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自然遗迹类保护区有关分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遗迹具有历史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作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以及由此派生的成因多解性等特点。探讨自然遗迹类保护区的有关分类问题:①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兼为“地质遗迹”和“古文物”的双重属性,导致自然保护区与文物保护单位之间的交叉,按溯及既往原则提出供比较选择的处理方案;②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在以生物多样性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区分类中的地位,强调古、今生物的历史渊源关系和地质遗迹的宏观背景意义;③自然遗迹的“生命周期”现象对于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分类和管理的意义。对续建古生物遗迹类型保护区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扎龙保护区鹤类基本状况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扎龙保护区15年的调查数据得出丹顶鹤、白枕鹤数量稳步增加,白鹤、白头鹤数量波动较大、灰鹤、堂良鹤数量较少,沙丘鹤是2003年首次发现的新鹤种的结论,并依据扎龙保护区生境提出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荣敖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8,(4)
自然保护即指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其免遭破坏。自然保护的目的是为了给当代和后代人建立最适的生活、工作和生产条件,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一、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已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1. 植被破坏 相似文献
5.
6.
济南市水源保护区划分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南市水源保护区划分及保护对策济南市环境保护科研所孙玉琳,高焰,王悦江,张怀成,侯继梅水是生命之源,最初的生命形式孕育于水,人也是从海洋进化而来。原始人傍水而居,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都是在大河的两岸。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接受大... 相似文献
7.
乌恰县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分析了乌恰县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现状,对乌恰县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行划分。为确保乌恰县饮用水安全,提出了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对策,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环境管理,解决了乌恰县水源长期以来保护区界不清、管理依据不足的状况,为乌恰县饮用水安全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耕地保护的经济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我国耕地紧缺的实际为背景,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耕地保护对提高农业投资效率和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性,并构建了与耕地紧缺相适应的耕地保护国民经济评价方法。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的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9.
10.
11.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论文基于粮食系统视角,从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系统的作用、保障粮食安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粮食安全适应性策略出发,揭示粮食安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系统梳理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粮食系统不确定性增加,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加剧;2)粮食需求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粮食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3)多尺度有机结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需在微观上“藏粮于技”实现提质增效,在中观上“藏粮于地”注重生态建设,在宏观上坚持市场为主导完善粮食政策体系。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研究呈现从单一学科、单一维度、单一手段向依靠多学科开展多尺度、多要素、系统综合集成研究保障粮食安全转变,从高碳粮食系统向低碳高效粮食系统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发展,全球金属资源供需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不断倒逼中国敞开优势金属供应。为保障国家金属资源安全,论文从可依赖性、可持续性、可承受性3个维度建立了一套金属资源供应风险评估体系,对中国优势金属供应全球需求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中国优势金属整体供应风险较高,铟、铋等两种金属风险值都在80以上,处于高风险水平;锑、锗、钡、镁、钨、稀土等6种金属风险值都是60~80之间,处于中高风险水平;镓、锶等两种金属处于中风险水平。2)在10种中国优势金属中,钡的可依赖性风险最高,达到81.88,稀土的风险最低,只有42.42。铟的可持续性风险最高,达到81.80;锑的最低,风险值为69.46。铟的可承受性风险也最高,高达100;铋的次之,风险值为89.23;钡的最低,只有33.96。3)随着未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优势金属的供应风险将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净碳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论文以全国范围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对1991—2011年长达21 a的农业净碳汇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间变化角度可以发现,整体上我国农业在长达21 a内均以净碳汇为主,并且总体上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净碳汇净增93.7%;2)我国农业碳汇结构相对比较稳定,稻谷、小麦和玉米三者共同占到了80%左右,而碳源结构则在1991—2011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由1991年农药为主,化肥、牛为辅转变成为化肥为主,农药、地膜、牛为辅的结构;3)空间分布方面,我国县域农业净碳汇量地区间差距在不断缩小,存在4种农业碳生态类型区;4)1991—2011年间净碳汇为负值的县级单元数量增多,并且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与内蒙古。农业种植量相对较小,作物生长碳吸收不明显,单位产量农业投入要素多以及农业类型以畜牧业为主是这些地区农业净碳汇为负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文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运用1954—2014年各省木材产量数据对中国木材产业的发展阶段以及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分析。研究表明:1) Gompertz模型显示木材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2)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显示木材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转移趋势和显著的区域聚集特征,尤其在2000年以后,南方集体林区逐渐形成了木材生产“热点”;3)根据重心模型显示的移动轨迹,可以将木材产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经济驱动时期、经济驱动与生态驱动相持时期、生态驱动时期,木材产业的时空格局演变是这两种驱动力量相对均衡的结果。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重视森林资源培育、适时放开采伐限额、由行政监督向购买社会服务转变等促进木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家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2003—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乃至2015年“十二连增”,世人瞩目。论文以分省为基本单元,采用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单产等数据,从全国和分省两个尺度,定量分析了2003—2013年我国粮食增产状况及其区域差异,全面探讨了我国粮食增产的地域格局及其贡献因素。研究表明:1)全国粮食“十连增”主要得益于稻谷、小麦和玉米等三大粮食作物的增产,且由于期间其他作物的减产,三大粮食作物增产贡献率达到105.73%;2)三大粮食作物中,玉米增产最为明显,无论在增产幅度、贡献率、增产速率还是增产区域角度均高于小麦和稻谷;3)单产提升对全国粮食“十连增”的贡献大于播种面积的扩大;4)分作物而言,玉米和稻谷增产主要得益于播种面积扩大,小麦则主要是单产提升;5)从省级角度看,近10 a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粮食均出现增产,但是粮食增产的主力依然集中在传统的粮食生产大省和西北的甘肃、新疆二省。 相似文献
16.
论文基于2007—2010年中国30个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结合线性规划建立了多区域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研究了环境约束下中国八大经济区的出口结构优化。结果表明:2007—2010年需要提高服务业和农业的出口比重,同时降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的出口比重,通过以上结构调整达到最优出口结构,可以实现在不增加碳、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水排放的基础上促使全国GDP分别提高6.84%和8.17%。东北区域、黄河中游区域、长江中游区域、大西南区域和大西北区域需要降低的出口部门较多,且多集中在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东部沿海区域、南部沿海区域、北部沿海区域需要提高的出口部门较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2010年东部沿海区域、南部沿海区域和大西北区域的总体出口结构优化度比2007年有所提高。在八大经济区中,东部沿海区域和南部沿海区域由于区位优势,其出口结构整体优化度相对较高,而东北区域则最低。地理区位对于区域出口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双版纳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分布有33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我们采用(1)种群数量;(2)种群结构;(3)物种特有程度;(4)具有科研或经济价值的物种;(5)特别考虑种(单种属种)5项指标,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有关资料,确定了该保护区33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的优先保护顺序。 相似文献
18.
2003—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十连增”,2015年更是达到了“十二连增”。文章采用2003—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等为基础数据,以分县为研究单元,定量分析了2003—2013年间中国分县粮食增产的特征、格局与贡献因素,结果表明:1)2003—2013年间我国超过75%的县域单元粮食均出现增产,但主要增产仍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平原地区的产粮大县;2)粮食增产增幅的两极分化较为明显,处于“滞后增产”和“超速增产”的县域单元占比均较高,其中“超速增产”的县域单元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黄土高原以及新疆等地;3)对于大部分县域单元而言,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对其粮食增产均有正向贡献作用,其中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西部、河西走廊、新疆、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等地播种面积贡献较大,而单产水平贡献较大的地区为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东南部等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