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密集,环境风险点多,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造成累积性、叠加性和潜在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制约了其持续健康发展.根据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特征,选择3个典型流域(区域)(即重化产业最密集、人口最密集,重化产业布局性矛盾最突出的长江湖口以下干流区域;重大调水工程下游减水河段与涉水产业重点发展的汉江流域;生态系统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区与磷矿资源开发强度高的乌江流域)进行分析,并识别流域重化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问题及其演变趋势.基于保障“清洁长江”与“安全长江”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守底线、优格局、提质量、保安全”的调控思路,提出长江经济带典型流域重化产业绿色发展的优化调控对策和差别化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风险防控建议,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实施精准治理提供支撑,主要包括:①长江湖口以下干流区域以保障人居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各类工业园区为抓手优化布局,提升区域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制定长江沿岸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对策;②汉江流域以流域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从国家产业政策战略高度调整汉江中下游的产业发展战略,严格控制高耗水和水污染产业的持续发展;③乌江流域以保障下游库区水质为目标,严控喀斯特地貌区域新增磷化工产能,研究喀斯特地貌区实施磷化工产业废水特别排放限值.   相似文献   

2.
长江水质评价与沿江产业发展决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干流水质基本良好,攀枝花以上江段属一类水,以下江段绝大部分属二,三类水,但长江干流大中城市江段已出现岸边污染带,达不到三类水要求。长江沿江城市内河均已受到较严重污染,许多内河达不到四、五类水要求。沿江湖泊、城市内湖和自来水取水水源也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长江水质污染与沿江产业发展有密切关系。现仍可在沿江布局新工业和耗水企业,但主要应布局在中上游或稀释能力大的江段;沿江工业发展不宜超速;应搞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长江三角洲地区宜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层次第三产业;抓好自来水厂选址工作,严格禁止在水源水附近上游布局污染企业。  相似文献   

3.
长江九江段水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长江九江段污染物的稀释扩散,通过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近岸区域二维水质数学模型及水质限制使用区临界点水质与污染负荷的响应关系。本文从实际应用出发,提出了近岸区可分配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并利用优化模型计算了长江九江段不同水文条件和不同水质限制使用区范围的允许排放负荷。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蓄水后支流回水段富营养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掌握三峡水库蓄水后支流回水段的营养特征及其变化情况,2004年4月分别对大宁河、神女溪、抱龙河与大溪河回水段水体进行了富营养化调查和监测,调查监测的项目包括透明度、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叶绿素a等重要指标。并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监测结果进行了评价与相关性分析,初步研究了支流回水段水体的水质状况。结果表明库区支流回水段的营养盐浓度并不比长江干流高,但库区支流回水段的中下游区域已经发生了轻度富营养化;相关公式的建立有助于掌握支流回水段的水质状况;叶绿素a与氮、磷等营养盐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与透明度和电导率则呈较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可芳  孙静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12):129-131
通过对长江三峡库区、影响区水质同步监测及污染源的调查,本文对库区内长江干流、支流水质现状和主要污染物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得出长江干、支流水质中除总磷和粪大肠菌群超标外,部分支流的有机物也严重超标,说明长江干、支流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针对库区长江干流超标项目和污染源调查情况认为,对库区内污染源进行有效控制是防治三峡库区水质污染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引江济太"工程对太湖水体的交换范围及能力的影响,本研究耦合对流扩散及水体交换模型,依据不同流量与常规风场共设置10种工况,对太湖水体的交换区域及交换周期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流量是影响水体交换率的主要因素,200m3/s下贡湾的半交换周期与常规风场联系不大,稳定在8~9d左右;(2)常规风场对局部交换区域的空间分布有着明显影响,在北风和西北风条件下,太湖水体的交换区域主要集中在东湖区,东风和东南风条件下,太湖水体的交换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湖区;(3)为降低长江水体对太湖水质的不利风险,"引江济太"工程引水时间/方案应结合太湖区域气象预报,尽量选择在以东风或者东南风为主的条件下进行引水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泰兴开发区的建设现状和长江水质(以枯水期水质分析为主)的变化状况调查分析,结合对开发区排污现状和长江水质、饮用水源水质的监测分析,得出工业集中区排污影响长江水质的结论,并提出了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长江水质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BOD-DO耦合人工神经网络水质模拟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河流水质模型的建筑中,提出了BOD-DO耦合BP人工神经网络水质模型,应用长江干流重庆段的实测水质样本对模型进行训练与 检验表明:该模型用于水质模拟可行且精度较高,为河流水质模拟开辟了一条简便可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长江重庆寸滩国控断面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分布及优势种情况,并评价了水质。提出了防止水污染的措施,这次监测结果,对长江资源工发,水质保护,环境整治及库区综合规划工作,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1997年5月,国家环境保护局在长江三峡库区开展了水质同步监测,辽宁环境遥感研究中心在这次活动中承担了长江三峡库区卫星影像图的编制任务。长江三峡库区卫星影像图是利用美国陆地卫星,1997年的卫片资料,用通过三波段合成并经图像处理后的资料做底图进行编制的,其范围为重庆至宜昌段。影像图上清晰地显示出库区段、嘉陵江、乌江及其它支流入江口等地区的植被分布状及生长情况,并依据重庆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1997年5月长江三峡库区段水质同步监测数据标示出17个水质监测点位及水质类别,为宏观地体现三峡库区大江截流前的环境生态、自然…  相似文献   

11.
有效实施长江流域管理的框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进入东海的长江口,杭州湾的主要污染物负菏情况,长江口6个国控监测断面的数据、长江水体水质,阐述了缺乏全流域的联合行动和有效的流域管理机制对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了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实,已经影响和制约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有效的流域管理框架构思。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深化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科学认识,围绕长江水生态环境安全的主要问题及形势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在水环境质量方面,磷污染成为制约水质改善的主要影响因素,农业源排放量占比高,但工业源入河对水体的影响更直接,水库群运行带来的水沙条件变化对磷污染沿程演变有明显影响;在水生态健康方面,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衰退、湖库富营养化格局发生改变、湿地生态功能退化问题突出;在水环境风险方面,化工围江、航运污染风险引起广泛关注.当前长江流域面临着源头区水资源战略储备减少、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重压力仍较大、水环境质量仍存问题隐患、水生态系统退化态势未得到根本遏制等复杂且严峻的形势,未来长江水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仍有诸多挑战.建议统筹长江全流域“一盘棋”,推进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强化磷污染点面源综合管控,着力提升水生态健康水平,同时加快水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强化科技创新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3.
湘江重金属污染现状、污染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湘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湘江流域内聚集了湖南约60%的人口,创造了全省近3/4的GDP。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圈的扩大、沿江两岸矿产资源的开发,湘江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湘江综合治理不仅关系到湖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还关系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湘江水资源作基本介绍的基础上,着重调查了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己形成的影响,对重金属污染来源与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湘江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主要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简要综述了中国主要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Cd、As、Zn、Pb、Cu、Hg、Cr)的分布特征,系统讨论了区域城市化进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了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中国主要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和危害指数。结果显示,中国主要水系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复合污染状况评价结果是:Cd>Hg>Pb>As>Zn>Cr>Cu。其中,Cd元素的Eir值介于41.25~1755.00之间,属于轻微到极强生态危害,其中大部分样点属于强至极强生态危害。Hg元素的Eir值介于115.29~470.83之间,属于强到极强生态危害,其中大部分样点属于很强至极强生态危害。地区对比而言,综合污染状况以海河和珠江较为显著,长江污染最轻。就其来源来讲,海河流域和珠江流域污染来源主要为工业污染,长江和黄河主要是流域岩石风化和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来长江水资源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长江水资源的特征如总量、用水量、水污染等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为:①1954-2004年流域平均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长江上中游降水量的减少是导致宜昌、汉口水文站的径流量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而大通水文站径流量呈上升趋势与汉口-大通间降水量增加有关;大通站1950到2004年的最小、最大月均径流量均呈上升趋势;长江水资源总量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气候的变化。②水污染逐渐加重,水质有恶化的趋势,工业污染的增加是主要原因。③年均用水量占入海径流量的5.7%左右,人类活动尚未对长江流域总的水量构成很大的影响。结论:①长江水资源总量尚未发生巨大的变化,但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已对水资源的利用构成了影响;②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和长江三角洲工业的发展,使得中国东部地区对长江干流水资源的依赖性增加,加大了长江水资源利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战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要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当前,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后期;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水环境质量改善,但水生态状况堪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进入攻坚期.通过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形势的研判,阐述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需求和目标,并提出了四项战略.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需求从单一要素、单一指标、部分区域转向水生态环境的系统保护和综合修复.②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由水环境质量改善转向水生态环境安全提升,未来将逐步转向生态环境健康改善.③空间管控战略需要整合多项区域规划,研究构建流域与区域协同、水陆统筹、山海一体的统一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空间单元划分体系.④产业绿色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在影响水生态环境安全的相关产业领域加强防控.⑤科技创新战略要突出科技平台的作用,推进数据、人才、技术、成果的汇集和创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由投资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⑥现代治理能力提升战略要求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带,率先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研究显示,把握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需求和目标,推行空间管控、产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和现代治理能力提升战略,能更加有效地支撑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水年鉴”上所载长江、黄河和松花江自5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所有站点的水化学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此时段内,就天然水主要离子成分而言,长河、黄河和松花江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水质变化趋势。对其成因和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长江中上游水质的酸化趋势起因于该地区不断增长的燃煤硫排放所引起的严重酸沉降过程和不断增加的农田流失氮肥的氧化成酸过程。松花江水质的碱化趋势主要与黑龙江省造纸废水排放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河流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随着该区内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区内绝大部分河流已遭到日益严重的污染.笔者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流水质历年监测资料,并结合实验室实测数据和实地考察,简要地分析了该地区主要河流水质现状,初步揭示了该地区河流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时间变化趋势,以期为该地区河流污染的综合治理以及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