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定量评价地质公园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脱钩状态和程度对完善新一轮地质公园规划修编、指导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论文在借鉴已有脱钩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脱钩理论引入地质公园这一微观领域,构建了适合地质公园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脱钩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和评判标准,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测算了2004-2012 年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脱钩关系和程度,分析了二者的脱钩发展阶段和时间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地质公园旅游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压力强度及其变化特征看,2004-2012 年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压力指数波动较大,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演化趋势,其中,2004-2009 年呈现上升状态,2009-2012 年呈现下降趋势;②从地质公园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脱钩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看,2004-2012 年8 个时期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脱钩关系主要经历了从相对脱钩Ⅱ→相对脱钩Ⅳ→相对脱钩Ⅳ→耦合Ⅱ→耦合Ⅰ→绝对脱钩→相对脱钩Ⅰ→绝对脱钩的演变轨迹,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表现出“较强→弱→强”的周期性变化;③从脱钩弹性曲线图看,脱钩状态总体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向右倾斜的“M”型变化,根据曲线波动情况大致可以划分3 个演化阶段:2004-2007 年的相对脱钩阶段,2007-2009 年的耦合阶段,2009-2012 年的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交替阶段;④研究结果与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表明所构建的脱钩评价方法为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与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北地区农林复合经营的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区域生态系统脆弱,干旱、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等问题频繁,严重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发展复合农林业是林业发展的新思路,是解决区域生态环境与落后社会经济问题恶性循环的有效途径。论文根据西北地区特殊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农林复合经营发展现状,结合农林复合系统科研、生产实践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将西北干旱地区农林复合经营划分为草原风沙区、荒漠绿洲区、黄土高原区和青藏高原区4个类型区,并分析概述了各类型区复合农林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根据农林复合系统多层次、多组分、多功能和多目标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林分起源、生物组分、生长周期和主导功能标尺的农林复合经营类型划分方法。对目前西北地区农林复合经营发展中存在的规划、理论研究和推广应用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区域农林复合经营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论文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运用1954—2014年各省木材产量数据对中国木材产业的发展阶段以及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分析。研究表明:1) Gompertz模型显示木材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2)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显示木材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转移趋势和显著的区域聚集特征,尤其在2000年以后,南方集体林区逐渐形成了木材生产“热点”;3)根据重心模型显示的移动轨迹,可以将木材产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经济驱动时期、经济驱动与生态驱动相持时期、生态驱动时期,木材产业的时空格局演变是这两种驱动力量相对均衡的结果。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重视森林资源培育、适时放开采伐限额、由行政监督向购买社会服务转变等促进木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对于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相关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赋权法对选取的2001~2013年宝鸡市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层共25项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响应指数是影响宝鸡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2001~2013年宝鸡市生态环境敏感性不断波动,其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2001~2004年属于较高敏感阶段,2005~2009年属于中度敏感阶段,2010~2011年属于较低敏感阶段,2012~2013年属于低敏感阶段。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是降低宝鸡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实现区域人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苏州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苏州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通过对近十年来苏州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现状的分析,筛选了评价该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苏州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2000年以来苏州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总体处于协调发展的阶段,同时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进一步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管理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仍然要溯源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在党中央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大论断的重要历史时期,作为与经济社会融合度日益加深的生态环保工作,需要找准定位,提前谋划,充分发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推动作用。本文在系统阐述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生态环保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并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的优先行动。  相似文献   

7.
基于PSR框架的1953—2008年中国生态建设成效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论文依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环境、行为和决策三个层面建立中国生态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用1953—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生态建设成效之间的关系。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生态建设成效有所提升,阶段性波动明显,按10年左右为周期划分为6个阶段。环境质量变化及政策演变轨迹相吻合。近60年间生态建设成效经历了不显著甚至负效应再到逐渐显化的过程。评价体系中各子系统及内部因子之间的协调性有待提高,表现为压力较大、状态不佳和响应不够的状况。生态系统演变具有长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为彻底改善生态环境,避免决策失灵,提高生态建设成效,需要国家意志与社会行动共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在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改革的关键收官阶段,科学合理划分湖南省内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对于明确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格局、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财政保障体系、提升监测履职能力的意义。基于国家下达的任务和湖南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划分事权的原则,包括对标对表、明确责任,上下协同、集成共享,引入市场、强化支撑,明确"存量"、适时调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与应急监测、专项监测、综合分析与辅助决策事权划分的具体思路。最后,提出了建立灵活高效的部门内外协调配合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市场的培育与监管、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与队伍建设,以进一步加强相关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探讨广东省近几年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趋势及主动驱动因素,以期为广东省经济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治理等方面着手,分析广东省2000~2020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同时建立生态环境时空演变驱动因素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广东省生态环境演变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2000~2020年生态环境呈现先恶化后改善的变化趋势。广东省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演变发挥着主要驱动作用,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为内外在驱动,农业生产和污染物排放为次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石羊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石羊河流域117个乡(镇)为基本研究单元,借助流域1986、2000和2011年的Landsat TM解译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了ESV模型、EEH模型和AGPI模型,依据ESV指数和EEH指数揭示石羊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关关系和演变特征.研究表明:①1986年以来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呈小幅下降趋势,1986—2000年年均损失0.48%,2000—2011年年均损失0.27%.②1986年以来石羊河流域各乡镇经济发展较快,AGPI增长呈现从上游向下游转移的趋势,流域北部增长率明显高于南部.③石羊河流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在1986—2000年期间保持了原始和自然发展状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较差.此后2000—2011年期间二者协调度有所改善,但石羊河流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正处于矛盾多发且此消彼长的不稳定阶段,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王家骥 :男 ,1944年生 ,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多年从事区域生态环境研究 ,曾因主持多项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研究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次 ,三等奖 3次。在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和管理中深化了生态完整性、等级自然体系、物种流、结构与功能匹配等基本理论和规划的技术方法 ,为区域整体优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区域开发中深化了生态评价等级划分、生态影响判定因子和计算模式 ,生态调查 ,生态影响预测和生态制图的理论和方法 ,该项成果已在水利、水电、公路、铁路等开发建设项目中应用。现已发表《景观生…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白色为例,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民族生态脆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耦合协调度演变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2016年,百色市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演变趋势,生态环境系统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两者的发展状态由经济滞后失调型演变为较高水平的生态环境滞后协调型。  相似文献   

13.
环境生物学     
X171 9902072生态区划的原则及其特征/刘国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进展/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1998,6(6)一67~72环信X一4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全球和区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从而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维护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觅待解决的间题。这就要求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演变规律进行细致地研究,进而划分不同的区域,提出生态环境的整治方案,这正是生态区划的研究内容。本文对生态区划的目的、原则和依据、划分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生态区划的原则及其特征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刷增加,使得全球和区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从而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维护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演变规律进行细致地研究,百而划分不同的区域,提生态环境的整治方案,这正是生态区划的研究。本文对生态区 的目的,原则和依据,划分的指标体系,生态区域的要素及特征进行了详细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变异系数-综合指数法的乌鲁木齐城市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脆弱性三个方面,筛选新疆乌鲁木齐城市2006—2015年近十年的34个具体评价指标建立了城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以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乌鲁木齐城市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乌鲁木齐城市综合脆弱性逐渐降低,但长时间处于中等偏高状态;虽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脆弱性指数都呈下降趋势,但生态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而获得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存在。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利于乌鲁木齐城市未来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依据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适宜度模型,对滨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现状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滨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综合指数为Ⅰ级,近五年波动提升趋势明显;但各指标发展不平衡,适宜度指数差异明显.针对生态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参考国内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措施,提出相应意见及建议,从而为滨州及同类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对婺源县国土空间按功能属性分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婺源县“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三生空间”功能转换面积的空间分异特征,以揭示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县域“三生空间”的演变特征;同时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对可能影响“三生空间”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解析“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原因。结果显示:2002—2018年婺源县“三生空间”中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平均斑块面积和聚集度逐渐减少,而生活空间的平均斑块和聚集度逐渐增大,说明不断增大的城镇规模和生活空间割裂了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的连续性,使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更加分散化、破碎化。从转入与转出的角度来看,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是生活空间面积变化的主要来源,生产空间中转为生活空间的占生活空间面积变化的56%,主要以耕地为主;生态空间转为生活空间的面积占生活空间转入面积的44%,且以林地或草地为主。婺源县“三生空间”中生活空间面积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生态空间面积呈缓慢的增加趋势,生产空间面积则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这一演变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关系,其中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住宿与餐饮业收入对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说明旅游经济在加速婺源县城镇化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程度代表生态环境的变化,根据土壤侵蚀强度减轻与加剧情况,把生态环境划分为明显改善、轻微改善、基本未变、轻微加剧及严重加剧五个等级,对研究区5年间的生态环境演变概况进行分析。并利用近50多年来的气象、社会经济和遥感监测等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麻地沟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当前麻地沟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环境风险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国内2000-2009年以来环境污染事故统计资料,深入分析了中国现阶段环境风险类型、事故高发区域、事故损失、环境风险事故诱因等特征,并对其环境风险演变趋势进行了判断。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处于转变阶段,以布局型环境隐患和结构型环境风险为首要威胁,风险类型更加复杂化,事故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由于居民消费转型与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型环境风险更是不可预知,环境风险压力进一步增大。  相似文献   

20.
人口结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复合协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核心问题。以系统协同论及离差原理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投影寻踪模型和协调度模型等方法,构建人口-经济-生态三要素的复合系统,且计算出广东省2006年-2015年的人口-经济-生态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调程度。研究发现,人口结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总体呈稳定上升趋势,接近于重合;复合系统协调度出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其中受人口与生态系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