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人类追求更好的生活,需要科技进步。我们不反对进行转基因研究,也不反对能在各种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推广转基因食品,但在目前转基因系列食品的安全没有得到确凿证实之前,希望相关部门高度警惕,对系列转基因食品的市场化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2.
卢宝荣 《沿海环境》2002,(11):18-19
自我国2002年3月20日发布农业部10号令“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以来,社会各界特别是商贸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一时间对转基因生物的挂牌问题议论纷纷。很多人不清楚为什么要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亮明身份,但更多的人对于什么是转基因,什么是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产品觉得十分迷茫,甚至有些人在媒体不公正和不科学的报道影响之下,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有一种  相似文献   

3.
"超级杂草"伴随着转基因作物而出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初的转基因大豆被基因工程业誉为“万金油”。它们能够在有除草剂的环境下生长,从理论上说,这将导致田地里那些不受欢迎的植物(比如杂草)的末日。这也将减少种植费用和除草剂的使用量。然而,多年来转基因技术的反对者们的预言现在已经变成了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杂草”与转基因植物一样也具备了耐除草剂的特性。这便意味着必须应用其它除草剂,带来更多的花费。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指利用转基因生物生产和加工的食品,我国规定的转基因食品还包括添加剂。由于技术的原因,目前转基因植物食品的发展远远领先于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两种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转基因及转基因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经过7年漫长努力后,终在2000年1月经130多个国家通过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为转基因生物的国际贸易和越境转移设定了基本规则和最低标准。特别是《自然》杂志去年发表的一篇关于墨西哥玉米受基因污染事件,更是把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本刊从这期开始开辟“生物安全”栏目,为读者介绍一些关于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和一些最新科研动态。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时候真的是令人忧喜交加。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高科技技术,由于其蕴涵着巨大的市场和商机,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转基因技术与生俱来的安全不确定性与风险性也成为人们的困扰。科学家们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由于科学知识的有限性、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以及转基因技术的新颖性,科学在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问题上还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生物的产业已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对其潜在风险的评价仍颇有争议。转基因生物生态环境风险主要有:转基因生物的食品安全性、转基因生物可能危害其它生物或侵害自然生态系统、人工修饰的基因可能通过杂交而转移到其它生物中。转基因生物的生态环境风险是一个复杂问题,近十余年来的研究表明,短期的、小规模的试验结果不能全面评价转基因生物商业化推广的长期效应。研究、建立转基因生物的长期监测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基因工程已经在农业、医药和环境治理领域广泛应用,成为一个重要技术产业。自1986年开始,截止到1994年,…  相似文献   

8.
黄丽萍  戢启宏  厉以强 《环境科技》2003,16(2):43-43,48
1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当你去买菜时 ,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些比较特殊的茄子、西红柿、黄瓜等 ,它们的个头是以前的几倍 ,但形状却没有什么变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转基因蔬菜。自然界每种生物都有不同的生命特征 ,基因(DNA)就是保持这些生命特征的物质。转基因食品 ,是利用基因技术手段 ,将某些生物基因人为地转移到其他生物中去 ,通过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 ,改变其生物特征 ,从而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更好地满足人类需要。以转基因生物食品加工后作为食品 ,称之为转基因食品。1983年 ,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马铃薯就诞生于美国。…  相似文献   

9.
《环境》2005,(2):26-26
转基因食品的现状 以转基因农作物为例,我国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基因修饰农作物全球每年播种面积超过2500万公顷。在我国,有6种转基因植物已被批准商品化,进入市场的转基因食品有柿子椒和西红柿。  相似文献   

10.
碧声 《环境》2004,(4):26-27
转基因(GM)农作物和食品是英国媒体长盛不衰的话题,若有哪个星期报纸、电视或网络上不出现几条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新闻,简直就要算意外的平静。各大连锁超市无不宣称自身品牌的产品不以转基因农产品为原料,连后街上的肯德基快餐店也特意贴出告示,保证本店产品决不含转基因成分。每次看见这告示我都想“没事,俺一点也不在乎”。相比起来,我更担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理解转Bt基因抗虫棉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基于大田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生育期(播种前期、苗期和吐絮期)转基因抗虫棉和亲本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结果表明:①转基因抗虫棉及亲本根际土壤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为0.433 8~0.499 3)、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为0.106 0~0.136 6)、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为0.074 9~0.146 4)、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相对丰度为0.054 2~0.072 3)、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为0.053 8~0.089 9).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抗虫棉对根际土壤细菌优势菌门相对丰度产生显著影响(P < 0.05).②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抗虫棉与亲本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Sobs指数、PD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PCoA分析发现,苗期和吐絮期转基因抗虫棉和亲本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出现空间分异(P < 0.05).③转基因抗虫棉根际土壤Bt蛋白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具有显著差异(P < 0.05),且苗期和吐絮期转基因抗虫棉根际土壤Bt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亲本(P < 0.05).④根际土壤Bt蛋白含量与细菌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相关(P < 0.05).研究显示,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抗虫棉通过根际Bt蛋白对土壤细菌相对丰度及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但不影响土壤细菌的alpha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以转小鼠金属硫蛋白-Ⅰ基因(mMT-I)聚球藻7002为对象,研究了其在含Cd2 、Pb2 和Hg2 的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及其对重金属的净化性能.结果表明,无论从生长速率还是对重金属的耐受特性来看,转 m MT-Ⅰ聚球藻7002均明显优于野生藻;随着培养进程的延续和细胞浓度逐渐提高,体系中Cd2 、pb2 和Hg2 的浓度逐渐降低,降幅最大的时间约在试验开始后1-3 d左右;经3 d培养,转mMT-Ⅰ聚球藻细胞对Cd2 、pb2 和Hg2 的净化率分别为63.90%、65.99%和96.27%,吸附量分别为10.75、58.89和112.61 mg·g-1,而野生聚球藻的吸附量分别为3.40、27.01和1.12 mg·g-1,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16、2.18和100.45倍;并建立了操作时间和细胞浓度对净化率的单因子模型,以及总括动力学模型方程,模型对实验结果拟合良好.  相似文献   

13.
随着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潜在的环境风险也逐渐成为关注热点.为进一步明确转基因作物种植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以2018年11月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种植的转Cry1Ah基因抗虫玉米HGK60(简称“HGK60”)及其对照常规玉米郑58(简称“郑58”)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及田间调查的方法,重点探讨了其环境释放对田间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HGK60种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仅出现在某些生育期,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分析均显示,仅抽穗期、完熟期HGK60与郑58差异显著(P < 0.05),但该差异并不会在玉米的整个生长阶段持续出现,至玉米收获后差异不再显著(P>0.05);生育期是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因素之一.②玉米田间节肢动物共调查到节肢动物19 835头,隶属于7目19科60种.HGK60与郑58田间除螟蛾科数量在苗期、喇叭口期、抽穗期表现为差异显著(P < 0.05)外,其他物种的差异均仅表现在某个生育期,并未在整个生育期持续出现;从整体上看,HGK60田间节肢动物各生态学指标均与郑58差异不显著(P>0.05).③玉米田间杂草发生种类主要有8科、16种,多为一年生杂草,HGK60种植对田间杂草密度及生态学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显示,HGK60的种植会在部分生育期对根际土壤微生物产生影响,但玉米收获后影响不显著且其种植对田间节肢动物及杂草多样性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4.
为评估转基因玉米种植对土壤氮周转功能微生物的潜在风险,以转cry1Ab和epsps基因玉米C0030.3.5(TM)及其亲本玉米DBN318(PM)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拔节期、抽雄期、乳熟期、完熟期采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进行试验,并采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技术分析土壤固氮微生物nif H基因丰度和多样性.结果表明,TM和PM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固氮细菌nif H基因丰度随生长时期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无论是根际土还是非根际土,同一生长时期2种玉米nif H基因丰度间差异均不显著.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固氮细菌nif H基因丰度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T-RFLP结果表明,所获得的14种TRFs中,43 bp和155 bp片段所代表的固氮细菌为共有优势种群,无论是根际土还是非根际土,同一生长时期各T-RFs的相对丰度在TM和PM间差异同样不显著.土壤固氮细菌的Shannon指数和Evenness指数随生长期整体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无论是根际土还是非根际土,同一生长时期TM和PM的Shannon指数间及Evenness指数间均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表明TM和PM土壤固氮细菌群落结构组成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土壤铵态氮和p H对固氮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转基因生物的应用 ,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人和动物的健康以及非目标生物的影响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对转基因生物进行风险评估 ,是防止基因转化的随意性 ,对有害基因产品实施有效监控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价开展的情况以及相关的概念、内容、范围和方法 ,提出了在我国开展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植物修复的促进措施及根际微生物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研究表明,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技术在实际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植物生物量较小、生长缓慢、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较低等。为了使植物修复成为一个可行的环境修复技术,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一些促进措施来提高植物修复的修复效率;同时发现根际微生物在植物修复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本文着重评述杂交育种(Hybridization)技术、转基因(Transgenic Engineering)技术、螯合剂(Chelator)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以及细菌、菌根真菌根际微生物(Rhizomicrobes)在植物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酸度和铝对栅藻生长及光合放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pH和铝对栅藻生长和光合放氧的影响。pH及铝均能抑制栅藻的生长。当pH5.0时,栅藻生长受到50%的抑制;pH3.0时,几乎不能生长。pH4.0时,30ppm的铝抑制藻生长的50%。pH在4.0~7.0范围内对栅藻光合放氧无影响;30ppm以下的铝短时间内对光合放氧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温室条件下,利用PCR-DGGE技术和Q-PCR技术分析了两种转Cry1Ac基因抗虫棉及其亲本棉花在不同取样时期的根际真菌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情况,以评价其生态安全.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与对照棉根际真菌优势条带组成在不同的取样时期极为相似,三者间差异条带多为不清晰的条带.转Bt棉SGK321根际真菌的生物量在苗期明显低于亲本对照,转Bt棉XP188根际真菌的生物量在花铃期较对照有轻微降低,其它时期两种转Bt棉根际真菌生物量没有显著降低,甚至还有增加的趋势.不过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改变和生物量的差异不仅存在于转基因棉和其亲本对照棉之间,它同样存在于对照棉SHIYUAN321和JM20之间以及转基因棉SGK321和XP188之间.可见Bt并不是造成转基因棉和非转基因棉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多样性改变和生物量减少的唯一诱因,品种的不同也对它们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倍受关注,国内外尤其国外已经开展和正在开展许多的研究工作。实质等同性原则在转基因安全性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已经进行了转基因马铃薯、大豆、番茄、棉花、西葫芦、水稻、烟草以及芦笋的食用安全性评价,积累了一些研究经验和方法,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论。文中将从评价的方法、原则和结果等几个方面报道和讨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并且指出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作了一个相对全面而客观的报道,并且总结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对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We report the mid-trimester prenatal diagnosis of Neu–Laxova syndrome (NLS) in two at risk families utilizing serial sonographic examinations. Ultrasound and pathologic findings from seven affected pregnancies, the largest case series of NLS to date, are presented. One fetus had anencephaly and incomplete rachischisis, an anomaly that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in association with NLS. Ultrasonographic detection of severe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 (IUGR), abnormally postured limbs, microcephaly, and edema allowed prenatal diagnosis of NLS in five of these at risk pregnancies during the mid-trimester. Growth curves derived from serial sonograms reveal abnormalities of all standard biometric measurements. The growth discrepancy was most pronounced in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biparietal diameter, which were consistently less than two standard deviations below the mean across all gestational ages. This case series confirms that aberrant growth and anomalies may be detected sufficiently early in gestation to permit prenatal diagnosis of NLS.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