内的优势景观类型.水域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水域和其他(裸地和戈壁)的最大斑块指数较高,盐碱地和其他(裸地和戈壁)的分维度指数较高,水域和其他(裸地和戈壁)的聚集度指数较大,林草地空间分布离散,破碎化程度高,连通性差.1998—2014年期间多样性指数增加,说明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趋于均衡化,作为优势景观类型的湿地对整个景观的控制作用减小,景观异质性增加.1998—2014年间,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生态环境指数呈逐步升高趋势,但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恶化同时存在,并在特定研究单元上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盐碱地、其他(裸地和戈壁)向湿地及荒漠向其他(裸地和戈壁)的转化是环境改善的主导因素.湿地向水域和其他(裸地和戈壁)的转变是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据1998—2014年的气象资料,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降水减少使植物存活率降低,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从而影响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另外,在分析驱动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优选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景观指数和年径流量中,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指数的变化与平均斑块面积和分维度指数均呈显著相关.该研究对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合理规划管理、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动态状况,对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三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63年以来聚落(人类活动的中心场所)空间格局演变的梯度效应。结果表明:①在自然保护区自核心区到外围区,聚落规模、等级、形态等格局信息及其动态演变的梯度效应明显;②根据不同梯度区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对土地覆盖的影响特点,今后茂兰保护区规划管理应该考虑将洞多聚落迁出,使其不对核心区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同时,要加大对实验区聚落用地的管理力度,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原生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③设立保护区后,自核心区到外围区,景观多样性降低,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变化进一步接近200,景观基质(森林)斑块增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④应加强保护区缓冲区距聚落200~800 m内的土地利用方式管理与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20.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努力,尤其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在剖析水生态文明定义及内涵的基础上,对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困境进行分析与评估,从完善法律制度;强化宣传教育;渠道及反馈机制的构建;推动非政府组织发展等角度提出完善该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机制和对策,为其他地区公众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