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居全球环境问题之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各国的利益,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而临的重大挑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如果世界各国不携手行动起来开展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其后果是灾害性的,人类必然为此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暖与人类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但目前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气候变暖危及人类健康,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有很强的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这种适应能力是在数千年...  相似文献   

3.
气候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环境因子。气候变化不仅与粮食生产、淡水资源、土地利用、能源和交通等有密切关系,而且还关系到环境的保护和改造。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北极地区气温的下降,地球上不少地区的气侯异常事件频繁出现,世界许多地方的气候极端事件都与粮食价格升高、贸易中断、贮备量减少和饥荒相联系。因此,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注。1972年《联合国环境大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艳丽 《灾害学》2004,19(2):87-91
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二战以后,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多和社会的现代化,环境污染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重.为了人类生存的需要,必须加强对气候变暖的了解和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阻止或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融为一体.人类的发展历史始终伴随着对自然灾害的斗争和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全球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相似文献   

6.
《环球同此凉热》内容介绍 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影像作品的形式切入气候变化这一极具国际意义的题,以世界的客观视角,来探究人类与自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讲述中国人关于这个蓝色星球生存与发展的思考.“环球同此凉热”出自毛主席的诗词《念奴娇—昆仑》,“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而在气候变化愈演愈烈的这个星球,没有人能够安然地置身世外.创作者们探访分布全球范围内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典型地区,追溯人类千万年文明发展的历程,展现地球居民拯救蓝色星球的不懈努力……纪录片从现实与历史两个维度,深入阐述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的辩证关系,呼唤人类关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与行动,启发对于人类文明未来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环球同此凉热》内容介绍 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影像作品的形式切入气候变化这一极具国际意义的题,以世界的客观视角,来探究人类与自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讲述中国人关于这个蓝色星球生存与发展的思考.“环球同此凉热”出自毛主席的诗词《念奴娇—昆仑》,“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而在气候变化愈演愈烈的这个星球,没有人能够安然地置身世外.创作者们探访分布全球范围内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典型地区,追溯人类千万年文明发展的历程,展现地球居民拯救蓝色星球的不懈努力……纪录片从现实与历史两个维度,深入阐述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的辩证关系,呼唤人类关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与行动,启发对于人类文明未来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当今气候变暖的负面影响更受人们的关注。气候变暖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危害人类健康,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人类将面临的环境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根栋 《灾害学》1998,13(3):76-79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本文就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发展一些环境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开展研究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人口、资源、环境、灾害.这是当今世界考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四大基本问题,目前均已发出“黄牌警告”.抑制社会与自然向恶性循环方向发展,需唤起全人类的觉醒和国家领导更高的责任感:保护环境和防御大灾.需组织国际交流与协作:协词社会的发展与生存.需促使环保减灾工作纳入发展规划;提高环保减灾的效能.需推动其内部机制走向综合化和社会化,这是90年代国际和国内共同奋斗的目标. 我国是四大基本问题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本文列述了有关的一些重要资料,以求在严酷的四大“黄牌”的总况面前.激起社会更广泛的觉醒和行动.最后,简述了对减灾工作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1.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世界首次环境会议,这是人类第一次共同研究和讨论人类生存环境的盛会。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议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在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上这个提议获得确认。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威胁.我国幅员辽阔,自古以来就是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发生频率高等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城市聚集,增大了城市风险的暴露度,扩...  相似文献   

13.
<正>世界环境日1972年6月5—16日,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国家、1300多名代表出席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会议,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重大里程碑。斯德哥尔摩会议提出的口号是"只有一个地球",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2月当地时间19日下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闭幕。会议通过的《哥本哈根协议》无法律约束力,低于外界预期。这是由于与会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对策与责任分担等问题上  相似文献   

15.
编辑寄语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也日趋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和人类社会的破坏也呈愈演愈烈的趋势,对于地震灾害的应急救援,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事故、灾害、环境破坏等危害的共同对象主要是人身生命、健康安全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包括人居环境、生产系统、生活设施和用品等,以及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这些是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以保护人身生命、健康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为核心的安全保护体系。社会安全保护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防灾减灾是重要的环节,应与生产建设、保护环境、劳动保护同步规划,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遭受着多种灾害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与破坏。全球日趋严重的多种灾害,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8.
正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大灾大疫大战是对一个国家的大考,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国人民展现的中国精神、中国速度、中国透明度、中国力量、中国大国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了样板。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暖成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论述了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表状况是形成气候的3个基本因素.此外,还有人类活动、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等影响气候变化的第4类因子.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导致近百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即自19世纪末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使大气中CO2等“温室效应“气体持续增加,而森林植被遭到大量砍伐和破坏,全球森林植被覆盖率持续下降,平衡大气中CO2与O2的生态功能不断下降,结果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持续增强,使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自然因素太阳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周期性而不是持续性的.太阳活动增强期(高峰期)有增温作用,减弱期(低谷期)有降温作用,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影响,但比起人类活动造成的CO2等气体“温室效应“持续增强对气候持续变暖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指出,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国际社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习近平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