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气候资源是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并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利用攀枝花地区近10年的基础气象资料,对风寒指数、温湿指数、人体舒适指数和着衣指数进行分级赋值,通过FAHP(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构建了旅游气候舒适度模型。结果表明:攀枝花地区全年的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区间为6.0~8.3,表明全年的气候都适合旅游,其中最适宜旅游的月份为2—4月以及10月与11月。评估攀枝花旅游气候的舒适度及持续时间,可为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开发与管理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
天山天池景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与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利用天山天池(1981~2015)共35年气象资料,从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候要素(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入手,采用舒适度指数、寒冷指数,并结合气候特征对天山天池景区各月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天池旅游舒适期短,最适宜旅游的时期是5~9月,4、10、11月体感冷,大部分人会感到不舒适,其他月份体感很冷,有冻伤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利用晋城所辖气象站1981年-2015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晋城市旅游气象条件特征,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穿衣指数综合指标,对晋城逐月旅游气候舒适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晋城旅游资源丰富,适宜旅游时间相对较长。晋城市区、高平、陵川、沁水旅游舒适期从4月开始至10月结束,阳城从3月延至10月。春季最佳旅游适宜地为阳城,夏季最佳旅游适宜地为陵川,5月和9月是晋城全域旅游非常舒适期。该分析结论为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和游客出行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杭州典型城市森林和城市湿地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城市中心区为对照,于2016年6~8月,按照数据采集频率为10 min的间隔对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3项指标进行24 h动态监测,以此来分析城市森林和湿地小气候效应及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森林和城市湿地具有明显的降温增湿作用,在气温最高的7月降温效益最明显,降温幅度分别达到1.2~3.3℃和1.0~4.1℃,白天城市森林的降温幅度更高,夜间城市湿地的降温幅度更高;在相对湿度最低的8月增湿效益最明显,增湿幅度分别达到5.8%~20.4%和12.6%~27.0%,城市湿地的增湿幅度高于城市森林;6月份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和对照区的综合舒适度指数均较小(S6.95),适合出行。7和8月份城市森林和城市湿地的综合舒适度指数均小于对照区,全天感觉不舒适或极不舒适的时段整体均比市中心对照缩短5 h,人们在早上11∶00之前和傍晚18∶00以后到公园开展游憩活动体感会更加舒适。研究的结果可作为城市森林和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一部分,并可为市民休闲出行和城市绿地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虞虎  陆林  朱冬芳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0):1746-1757
城市旅游业作为城市服务业的重要部门,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运用信息熵赋权法和TOPSIS法相结合,从经济水平、社会发展、公共交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旅游发展6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2003年和2008年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聚类法分析了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演变,最后探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16城市的城市旅游协调水平在研究期间相对稳定,具体可被划分为4个等级,第一、二等级城市数量较少,得分显著高于第三、四等级城市。城市旅游协调水平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北部城市得分高于南部城市,基本格局保持稳定,呈现以上海、南京、杭州三个城市为核心向外围边缘城市的空间衰减。产业发展、城市旅游发展模式、城市旅游重大项目投资、区位条件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协调水平产生空间分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可制定以城市旅游发展为手段的方式推动城市发展,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适应工作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即将开展相应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如何编制气候适应型城市规划,正成为城市面临的一项现实问题。本文以国内28个气候适应型试点的经验为基础,结合国外多个城市的规划实践,从气候风险评估、适应行动、治理机制三方面总结了气候适应型城市规划的12条基本要素。以此为标准,对我国28个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试点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显示,28个试点地区的适应规划还处于初级阶段,在风险评估方法的科学性,适应行动的多样性、长期性、可测量性,治理手段的多样性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为了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规划的编制水平,国家应尽快出台气候适应型城市规划指南,为城市编制适应气候变化规划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建筑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其在空间上的立体拓展,不但改变着城市下垫面,也影响着城市空间的能量平衡和空气流动,进而对城市热场的分布产生影响.文章以济南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首先使用大气校正法反演城市地表温度,以此表示城市热场,并基于建筑、绿地和水体构建多维城市空间结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近30年雾霾天气分析发现,咸阳市雾霾天气气候特征是:雾霾天气主要发生在秋冬及初春,其中秋冬季最多;南部明显多于北部,年平均北部5天~10天,南部20天左右,咸阳、兴平最多,达25天~30天;重度灰霾主要出现在11月—次年2月,重度灰霾天气与平均最长无降水日数(干旱时间)呈正相关,与月降水量、降水日数呈负相关;近10年来,咸阳南部地区秋冬季雾霾天数显著增加,强度增强。咸阳市雾霾天气成因:(1)特殊的地理环境;(2)气象条件;(3)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加快,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结论:减少或减轻雾霾天气的根本途径应从改善环境气象条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着手。建议:(1)气候可行性论证应融入城市规划布局工作。(2)加强监测预报和科普宣传。(3)重视人工增雨(雪)在消减雾霾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城市为中国能源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同时也面临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失衡等困境。因此,推进其转型发展是新时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本文以19个资源衰退型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其旅游转型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资源衰退型城市旅游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和驱动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是资源衰退型城市旅游转型发展的单变量必要条件;(2)资源衰退型城市旅游转型发展存在经济发展驱动型、环境—文化驱动型、环境—能源—文化驱动型及环境—经济—文化驱动型4种类型;(3)阻碍旅游转型发展的因素类型共有环境—经济抑制型、环境—经济—文化抑制型、文化禀赋抑制型及经济—文化抑制型4种。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丰富资源型城市的学术研究,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城市旅游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旅游地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大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简述旅游地演化和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景观的特征要素提出城市旅游地演化的概念模型。并且以大连为例,利用ArcGIS作为分析手段,从整体角度和分区角度(环形和方位分区),探讨了大连城市景观自1980年以来的空间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旅游景观面积先递减后增加,面积先递减4.81km2,后增加34.78km2,比重先下降3.2%后增加1.6%,公园与广场景观面积及面积比显著增加,面积增加了14.05km2;②非旅游景观面积比重1989年后递减,比重递减了8.5%;③1989年后内圈和中圈景观旅游化过程显著,其中内圈和中圈非旅游景观比重分别下降5.8%、5.86%,内圈和中圈的公园与广场景观面积比重增加5.0%、4.6%;④从方位分区看,南部区域的旅游景观面积大,公园与广场景观面积比重增加快,观赏性房产景观面积及比重也显著增加;北部区域的非旅游景观面积大,而1989年后其面积比重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1.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1951—2010年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1990—2009年夏季(6—8月)降水的变化特征,对其代表性雨型进行了分类,重点分析了1990年代和2000年代主要多雨带的变化特征。此外还分析了1990年代和2000年代的北半球500 hPa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气温及海温背景的差异,从而探讨了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水资源消费与气候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利用多项式法将气候耗水量从水资源消费总量中分离出来,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气候耗水量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温度、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气候耗水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有不同表现,在我国东部,二者的相关性较显著,西部不太明显,而且冬、春季的区域分异明显,夏、秋季不明显,其中冬季在南北向的分异明显,春季在东西向的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良好的城市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但旅游超载也会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所以旅游业与城市环境必须做到协调发展才能达到“双赢”。本文以协调发展为理论基础,应用协调发展度计算公式,采用相应的标准和指标对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是大连市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的生态环境滞后型,旅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呈上升势态。最后提出了大连市今后发展旅游业在环境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研究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对区域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MODIS NDVI数据、基于站点的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结合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分析、残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复相关分析等方法,基于不同地貌单元,分析2000~2020年中国西南地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0年西南地区植被NDVI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斜率在空间上呈东南高和西北低的分异格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西南地区植被NDVI上升均以促进作用为主,且对广西丘陵植被生长的促进作用强于其他地貌单元.2000~2020年间西南地区植被NDVI与气温和降水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且温度是影响西南地区植被NDVI变化的气候主导因子.城市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区域植被覆盖,但得益于适宜的气候条件以及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西南地区整体植被覆盖以上升为主.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地区生态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气候变暖,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的气候显著变暖带给社会经济发展的利与弊,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气候变暖对于建筑耗能,尤其是对采暖和降温总耗能的影响很值得研究。论文以主要使用电能进行空间调节的中国夏热冬冷地区为对象,以《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CJ134-2001》中所规定的采暖、降温耗电量限值为依据,研究了气候变暖对该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年耗电量、降温年耗电量及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年以来的气候变暖,尤其是1996年以来的气候显著变暖,理论上使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年耗电量降低;同时增加了相当一部分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降温年耗电量;除个别地区外,气候变暖理论上使中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耗电总量普遍下降。  相似文献   

16.
2008~2011年夏季京津冀区域背景大气污染变化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杨俊益  辛金元  吉东生  朱彬 《环境科学》2012,33(11):3693-3704
2008~2011年夏季京津冀区域大气背景兴隆站大气污染观测结果表明,4 a夏季NOx的平均浓度分别为(9.1±5.1)、(5.9±2.6)、(12.2±4.6)、(14.1±5.0)μg·m-3,O3日小时最大浓度平均分别为(163.3±42.7)、(175.2±48.8)、(199.6±52.6)、(207.2±62.1)μg·m-3,PM2.5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9.8±44.6)、(44.4±28.0)、(58.1±34.2)、(52.5±36.7)μg·m-3;其中,2010年污染物上升的幅度最大,NOx、O3、PM2.5平均浓度比2009年分别上升了106%、14%、31%.2010年京津冀地区机动车保有量的激增以及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京津冀地区背景大气污染物浓度显著上升.区域大气氧化性同样显著升高,2010年Ox比2009年上升了20%,达到(155.3±40.2)μg·m-3,区域高浓度臭氧与高浓度细粒子大气复合污染正在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7.
针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径流及最大日流量变化影响的定量识别问题,以华南湿润区武江流域为例,分别采用HIMS(Hydro-Informatic Modeling System)模型和敏感性系数法,从日和年尺度定量模拟和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最大日流量和径流变化的影响过程及贡献率。结果表明:HIMS模型在武江流域适用性良好,日尺度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纳西效率系数分别为0.85和0.77,水量平衡误差绝对值分别为3.1%和3.3%;两种方法均表明气候变化是引起流域年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导致了流域径流量的减少,但贡献率较小。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导致了流域年最大日流量的增加,气候变化对年最大日流量增加的贡献率为94%,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则为6%。相较于年均径流量,气候变化对年最大日流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刘琳  张正勇  刘芬  徐丽萍 《环境科学研究》2018,31(11):1849-1857
PM2.5扩散/积聚有着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时空变化与前体污染物及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为探究区域城市ρ(PM2.5)的变化规律,以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为研究区,采用2015年1月-2017年10月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研究区ρ(PM2.5)的时空变化特征;借助普通OLS(最小二乘法)分析影响因子的多重相关性,通过PLS(偏最小二乘)法构建ρ(PM2.5)估算模型.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各城市小时ρ(PM2.5)呈"W"型双峰变化;各月份ρ(PM2.5)呈"U"型特征,月均值为59.5 μg/m3,2月和9月分别为ρ(PM2.5)最高月和最低月;各季节ρ(PM2.5)排序为冬季(146.6 μg/m3)>秋季(35.2 μg/m3)>春季(34.1 μg/m3)>夏季(26.8 μg/m3);空间上ρ(PM2.5)由西北部克拉玛依市向东南部乌鲁木齐市逐渐增大.②PLS法构建模型能有效克服自变量多重相关性的问题,模型可解释自变量95.7%和因变量80.1%的变异信息,年均模拟值与实测值偏差为9.82%.③研究区各城市ρ(PM2.5)与ρ(CO)的相关性极显著,与气象因子中的风速和气温的相关性较显著,而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研究显示,基于前体污染物和气象因子的PLS法构建模型是模拟ρ(PM2.5)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焦士兴  王腊春  霍雨  陈昌春  滕娟 《环境科学》2009,30(7):1888-1892
根据我国南方中小城市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选取工业废水排放量等10项指标,建立城市类型划分及其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江苏、浙江、湖北和安徽的16个典型中小城市进行了研究.结合SPSS11.0聚类分析结果,依据经济发展指标值与综合污染排放指标值划分了城市类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水环境污染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南方16个典型中小城市可划分为经济发展好、水环境污染轻和经济发展一般、水环境污染重两类Ⅳ亚类;水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工业用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染;影响第Ⅰ亚类、第Ⅱ亚类以及Ⅳ亚类和第Ⅲ亚类城市的主要因素分别为工业用水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