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与环境》2005,27(4):48-48
12月6日至17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气候变化公约会议标志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0周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COP10)最后通过了一系列旨在帮助各国为气候变化做准备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6):F0004-F0004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2月11日凌晨在坎昆闭幕,会议通过的文件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比较积极的信号,并将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继续向前。与会各方普遍认为,会议成功达成决议是多边努力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自然湿地氮循环过程中排放的氮氧化物气体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累积,全球气候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氮氧化物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关系成为了近年来国际上重点关心的环境问题。为了厘清两者关系,该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1)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有关氮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表明:近年来关于自然湿地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的文献数量逐年增多,说明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2)自然湿地氮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通过湿地氮循环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以N_2O为主)产生的,N_2O的大量排放加速了气候变暖的趋势;间接影响是通过发生氮排放的氮循环与碳循环耦合关系影响产生的,自然湿地系统中不断增加的活性氮使得两大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吸收和排放发生了变化,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3)气候变化主要包括温度、降雨、辐射、光照和风速等气候因子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湿地的主要氮循环过程——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产生影响,使得氮排放的程度和速率发生变化。文章最后对湿地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更好地理解自然湿地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世界新闻     
气候变化会议通过行动计划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4次大会于1998年11月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这次有170个政府的代表出席的、为期2周的会议,最终通过了一项旨在削减全球气候变化风险的2年"行动计划".这项行动计划包括敲定应于2000年后某个时候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中一些悬而未决的细节的截止日期.它也促进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无害技术,并且回应了那些受全球变暖影响和受气候变化对策的经济负担影响的国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世界新闻     
《生态毒理学报》1999,21(3):55-56
气候变化会议通过行动计划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4次大会于1998年11月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这次有170个政府的代表出席的、为期2周的会议,最终通过了一项旨在削减全球气候变化风险的2年"行动计划".这项行动计划包括敲定应于2000年后某个时候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中一些悬而未决的细节的截止日期.它也促进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无害技术,并且回应了那些受全球变暖影响和受气候变化对策的经济负担影响的国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东北春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是气候变化的主要敏感部门之一,气候要素的变化必然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反之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农业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适应气候变化.文章采用英国 PRE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 for Impacts Simulation)模型输出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利用CERES-wheat模型研究了2070s气候变化对我国东北春麦生产的影响,并对不同地区的适应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会对东北的春小麦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东北西部地区产量下降明显,灌溉春麦的产量降低幅度小于雨养春麦.CO2的肥效作用可以缓解产量的降低幅度,同时通过品种更换以及灌溉等措施也可以降低不利影响,综合的适应措施较单一措施的补偿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我国丹顶鹤繁殖地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最大熵模型,结合大气环流模型和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发布的A2和B2气候情景,模拟和预测气候变化对我国东北地区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繁殖地分布范围及空间格局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在A2和B2气候情景下,气候变化将导致丹顶鹤的繁殖适生区域不断缩减,核心分布区域向西和向北移动,其中东北3省的栖息地变化明显,内蒙古东部地区未来将成为丹顶鹤的主要栖息地。认为我国急需建立一套完整可靠的丹顶鹤分布监测系统,进一步加强湿地的人工补水和湿地恢复等工作,以利于丹顶鹤繁殖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表明气候变化会造成生物物候期的改变,导致物种地理分布的变化,增加物种的灭绝速率。分析了利用模型进行气候变化影响模拟的技术,指出模型的适用性和不确定性。最后,针对中国相关研究的不足,展望了未来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对全球气候变化原因及发展趋势之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种可能原因,对温室气体、植被破坏、水汽变化等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作了概括总结,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发展趋势及气候变化预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我国白枕鹤繁殖地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白枕鹤(Grus vipio)在我国东北地区繁殖地分布数据,以温度、降水等数据作为预测的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白枕鹤在我国东北地区的繁殖地潜在分布。在此基础上耦合3种大气环流模型,同时结合2种气候情景,预测气候变化对我国东北白枕鹤繁殖地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白枕鹤的繁殖地分布范围有减少趋势,且分布地区向北及向西移动。其中,A2情景变化程度大于B2情景,向北及向西移动的趋势更加明显,显示气候变化对白枕鹤繁殖地分布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生产功能面临的风险,对因地制宜地采取气候变化适应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从阈值识别角度对生态系统风险进行评价的研究还较少。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阈值识别的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风险分析的方法。基于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运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对1961—208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进行模拟,根据气候变化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定义了"危险的影响"和"不能接受的影响"两类阈值,并根据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在气候变化下的减少趋势与两类阈值的对比关系进行风险等级的划分,进而对未来气候变化下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生产功能面临的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将给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生产功能带来风险,以低风险为主。风险分布与未来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北部、内蒙古地区东北部和东北地区中南部。风险范围随增温幅度的增加而扩展,到远期风险面积达到165.72×10~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4.78%。混交林、稀树草原与荒漠草原较为危险;高寒草甸与常绿针叶林是较为安全的生态系统。农牧交错带核心区风险程度高于边缘区,揭示了其核心区在未来气候变化下趋于脆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模犁Forest-DNDC模拟气候变化对贡嘎山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温室气体的释放的影响.以位于贡嘎山东坡海拔3 000 m的峨眉冷杉(Abies fabri)中龄林为研究对象,以1999-2006年8年的日气候数据进行平均得到的日平均最高温度、日平均最低温度和日平均降水总最作为基线(Base)气候情景,另外设置了温度+2℃(升)、温度.2℃(T-)、降水量+20%(P+)、降水量-20%(P-)、温度十2℃同时降水量+20%(T+P+)、温度-2℃同时降水量-20%(T-P-)、温度+2℃同时降水量-20%(T+P-)、温度-2℃同时降水量+20%(T-P+)8种气候变化情景.结果显示:贡嘎山峨眉冷杉林土壤CO_2释放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加,土壤N_2O释放对降水量改变敏感,而土壤NO的释放对温度和降水的改变均比较敏感,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温度+2℃同时降水量+20%(升P+)情景下土壤CO_2释放最高,高于基线情景的36.08%;温度-2℃同时降水量+20%(T-P+)情景下土壤CO_2释放最低,低于基线情景的36.89%.土壤N_2O释放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着降水量减少而降低;温度和降水最同时增加时土壤NO释放均高于单一增加温度或降水量情景,而温度和降水量同时降低时土壤NO释放均低于单一降低温度或降水量情景.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Science》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郑新奇  姚慧  王筱明 《生态环境》2005,14(3):422-428
近年来气候变化引起人们关注。世界许多学者对气候变化开展了广泛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了解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及前沿,作者查阅了《science》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气候变化的相关文章400余篇。这些文章的内容涉及地球科学、医学、物理学、微生物学等许多领域。该文主要从地球科学角度归纳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气候变化与碳循环、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方式、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典型研究成果的透视分析。最后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已经引起了各国科学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农田土壤是这三种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文章概述了农田土壤CO2、CH4和N2O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机制,系统总结了国内对这三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观测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技术对策,并对目前的研究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深入的探讨,以期为控制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准确获取山区植被动态数据对山区生态系统研究及其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卫星遥感数据作为获取大尺度山区植被动态的重要数据源,已被制作成各种植被监测产品并被应用于植被绿度、覆盖度以及生产力等研究。然而,不同遥感指数监测山区植被动态及其驱动因子的一致性尚不确定。以尼泊尔地区为例,基于5种遥感指数(MODIS NDVI、MODIS EVI、MODIS LAI、MODIS NPP和OCO-2 GOSIF)和5种气候因子(温度、降水、气压、太阳净辐射和CO2浓度)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两种残差分析法(多元回归法和一阶偏导法),系统分析了不同遥感指数监测尼泊尔地区植被动态及其驱动因子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尼泊尔地区5种遥感指数均呈现增加趋势,但不同遥感指数空间分布存在差异,MODIS NPP在中山带增加趋势更明显,其他遥感指数在低海拔地区增加态势更明显。2)不同残差分析方法所估算的气候变化对植被变化贡献率差异极大,多元回归法可能严重低估了气候变化的贡献,而一阶偏导法可能高估气候变化的影响。3)基于不同遥感指数的归因结果差异大,气候变化对OCO-2 GOSIF的贡...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脆弱性和适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及其适应直接关系着未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生物多样性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脆弱性、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今后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过去的气候变化已使物种物候、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部分有害生物危害强度和频率增加,使一些生物入侵范围扩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改变等.未来的气候变化仍将使物种物候和行为、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使有害生物爆发频率和强度增加,并将可能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等.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包括了自然适应和人为适应两个方面,自然适应体现在物种适应性进化、迁移、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弹性等,人为适应体现在种质基因保存、物种异地保护、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生态恢复和气候灾害防御等.目前,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生物多样性自然适应和人为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都还不系统深入,需要加强生物多样性自然适应和人为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热带雨林破坏等全球规模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地球未来的担心日益加重,1995年12月,由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提出了有关气候变化的第2次报告,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难度已显而易见,因此,开展重点技术开发的国际合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8.
在藏东南察隅河流域选取海拔分别为3 313.5、2 891.1和2 476.4 m的3个村庄,对268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不同海拔居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状况,并对居民的感知状况与海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拔为3 313.5、2 891.1和2 476.4 m的村庄中,分别有91.7%、88.9%和97.7%的居民认为当地气候发生了变化,其中又有91.7%、95.5%和97.7%的居民认为气候变化明显。不同海拔居民对温度的感知强烈,分别有75.0%、100%和48.3%的居民认为夏季变暖,41.7%、100%和49.4%的居民认为冬季变冷,但大部分居民对湿度的感知不强烈。随着海拔降低,认为以前气候比现在好的居民比例增大(分别为50.0%、56.5%和61.4%),认为冰川面积增加(分别为8.3%、13.6%和45.5%)、河流水量增加(分别为46.7%、56.0%和79.1%)、农作物病虫害增加(分别为33.3%、58.3%和72.7%)的居民比例增大,认为以前气候比现在好的居民比例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5)。分别有75.0%、74.1%和72.7%的居民认为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在感知气候变化的途径中,自身经历是最主要的途径(分别为83.3%、100%和90.9%)。当地政府应当进行相应的宣传指导,帮助当地居民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LUCC及气候变化对龙川江流域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及气候变化对流域的径流变化影响巨大。为揭示龙川江流域LUCC和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基于SWAT模型,通过设置不同情景,定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气候要素对流域内径流的影响,并结合RCP4.5、RCP8.5两种气候情景对流域未来径流的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1)SWAT模型在龙川江流域径流模拟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用SWAT模型进行流域的径流模拟,率定期的模型参数R~2、Ens分别达到0.73、0.71,验证期的模型参数R~2、Ens分别达到0.75、0.74。(2)从土地利用方面考虑,将农业用地转化为林地或草地,均会导致流域径流量的减少,而将林地转化为草地则会引起流域径流量的增加,农业用地、林地、草地三者对径流增加的贡献大小顺序为农业用地?草地?林地。从气候变化方面考虑,流域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正比,与蒸发量呈反比。(3)2006-2015年间龙川江流域LUCC引起的月均径流增加幅度小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月均径流减少幅度,龙川江径流的变化由气候变化主导,月均径流量总体上减少1.59 m~3·s~(-1)。(4)预估结果显示,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下,2021-2050年间龙川江流域径流减少趋势明显,分别为1971-2015年减速的2.65倍、3.43倍。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天津地区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德义  傅宁  范锦龙 《生态环境》2008,17(2):798-801
植被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在全球或区域尺度上得到了证明.研究特定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找出影响植被变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