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庐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有关旅游环境容量的理论与方法,通过资源空间容量、生态环境容量、经济发展容量和当地居民心理容量4个子系统进行分析,得出庐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综合值为12804人次/d,其中生态环境容量中的水环境容量是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最后指出庐山风景名胜区以牯岭镇为单一中心的空间格局和旅游路线是造成庐山旅游压力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天津盘山风景名胜区植被覆盖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津国家级盘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区,利用2004-2007年覆盖天津国家级盘山风景区的中巴资源卫星数据,用主成分变换方法,对原始CCD影像进行提取,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相结合,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LC)的提取。通过研究发现,2007年6月项目区植被面积为85 km2,9月为97 km2,与2004、2005年同期植被面积相比均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本溪水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例 ,对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评价程序分三个层次进行。规划指标和人为自然灾害指标为第一个层次 ;景观指标和生态指标为第二个层次 ;环境质量和环境感应指标为第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和指标体系都赋予了内涵。  相似文献   

4.
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景观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因素,本文以自然综合体的南岳衡山为考察对象,对其景观资源进行较详尽的调查,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为确定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性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本溪水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例,对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评价程序分三个层次进行。规划指标和人为自然灾害指标为第一个层次;景观指标和生态指标为第二个层次;环境质量和环境感应指标为第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和指标体系都赋予了内涵。  相似文献   

6.
长沙市旅游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借鉴已有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以长沙市为例,选取了区域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价值、社会经济因子3个方面的评价因子,建立起旅游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在G IS技术的支持下,从空间上对其旅游开发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旅游用地可以划分为最适宜用地、适宜用地、基本适宜用地、不适宜用地、不可用地,适合于进行旅游开发的区域较大,最适宜用地、适宜用地、基本适宜用地达到7 549.66 km2,占63.74%。  相似文献   

7.
典型城区山岳型风景区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表征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问题的主要标志,但是以往研究多从综合的角度来开展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单独针对特定类型旅游区的旅游承载力研究不多.以典型城区山岳型风景区-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为例,主要针对大气环境来开展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研究.在确定影响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大气环境承载力发展变量和限制变量的基础上.运用对比研究方法、大气质量指数ORAQI指数模型以及环境承载力指数模型等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岳麓山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大气环境的发展变量SO2、NOx和TSP,限制变量为相应的一级质量浓度限值;1999-2001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ORAQI指数平均为83,属于"坏"的等级,这表明岳麓山的大气环境质量整体上有待进一步改善;3年来区域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数平均为19.5,处于"较高"承载等级,这表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目前仍有比较高的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结论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中提出的大气环境承载力计算思路和方法也为同类风景区环境承载力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马山镇为研究对象,探索拥有风景旅游资源的乡镇在待开发与开发中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可能性与对策。作者从现状调查着手,研究并分析了马山镇资源优势以及合理利用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环境目标规划原则、生态经济规划指标以及经济发展中工业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对策。  相似文献   

9.
山西芦芽山旅游影响因子及其系数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旅游影响因子及其系数是评价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一种主要指标。本文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对芦芽山旅游影响因子及其系数与地理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6个旅游影响因子之间的正负相关性均很好地体现了旅游活动对各因子影响的规律性,同时也说明了旅游影响因子的选择与确定以及对其赋值的正确性,旅游影响因子及其系数与自然地理因子间较小的正负相关性,说明它们几乎不受自然地理因子的作用,它们共同作用为评价旅游开发程度强弱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旅游影响因子及其系数与人文地理因子间的高相关性,完全可以说明,它们能够正确地反映旅游活动对植被环境的作用。此外,加强景区管理和旅游规划尤为迫切,图2表4参8。  相似文献   

10.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风景廊道时空分异特征及其生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遗产旅游地风景廊道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影响,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在3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1986年、1997年和2009年风景区建设发展的3个关键时期风景廊道(包括游览步道与行车公路)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廊道干扰指数并结合廊道指数探讨廊道对风景区动物、植物及景观环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986年、1997年、2009年风景区风景廊道总长度分别为94.218 km、156.715 km、197.574 km;1986~1997年风景廊道增加以公路为主(增加了64.659 km),而1997~2009年公路增加程度放缓(增加了22.172 km),步道明显增加(增加了18.687 km);1986~2009年间风景区公路建设率从0.31增至0.60,廊道密度从1.34 km/km2增至2.81 km/km2,曲度从1.19增至1.56,不同时期各功能景区风景廊道特征指标各有特点;1986~2009年风景区线点率、连通度和环通度均呈现增加趋势,风景区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山北景区尤为明显,2009年山北景区的线点率(1.387)、连通度(0.494)及环通度(0.228)均为各景区最大;步道长度、曲度、密度、公路建设率与垃圾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植物Simpson多样性指数、植物均匀度指数(E2)、景观重要值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网络结构指标与生态环境指标不相关.最后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风景廊道进行功能分区,并就各分区提出规划设计要点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苏州市吴中区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选择2000—2015年植被生长最佳时期7—8月的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地表温度、地表裸露度和植被覆盖度4个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生态因子(Ef,由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归一化得到),并将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5级,对Ef进行slope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探讨7—8月月平均生态因子(珔Ef)和生态因子变化率(ΔEf)的坡向分异情况。结果表明,近16 a来,ΔEf在[-0.08,0.06]之间,研究区总面积43%的区域ΔEf0,57%的区域ΔEf0,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缓慢变好趋势;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属Ⅱ级(珔Ef为0.700±0.001),属Ⅰ级的有东吴国家森林公园、光福风景名胜区和米堆山生态公益林,属Ⅱ级的有西山风景名胜区、东山风景名胜区、石湖风景名胜区、藏书风景名胜区、渔洋山生态公益林、清明山生态公益林和玉屏山生态公益林,属Ⅲ级和Ⅳ级的分别为木渎风景名胜区和甪直风景名胜区。研究结果既可为苏州市吴中区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又可为将来促进生态红线的智能化动态监测和有效管控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苍山洱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又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于旅游业的开展而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日趋突出。针对客观实际,在保护和开发并举的原则下,对该区域的旅游区、旅游模式等进行了规划,提出了旅游区域的环境保护指标、旅游容量,同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苍山洱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又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于旅游业的开发而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日趋突出。针对客观实际,在保护和开发并举的原则下,对该区域的旅游区,旅游模式等进行了规划。提出了旅游区域的环境保护指标,旅游容量,同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及住宅区开发应重视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本文探讨了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际应用说明,评价结果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15.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及世界重要的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观赏游览、科学研究及文化艺术活动等功能。为了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在黄山风景区内划分特殊自然及人文景观保护小区的观点,并划出第四纪冰川遗迹、花岗岩石林地貌、泥炭藓沼泽、松林及温泉等景观生态保护小区。主要探讨黄山风景区第四纪冰川遗迹景观生态保护小区的分布、特征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岩  欧名豪  赵庚星 《生态环境》2010,19(2):398-403
开展土地整理是协调人地关系、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土地整理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整理过程改变了地表生态系统,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近年来,土地整理项目对所在区域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土地整理的实施必然产生相应的生态环境效应,对项目区及其背景区域的水资源、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综观当前的研究现状,对于这些影响尚缺乏定量化的评价标准、指标及方法。针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需要,该文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从生态系统层次上建立起由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侵蚀指数、土地适宜性指数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项评价指标的详细内容及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指数和法构建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计算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的EI进行比较分析,为定量化评价土地整理项目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提供了依据。该文结合山东宁阳县的土地整理实践进行了评价应用和检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该研究为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化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阐述了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考究了其研究历程,归纳了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的评价方法及其特性.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用某种方法确定城市区域内适宜于城市开发用地的面积和范围以及适宜于生态用地的面积和范围,并针对适宜程度的大小进行等级的划分,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城市规划,在我国主要发展于2003年以后,其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千层饼法"及其修正模型和逻辑规则组合法,这些方法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主观性较强的问题,成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面临的主要困境.指出生态适宜度的二象性和系统性是产生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困境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困境的研究思路和未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运用区域系统分析法,着重分析了温州市两种类型荒山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出了该市荒山资源以宜林地为主的结论;提出了荒山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模式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针对黄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重点研究了黄山风景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游览景区客流分布状况和旅游容量以及黄山游览景区的环境功能分区;并提出了旅游容量的涵义及其指标体系和扩大黄山旅游容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运用区域系统分析法,着重分析了温州市两种类型荒山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出了该市荒山资源以宜林地为主的结论;提出了荒山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模式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