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备生态农业建设的优势和特点,多年来在建设生态农业工程中,取得了经验,但还存在问题。必须提高生态农业规划目标,制定详尽的措施才能完成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传统生态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建设现代化的区域生态农业无疑是一种新的探索,其核心的要义就是立足新的起点,充分发挥乡村良好的环境与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产业生态化与生态农业产业化,同时赋予精耕细作的传统生态农业的新内涵,着力提高"五化"水平与全面提升"五率"效应,即提高规模化开发、机械化劳动、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经营、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产品优质率、污染防控率。以此形成以"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基本内核的区域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引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富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家园建设。本文分析了创立并完善生态农业经济园区的技术经营体系的发展前景;阐述了构建并提升现代循环农业集成技术与开发体系的具体举措;提出了加快推进乡村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3.
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典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扼要介绍了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对传统农业、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系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得出有机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和主要发展方向 ;通过详尽剖析我国现阶段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旨在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农业现状的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农业稳步健康发展的必然抉择,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途径。对如何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供有关部门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和优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性抉择和根本出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谋求农业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及其相关各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序化与整体性持续运作,其核心是保持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农业经营制度的先天不足和设施装备的落后使得农业发展根基不牢;人力、资本及科技等要素的缺失导致农业发展支撑力量严重不足;耕地和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失衡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使得最终产品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路径应立足于中国现实的资源及社会约束条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重视人力资本培育;大力推进农业合作化;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践行生态农业理念。  相似文献   

6.
集水型生态农业:西北半干旱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农牧业区之一,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西北地区问题,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工业的污染,而农业生产活动的破坏,因此,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必须将生态环境的重建与当地农民的脱贫、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采适应地区特点的集水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西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问题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问题,展开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阐述,指出了认识对城市化问题的种种误区。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应该与国情国力、工业化发展形势相协调,过程应有序、健康。并认为:(1)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化水平以界定在50%-55%为宜,而不应该盲目追求西方国家不同国情的高指标、高比例;(2)对城市今后的发展规模应有稳步发展;(4)乡村城镇化必须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道路。正确引导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把城市发展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人口流动、产业政策、区域平衡、科技进步、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当作整体一盘棋来统筹制定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8.
基于土地评价和立地条件评估(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 LESA)框架构建以耕地自然质量、生态敏感性、区位条件、耕作条件和土壤环境安全风险组成的指标体系,以决策树归纳法将浦东新区耕地划分为工业污染、生态农业、轮作休耕、农业连片、休闲农业和非农转化6类管护区,根据各区管护重点提出规模经营及绿色生产、休闲观光及农田保育、非农管控及发展限制型耕地生态补偿模式。上海市浦东新区耕地自然质量优良,约50%的耕地可规模经营及连片生产,但仍有10%左右的耕地面临着工业污染和非农占用的风险。建议对以稳产高产和生态协调为目标的农业连片区和生态农业区采取规模经营及绿色生产型生态补偿模式,对发展农业生产新形态的轮作休耕区和休闲农业区采取休闲观光及农田保育型生态补偿模式,对非农化风险较高的工业污染区和非农转化区采取非农管控及发展限制型生态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9.
五莲县位于山东半岛南部,是个纯山区。建国40多年来,五莲县坚持“以林为主,林粮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山区建设方针,以建设生态农业为突破口,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地扭转了农业生态日趋恶化的局面,促进了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保证了山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被列为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  相似文献   

10.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建立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是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特点,并与传统农业、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进行了比较;由此构建了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框架,即由目标层、参与主体层、技术层和制度层四个层面共同组成的综合体系,各层面之间通过耦合、互动、协作、共进最终实现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构造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现状及其演变进行客观评估与分析,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变,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基于能值理论,对2003—2014年中国及各省域单元农业绿色GDP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与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相较于传统农业GDP,中国人均农业绿色GDP增长相对缓慢,农业绿色GDP占农业传统GDP的比重在80%—85%之间,并呈下降趋势。2我国农业绿色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且集聚效应逐渐增强。3人均农业绿色GDP并未打破传统经济增长东部高、西部低的整体格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更高的农业生产效率和西部相对粗放的生产方式是形成这种空间格局的主要原因。4农业人均绿色GDP的收敛分析适用于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考虑了空间自相关因素后得出的收敛速度快于普通收敛分析的收敛速度。因此,准确评价农业经济增长水平需要充分考虑农业增长中的资源环境代价。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实施差别化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经济发达地区需要进一步减少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成本,在继续扩大高增长优势下,促进农业发展的绿色转型。而欠发达地区则应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各地区还应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转移与扩散,通过增强技术知识的空间溢出效应来提高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尤其是农业发展落后地区应加强与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以逐步缩小差距,促进农业绿色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Circular agriculture is an essential way to realize the positive recycling of ecolog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construc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eijing’s mountain areas depends on the background and orientation of ecological economy. Beijing’s mountain areas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safety of the whole Beijing district and also the exploration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mountain areas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Beijing’s mountain areas have possessed som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recycling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ree key segments of promoting Beijing circular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trengthen propagate, develop superiority and built management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3.
农地资源不同价值属性的产权结构设计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是农业的基础、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地资源具有经济价值属性、生态价值属性和社会价值属性,而社会价值属性包括社会保障功能价值、社会稳定功能价值及其他社会功能价值。本文针对农地资源不同的价值属性进行了产权结构设计,经济价值属性对应于农地农用产权,社会保障功能价值对应的是农地发展权,其他的价值属性构成了农地的公共产权。通过建立农地资源不同形态的价值属性与产权、价格之间的关系框架,为农地产权价格的衡量提供了依据。江都市的实证研究表明:农地发展权价格和公共产权价格在农地完全价格中的比重高达81.85%,其中,发展权价格的比重最大,达到63.02%,是农用产权价格的3.47倍;而公共产权价格的比重也达到18.83%,高出农用产权价格4%。在征地过程中如果考虑农地发展权和公共产权,并将其权益分配给农民,那么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可以增加4倍多。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article, the reforms of rural institution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changes in national regulation on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were reviewed. The importance of rural land tenure reform and the pursuits of a rural market economy system to the sustained growth of agriculture for 30 years in China were recognized. Entering into the new millennium, under the New Countryside Initiative, a series of favorable policies, in the areas of rural finance, education, social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ere put into force to boost rural economy toward modernization. These policies resulted in the effect of abundant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mproved rural livelihood, reduced farmer fiscal burden, rising farmer income, and increased capacity for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issues of “San Nong” and stipulated that future policy will focus on supporting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rural infrastructure, as well as enhanc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goals.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可持续认证推动农林牧渔领域自然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里约环境发展大会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和各界的共识,但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特别是农林牧渔等领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仍待进一步发展。我国作为国际农林牧渔产品的重要消费国和贸易国,在积极推动国内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在全球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发挥积极作用。可持续认证作为应对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矛盾的较为有效的市场手段,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涵盖了农林牧渔领域的多个产品,在国际上的发展势头强劲,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挥了对政府政策的补充作用。但可持续性认证在我国国内的企业和消费者中还没有得到广泛认识,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实践可持续经营、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在国内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可持续认证的分析,为在我国农林牧渔领域更好地发挥其市场推动力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首先综述了可持续认证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产生的影响,详细论述了森林、棕榈油、野生海产品等可持续认证已经在全球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欧美等较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了消费者的支持;其次,本研究对可持续认证在农林牧渔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剖析,肯定了可持续认证在调动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推动农林牧渔领域资源保护方面的正面作用,也指出认证对资源保护的预期效果没有完全达到、同一产业内认证体系可靠性参差不齐,着重强调了可持续认证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面临的困难,使其对自然资源保护的应有效果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我国农林牧渔领域在资源利用方面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压力,尤其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进口大宗产品产地的生态脆弱性使中国在全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论证了可持续认证在我国的推广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促进贸易杠杆发挥资源保护的撬动作用、保障企业在海外开发中的长期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国内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明确得出在我国农林牧渔领域推动可持续认证的必要性。本研究建议我国政府部门应关注农林牧渔领域可持续认证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案例可用于相关的国际谈判和对企业的指导。同时政府应鼓励国内外认证体系在中国开展认证工作,并为同一产业中的不同体系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另外,政府应积极支持国内农林牧渔产业的企业、专家、协会等参与到国际认证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操作范例或规范国际化。政府自身的消费行为对全社会有明确的引导作用,所以在政府采购中应优选可持续认证产品,引导企业加入可持续经营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体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迫切需要人们重新认识农业发展的特点与作用。20世纪80年兴起的都市农业变传统农业单一生产模式向多功能化发展。它有助于在城市社会来临之际,重新对农业进行定位,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途径。鉴于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急需理论指导,本文从都市农业相关的学科背景出发,详细评述和总结了各学科对都市农业价值功能的认识,提出了要从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的综合系统对都市农业发展进行定位。并建议应遵循整体功能的阶段性和适宜的发展形式,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注意发挥和协调各功能间的相互作用与演进,将都市农业纳入到城乡统筹规划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