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近年来人们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对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土壤所做的研究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化学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了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加氢反应、氢甲酰化反应和氧化反应,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溶剂,具有临界温度低,渗透性和溶解能力强,无杂质残留,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文章主要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降粘剂,结合膜分离技术,用于废润滑油回收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环境样品中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原位络合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开辟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金属离子的新途径。本文综述国外有关SC-CO2萃取环境样品中离子的原理,流程,应用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相信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更加理想的络合剂和SC-CO2携带剂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针对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重金属回收以及核废料处理领域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重点阐述了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最新动向,分析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用于上述领域与传统工艺相比的技术优势,并指出了今后应该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快速、现场分析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及组成特征的方法。该方法的提出建立在臭氧与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发生氧化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化学发光现象基础上。研究发现,不同沉积物和土壤样品由于组成结构不同,所产生的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具有明显特异性差异。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原理试验样机所获取的样品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文章针对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进行了初步的定量、定性含量研究,并结合现有检测方法,验证了臭氧氧化发光分析方法分析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的可行性。根据实验中得到的不同沉积物和土壤样品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具有很大信息差异的现象,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特征编码有机质指纹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环境下耐热材料的抗腐蚀性能,重点阐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温度、压力、杂质气体H2O和含硫气体对耐热材料腐蚀行为及抗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论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关键高温部件材料选型及其腐蚀机理研究。最后介绍了耐热材料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腐蚀机理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对超临界萃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总结,内容包括工艺流程、实验设备、影响因素分析、基础数据、案例分析与评价、模型化等.认为超临界萃取技术作为绿色工艺适合于进行污水处理,指出直接萃取、夹带剂萃取以及吸附萃取等方法的适用范围,强调应以系统性综合工艺评价作为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依据.对含污水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多元体系的燕力学分析、相平衡测量、相互作用参数、模型化以及同吸附萃取相关的含有机物超临界流体复杂介质在多孔材料孔道内的渗透扩散行为、过程模拟等均属于亟待解决的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9.
烧失量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实验条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烧失量法是测定有机质含量的可靠手段,以其方便、快捷、经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学、地质学、湖泊学等研究中。但由于对煅烧过程的研究较少,煅烧条件的选择不统一,使得不同实验条件下测定结果的可比性较差。本研究使用带烧失称重系统的马弗炉,对中国北方有机质含量不同的三种类型土壤进行了烧失量测定实验,通过观察土壤重量随温度和时间变化的连续失重过程,对煅烧温度、煅烧恒温时长、样品量及升温速率等实验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确立了烧失量法适宜的实验条件组合。实验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宜选择3℃/min;样品量建议选用3~5 g,有机物含量低的样品可适量增加;不同类型土壤的适宜煅烧温度略有差别,黑土和栗钙土建议选用550℃,而黑垆土选用500℃或550℃;恒温2h可获得较为稳定的烧失量结果。  相似文献   

10.
油污土壤堆制处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堆制处理工艺是处理油污土壤的一种强化的生物处理工艺 .通过实验室实验 ,结果表明 :原油降解菌剂投加量 6× 10 12个 (CFU) kg(土壤 )、营养物投加量为使土壤中C∶N∶P =10 0∶2 5∶0 2 5、土壤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 30 %— 70 %、通风量 14 0mL s为适宜处理条件 ,此时 ,处理 2个月 ,油去除率在 5 0 %以上 .在油污土壤中添加的降解菌和营养物种类、数量完全相同时 ,堆制处理效率明显高于生物耕翻处理效率 ;在相同处理时间内 ,堆制处理时油去除率可比生物耕翻处理时提高 10 %以上 .在处理过程中 ,原油中大部分饱和烃和芳香烃组份被降解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2萃取再生活性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皓  向阳 《上海环境科学》1997,16(12):26-28
超临界流体由于密度大、粘度低、表面张力小,是再生活性炭的理想溶剂,文章介绍了超临界CO2萃取再生活性炭的原理,研究现状,设备和工艺流程及对该工艺的影响因素,表明了该技术在活性炭再生上的特点,优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态二氧化碳再生活性炭法治理甲苯废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制鞋业产生的含甲苯、苯和二甲苯废气的治理大多采用活性炭吸附法。该课题提出以压缩二氧化碳为脱附剂,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再生活性炭及回收甲苯工艺。实验表明,以液态或超临界态的压缩二氧化碳作萃取剂,采用萃取法可完全再生活性炭,其采用液态优于超临界态;压缩二氧化碳对活性炭具有扩孔作用,可增加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多次再生的活性炭吸附容量几乎不变;萃取剂的用量和密度显著影响着活性炭的再生效率;活性炭捆包填充在脱附塔中,不会显著增加脱附的阻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模拟装置研究了不同大分子物质(多聚糖、腐殖酸、柠檬酸)联合亚铁离子和不同糖类(单聚糖、双聚糖、多聚糖)活化过硫酸盐氧化降解土壤中石油烃、多环芳烃的氧化效果和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活化过硫酸盐对总石油烃和多环芳烃的降解效果依次为:腐殖酸联合亚铁离子多糖柠檬酸螯合铁多糖加亚铁离子双糖单糖CK对照组.其中,腐殖酸联合亚铁离子活化过硫酸盐对两种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最高,分别达79.21%和79.89%,处理后土壤中石油烃的反弹含量最小,氧化效果最稳定.此外,腐殖酸联合亚铁离子和多糖活化过硫酸盐对难降解的高环多环芳烃均能实现很好的去除效果,降解效率分别达77.96%和84.37%,相比其他处理提高了14.37%~59.10%和20.78%~65.51%.腐殖酸联合亚铁离子活化处理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最高(618~676 m V),多糖处理次之,表明大分子材料活化过硫酸盐的氧化性能最好,能高效去除土壤中有机污染物.  相似文献   

14.
杨宁伟  毕二平 《环境科学》2017,38(6):2568-2576
溶解性有机质(DOM)影响着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将从腐殖土中提取的DOM(DOMbulk)用XAD-8树脂和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分级,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紫外分光光度计和电位滴定的方法对DOM不同组分特征进行分析.用吸附批次实验方法研究了DOM不同组分对棕壤和黑土吸附苯并三唑(BTA)的影响.结果表明,DOMbulk中疏水酸性(HOA)、疏水中性(HON)、亲水酸性(HIA)、亲水碱性(HIB)和亲水中性(HIN)组分比例分别为61%、17%、6%、2%和14%.由于黑土有机碳(OC)含量高于棕壤,黑土对BTA和DOM组分的吸附能力均大于棕壤.相对于黑土,棕壤吸附DOM的标化分配系数Koc较高,其原因是棕壤中含有较多的对吸附DOM起重要作用的黏粒和粉砂.由于水分子占据DOM结合点位,DOM组分与BTA在溶液中结合较弱.DOMbulk中HIN在土壤上吸附最强.HIN的吸附增加了土壤吸附BTA的点位,增加点位的促进吸附作用大于HIN与BTA的竞争吸附作用,最终表现为促进吸附.疏水组分在土壤上的吸附较弱,产生的新吸附点位较少,主要通过竞争吸附作用抑制土壤对BTA的吸附.DOMbulk由78%的疏水组分构成,对土壤吸附BTA的影响与疏水组分相似.  相似文献   

15.
利用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和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探寻土壤碳源和迁移转化过程.在北京市首钢烧结厂和通州永乐店分别采集了2条土壤剖面,对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含量和同位素组成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钢工业区烧结厂和城郊土壤样品有机碳含量相差很大,表层土最高含量分别是4.4%和0.8%;首钢烧结厂附近土壤样品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仅...  相似文献   

16.
有机物好氧生物降解性二氧化碳生成量测试法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为了探讨测试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性方法的通用性和可比性,建立了用二氧化碳生成量来测试有机污染物好氧生物降解性的合理方法。生物反应瓶容积2L,受试有机物浓度100mg/L,接种污泥浓度500mg/L,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14d。通过有机生物降解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个生物降解性的评价标准-生物降解性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