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问题的起因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贸易、金融、文化、教育和生活的中心。截至2008年底,全球总人口已经有超过一半居住在占全球陆地总面积仅仅3%的城市。据联合国组织预测,从2007年至2050年,全球总人口将从67亿增加到92亿,净增25亿人,而同期全球城市人口将从33亿增加到64亿,净增31亿人。 相似文献
3.
如果太阳令地球增温过高的话,可能真的需要寻求遮阳物了。所谓的“遮阳物”将是人为向大气层排放以帮助地球降温的一层污染物。该建议是由一个包括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著名科学家小组提出来的。对这个被气候变化专家称为“大规模和极端”的行动.本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年会的反应是谨慎、好奇和有所保留的。 相似文献
4.
5.
6.
自10月26日开始断续喷发以来,印尼默拉皮火山已夺去数百人的生命,还有近40万人不得不因此撤离家园。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吃了不少火山的苦头,有的人失去了生命,有的城镇一夜之间消失不见。然而火山本身也算是一道风景,火山喷发时的景象被人称为“奇观”……到底火山内部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火山的喷发有何深层次原因,对未来的人类生活将造成怎样的影响等等,人们将继续对这些问题探究下去。 相似文献
7.
任振球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8,28(3)
最近,国内外一些主流科学家对当前我国南方发生的长时间大面积如此严重的暴雪冰冻灾害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气候变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另一说法是拉尼娜引起的强降雪。本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大恰当,都没有说到问题的关键。前一种说法,不能具体说明为何此时此地发生如此严重的大面积冰雪冻雨灾害?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之下,被气象学家们称为“极端气候事件”的重大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加大:一场强降雨使得原本干旱的黄土高坡遭遇泥石流侵袭,而本应雨水充沛的西南地区却遭遇长达半年之久的干旱,巴基斯坦发生历史罕见的持续暴雨,俄罗斯却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持续干旱少雨天气。难道气候也患上了“抑郁症”?如此喜怒无常,阴晴不定的气候是否与全球变暖有着密切联系呢? 相似文献
9.
据专家说,气候变暖,不仅会使海平面上升,而且会令降雨、降雪的数量和样式发生改变。而这些变动又会引起连锁反应:使极端天气事件更频繁,譬如洪水、旱灾、热浪、飓风和龙卷风。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后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农产品产量、物种消失及疾病肆虐等。由此看,气候变暖是地球的灾难,人类当联手应对才是,可让人不解的是.灾难当前人类怎会如此不理智呢? 相似文献
10.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向全世界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目前人类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2050年世界经济规模要比现在大3-4倍,但是排放要求要比现在降低1/4。 相似文献
11.
也谈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成为一个人们热议的话题。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因素,得出全球气候变暖是众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是基本的影响因素,而人为因素则为主导性的影响因素。认为目前人类能够做到的也只能是提高环保意识,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量,而对自然因素是无能为力的。中国应采取适合自己的措施应对全球变暖问题。同时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以及生物圈的影响,认为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给人类带来更大的是灾难,而不是利益,因此要尽一切努力减缓气候变暖趋势甚至解决气候变暖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辽宁省大雾演变规律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辽宁省25个代表站1951—2005年的大雾资料,分析了辽宁省大雾雾日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演变规律、雾与全球变暖及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辽宁省沿海地区大雾日数逐年递增,内陆地区大雾日数逐年递减;空气污染的减轻也是造成沈阳市雾日减少的原因之一;大雾的地域分布呈现“两高三低”的形势,沿海地区的大雾主要出现在4—7月,内陆地区的大雾主要出现在9月—次年1月;全省大雾雾日呈线性增加趋势,增加的趋势比较平稳,呈现以10年左右周期交替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前,沈阳大雾存在2种变化周期,分别为6~8和15年,80年代后仅存在15年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化背景下安徽近55 a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安徽省80个气象站的月值气温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R/S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多时间尺度下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5 a安徽省气候呈现明显的暖化趋势,年均气温及春、秋、冬季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春季升温幅度最显著,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波动幅度最大;2)年平均气温在1996年发生了突变,与突变前相比,突变后的平均气温增加了0.82℃,年平均气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增暖趋势显著;3)近55 a安徽省年平均气温的变化主要存在5~8 a和10~15 a周期振荡,由小波方差图可以确定年平均气温存在6 a和11 a的主周期;4)安徽省年及四季平均气温的Hurst指数都大于0.5,表明存在显著的Hurst现象,即在不同时间段,该地区的气温时间序列大体上延续历史变化趋势,说明近55 a来安徽省的气温变化存在趋势性成分。春季和冬季Hurst值最高,表明与其他季节相比,春季和冬季的增温持续性最强,是年平均增温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松嫩草原羊草植硅体对全球变暖和氮沉降模拟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松嫩草原应用红外线增温和人工施氮的方法对羊草群落模拟全球变暖和氮沉降,提取羊草中的植硅体,分析探讨植硅体的形态及数量变化规律.羊草中的植硅体可以划分为4个大类和12个亚类,以及较小的植硅体碎片,其中帽型植硅体含量高达70%.尖顶帽型和平顶帽型植硅体与刺帽型植硅体可能有不同的发育机制,并且尖型植硅体对施氮更为敏感;与对照相比,增温处理对羊草植硅体的发育有促进作用(长宽增加0.1~2.6μm),而施氮处理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长宽减小0.1~1.4μm),增温和施氮交叉作用,则施氮对羊草植硅体发育表现出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施氮处理中出现其他处理中未见到的空心棒型(占棒型总量的46%),而且除棒型、帽型、尖型以外的植硅体含量增加到10%,从而推测,对于以羊草为优势植物的松嫩草原,施氮的影响可能要强于增温,如果两者同时作用,增温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施氮的影响.实验中的羊草植硅体对模拟全球变化很敏感,说明植硅体对环境因子的改变很敏感,其作为古环境的代用指标应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秸秆、生物质炭施用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固碳减排效应,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原位监测小麦-玉米轮作系统条件下秸秆、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CO_2、CH4和N_2O 3种温室气体排放、作物产量、土壤有机碳以及净增温潜势的影响.试验处理设置为:空白对照(CK)、常规施肥(F)、施肥并施用8 t·hm-2秸秆(FS)、施肥并施用8 t·hm-2生物质炭(FBlow)和施肥并施用16 t·hm-2生物质炭(FBhigh)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F处理相比,FS、FBlow及FBhigh处理下小麦产量分别提高了30.9%、66.3%和36.6%;对于玉米产量而言,FS,CK及FBhigh处理下玉米产量分别降低了14.1%、18.0%和24.6%,但是FBlow处理下对玉米产量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与F处理相比,FS处理下土壤CO_2的年排放总量增加了60.2%,但是FBhigh处理下土壤CO_2的年排放总量减低了14.4%;生物质炭的施用降低了土壤N_2O的排放,与F处理相比,FBlow和FBhigh处理下分别减低了27.6%和38.7%,而秸秆的施用对N_2O的排放没有显著性的影响.总的来说,与F处理相比,FBlow和FBhigh处理下净增温潜势分别降低了24.13和58.44 t·hm-2,单位产量的净综合增温潜势分别降低了1.78和5.06 t·t-1.综上所述,对于小麦-玉米轮作体系而言,施用16 t·hm-2生物质炭可作为一种提高作物产量并降低净增温潜势的良好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过去20年气候变暖对我国冬季采暖气候条件与能源需求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气候变暖,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的显著变暖,对我国冬季采暖气候条件和能源需求产生了很大影响。论文以全国458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气温为基础,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依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的规定,确定了采暖初(终)日及集中(过渡)采暖期的划分方法,并采用度日法分析了采暖强度。结果发现与1980年以前时段相比,1985-2004年以及1995-2004年间,我国集中采暖区和过渡采暖区的界线明显北移,尤其110E°以东地区北移最大达2~3个纬距;北方大部地区采暖期长度缩短5~15d,长江以南地区缩短最大达30d以上;北方采暖强度普遍减小200℃以上;理论上由气候变暖导致的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耗能降低了5%~30%,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采暖耗能降低了30%以上。 相似文献
18.
Life on the Edge: 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 of African Ecosystem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Dixon Robert K. Smith Joel Guill Sandra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2003,8(2):93-113
Donor countriesare providing financial and technicalsupport for global climate change countrystudies to help African nations meet theirreporting needs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 Technical assistance to complete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 assessmentsincludes training of analysts, sharing ofcontemporary tools (e.g. simulationmodels), data and assessment techniques,information-sharing workshops and an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me foranalysts. This chapter summarizes 14African country studies (Botswana, Côted'Ivoire, Egypt, Ethiopia, the Gambia,Kenya, Malawi, Mauritius, Nigeria, SouthAfrica, Tanzania, Uganda, Zambia andZimbabwe) assessing vulnerabilities to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dentifyingadaptation options. The analysis revealedthat the participating African countriesare vulnerabl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more than one of the followingsocio-economic sectors: coastal resources,agriculture, grasslands and livestock,water resources, forests, wildlife, andhuman health. This vulnerability isexacerbated by widespread poverty,recurrent droughts, inequitable landdistribution,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natural resource mismanagement anddependence on rain-fed agriculture. Arange of practical adaptation options wereidentified in key socio-economic sectors ofthe African nations analysed. However,underdeveloped human and institutionalcapacity, as well as the absence ofadequate infrastructure, renders manytraditional coping strategies (rooted in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ability)ineffective or insufficient. FutureAfrican country studies should be moreclosely coordinated with development ofnational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s 相似文献
19.
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以氟化工行业为例,探讨了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和臭氧层消耗物质(ODS)两大类新污染物的共排放问题.从生产过程上解析两类物质的共生产机制,构建其内在联系;在排放途径上分析其差异性及交叉过程,剖析在样品采集、前处理和仪器分析方面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挑战.在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综合评估了两类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中产生的生态和人群健康风险、臭氧层破坏和全球暖化效应.进一步拓展利益相关方分析、生命周期分析和质量平衡分析的视角,为新污染物共排放的研究和管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暖对中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采暖降温年耗电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气候变暖,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的气候显著变暖带给社会经济发展的利与弊,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气候变暖对于建筑耗能,尤其是对采暖和降温总耗能的影响很值得研究。论文以主要使用电能进行空间调节的中国夏热冬冷地区为对象,以《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CJ134-2001》中所规定的采暖、降温耗电量限值为依据,研究了气候变暖对该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年耗电量、降温年耗电量及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年以来的气候变暖,尤其是1996年以来的气候显著变暖,理论上使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年耗电量降低;同时增加了相当一部分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降温年耗电量;除个别地区外,气候变暖理论上使中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耗电总量普遍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