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自然遗迹保护与自然遗迹类保护区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我国自然遗迹类保护区数量少,代表性参差不齐,不适应丰富多样的自然遗迹保护的要求。依靠自然遗迹类保护区、非自然遗迹类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几种形式,使200多处有代表性的自然遗迹得到保护,但几者之间有重迭交叉,总的覆盖面也不完全。应加强全国自然遗迹保护的统一规划与协调,既探索综合保护的路子,也要补建一批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完善多元化保护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自然遗迹类保护区有关分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遗迹具有历史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作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以及由此派生的成因多解性等特点。探讨自然遗迹类保护区的有关分类问题:①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兼为“地质遗迹”和“古文物”的双重属性,导致自然保护区与文物保护单位之间的交叉,按溯及既往原则提出供比较选择的处理方案;②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在以生物多样性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区分类中的地位,强调古、今生物的历史渊源关系和地质遗迹的宏观背景意义;③自然遗迹的“生命周期”现象对于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分类和管理的意义。对续建古生物遗迹类型保护区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扎龙保护区鹤类基本状况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扎龙保护区15年的调查数据得出丹顶鹤、白枕鹤数量稳步增加,白鹤、白头鹤数量波动较大、灰鹤、堂良鹤数量较少,沙丘鹤是2003年首次发现的新鹤种的结论,并依据扎龙保护区生境提出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自然保护即指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其免遭破坏。自然保护的目的是为了给当代和后代人建立最适的生活、工作和生产条件,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一、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已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1. 植被破坏  相似文献   

5.
周口店地质遗迹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口店地区地质遗迹丰富,在考古界和地质界都拥有极高的地位.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目前的保护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开山采石破坏了有价值的地质遗迹、众多水泥厂排放的烟尘污染了空气等,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立法、严格执法、保护第一、积极开发、充分发挥其旅游文化价值等一系列方案措施;对比较典型突出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希望以此唤起社会的进一步重视,以更好保护这一人类共有的财富.  相似文献   

6.
济南市水源保护区划分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南市水源保护区划分及保护对策济南市环境保护科研所孙玉琳,高焰,王悦江,张怀成,侯继梅水是生命之源,最初的生命形式孕育于水,人也是从海洋进化而来。原始人傍水而居,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都是在大河的两岸。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接受大...  相似文献   

7.
乌恰县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分析了乌恰县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现状,对乌恰县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行划分。为确保乌恰县饮用水安全,提出了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对策,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环境管理,解决了乌恰县水源长期以来保护区界不清、管理依据不足的状况,为乌恰县饮用水安全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耕地保护的经济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卫 《自然资源学报》1997,12(4):383-387
本文以我国耕地紧缺的实际为背景,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耕地保护对提高农业投资效率和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性,并构建了与耕地紧缺相适应的耕地保护国民经济评价方法。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的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昆明市现有各级自然保护区及保护地和重要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等历史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以已有昆明市生物多样性等资料收集整理为核心,从重要保护区分布格局、保护区域、湖泊(湿地)、生物迁移廊(通)道和保护物种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划出了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4个一级区和10个二级区,可为昆明市在自然保护区申报、建设及野生物种保护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开展造礁石珊瑚的保护与珊瑚礁的修复,需要探明其适生空间分布格局和适生环境条件.采用最大熵模型方法,结合空间分析技术首次对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造礁石珊瑚潜在适生区进行了模拟预测,并定量评估了珊瑚分布与多元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沿岸造礁石珊瑚的分布主要受到降水、海温等环境变量的影响,最适宜的环境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