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安泉 《环境》2010,(2):56-59
<正>谁能想到,曾经的伟大发现,"成就"了我们今天无尽的噩梦?今日的POPs如同过街老鼠一般,不仅仅是被喊打,更是被人们严密地防患于未然。殊不知,POPs曾经也  相似文献   

2.
《斯德哥尔摩公约》控制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由12个增加到21个,增列POPs由高危害向低危害、几乎不生产使用向大量生产使用的化学品转变。如何履行"预先防范"原则对今后增列新POPs越来越重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新增POPs类化学品排放带来的健康和环境风险是保护中国以及全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正刚刚结束的APEC会议给华北地区带来了难得清澈透亮的蓝天,也让近两年饱受雾霾困扰的中国人民意识到,雾霾并非一个无法克服的问题,治霾也并非只能被动地"等风来",只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科学合理的规划、同心协力的行动,我们一样能迎来中国蓝天。  相似文献   

4.
潜伏的杀手——POPs(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泉 《环境》2010,(1):58-61
<正>pop?pop music?流行音乐?不!请你看清楚,是POPs,这可是极其危险的家伙,可能已经威胁到你的健康!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听起来很专业的名词,也许你认为一般人很难接触到,那么你错了。POPs并非只存在于化学实验室里,或许你不会直接接触到,但你的生活也会间接受到影响;POPs也不是一种污染物,而是一类污染物的统称,经常会被提起的二噁英、滴滴涕等,都是POPs的家族成员。  相似文献   

5.
偏远地区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小萍  龚平  姚檀栋 《环境科学》2008,29(2):273-28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偏远地区大气中的分布与迁移已经成为大气POPs研究的热点.基于被动采样技术的大尺度POPs监测网络已经应用于偏远地区大气POPs的研究之中.其研究成果显示,最近50~60年以来,大气中POPs浓度的最大峰值出现在80年代左右,而80年代之后大气中POPs的浓度日趋减小.这说明各国陆续禁用POPs之后,大气中POPs的浓度有显著降低的趋势.受温度和季节性使用的影响,大气POPs的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有机氯农药的浓度主要表现为夏季高而冬季低;多环芳烃的浓度则主要表现为冬季高而夏季低.基于POPs高挥发性和长距离大气传输的特点,POPs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而高海拔地区由于气温较低,使其相对于低海拔地区成为了POPs的"接收器".大气POPs分布和迁移受温度、降水、气候事件的影响.而且POPs在大气与不同下垫面之间的界面交换的方向、速度和通量也主要受环境温度和POPs的挥发能力的制约.综合大气POPs迁移与气候因素、界面特点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多介质、大尺度的大气POPs归趋模型.模型的建立和POPs来源的明确使大气POPs传输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此外还讨论了目前大气POPs研究中存在着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该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POPs的环境污染修复技术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OPs具有持久性、半挥发性、生物富集性和高毒性的特征,其修复问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目前POPs的修复方法有物化法和生物法。生物修复技术的完善将为POPs的降解带来了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POPs污染场地的环境管理基础与完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体废物不恰当处理处置是造成场地污染的原因之一,也是今后需要引起关注的环境问题.在POPs公约中,POPs污染场地和POPs废物一样有着明确的无害化管理要求,作为该公约的缔约国,我国将认真履行公约的义务,消除POPs引起的污染.根据调查,我国POPs引起的场地污染比较严重,现有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政策是POPs污染场地管理的基础,但这种基础还比较薄弱,尚不能完全满足环境无害化管理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还应该继续改进和完善现有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相关的环境风险评价程序和资金筹集机制,加强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和监督管理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塑料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正悄悄地危害着我们的地球环境[1]。在享受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有效防范其中的风险也变成了重要的课题。本文分析了"白色污染"危害,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听起来很专业的名词,也许你认为一般人很难接触到,那么你错了.POPs-非只存在于化学实验室里,或许你不会直接接触到,但你的生活也会间接受到影响;POPs也不是一种污染物,而是一类污染物的统称,经常会被提起的二(嗯)英、滴滴涕等,都是POPs的家族成员.  相似文献   

10.
雪冰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雪冰是温带和极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环境组份,它们不仅影响了能量平衡和水循环,而且也能直接影响当地、区域以及全球环境范围内的化学行为。降雪能很有效地从大气中清除颗粒和气相的POPs。本文简要介绍了雪冰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科学意义,着重综述了POPs在极地和高海拔地区雪冰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和雪冰中POPs的历史环境记录,并讨论了雪冰中POPs浓度的不确定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从大气到冰川的过程并不容易理解,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沉积后的浓度存在不确定性。有机物沉积在积雪中后,随着积雪的老化和变形,它们能够随着融水迁移或者又挥发到大气中。全文最后对未来雪冰中POPs的研究需要进行了展望,并提出四点今后需加强研究的内容。由于青藏高原位于人类居住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可能在POPs全球输送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今后需加强青藏高原地区雪冰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有机污染物在雪冰中主要是通过光化学反应进行转化,雪冰中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机理研究必须引起重视;随着雪冰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将会推动雪冰中痕量POPs的环境变化记录研究的发展;通过建立模型模拟预算和评价POPs在积雪中的物理化学行为,也可以利用模型模拟POPs在老雪中的命运,确定其在融水中成比例蒸发和渗浸的速率。  相似文献   

11.
杀虫剂类POPs废物的环境无害化处置及其污染场地的治理是我国履行POPs公约的国家行动计划(NIP)的重要内容。我国POPs废物产生的责任主体主要是历史上的企业,企业经过了很大的变革,因而产生的POPs废物及其污染场地不同于现有工业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需要根据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特点建立新的责任制度,确立治理责任,落实治理资金。从我国杀虫剂类POPs废物和污染场地的现状调研出发,分析国内外相关法律规定中责任分担制度及原则,提出建立我国杀虫剂类POPs废物及其污染场地治理的"共同责任制度",为POPs废物的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POPs废物处置技术多目标决策筛选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国际上较为成熟的9种POPs废物处置技术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合我国的POPs废物处置技术. 从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技术指标3个影响因素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每个指标又细分为若干个子准则. 根据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专家咨询表,发放给POPs相关领域的专家打分. 采用matlab对评价结果进行数值分析,得到9种处置技术的总权重,其中分值最高的处置技术有:水泥窑共处置0.174 8,高温焚烧0.172 7;其次是安全填埋0.107 1,热解吸0.107 0,原位玻璃化0.103 0;最后是深井灌注0.086 9,超临界水氧化0.084 1,碱催化脱氯0.082 3,碱金属还原0.082 3.表明高温焚烧和水泥窑共处置是目前我国POPs废物处置技术的较佳之选.   相似文献   

13.
刘敏  王兰辉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1):2018-2026
城市地表系统(USS)是陆地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不透水面覆盖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时空过程,打破了系统原有自然地理格局与过程,影响不同介质和界面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改变POPs等污染物的循环过程与机理,是城市环境变化和人地相互作用的指示器与重要驱动力,是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保护的关键依据.本文总结了城市LUCC对POPs多介质分布迁移的影响,包括单介质中POPs的时空分布特征和POPs多介质迁移累积过程;从城市POPs多介质归趋模拟和基于GIS的城市多介质归趋模拟等方面,讨论了城市POPs多介质循环过程归趋模拟的主要进展;展望今后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基于不透水面的城市LUCC信息精确提取及与POPs排放输入等相关数据的同化集成; POPs多介质多界面迁移、转化过程与城市LUCC的耦合机理;城市LUCC背景下POPs循环过程、机制的关键模型参数的构建与获取;基于GIS和城市POPs循环过程与机理的、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城市多介质归趋模型(UMFM)的构建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岩溶地区不同环境介质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对POPs在岩溶地区水环境、土壤、大气和生物中的残留状况、分布特征、影响因素、迁移机制和可能来源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结果显示岩溶地区已普遍检测出POPs,部分地区环境介质中POPs的浓度有显著降低的趋势;同时讨论了目前国内外岩溶地区POPs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该研究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核心阅读本文从POPs防控工作内容多,POPs污染现状不清和我国是世界上POPs的生产、使用和排放大国3方面,指出我国POPs消减与防控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并给出了加强标准制定、系统开展POPs重点污染区调查等建议,为我国POPs的管理提出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正>动物实验研究显示,一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可能会成为内分泌干扰素,并影响人体健康.近期的研究进一步指出,暴露于POPs后可能会引发2种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目前,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POPs暴露于抗胰岛  相似文献   

17.
我国杀虫剂类POPs污染场地的类型与污染控制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OPs污染场地作为潜在的POPs污染源,必须予以妥善管理。杀虫剂类POPs作为《斯德哥尔摩公约》首批的12种POPs物质中的绝大多数,其污染场地的管理是我国POPs污染场地管理的重点所在。本文分析了我国的杀虫剂类POPs污染场地的成因、类型、存在现状及管理现状,着重剖析了我国可适用于POPs污染场地的管理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POPs污染场地管理与控制的对策,指出了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具有毒性、难降解性和生物富集性的污染物。由于具有半挥发性,POPs可以随大气进行长距离传输并富集到极地等寒冷的偏远地区。大气沉降和挥发是POPs全球传输的关键过程。森林是POPs的重要储库,其POPs的强吸收能力加速了POPs的沉降,使得森林成为POPs大气沉降研究的重要介质。本文综述了当前森林POPs沉降研究的主要成果,重点阐述了大气POPs向植被(树冠)沉降和植被POPs向林下土壤迁移沉降这两大关键过程的特征和机制,并简要总结了林下POPs的后沉降过程(循环及再释放)和机制。最后,提出森林POPs沉降研究应着眼于观测技术开发、微观机制解析、关键规律总结、释放特征观测和多污染物耦合等方向,进而拓展大气污染物干湿沉降研究范围、丰富大气污染物干湿沉降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力争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为科学实施河湖中POPs治理工程,需充分认识POPs的环境风险。本文系统总结了目前国内外POPs风险评价方法,对沉积物、水体、水生生物及人体中POPs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可为水环境中POPs等新污染物的风险评价体系建立和科学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生物滞留系统是一种有效的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截留和去除城市雨水径流污染过程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同时,POPs的积累也会对生物滞留系统中的生物产生毒性和抑制作用,甚至形成污染源向外扩散,从而影响其使用寿命,引起周边土壤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问题。该研究分析了典型POPs在城市地表径流中的来源和特征以及在生物滞留系统中典型POPs的去除效果、影响因素、分布状况及其去除机理。指出生物滞留设施中POPs的积累、迁移、转化及修复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