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湖南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省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证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本文指出了目前湖南主要面临着农业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农业环境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和农产品质量下降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从群众认识、环境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分析了造成湖南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原因,简要介绍了国际上农业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解决湖南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安全的城市生命线系统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汪锋  朱晓东  李杨帆 《灾害学》2006,21(4):103-107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安全已经上升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城市生命线系统是城市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命脉。本文基于生态安全特点和城市生命线系统特征,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生命线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评价生命线系统易损性、协调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关系、利用GIS和DSS等技术构建城市生命线系统数据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对城市生命线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分别以东部沿海典型城市厦门和连云港为例,从政策、规划、机构、管理、科研等层面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生态系统中主要灾害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彭珂珊  张彬 《灾害学》1993,8(3):31-35
农林牧业在黄土高原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根据全区的生态特点,对农业系统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几种主要形式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农林牧业整体建设的综合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农业生态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贵州省农业生态安全的区域分布现状进行研究,加强和重视农业生态安全的定量评价,给贵州省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定量参考,根据贵州省农业生态的特点,设计了贵州省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互综合的评价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各县(市)的农业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将贵州省农业生态安全划分为四个等级,相对低安全区主要分布在贵州西部高海拔地区,相对较安全区主要分布在贵州东部部分区域。得到了贵州省农业生态安全区划图,并分析了影响贵州农业生态安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系统安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内各城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并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城市群存在着巨大的生态赤字,生态系统安全性脆弱,生产、生活强度严重超过了其生态系统的自然承载能力.分析了产生生态赤字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The initiative of" West China Development(WCD) " ,launch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is ofgreat importance:to realizing the enormous resource and market potentials of the region,topromoting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to improving the living standards ofpeople in the western areas,to achieving the goal of" common richness" set up by former stateleader H.E.Mr.DENG Xiaoping,as well as to consolidating solidarity of the nation,socialsecurity and border safety in the west.It…  相似文献   

7.
生物资源在减轻农业草害中的作用与技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生物资源在减轻农业草害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所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出了开发生物资源防治农业草害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8.
徐嵩  王鹤  孔维东 《灾害学》2021,(2):118-123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对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轻区域典型灾害负面影响等有重要作用。该文以京津冀山区为研究对象,在区域山洪灾害背景下运用灾害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将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引入山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过程。通过借助GIS技术平台分析了研究区基于MCR模型建立的生态网络,构建了由斑块、生态廊道、基质镶嵌的区域生态化网络格局。针对分析结果,重点从城乡规划视角提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措施,主要包括生态约束条件下生态网络结构优化和区域尺度的山区生态修复,以期为维持山区生态安全、国土综合整治以及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生态可持续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生态系统由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系统构成。借鉴自然生态的V-O-R模型,建立了以基况、自然活力、自然结构、生态恢复能力和生态服务能力(CVORS)为准则的区域生态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客观确定指标权重,对黄河三角洲区域的生态可持续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运用区域生态承载力理论,根据崇明岛生态系统现状和功能定位,分析了崇明岛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的指标要素;建立了崇明岛区域系统因果反馈关系模型,对生态-经济-社会进行了系统分析,遴选了增强崇明岛生态承载力的战略产业,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灾害应急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振宇  贺建林  张邵和 《灾害学》2007,22(3):120-124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AHP法确定了能较综合反映研究区灾害应急能力的6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并计算出研究区湿地生态灾害应急能力值R为77.467,介于70~80之间,说明研究区生态灾害应急能力属于良好,但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针对如何人为完善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指挥部门到达现场的速度、重视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培养、注重部门平时救灾演习的成绩提出了6点对策。  相似文献   

12.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灾害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长期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并加剧了生态环境灾害,使其成为长江流域环境最恶劣、侵蚀最强烈、灾害最严重、输沙率最大的河流.大量的泥沙输入小江,造成严重的土地沙石化和堵江灾害.同时,小江又将泥沙输移至金沙江,危害和威胁金沙江干流水利水电梯级开发工程建设和运行安全.鉴于泥石流已成为该流域生态环境和灾害间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从泥石流治理入手,控制泥石流灾害和泥沙输移,在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治理灾害的同时,发展生态产业的综合治理对策,使生态环境与减轻灾害间形成良性循环,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部生态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红丽  苏智先 《灾害学》2005,20(2):54-57
本文在介绍西部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恶化的症结所在,并指出西部应增强生态意识,重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促进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针对湖南近年来频繁发生严重水、旱灾害的实际,从综合分析湖南地质环境和水系现状入手,结合目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发展生态旅游业的需要,以优化湖南整体生态环境为目标,从大地景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沿河两岸分级截流分散蓄水的治水模式,详细分析了由此可能产生的景观生态学效益。  相似文献   

15.
生物资源在害虫防治中的减灾作用和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害虫防治中的丰富生物资源,讨论了生物资源在农业减灾作用中具有良好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及开发潜力,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试论环境安全与人类道德观的转变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朱晓华  肖芹  殷红卫 《灾害学》2001,16(3):82-86
本文在概述区域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环境恶化与传统道路观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环境恶经的罪魁祸首就人类自身道德观的历史局限性,其次探讨了生态道德的宛对保障环境安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大庆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基于2001年卫星遥感TM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信息,以大庆市区为研究区域,根据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构造了综合性生态风险指数;同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了变量空间化,通过对生态风险指数采样结果进行半变异函数分析和空间插值,编制了大庆市生态风险程度分布图,以分析解释研究区的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生态风险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匀性,形成了两个土地利用生态高风险区域,即萨尔图、让胡路、龙凤3个高度城市化区域和市区东南部大同区所在地,这些都是急需采取保护性措施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机理与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机理与监测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回顾与评述,阐述了我国主要农业灾害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学术问题,探讨了农业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灾害性天气只是农业成灾的外部环境条件(环境胁迫),在这种环境胁迫下,农业生产系统是否最终成灾,还要取决于农业生产系统本身对这种环境胁迫的应对和作用.因此农业灾害机理反映了环境胁迫与农业生产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当前,对农业灾害机理研究不足,农业成灾过程和关键因子认识不深入,农业灾害监测理论与方法不完善,已经成为建立有效的农业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展灾害时空动态监测,以及国家进行重大防灾减灾决策的瓶颈和障碍.对主要农业灾害机理开展研究以及发展农业灾害理论和监测方法,是国家实现农业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多门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近50多年来的气象、社会经济和遥感监测等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地区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量的波动性较大。但从1998年之后呈快速的下降态势,目前正处于暖干化的气候期。气候的变干、变暖,使得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呈不断恶化趋势。(2)不同的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处于同一气候区的呼伦湖和贝尔湖区域,由于人口分布密度、工业化程度等的不同,使得人类活动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演化影响较大,而对贝尔湖区域生态演变的影响相对较少。(3)内蒙古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对农牧业产品等物质需求的增加而引起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玛纳斯河流域是中国干旱区最具代表性的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三大生态系统表现出的区域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状况有所分异,所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根据流域土地利用和水资源数据库,在生态经济功能分区的基础上,针对流域不同分区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选取相应的17个生态风险评估指标,建立了生态-经济风险性评价模型,对流域各个生态经济功能亚区的生态问题潜在的风险性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Ⅰ1,Ⅱ1,Ⅱ2,Ⅱ3,Ⅲ1,Ⅲ2和Ⅲ3亚区的生态问题潜在的风险性在增大,说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而Ⅰ1和Ⅱ4亚区生态问题潜在的风险性指数存在波动;Ⅰ,Ⅱ和Ⅲ三个大区中生态问题潜在的风险性指数最高的分别是Ⅰ1,Ⅱ1和Ⅲ1亚区。评价结果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因而对流域可能出现的灾害性的环境问题及由此引起的巨大的经济损失提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