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铁岭电厂自投产以来,一直以柴河水库地表水为冷却水水源。目前柴河水库出现了严重的短缺状况。铁岭电厂二期工程投产后,电厂冷却水用量预计增加5万t,将进一步加重柴河水库水资源短缺状况。铁岭市污水处理厂每天向辽河排放中水7万t。该中水经深度处理后水质和水量均可满足铁岭电厂用水要求,应用后每年可增加经济效益650万元,每天可减少废水排放量5万t,可少向辽河排放SS1.1t,少排放氨氮1.38t(按设计规模)。因此,该项目在技术、经济、环境三方面均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中水在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水回用对于解决水资源短缺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其成功应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城市中水经深度处理后回用于电厂循环冷却水补充水系统,不仅可以解决电厂用水紧缺的状况,而且可减轻污水排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文章阐述了城市中水回用的发展现状,从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对补水的水质要求出发,结合电厂循环冷却水以及城市中水的水质特点,选择相应的中水处理工艺方案。此外就中水回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3.
再生水水质对冷却水系统结垢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了再生水回用过程中,水质对回用系统结垢的影响。结果表明,Ca2+、HCO3-、PO43-和温度是导致冷却水系统结垢的4个最重要因素,NH4+-N对冷却水系统结垢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工业用水大户——循环冷却水系统,将中水引入用作补充水,正是顺应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因此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中水引入循环冷却水系统后,根据补充水水质的改变,及时调整了水处理方案,经过3个多月的实际运行,系统运行情况良好,水质稳定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汽车生产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自来水消耗与废水排放,因此,汽车工业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国内某汽车厂采用膜过滤技术对达标排放的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中水水质达到冷却水回用标准,作为补充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通过对中水水质的监控和冷却水系统的运行控制,保证中水回用实施效果.结果表明:中水回用后,循环冷却水满足系统运行条件,既节约了自来水的消耗又达到了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在汽车工业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工厂中水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总量的增加,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用水的需求量还将增加。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有限的、相对紧缺水资源,保障和支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着重介绍电子工厂利用中水系统回收并处理废水再利用,以达到节俭水资源,给工厂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城市中水直接回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不能满足水质标准要求,本文针对呼和浩特市污水处理厂中水水质情况,采用石灰混凝法进行了深度处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石灰混凝处理能有效降低浊度、碱度、硬度、有机物等的含量,并且具有运行费用低、环境污染小的优点。通过石灰混凝法对城市中水的深度处理,城市中水可以安全地回用于火力发电厂的循环冷却水系统。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国内外中水回用于循环冷却系统的现状,分析了在中水回用过程中浊度、有机物、氯离子、氨氮、硫酸根对系统腐蚀的机理,归纳了中水回用于循环冷却系统的深度处理方法,比较了各处理方法的应用条件以及建设和运行成本,讨论了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标准与浓度限值,阐明了中水作为循环冷却系统补充水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雨水、污水和中水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并对雨水、污水和中水在地市绿地系统中应用的方法及相关实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利用中水水源实现城市中水大规模回用,对缓解水资源短缺、减轻水体污染具有现实的意义。阐述了城市中水回用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现状、中水深度处理,提出ABFT+机械澄清池工艺弥补了传统深度处理工艺的不足,介绍其原理、特点及成功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某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排放废水的调研和取样分析,探讨了玉米深加工企业废水回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企业废水水质特点为有机物、悬浮物和Cl-浓度高。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及膜生物反应器(MBR)深度处理企业总排出水及内循环反应器(IC反应器)出水的效果较好,但Cl-去除率较低。用旋转挂片法与扫描电子显微镜相结合对深度处理小试装置出水的腐蚀试验得出,BAF出水及MBR出水不能直接用于循环冷却系统补充水,其中Cl-是引起腐蚀的最主要因子。利用反渗透工艺处理MBR出水可将Cl-浓度降到0.5 μg/L以下,使出水完全满足循环冷却系统补充水水质要求。成本分析表明,反渗透工艺处理后中水回用于循环冷却系统,可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以提高浓缩倍数为核心的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节水措施是投加化学药剂,通过投加种类繁多的化学药剂达到缓蚀阻垢和杀菌灭藻的目的;本文通过分析这种模式实际运行中所存在的弊端,提出应用电化学技术达到稳定循环冷却水系统水质的优越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水质自动监测采水单元的改进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发 《福建环境》2003,20(6):68-69
该文对福建省水质自动监测采水单元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4.
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以及水源污染情况的不断加剧,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运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以及卡尔森指数方法时安徽省境内31个县级以上的湖库型饮用水水泺地的水质状况以及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评价结果表明,全省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迭标个数为27个,达标率为87%。  相似文献   

15.
河道溢油模型在三峡水质预警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使三峡水质预警系统有效模拟预测三峡溢油事故,建立了适应该系统的平面二维河道溢油模型。常见溢油模拟的做法是在溢油自身扩展阶段采用Fay模型、在溢油飘移阶段采取油粒子模型,而文章使用根据Fay模型进行扩展之后的油粒子模型,该模型可在溢油的自身扩展和漂移阶段同时使用。该模型结合了油粒子模型和Fay模型的长处,既解决Fay模型只能用于静止海面上的限制,又解决了油粒子模型不能模拟溢油自身扩展阶段的难题,特别适用于水域相对海洋狭小且形状复杂,水流也较复杂的河流溢油模拟。将其运用为三峡水质预警系统的溢油模拟模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该文基于适应于工业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量≥50%)的收水体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4层14指标2方案的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利用专家打分法建立指标评价标准和量化方法,并选择采用合流制和分流制收水体制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各8家,分别建立来水复杂程度、处理效果和投资费用之间的相关函数,从而为通过来水复杂程度选择收水体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矿区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属弱碱性淡水软水-微硬水。泉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坑道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Mg·Ca、HCO3·SO4-Mg·Ca、SO4·HCO3-Mg·Ca和SO4-Mg·Ca。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变化与(SO42-)浓度相关。泉水与坑道水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选厂排放水中Pb、As含量高于坑道水。坑道水、选厂排放水具有弱侵蚀性。采矿活动和选矿过程对地下水-选厂水水质有较大影响,地下水水化学演变受控于矿业活动和矿区地球化学背景。  相似文献   

18.
胡杨林对保护疏勒河中下游绿洲脆弱的生态平衡具有决定性作用。认识疏勒河中下游绿洲胡杨林土壤水盐的空间变化特征与成因有利于胡杨林保护和更新复壮,促进研究区绿洲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河西走廊疏勒河中下游绿洲天然胡杨林下8个采样点720个土壤样品,应用地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胡杨林土壤水盐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水量随深度而增加,土壤全盐量变化与之相反,两者在80 cm土层之上变化剧烈,之下变化平缓;且明显存在着自中游向下游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小,土壤全盐量逐渐增大的空间差异。土壤水盐含量变异明显,但均属于中强度变异。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研究区土壤水盐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再生水是就地可取、稳定可靠的城市第二水源.再生水饮用回用(补充水源)技术经济性可行,是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构建可持续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具有复杂系统特征的非传统供水工程,再生水饮用回用的关键是保障水质安全稳定和系统可靠高效运行,因此需要构建包括水质安全管理、健康风险评价和多重屏障工程措施在内的安全保障体系.水质安全管理方面需建设包括制订科学的饮用回用水质标准和再生水处理工艺要求,建立针对再生水处理工艺和饮用回用全系统的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管理(HACCP)体系,并加强水质安全监管和认证.健康风险评价方面需开展全方位、统筹性和持续性的化学污染物和微生物风险评价方法.工程措施方面需建设包括源头控制、再生水厂净化、环境缓冲和饮用水厂净化在内的多重屏障系统,以确保水质安全.在多重屏障系统中,再生水厂是保障饮用回用水质安全的核心环节,“反渗透-高级氧化”和“臭氧-生物活性炭”是再生水处理的可行工艺.今后需深入、持续开展新兴高风险污染物控制技术、再生水环境储存和饮用回用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