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东部河流水文水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梅  吕军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1):108-117
基于A2和B2气候变化情景,采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将由3个国际上流行的大气环流模式GCMs(Had CM3、CSIRO-Mk2和CGCM2)模拟的未来我国东部长乐江流域的气温和降水,与水土评价模型SWAT相耦合,分析了该流域水文水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比较了3个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结果的异同.结果表明,所有气候情景下,TN浓度有明显的升高趋势;TP浓度有增有减,总体上仍呈微弱增加趋势.河川径流呈微弱减少趋势,而营养物负荷量呈微弱增加趋势,说明该流域水文水质状况受气温升高的影响大于降水微弱增加的影响.另外,在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年内径流和营养物负荷变化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理解河流水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应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潘莹  韩瑞  张银  张劲  易齐涛  李若男 《环境工程》2022,40(6):272-279
采煤区沉陷不仅会影响地表结构,还会显著改变流域水文循环,从而影响区域水资源供给。以淮南西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SWAT-FLUS集成模型模拟流域水文过程及未来情景。结果表明:1)该集成模型能准确模拟由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水文情势演变过程,并用于情景预测。2)对未来不同塌陷速率情景模拟结果显示,各情景下流域蒸散发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无修复模式主要为水面蒸散增加,2种修复模式主要为陆面蒸散增加;无修复模式增加了流域入渗量,2种修复模式则相反。3)从典型水文年内径流分布来看,无修复模式显著影响了地表径流的年内分布规律及径流峰值,普通修复及生态修复模式则无明显影响。4)从年际间水文变化来看,若无修复措施,流域内水文关系将在2020-2022年发生根本性转变;至2030年,地表径流将减少27.1%,普通修复模式下地表径流将减少2.5%,而生态修复可使流域地表径流增加4.4%。  相似文献   

3.
进入波罗的海的河流流量是在一个面积约160万km2的流域中各种不同气候状况下产生的.波罗的海流域气候的变化不仅影响入海淡水的总量,而且对这些水源的分配亦有影响.利用水文模拟,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波罗的海入海径流的影响.使用了瑞典区域气候模拟计划(SWECLIM)中的4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根据这些不同的气候情景,全部入海河流总的平均年入海量的变化范围为当前入海量的-2%~+15%.波罗的海不同亚区的入海量的变化是大不相同的,其中最剧烈的年均变化范围是-30%~+40%.但是,所有评价的气候情景的共同点是总体趋势为来自波罗的海流域南部地区入海流量减少,北部地区入海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三江源区径流长期变化趋势对降水响应的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三江源区径流长期变化特征的空间模式,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双累积曲线法和GIS技术,分析1957—2012年三江源区降水和径流的变化趋势,以及径流对降水响应关系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957—2012年三江源区有67.1%的区域年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47.3%的区域径流深变化趋势不显著,45.4%的区域显著增加;其余7.3%的区域内降水变化不显著但径流深显著减少.长江源区绝大部分区域降水量和径流量都显著增加,径流量增速达0.616 9×108 m3/a.澜沧江源区在降水显著增加或变化不显著的情况下,径流深无显著变化或显著减少.黄河源区内部差异很大,降水呈增加或无显著变化趋势,径流深则呈无显著变化或显著减少趋势.除澜沧江源子曲外,三江源区年径流深和降水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earson线性相关系数为0.51~0.87.径流量对降水量的响应关系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可以分为稳定型、波动型、上升型及下降型4种类型,并以稳定型为主,涉及面积占三江源区总面积的48.9%;其次为下降型和波动型,分别占32.8%和12.9%;上升型涉及面积所占比例最小,仅为5.5%.研究显示,三江源区61.8%的区域内径流对降水的长期响应关系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或者在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借助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检验对气象水文序列进行一致性分析,划分基准期(1961—1979年)和影响期(① 1980—1989年、② 1990—1999年、③ 2000—2016年),利用基准期校准的可变下渗容量(VIC)模型,采用步进式方法,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伊逊河流域径流变化的波动影响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近56年年均气温显著升高,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流域年径流量下降趋势明显,季节尺度上流域非汛期降水量增加显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均会对径流产生显著影响且作用机理复杂,步进式方法对影响机理的研究较传统方法更能体现其变化过程;在降水丰沛的影响 ② 期,冬季降水量增加会显著增加流域径流量,而在降水略少的影响 ① 期和 ③ 期,蒸发量增加以及土壤含水量降低使得流域径流减少;人类活动耗水在影响 ① 期和 ③ 期引起流域径流减少并且影响作用逐渐增强,影响 ② 期由于城镇化和耕地扩张使得流域产流能力增强导致径流增加。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机制,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IPCC-AR4模式对未来预估的结果,分析了在不同排放情景下(A2、B1)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和水资源变化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随时间均呈上升趋势,气温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降水虽然也增加,但变化的趋势很弱,在A2情景下,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幅度要大于B1情景。未来水资源的变化情况表明,蒸发量的变化最明显,在A2情景下增加了12.3%~14.4%,其次是地表径流,在A2情景下减少了4%~ 4.7%,而浅层和深层含水量虽然也是呈减少趋势,但是变化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GCM预测情景下中国21世纪干旱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干旱事件发生的趋势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6个GCM模式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数据,采用帕尔默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评估了21世纪RCP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4.5和RCP 8.5情景下我国干旱事件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1世纪中后期,由于气候显著变暖而降水变化不稳定,我国将面临广泛的干旱化趋势,其中干旱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都呈显著上升趋势。相对于基准期,干旱事件的空间格局也将发生变化,其中北方地区干旱事件历时和频次明显增加,而南方严重干旱事件的强度加剧。尽管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降水小幅增加,但仍不能扭转因增温所导致的区域干旱化趋势。因此,在制订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旱灾预防、减缓及适应性方案和措施时,需要考虑气温和降水变化时空不匹配等因素的影响,从水热两方面调控干旱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4年滇池流域6个代表站点的降水和气温资料及多模式集成的2016—2100年不同排放情境下气候变化模拟实验的预估结果,分析滇池流域过去54a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并预估未来85a该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表明,过去54a滇池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而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低)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预估显示,未来85a在不同排放情境下,滇池流域的降水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前25a降水量偏少,中后期逐渐转为偏多。不同季节流域降水距平百分率变幅从大到小依次是冬夏春秋;滇池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不同季节流域气温增幅依次为春夏秋冬。预估提示未来滇池流域春季气温上升现象尤其明显,需特别关注春季异常偏暖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雅鲁藏布江流域作为西藏最重要的经济区,对全球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和脆弱.文章选择雅鲁藏布江流域作为研究区,通过对气候因素、径流变化的时空规律的分析,探讨了降水、气温等气候因子对径流的影响.得出:流域1960年-2009年年平均气温具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升温趋势随海拔升高而增大的特点,流域1960年-2009年流域年降水呈上升的趋势,但趋势不显著,流域降水变化呈现复杂性.气温、降水的变化是影响雅鲁藏布江天然径流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近50a东江流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1956—2005年降雨、径流与气象资料为基础,应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小波分析以及R/S分析等多种方法,探讨了东江流域径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以及植被覆盖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50 a来流域年径流序列变化趋势不明显,存在4 a、7~9 a、11~13 a、16~22 a等4类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河源、岭下站径流序列具有较强的状态持续性,博罗站持续性很小。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当年,东江流域年径流量普遍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年径流量普遍增加。太阳黑子数的急剧变化,与东江径流量的丰、枯也有良好的响应关系。③50 a来,在降雨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的背景下,河源、岭下站径流仍然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是蒸发量下降的缘故,是气候因素和流域植被退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淮河流域水量水质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候变化对水量水质的影响是气候变化与水研究领域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对水质的影响。论文以淮河中上游流域为例,利用德国马普研究所的气候模式(MPI)情景数据驱动已率定好的分布式水量水质耦合模型,模拟和分析了未来近期(2020年代)和中长期(2030年代)气候变化对流域出口断面水量水质过程、产流系数和污染空间分布的影响。此外,基于历史典型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期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频率和时间。研究表明:1)温室气体中等排放A1B情景下,相比于基准年(1990年代),流域降水呈下降趋势,但气温增幅近2 ℃,势必导致出口断面径流量明显减少和流域蒸散发增加,也导致入河非点源负荷减少;此外气温升高导致水体污染负荷降解速率加快,因此出口断面的污染负荷也有所减少。2)从空间分布来看,未来流域产流系数将有所降低。受气候变化影响较高的地区为沙颍河上游和涡河上游地区。受产流系数降低的影响,流域水污染发生率将有所上升,影响较高的区域位于洪汝河上游、沙颍河上游和贾鲁河等水系。3)在排污水平和闸坝调度规则不变的情况下,2020年代和2030年代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测可能发生时间为2035年7月,约为20 a一遇,低于基准期间约3~4 a一遇。总的来说,相比于基准年,气候变化对淮河中上游流域未来水量水质的影响适中。  相似文献   

12.
Adaptation to changing water resources in the Ganges basin, northern Ind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ensemble of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CM) runs from the EU HighNoon project are used to project future air temperatures and precipitation on a 25 km grid for the Ganges basin in northern India, with a view to assessing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determining what multi-sector adaptation measures and policies might be adopted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The RCM results suggest an increase i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averaged over the Ganges basin, in the range 1–4 °C over the period from 2000 to 2050, using the SRES A1B forcing scenario. Projections of precipitation indicate that natural variability dominates the climate change signal and there is considerable uncertainty concerning change in regional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by 2050. The RCMs do suggest an increase in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in this region to 2050, but lack significant trend. Glaciers in headwater tributary basins of the Ganges appear to be continuing to decline but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meltwater runoff continues to increase. The predicted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will probably not lead to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water availability to 2050, but the timing of runoff from snowmelt will likely occur earlier in spring and summer. Water availability is subject to decadal variability, with much uncertainty in the contribution from climate change.Although global social-economic scenarios show trends to urbanization, locally these trends are less evident and in some districts rural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 Falling groundwater levels in the Ganges plain may prevent expansion of irrigated areas for food supply. Changes i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projected changes in timing of runoff outside the monsoon period will make difficult choices for water managers.Because of the uncertainty in future water availability trends, decreasing vulnerability by augmenting resilience is the preferred way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Adaptive policies are required to increase society's capacity to adapt to both anticipated and unanticipated conditions. Integrated solutions are needed, consistent at various spatial scales, to assure robust and sustainable future use of resources. For water resources this is at the river basin scale. At present adaptation measures in India are planned at national and state level, no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hysical boundaries of water systems. To increase resilience adaptation plans should be made locally specific. However, as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partitioning of water over the different sectors and regions will be the biggest constraint, a consistent water use plan at catchment and river basin scale may be the best solution. A policy enabling such river basin planning is essential.  相似文献   

13.
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松花江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估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松花江流域径流量变化的相对影响程度,采用累积距平、有序聚类等方法,对松花江干流6 个水文站1955-2010 年径流量序列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径流量变化过程中各站都存在3 个突变点及被其分割的4 个变化阶段。应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方法,在不考虑蒸散影响时定量估算了不同阶段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与基准期相比,之后三个时期降水对径流量的贡献率约为26%~35%、0.1%~10%和25%~43%,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贡献率分别约为65%~74%、90%~99.9%和57%~75%。可见人类活动是松花江流域径流量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虽然在国内大多数流域仍在增强,但在松花江流域自1999年以来已明显小于之前两个时期,却仍然高于降水量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降水及流域径流均匀度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顾西辉  张强  陈晓宏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0):1714-1724
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下,降水过程与地表径流关系一直是气象水文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基于全国554个雨量站点日雨量数据及370个水文站点月径流数据,利用基尼(Gini)系数和相似性分析(ANOSIM)分析了中国降水和径流时空均匀度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降水年内分配均匀度从西北到东南依次增加,径流年内分配均匀度东北较高,东南较低。降水年内分配均匀度在1980年前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1980年后径流年内分配均匀度较1980年前在程度上更均匀,在范围上更广泛。2)我国东北、西北以及东南地区降水年内分配Gini系数呈下降趋势,其中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上游呈显著下降趋势;径流年内分配Gini系数大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其中长江流域、东南诸河呈显著下降趋势。1980年后,降水和径流年内分配Gini系数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趋势正好相反,表明人类活动改变了径流天然的时间分配特征。3)在各水文区域内,降水和径流在量级、频率、历时以及时间上均具有空间相似性。1980年前后,降水空间分布均匀度在减小(不显著),径流则相反(显著)。4)降水和径流特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在变化范围和程度上也有较大差异性。人类活动正在加深或反向影响降水引起的水文特征变化,使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5.
雅鲁藏布江径流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文利用1956-2000 年近45a 的天然径流逐月资料, 1956-2004 年近50a 的气温、降水逐 月资料, 分析了20 世纪下半叶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 雅 鲁藏布江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较稳定, 年内分配极不平衡, 月最大径流量占全年百分比达30.1%, 而月最小径流量只占全年的2.1%, 枯水季节径流量和洪水季节径流量相差较悬殊; 雅鲁藏布江流 域普遍存在升温的变化趋势, 同时流域内降水增加趋势较明显, 变化周期与径流变化周期较一致。 从雅鲁藏布江流域天然径流代际变化的初步分析来看, 流域来水的增加, 主要受制于降水和气温的 变化, 也受到流域地表状况变化的影响, 同时也可能是河流丰枯长周期变化的表现。这种周期变化 还需相关资料的验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水循环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67,自引:2,他引:65  
根据月降水、径流资料进行水循环要素分解,并应用Mann-Kendall方法分析了7个主要的水循环要素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对于兰州控制断面而言,地表径流有明显的减少趋势,而其它水循环要素变化的趋势并不十分明显。但是,对于花园口控制断面而言,天然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减少的趋势十分明显,而降水、蒸散发、壤中流和土壤水分通量也都呈减少趋势,但变化并不突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了用水量的增加、降水减少以及径流系数减小与黄河流域水循环变化的关系。水循环是水资源科学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基本依据,黄河流域地处半干旱地区水循环具有垂向运动的特征,蒸发旺盛。因此,对黄河流域来说,应从其水循环的特征,考虑用水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Unmitigated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is set to exacerbate current stresses o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creates the need to develop strategies to face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water resources, especially in the long term.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on possible impacts on water availability limits the organ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efforts to adapt and improve the resilience and efficiency of water systems. To document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region of Mendoza, Argentina, we perform a hydrological modeling of the Mendoza River watershed using a SWAT model and project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to observe hydrological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 the impact of higher temperature on glaciers as river flow increases due to glacier melting; at the same time, runoff decreases as precipitation is reduced. Furthermore, the runoff timing is shifted and an earlier melting becomes more important in more pronounced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Scenarios show a reduction in water availability that ranges between 1 and 10%. An additional scenario under stronger climate change conditions without glaciers data shows a reduction of the river flow by up to 11.8%. This scenario would correspond to a future situation in which glaciers have completely melted. These situations would imply a reduction in the water availabili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future unsatisfied water uses, in particular for irrigation, which received most of the available water in Mendoza, on which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regional economy depends.  相似文献   

18.
长江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茜  黄玫  李仁强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8):1296-1305
研究基于气象观测和B2气候变化情景数据,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了1981—2000年和2010—2050年两个时段内植被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间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研究表明1981—2000年流域内植被NPP的空间分布大致呈现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递增的趋势。未来长江流域气温将整体增加,但各地增温幅度不同。流域降水量有增有减,主要增加区域位于长江源头和上游及中游的江北地区。未来在气温增加幅度较小而降水量增加的区域,如长江源头和上游的青海、西藏、川西及云南的部分地区的植被NPP将增加。在气温增幅较大而降水量减少或者降水量增加不多的区域如长江中游和下游的广大地区植被NPP将减少。从植被类型来看,长江流域大部分森林、郁闭灌丛和农作物的NPP在B2气候变化情景下将减少,每年减少量分别在0~4.5 gC.m-2、0~2 gC.m-2和0~2.5 gC.m-2之间。高寒草甸、草地和稀疏灌丛的NPP将增加,每年增长量介于0~2 gC.m-2之间。  相似文献   

19.
黄河水沙变化关乎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和全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黄河水量出现大幅锐减,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和下游可持续发展。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减少的贡献对于解析黄河水沙变化动因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研究尺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径流量变化的因素和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采用MK趋势检验和双累积曲线法系统分析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四个典型流域(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延河)1960—2015年间水文要素的变化趋势,利用Budyko水热平衡方程阐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变化的作用。结果表明:1960—2015年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流域径流量均显著下降(P<0.01),且径流量均在1979年和1999年前后发生突变,而降水量变化不显著。同基准期(1960—1979年)相比,P2时期(1980—1999年)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达64%~76%;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大规模实施,P3时期(2000—2015年)人类活动成为径流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其贡献率达71%~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