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草地被称为世界性的公共资源。以往对于草地退化的关注多侧重在技术研究和推广上。为揭示微观行为对公共资源利用的影响,以寻求有效途径保护具有重要生态战略意义的草地资源,论文利用2005年西部6省区17县231个农户数据以及2006和2007年环青海湖地区的实地调查经验,采用农户模型和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现有产权制度下牧民的草地管理行为对草地资源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牧民参与非农就业、扩大牧户的草场规模以及进行围栏和舍棚建设有利于减轻草场的退化。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目前政府提供围栏和舍棚建设方面的相关政策扶持,同时,制定有利于牧民参与非农就业机会的政策,降低牧区的人口压力,可有效促进草地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在完善承包到户基础上的草场经营权的流转,目的之一是通过市场手段来整合牧户个体的草场资源,促进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市场机制与牧区传统管理草场的习俗制度,二者的关系及其对草场管理的影响是怎样的?论文选择位于青海省贵南县的元义村和查乃核村为案例地来研究上述问题。元义村反映市场机制取代习俗制度,查乃核村则反映了市场机制嵌套在习俗制度中。通过比较两个案例地的牧户生计、畜牧业生产以及贫富差距,研究发现:1)查乃核村的牧户年均畜牧业资产高于元义村;2)查乃核村的畜牧业生产量逐年增加、牲畜死亡率明显减少,畜牧业生产收益率高于元义村;3)查乃核村的贫富差距明显低于元义村。基于此,论文认为市场机制嵌套在社区习俗制度的制度安排在草场管理中更有效,因为这样的管理模式在满足牧户个体对于权属明晰和补偿需求的同时,能够维持社区共用草场以适应青藏高原多变的气候特征所导致的资源时空分布的异质性。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草场管理需要权属明晰及市场机制,但实现这样的目标不需要弱化甚至取代已有的社区习俗制度。  相似文献   

3.
藏西北高寒牧区草地退化现状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藏西北高寒牧区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NOAA、MODIS卫星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气象资料、社会统计资料并结合GIS技术,对藏西北高寒牧区的草地状况和退化机理作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藏西北高寒牧区草地覆盖度等级呈正态分布,且中等偏下略多,地表植被总体上比较稀疏;②2005年区域内的草地退化总面积为14.19×104km2,占区域天然草地总面积的39.64%,其中轻度退化面积最多,占退化总面积的65.96%,其次是中度和重度退化,分别占25.20%和8.84%;③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一是与近年来该区域的气候变化有关,二是草地超载率达到59.18%,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地退化和沙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是局部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频繁对草场的破坏,也是近年来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人群感知是气候变化适应行为形成的重要信息基础,基于对中国北方草地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沙地、农牧交错带等地区1292个牧户的问卷访谈,分2轮调查研究了不同草地类型地区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气候实值比较分析,并研究了牧民气候变化感知的偏差途径,结果表明:1980~2009年间研究区温度变化倾向率为0.63℃/10a(P0.05);温度较强的趋势性与牧民对其感知的分歧存在偏差,降水无明显变化与不同地区牧民感知明确的趋势性判断存在偏差;受草场变化等环境信息的传导是气候变化感知偏差形成的重要原因,其中,降水感知与环境感知之间具有较强的关系,存在明显的传导过程,而温度感知的传导性不明显;通过Probit模型分析显示,气候变化传导感知与否主要与牧户距离行政中心距离、户主年龄、教育背景、载畜水平、草畜资源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海域使用权一级市场,海域使用权以行政审批方式出让为主,竞争性方式所占比重较小,市场的作用有限,导致海域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海域使用效率低下。沿用这种模式无法解决海域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在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的基础上,应区分公益性用海和经营性用海,分别设置海域使用权出让的条件,公益性用海采用行政审批方式出让,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经营性用海采用竞争性方式出让,优先选择挂牌或拍卖方式,提高海域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海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6.
随着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人与野生动物冲突加剧成为自然保护与地区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但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研究具有多主体性、复杂性和跨学科性,研究难度大。本文以羌塘高原为例,采用人与野生动物相互作用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梳理了人与野生动物冲突主体的规模、分布,识别了食草野生动物与家畜争食牧草、人类聚落与野生动物竞争生存空间、草场围栏分隔栖息地及阻断迁徙通道等三种主要冲突类型。考虑草畜兽平衡核算了草地承载状况,模拟了家畜与野生动物生存空间重叠,刻画了草场围栏对栖息地及迁徙通道的影响。从重叠空间的资源竞争及人类活动扰动等方面剖析了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成因。可为厘清冲突机制,提高干预效果提供新认知。  相似文献   

7.
西藏那曲地区草地退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那曲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现有草地34173300hm^2,占那曲地区土地总面积的79.51%,占西藏自治区草地总面积的42.15%,居自治区各地市的首位,是西藏自治区主要草地畜牧业基地之一。草地畜牧业产值几十年来一直占该区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但是,由于该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自然条件恶劣,草地破坏后其恢复难度很大。再加之长期以来,对草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载畜量的不断增加,导致草地环境急剧恶化,草地退化严重,生产力日趋下降,已严重影响了牧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在对那曲草地退化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那曲草地退化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指出自然环境的变化是那曲草地退化的基本原因,而不合理人类活动则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制定草地退化防治对策时,应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理论为指导,让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域辽阔,是我国北疆的绿色屏障,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草场保护与草地资源利用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近几年我区的过度放牧和养殖,使草地面积退化,而且草地建设严重滞后。我区有得天独厚的风能和水资源,但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地区水资源和草地资源丰富,而中西部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如何充分认识与利用资源空间有机组成,充分利用生态承载力,实现生存与生态良性发展,则显得十分重要。本文要结合我区的风、水、土、草等资源的分布条件,探讨我区走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生态补偿给实施区带来许多影响,其有效性和持续性受到各种因素的挑战,全面评估生态补偿带来的影响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必要前提。基于多准则模糊分析模型,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对甘南牧民家庭进行调查,并根据分布区域将其分成纯牧区牧户、半牧区牧户和农区牧户,就实施生态补偿后对补给区内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生态补偿的实施对区域发展的总体影响指数为3.39,影响程度较高,其中生态补偿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影响指数分别为3.11、3.58和3.71;②受生态补偿的影响,研究区经济发展缓慢,其中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化影响最高,纯牧区和半牧区农户的人均收入和农畜产品商品率出现一定的下降;③受生态补偿的影响,牧民在环保意识和自身技能提高方面在三组间没有很大差异,纯牧区牧民具有更好的就业方式和维权意识,半牧区和农区牧民则对监督意识、参与意识、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更深感受;④生态补偿对环境改善的影响程度最高,影响指数为3.71,纯牧区牧民感受最为强烈,其次是半牧区和农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草地资源利用: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草地生态系统具有多功能性,既提供多种畜牧产品,同时也具有多样化的生态服务,诸如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因此,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生产功能与生态服务和谐并存的统一体。我国有各类天然草地 4×108hm2,其中80%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北方地区,即主要分布在兴安岭-燕山-吕梁山-秦岭-西藏高原东缘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系统脆弱。因此,草地生态系统具有保障北方地区畜牧业发展和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双重角色。1949年以来,我国草地资源利用中由于长期追求生产功能最大化,忽视了对生态功能和服务的养护,造成生态系统退化,从而影响生态服务的发挥,导致了生产功能与生态服务的冲突。一是在突出生产功能的政策导向下,片面追求草地生产功能最大化,导致大量优质草地被大面积开垦,天然草地资源缩减,出现结构性和功能性的生态退化,生态服务功能受到显著损害。二是由于生产要素投入不足,使得草地系统输出和输入不平衡,难以维持正常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从而导致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冲突。这主要是由于草地资源是我国的公共财产资源,即使实行草地承包制度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加上缺少政策制度的约束,因此形成了牧民对草地资源的掠夺式利用。三是我国畜产品生产需求增长与生态功能保护需求的矛盾愈加突出。在草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重用轻养”的失误既阻碍了我国草地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更加剧了我国草地生产功能与生态服务的冲突。所以,在我国人口趋多,耕地趋少,粮食趋紧、畜产品消费趋增的态势下,充分利用占国土面积41%的草地资源,建立生态保护约束下的草地资源利用模式,协调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和生态服务关系,是解决我国耕地资源不足、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复式记账下的自然资源核算与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沈镭  钟帅  何利  陶建格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0):1675-1685
我国自然资源形势严峻,自然资源过度损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严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根本目的是加强自然资源核算与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论文认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建立一种自然资源核算制度,基于会计学复式记账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核算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的变动事项;通过编制报表,呈现自然资源资产变化,明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用自然资源核算制度约束各级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完善政绩考核体系;确立地方政府的资源环境责任,划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为主的自然资源核算制度是自然资源部完善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抓手。论文首先回顾了自然资源核算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探索历程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当前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和国家自然资源部的工作职责,分析了自然资源核算与资产负债表编制相关的生产理论、资源科学理论和会计学理论基础;基于编制目的和要求,确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的主要内容,解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权益关键概念,提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相关规划为基础的自然资源权益划分;基于会计学的复式记账原理,借鉴相关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复式记账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及其核算过程;以土地资源为例,分析了基于复式记账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及其核算过程。论文创新性地提出基于会计学复式记账理论的自然资源核算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可以实现“明晰家底,明确责任,确认红线,考核绩效”,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将来可进一步开展专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建立标准的自然资源核算账户体系,构建自然资源核算管理信息系统,完善自然资源审计等工作。  相似文献   

12.
陶建格  沈镭  何利  钟帅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0):1686-1696
资源环境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问题,成立自然资源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加强自然资源统筹管理的重要举措。自然资源核算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自然资源统筹管理的基础工作,目前国外较多自然资源核算成果建立在SEEA 2012的基础上。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首先由中国提出来并开展研究,但综合来看,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上还处于研究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研究。论文基于会计理论的复式记账核算理论,研究了自然资源负债和权益的生产论和自然资源循环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资源功能规划、生态红线基础上的自然资源负债和权益界定标准,以及在此界定标准上设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及其相关平衡核算。自然资源资产是指能够给人类带来直接或间接福利的自然要素总和,它不仅包括直接参与经济社会系统循环的物质和环境要素,也包括参与生态循环间接为人类带来生态服务价值的自然要素;基于自然资源资产分析,论文将自然资源资产的权益分为自然资源的生态权益和自然资源的经济权益,这样的分类也有其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自然资源负债的产生是由于资源过度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是经济社会为了补偿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而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通过以上资产、负债、权益的界定,为我们设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了逻辑基础。论文研究旨在设计合理的基于复式记账的自然资源过程核算,以及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账户体系设计和平衡关系理论,以期为自然资源核算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核算理论和编制科学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相似文献   

13.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权利体系,是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按照“制度安排与市场建设欠佳——委托代理与资源监管低效——权能分解与委托代理耦合——三权分置设计”的逻辑思路,试图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研究发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安排失灵,产权市场建设滞后,委托代理机制弱化以及资源监管失调等因素,是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主要障碍。通过对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的权能分解与管理机制耦合,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三权分置”的产权体系,有利于明晰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者、代理者和使用者之间权、责、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构建了涵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大原则的指标体系,分析了我国城市2013~2017年生活垃圾管理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资源化率对管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效率较高,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2013~2017年管理效率未得到有效提高,技术进步不足是生活垃圾管理效率的主要限制因素.不同类别城市的生活垃圾管理效率差异明显.北京、深圳、南京、青岛、重庆这些城市管理高效而且管理效率持续提高,其他城市管理效率仍有待提高.提高资源化率对管理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研究最后提出,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交流,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权衡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实施差异化管理等建议,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可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15.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核算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将森林资源管理纳入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森林资源核算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将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定位于服务各级政府森林资源资产管理的信息系统,借鉴会计理论与方法,结合中国森林资源管理的特点,构建了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核算系统。核算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核算要素的界定和确认标准,森林资源资产、森林资源负债、森林资源净权益的核算账户设置,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森林资源资产变动表、森林资源权益变动表的表式,以资源调查数据和资源变动数据为基础的动态核算流程,以及复式记账的核算方法。通过核算系统,实现以年度为核算周期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中国农业水资源管理效率, 实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农田水利管理是实现农业节水用水的必要手段。论文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农田水利管理技术效率进行了评估, 运用线性非效率模型和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户参与性机制对农田水利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 中国农田水利管理技术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特征不同地区, 实行不同的农户参与性机制, 农田水利技术效率会有较大差异。扩大农田水利非集体产权结构、 建立用水收费制度和提高农户参与式管理将有助于提高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结果对建立不同地区符合实际情况的农户参与式管理模式, 促进中国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建标 《环境科技》2003,16(2):44-45
在分析煤炭资源及其资产特点基础上,提出了煤炭资源资产价值的构成,探讨了实行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可行性及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8.
居民对资源开发的态度是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社会与公众基础。基于对煤矿社区居民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居民资源开发态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差异。结果显示:煤矿社区居民对资源开发总体呈现比较反对的态度。居民社会人口属性方面,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对资源开发态度的支持程度越高;女性比男性更支持煤矿开采。在社会文化层面,就业机会和社会个人利益正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煤矿开采对居民生活和健康的不利影响负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在经济交通层面,资源开发的配套设施建设正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土地破坏和粮食减产负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在生态环境层面,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以及水质和水量的下降情况负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建议未来应制定针对性政策,改善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并着眼于资源开发沟通机制的完善、居民参与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和外部管理制度建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The water–energy–food nexus is being promoted as a conceptual tool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s for implementing nexus thinking, however, have failed to explicitly or adequately incorporat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perspectives. This is counterintuitive given that livelihoods are key to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critical review of nexus approaches and identify potential linkages with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theory and practice,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related dynamics between human population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uilding upon this review, we explore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livelihood security’ – which encompasses a balance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 supply and human demand on the environment to promote sustainability – and develop an integrated nexus-livelihoods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the environmental livelihood security of a system. The outcome i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with the capacity to measure and monitor environmental livelihood security of whole systems by accounting for the water, energy and food requisites for livelihoods at multiple spatial scales and institutional levels. We anticipate this holistic approach will not only provi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achieving national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rgets, but will also be effective for promoting equity amongst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in local and global development agend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