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炉炉体冷却水水质稳定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复合水稳药剂对高炉炉体冷却水进行水质稳定处理,系统处理后结垢附着速度0.14.m·c·m,腐蚀速度0.033mm/a.本法应用于石家庄钢铁厂高炉净环水.  相似文献   

2.
高炉炉体密闭循环系统软化水水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高炉炉体循环冷却系统改造后,为防止软化水水质失去稳定,进而对循环系统、设备造成腐蚀,故采用向循环冷却系统中投加水稳药剂的处理技术。通过实验室试验和实际生产调试,软化水系统运行良好。这是从源头解决了高炉循环冷却的水质稳定问题,实现了密闭冷却循环,并取得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针对石蜡化工循环水质特点,研究开发了LC系列水处理药剂,成功地解决了设备的腐蚀,结垢问题。  相似文献   

4.
膜生物反应器是中水回用的重要技术之一,为了进一步扩展其中水回用的领域,以上海白龙港水质净化厂400t/d的平板膜-生物反应器示范工程为依托,对膜生物反应器出水回用作离心机冷却水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膜出水水质不仅全面优于冷却水水质标准,而且对离心机的腐蚀速率也小于循环冷却水水质标准,可以用作离心机的直流冷却水。  相似文献   

5.
连铸机循环冷却水水质稳定处理分析李春和赵翠荣(承德钢铁公司炼钢厂,河北067002)缓蚀阻垢是连铸机循环冷却水水质稳定处理的根本内容。由于各种天然水都具有结垢和腐蚀的特性,而循环水在不断循环使用过程中,因水温升高、蒸发、浓缩,增加了其矿物质浓度;水与...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目前面临着水量型和水质型缺水的难题,中水作为一种可回用水源和缓解缺水难题的办法不断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针对西安市实际情况,文中提出了西安市中水回用应以城市污水处理厂达标尾水为重点,按照水功能区和主要用户的水质要求选择相应的中水处理工艺设备,采用"树状结构"、"点到点"或循环回用模式,分别将中水应用城市杂用水、工业冷却水以及生态环境景观用水等。对于大型建筑小区和工业园实行污废水分离排放收集和分质深度处理和供给循环回用。  相似文献   

7.
城市中水综合利用是保护水资源的有效途径,直接回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不能满足水质标准要求。为实现中水回用,节约水资源,针对市政污水处理厂中水水质情况,采用曝气生物流化池工艺(ABFT)进行了深度处理试验研究,为验证水温、水质波动对ABFT出水影响,在秋、冬季分别进行了中试试验和相应干预试验。结果表明ABFT工艺受水温、水质波动影响小,对城市中水主要污染物NH3-N、CODcr去除效果显著,出水平均NH3-N≤1.0mg/L,平均CODcr≤20.0mg/L,出水水质满足热电厂循环冷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8.
城市中水在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水回用对于解决水资源短缺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其成功应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城市中水经深度处理后回用于电厂循环冷却水补充水系统,不仅可以解决电厂用水紧缺的状况,而且可减轻污水排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文章阐述了城市中水回用的发展现状,从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对补水的水质要求出发,结合电厂循环冷却水以及城市中水的水质特点,选择相应的中水处理工艺方案。此外就中水回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汽车生产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自来水消耗与废水排放,因此,汽车工业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国内某汽车厂采用膜过滤技术对达标排放的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中水水质达到冷却水回用标准,作为补充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通过对中水水质的监控和冷却水系统的运行控制,保证中水回用实施效果.结果表明:中水回用后,循环冷却水满足系统运行条件,既节约了自来水的消耗又达到了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在汽车工业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工业用水大户——循环冷却水系统,将中水引入用作补充水,正是顺应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因此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中水引入循环冷却水系统后,根据补充水水质的改变,及时调整了水处理方案,经过3个多月的实际运行,系统运行情况良好,水质稳定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水库水源水生物陶粒滤池预处理中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受污染的某水库水源水进行中试规模的生物陶粒滤池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生物陶粒滤池预处理能全面净化水源水的水质。在气水比为0.75~1∶1,水力负荷为4~6 m3/(m2·h)条件下,对NH+4-N,NO-2-N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89%~97.5%,97.5%~99%,20%~35%;对藻类的去除率为60.1%~84.3%。   相似文献   

12.
再生水景观水体水质保障的GFH+BF处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建  李娜  赵璇  常江 《环境科学》2011,32(5):1377-1381
采用GFH+BF处理系统开展再生水景观水体水质保障研究,以GFH(granular ferric hydroxide)出水为人工湖源水,以BF为湖水净化补给枢纽.结果表明,GFH对TP、DOM(dissolved organic matter)和N等污染物都有很好的去除效率,TP、NH4+-N、NO2--N、DOC、U...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长江源区各拉丹东雪山卧美通冬流域和沱沱河雪、水的水化学特征,为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水质和气候环境提供依据;并以此为背景。讨论并对比了长江武汉地段的水质,通过水质问的变化来反映长江水体的水质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水质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依据长江流域水质监测资料,选用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因子pH、DO、高锰酸盐指数、NH3-N,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模型对长江流域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影响长江流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是NH3-N和高锰酸盐指数;定量综合评价显示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为Ⅱ类水,但有恶化为Ⅲ类水的趋势。据此,揭示了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根据监测数据和水质报告,采用灰色模型预测了未来10年长江流域各类水质比例,预测表明,Ⅲ类以上可饮用水的比例在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东部引水工程,是一项缓解深圳市水资源短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重要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的管理必须考虑水量、水质、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基于水量,水质统一管理的可靠性计算,对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决策与管理是必需的和有实际意义的,分析传统水资源系统可靠性准则的不足之处,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基于水量、水质统一的水资源系统多准则可靠性评价准则,通过可靠性分析,为深圳东部引水水源工程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运行管  相似文献   

16.
矿区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属弱碱性淡水软水-微硬水。泉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坑道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Mg·Ca、HCO3·SO4-Mg·Ca、SO4·HCO3-Mg·Ca和SO4-Mg·Ca。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变化与(SO42-)浓度相关。泉水与坑道水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选厂排放水中Pb、As含量高于坑道水。坑道水、选厂排放水具有弱侵蚀性。采矿活动和选矿过程对地下水-选厂水水质有较大影响,地下水水化学演变受控于矿业活动和矿区地球化学背景。  相似文献   

17.
结合重庆开县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情况,对全县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采用熵权法赋权对水质进行了分级评价。2010~2011年,水质情况总体良好,绝大部分水质处于I类和II类。2011年下半年水质较其他时间有所退化,出现了两个III类水。这个变化趋势应该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盘锦市有机食品基地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水稻全生长期灌溉水质均符合标准,以氟化物、硫酸盐、氯化物为首要污染物,稻田水质好于上水线水质,成熟期水质好于其它生长期。  相似文献   

19.
细河水质监测点的优化布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质监测点的布设直接影响着是否完整、客观的反映整个水域水质状况。文章采用动态贴近度法,对阜新市细河进行监测点布设。结果表明:已有水质监测点布设不合理;该模型具有放大作用,聚类效果相对明显,优化点具有代表性,可以真实反映细河水质变化动态,同时减少监测工作量。  相似文献   

20.
运用水质指数法评价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库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根据2005年雨季和枯季的水质监测数据,参照GB3838-2002中Ⅱ类水质标准,将21项水质监测指标分为难处理的毒性指标(ρ(As),ρ(Hg),ρ(Cd),ρ(Cr),ρ(Pb)和ρ(Se))、易净化的污染指标(pH,ρ(DO),IMn,ρ(BOD5)和ρ(NH3-N))及其他指标(ρ(DP),ρ(DIN),ρ(F-),ρ(Cl-),ρ(SO42-),ρ(NO3--N),ρ(Cu),ρ(Zn),ρ(Fe)和ρ(Mn))3类,首先计算单项水质指数,然后分类别计算分类指数,最后得到综合水质指数(WQI). 结果表明:①重金属Hg,Se,Cd和Pb危及库区水质安全;②易净化污染指标及其他指标的WQI值小于20,但氮已对水质构成极大威胁;③水库水质在枯季好于雨季;④水质空间格局为汉江库区好于丹江库区,丹江库区好于库区下游. 对于水源地,在评价有毒重金属时应结合地表水环境标准和饮用水标准. 另外,就污染物成因及水资源保护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