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国际地科联岩石圈委员中国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学会、湖北省石油学会和中国地质大学发起并主办的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1月20日~20日~24日在武汉举行.73个单位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分4个专题:造山带构造和区域构造;沉积盆地和能源资源;断裂构造及其控矿作用;地球物理和深部构造.会议着重讨论了八十年代以来有关陆内造山带、构造岩浆活动、上地幔及下地壳特证、韧性剪切带、薄皮构造、推覆构造、伸展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桐柏—大别山链南缘及其前陆地区的构造变形研究入手,划分出区内两期两种型式推覆构造,即印支—燕山早期对冲式推覆构造和喜山期背冲式推覆构造。并综合分析了它们的结构,推覆方向和规模等,讨论了它的形成演化机制和油气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济元教授,构造地质、地质力学与矿61构造学家,构造地质学(地质力学)博士导师。江苏武进人,1960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1962年在李四光教授指导下学习地质力学理论并从事研究工作;1965年回成都地质学院从事构造地质、地质力学和矿田构造学研究和教学,并担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和地质力学两专业委员会委员;1975年在成都地质学院创办地质力学专业(。198o年起,先后担任四川省地震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地质力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四川省教育学会常委;四川省地质职工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地矿部地质…  相似文献   

4.
江西九岭地体南缘武功山地体北侧以及其间的萍乐盆地内,有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分布。逆冲推覆构造的类型有两种──逆冲推覆型和重力滑覆型。逆冲推覆构造具有横向上对冲挤压,纵向上多层滑动的特征,据此笔者建立了一个可能的多层滑动──对冲挤压模式,并根据地质和同位素年龄资料讨论了逆冲推覆构造的演化历史,指出区内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时间为中生代晚期(119.6Ma)。  相似文献   

5.
皖南地区推覆构造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指安徽省南部,包括南起东至—绩溪、北抵芜湖—郎溪、西自皖赣省界、东止与皖苏及皖浙接壤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以铜、铁矿产资源丰富而引起我国地质界的广泛关注,地质研究程度也比较高。然而,对这一地区的构造性质的研究,尽管意见纷纭,但作为推覆构造来探讨的,至今尚未见有专门的报导。近年来,笔者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发现许多地段都存在飞来峰(体)与构造窗,从而为确认皖南地区存在推覆构造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6.
大量的钻孔资料表明,浙江西北部长兴、湖州等地,地质层体结构相当复杂,古生代和中生代地质构造特征与邻区苏南、皖南明显一致,是中生代以来推覆构造强烈活动区。  相似文献   

7.
江西九岭南坡韧性剪切带与推覆构造成因联系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基本构造特征与运动机制、变形变质作用与构造层次及形成时代等方面,阐述了江西九岭南坡韧性剪切带与推覆构造的各自特征及其关系。指出:两者无直接的成因联系,前者并不是后者的根带,它们是不同运动机制、不同构造层次、不同地质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宁镇山脉滨邻长江南岸,是南京与镇江之间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山体的总称。该地区交通方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是我国地质工作开展最早、研究程度相当高的地区之一。 82—83年期间,笔者之一在着重对宁镇山脉中段进行现场调研基础上,通过已有钻孔的大量资料及沉积岩相建造和岩浆岩建造等的综合分析,提出宁镇山脉中生代以来是由先后三期推覆构造叠拼而成的一个复杂构造地区,同时,初步对其近东西向的主体褶皱构造进行了重新厘定,并在84年的继续工作中得到进一步证实。本文有关褶皱问题的讨论,主要是84年工作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9.
在华南中、新生代红盆中存在一系列由元古宇 -古生界地层组成的地质体 ,突起于红盆之中。许多学者对其成因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笔者对沅麻盆地南段主体由板溪群、震旦系组成的黔城推覆体群进行了研究 ,认为其成因与印支期以来川、黔、湘地区存在的、由南东向北西推覆的区域性构造事件有关 ,其形态、结构与国内外许多典型的推覆结构有相似之处。该推覆体由数条撕裂断层分为几个叠瓦体 ,各有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本文用被动顶板双重构造模式来解释该推覆体群的运动学模式 ,并据该区的地质特征对经典的被动顶板双重构造模式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10.
江南造山带东端北缘皖赣相邻的鄣公山地区广泛分布一套浅变质强变形的新元古代早期火山-沉积岩系。区内自晋宁主造山期以来历经多期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本文着重对鄣公山地区陆内造山阶段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进行讨论,区内北东-北东东向展布的、自北向南多层次中高角度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为最显著的构造变形,由瑶里-鄣源-江潭为主逆冲-推覆断层的北部平里-凫峰逆冲-推覆系和以清华-官坑-五城断裂为主逆冲-推覆断层的南部鄣公山-漳前逆冲-推覆系,以及它们内部次级叠瓦状逆冲断层组合而成。逆冲-推覆构造主体形成于早燕山期。逆冲-推覆体自北向南增生,具前展式扩展方式,推覆体属未脱离"母体怀抱"的短距离运移。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印支-南海板块向北强烈推挤的区域动力学背景下。  相似文献   

11.
在对西秦岭重点地区地质建造、结构构造等研究基础上 ,结合前人工作成果 ,对西秦岭造山带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等提出了新的认识 ,包括 :1,首次对前人在西秦岭北带厘定的晚泥盆世磨拉石地层 -大草滩群 (D3dc)进行分解 ,认为它是晚泥盆世滨浅海相砂岩、粉砂岩及碳酸盐岩在不同地段分别逆冲到二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之上所形成的岩片叠置体系。并根据构造解析的原则 ,结合区域地层结构 ,将西秦岭北带构造 -地层体划分为三个单元 ,即上古生界 -中生界表构造层次准原地系统、古生界浅构造层次推覆岩片及元古界中深构造层次推覆岩片 ,它们相互叠置而成的西秦岭北带的岩片堆垛体系 ;2 ,对西秦岭西成矿田的研究表明 ,西成矿田的容矿地层不仅包括泥盆系 ,而且还包括元古宇 ,其中最大的矿床 -厂坝 -李家沟超大型铅锌矿床产于元古宇而不是泥盆系 ,西成矿田是后生热液矿床而不是海底喷流沉积矿床 ,它的形成完全受元古宇构造岩片由西向东的逆冲 -推覆及其所造成一系列构造效应所控制 ;3 ,西秦岭南带勉略构造带为一构造走滑体系 ,产于勉略带的蛇绿岩与产于勉略宁地块内部的蛇绿岩是同一时期、同一构造背景的产物 ,为中新元古代板快构造演化的记录 ,在南秦岭 ,不存在可靠的晚古生代蛇绿岩  相似文献   

12.
姜月华研究员 1964年1月出生,江苏昆山人。1985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1988年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学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8月至今一直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1999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任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环境地质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地质学会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石油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地质学会宝玉石专业委员会、地矿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江苏省地质学会岩矿及测试专业委员会、矿床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宝玉石学术讨论会”于j996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宝玉石界的生产、教学、科研、商贸、出版和新闻等部门的116位代表参加了大会,会议共收到论文50余篇,大会交流26篇。这些论文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宝玉石和观赏石研究的新成果,包括新矿种、新矿床、新方法、新理论,既有反映我国宝玉石概貌的综合成果,也有专题研究成果,都紧密结合当前宝玉石市场的需求和珠宝界存在的问题,因此…  相似文献   

14.
<正> 198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湖南长沙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构造地球化学讨论会。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元素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托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指的茅山地区、包括北起江苏省的塔山,经青龙山、茅山、方山等,南至安徽省的北山、九连山在内的狭长地带,绵延约130公里。在地质构造和现代地貌上自成一个独立单元。按其性质前人有茅山隆起带、新华夏系隆起带、宁镇反射弧脊柱等不同称谓。而据我们在推覆构造的研究中,认为它是经受四期推覆作用,最后定型于新第三纪的一个复杂楔状推覆片体(图1)。  相似文献   

16.
由我所承担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我国东部隐伏矿床研究》的一级专题《苏、皖、赣、鄂沿江地区薄皮推覆构造与铁、铜等矿床关系及隐伏矿床预测研究》(75—55—02—05)已于1990年9月19日~26日在无锡市通过了部级评审验收.以张炳熹、李廷栋等组成的成果验收鉴定委员会及以胡受奚、郭文魁、裴荣富、周新民、肖序常等组成的成果鉴定组对报告审慎的评定后,认为该专题成果运用一系列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和测试手段,获取了丰富的资料,并有新的进展和认识,是一份较好的报告,达到  相似文献   

17.
江汉地区表层与深部构造有明显的差异。表层褶皱紧密,推覆构造发育;深层褶皱开阔,虽然也有推覆,但发育程度远不及表层。这种差异性可扩展到整个扬子区。在扬子板块内,泥盆系以上各层可能适宜油和气的生成,但泥盆系以下的震旦——志留系,厚度大,埋藏深,似应以找气为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区域地质构造、矿区构造特征分析 ,论述了云南白秧坪多金属成矿区东矿带、西矿带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控矿作用 ,并探讨了区域构造导矿与成矿及其对成矿带的控制作用、小型褶皱及推覆构造对矿床的控制作用、次级断裂对矿体的控制作用、构造环境下岩石的屏蔽与容矿作用和构造环境中碳质来源及其成矿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对石油地质具有重要意义的反转构造的不同认识,同时列举了识别反转构造的准则,对正确认识反转构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茅山推覆构造见于江苏西南部丹徒、句容、溧水、金坛、溧阳及高淳等县交界处的茅山山脉。向南延伸到安徽宣城附近。总体呈北东30°方向伸展,长约百余公里,宽约10公里,呈S状蜿蜒展布,相对于两侧平原,异峰叠起,别具景观。 此处曾是“茅山运动”命名之地,亦是淮阳山字型宁镇反射弧“茅山脊柱”所在。1/20万区测曾称“茅山地垒或隆起带”。1980年地质力学编图,除肯定了“脊柱”成分以外,认为主体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卫星影像也反映了它的北北东向构造带的基本特征,不少研究者注意到该区存在的辗掩构造,持断块构造观点者提出茅山断块是推覆体在推逆过程中形成的“边缘挤压隆起带”。近年来有些人提出茅山是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的“红盆地中的楔状冲断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