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浅议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方法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倩 《干旱环境监测》2008,22(3):174-178
简要介绍了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沿革,包括物理法、水动力控制法、抽出—处理法和原位处理法,着重阐述了目前研究最多的原位处理法,即原位物化法、原位生物法和反应性渗透墙技术。并提出应该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2.
以骆马湖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机玻璃反应池为实验装置,分别研究了固化剂对上覆水溶解氧、p H、CODCr、TN、TP的影响,实验表明:利用纳米零价铁作用底泥有机物,能够缓解上覆水溶解氧的消耗。石灰作为稳定剂在水-泥体系中,对上覆水p H值影响较大,且在前30d p H降幅明显。投加纳米铁能够促进大分子有机物转化成可溶性小分子物质,有利于被微生物分解,使得水体中CODCr值迅速下降。石灰、粉煤灰的投加与TN相关性较明显,而纳米零价铁或粉煤灰对上覆水TP会产生持久、较大的影响,因此这几种材料运用在骆马湖底泥原位稳定化修复技术中,均能很好的发挥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土壤和底泥中砷、铬、锰测定的前处理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了土壤和底泥中砷的前处理技术,其目的是能对土壤、底泥中砷、铬、锰在一次前处理中制备成试液,比色法分析。试验表明,用H2SO4-H3PO4-H2O2进行前处理是可行的。方法简单、挥发酸雾少,用标准参考物质检验证明,分解完全,数据准确,有粒较好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国际上典型工业场地有机溶剂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自然衰减机制及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从抽出-处理发展到治理污染源区和污染羽的纳米铁技术,涌现出-大批较为成熟的联合化学与微生物修复技术,其中潜力较大的有治理污染羽的渗透反应墙、原位化学氧化、原位化学还原、微生物强化降解及基于监测的自然衰减等.文...  相似文献   

5.
底泥生态疏浚是一项集工程、环境、生态等为一体的修复技术,本文在充分了解与认识国内外生态疏浚技术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采样分析的方法获取了南京上秦淮湿地底泥分布及污染情况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南京上秦淮湿地公园生态疏浚方案,并从生态疏浚分区、深度控制、疏浚方式、机械设备、技术关键点、疏浚后处理措施等方面提出了生态疏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苏南地区农村河塘底泥中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苏南地区农村河塘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物状况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分别在镇江、宜兴和常州采集了农村居民生活区、农田附近和养殖厂周围13个底泥样品,对底泥中的5种重金属Zn、Cu、Cd、Pb、Cr质量比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利用Haka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底泥中5种重金属对其所在水域的污染程度,对水域和周围环境造成的潜在风险影响.结果表明,苏南地区部分农村河塘底泥已受到轻度的重金属污染,部分采样点Cd、Cu和Zn已达到中度污染;不同类型底泥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趋势为:居民生活区>养殖厂周围>农田附近.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湘江大源渡枢纽底泥中Cd、Pb的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采集6个断面的18个底泥样品,测定了沉积物中Cd、Pb的总量、化学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并利用地积累指数法和单因子指数法评价其污染程度与等级.结果表明,湘江大源渡枢纽底泥中Cd、Pb存在很强的积累现象,尤其是Cd污染特别严重.各采样点底泥中Cd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  相似文献   

8.
制备陶粒是水库底泥的资源化途径之一,具有较好的环境经济效益和推广前景。采用沿海地区某水库底泥,通过高温焚烧的方式,试验研究了底泥制备陶粒的工艺条件和配比,并分析了制备温度、底泥添加量、粘结剂添加量对底泥陶粒各种性质的影响趋势。同时系统分析了各主要化学成分在底泥陶粒烧成中的作用、底泥陶粒孔隙形成机理以及固相反应机理。为底泥制备陶粒提供了工艺和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底泥中的18个样品进行研究,分别用冷原子荧光仪和总有机碳测定仪测定,对底泥中的汞的总量和形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汞在底泥中的含量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可交换态很少,占总合量的0.04%~1.839%,总有机碳的含量与汞的总量分布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发光菌监测浑河(抚顺段)底泥的生物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环境监测》2000,16(Z1):103-105
利用发光茵对浑河(抚顺段)底泥进行了生物毒性测试.结果表明,浑河(抚顺段)主断面底泥均为低毒性,七条支流中以将军河底泥毒性最大,为重毒级,其它支流为低毒级.  相似文献   

11.
污染底泥粒径分析与铜、锌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对矿区选矿废水污染河流的底泥进行采样分析,探讨了底泥粒径与质量分数的关系及其铜、锌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底泥中各粒径质量分数在垂直方向上无明显区别,但粒径间有显著的区别,其质量分数可分为3种类型。铜、锌吸附量随着污染底泥粒径的变小而增加,呈负相关关系,且锌吸附量与粒径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性水平。底泥中铜、锌吸附贡献率具有相似的特性,两条贡献率曲线几乎是重合的,呈"双峰型",最大吸附贡献率出现在粒径中值0.375mm处,粒径中值0.605mm处有一低谷。特别要强调的是,河流底泥铜、锌污染严重,清理底泥使河流免遭二次污染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佛山水道底泥重金属污染调查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为了解佛山水道底泥的污染状况,对佛山水道底泥重金属的总体水平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佛山水道底泥重金属的质量比处于较高水平,Hg的平均质量比达到背景值的20倍,As的平均质量比是背景值的2倍多.根据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佛山水道底泥重金属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已达到很强的程度;各种重金属的生态危害排序为:Hg>Cd>Pb>Cu>As>Cr>Zn,其中Hg的生态危害已达到了极强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浮游细菌和蓝藻暴发之间的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夏季蓝藻暴发期间太湖竺山湾表层水和底泥中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门水平来看,水样和底泥中平均相对丰度最高的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次之,此外蓝藻门也有一定的比例,可为水华暴发提供预警指示;从属水平来看,水样中的优势细菌主要为GpXI和GpIIa,底泥中为Gp6和GpIIa。  相似文献   

14.
南通市区河流底泥营养物质污染特征及环境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通市区的学田河、南川河、法伦寺河、城山河及西山河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河流表层底泥中的有机质、总氮、氨氮、硝氮、总磷、无机磷及活性有机磷等营养物质指标,分析了污染最重的监测点的污染原因。此外,采用有机指数法、营养物质比值法进行了环境风险评价。得出各条河流底泥均为肥污染级,尤其污染最重的是西山河;各研究河流底泥的碳氮比都很高,说明其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周围环境;学田河和西山河底泥的氮磷比较高,说明它们的富营养化程度相对较高。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学田河、南川河、法伦寺河及城山河底泥中有机质与总氮及南川河有机质与总磷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底泥耗氧测试的各个因素研究,组装成测试底泥耗氧速率(SOD)的装置,同时拟定了SOD的测试方法,相对标准偏差5%。  相似文献   

16.
运用生物毒性监测方法,对深圳市南山区大沙河底泥毒物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沙河底泥不同程度受到了毒物污染,底泥毒物污染趋势与水体毒物污染趋势基本一致;文章还结合化学监测方法,分析了大沙河底泥毒物主要为有机毒物。此外,就大沙河底泥毒物的治理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北江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测定了北江五个监测断面的底泥中重金属镉、铬、铜、铅、锌的含量,镉含量在11.7-76.0mg/ks之间,铬含量在46.5-112.3mg/kg之间,铜含量在62.0~173.7mg/kg之间,铅含量在148.7-491.0mg/kg之间,锌含量在303.3-1453.0mg/kg之间,这五种重金属含量均超出广东省土壤背景值和我国湖泊底泥中重金属的平均值.经计算,北江底泥中这五种重金属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9~0.99之间),表明其具有同源性.采用瑞典学者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北江五个底泥监测断面的镉、铬、铜、铅、锌进行了潜在生态危害评价,其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大于600,表明北江五个底泥采样断面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均为很强.  相似文献   

18.
东平湖不同粒径底泥沉积物中汞的形态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东平湖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汞的总量和形态及沉积物形貌进行了研究.从粒径分布与沿程分布分析了汞元素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平湖底泥沉积物的主要粒径<63μm,且沉积物颗粒粒径越小,其表面的吸附物越多.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汞的存在均以可氧化提取态形式为主,汞的形态分布与沉积物粒径的相关性可能受到原生矿物及因粒度效应产生吸附差异的综合影响.汞形态的沿程分布特征表明,湖南采样点受污染严重,潜在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19.
采集湘江(株洲段)9个断面的底泥样品,和1个柱状样品,对重金属(Cu、Pb、Zn、Cd、Ni、Cr、Hg、As)含量进行了检测;并运用地质积累指数法对底泥中重金属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江段底泥已受到较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在霞湾断面达峰值.Cu、Pb、Zn、Cd含量为湘江背景值4.6倍~58.8倍,比该江段20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国内主要湖泊沉积物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了它们的主要差异性来源,对其进行了分类,并研究了底泥中的有机物含量的影响因素,为研究自然和人为扰动造成底泥的二次污染及湖泊的富营养化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