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从韧性视角探索基础设施系统对城市防灾减灾的作用,综述城市基础设施系统韧性管理相关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筛选出576篇相关文献,从期刊来源、发表年份、国家、基础设施类型和扰动事件类型等方面,全方位分析城市基础设施系统韧性管理的研究现状,界定城市基础设施系统韧性及其与可靠性、脆弱性、可持续性等概...  相似文献   

2.
基础设施耦合关系使得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系统联系紧密而又脆弱,耦合关系导致微小扰动能够跨系统传播,从而引发较严重的后果,影响城市韧性。为挖掘影响城市正常运行的潜在威胁,从基础设施耦合关系视角建立功能耦合关系和地理耦合关系,构建城市3层网络耦合的城市韧性评估模型,采用复杂网络方法结合案例从削弱和改善2个角度分别论证基础设施耦合关系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耦合关系引发的基础设施系统间级联失效现象,会导致城市韧性突然削弱;若控制系统间的耦合程度,有望减少级联失效的发生,可有效改善城市的韧性。  相似文献   

3.
<正>基础设施是现代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越发复杂,脆弱性也随之增强。在城市灾害频发的情况下,脆弱的基础设施往往首先显现,城市运行可能因此而中断,并导致灾害影响被放大。因此,我们需要站在城市安全运行的角度,提高基础设施应急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所带来的后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迅速提升,城市发生事故的总量、强度也在提升。因此,提升城市的安全韧性,就变得迫在眉睫。安全韧性城市是具备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其强调城市适应不确定性的能力。要建设韧性城市,首先基础设施要有韧性防灾能力,能够对灾害进行快速反应并且快速恢复;其次,对既有基础设施数字化和智慧运维是实现韧性的先决条件,因此韧性基础设施还要具备智慧运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董伟  杨玲  康铭洋 《安全》2023,(4):30-35
为提高城市稳定性、减少内涝灾害损失,依托安全科学和韧性理论,结合城市内涝灾害形成机理,从安全韧性角度建立评估指标,采用熵权—正态云法构建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以河南省郑州市“7.20”暴雨为例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市道路铺装面积占比过大,植被覆盖率小,风险评估处于高风险等级;该市在鲁棒性、迅速性、冗余性及智慧性4方面均处于较高风险,发生内涝综合风险为Ⅲ级,即较高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城市安全治理及应对未来内涝灾害的发展规划有着良好的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历史街区的防火韧性,推进韧性城市的建设,采用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搭建3级评估框架;结合指标选取原则,从外部环境刺激、内部潜在风险、组成成分价值、组成成分特征、消防救灾能力、适应恢复力6个要素对评估指标进行筛选;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构建由36个指标项组成的历史街区防火韧性评估体系及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历史街区的防火韧性宜从系统面对火灾风险的压力、系统自身在受灾时的状态、灾后系统做出的应急响应3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该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既可为定量评估历史街区的消防能力提供参考依据,亦可为推进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8.
为探究传染病背景下城市韧性因素作用机制和时空变化,从多尺度把握韧性短板,以街道为基本研究单元,采集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构建时空动态评估模型。考虑城市韧性的承灾、抵御和恢复能力,集空间回归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阶段研究并得出显著驱动街道韧性的因素,进而量化市区与全市韧性,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主城区的韧性能力整体低于远城区且波动程度大。全市韧性能力从较高升至高水平。从作用机制看,城市道路、高速和区域组织协调限制局域韧性能力;建成区绿化率在研究阶段与城市发展情况、区域组织协调的指标相互影响,驱动全局韧性提升。在时空角度,街道的恢复具有主导并协同其他影响因素驱动城市整体韧性回升的效果,且空间分布随时间推移趋于集中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城市区域洪涝承灾能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使应对洪涝灾害防范和治理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科学性,从韧性视角着手,选取了26个评价指标,对城市区域洪涝灾害进行评估研究。利用熵权法和TOPSIS法构建洪涝灾害承灾能力评价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各城区的承灾能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江夏区和黄陂区洪涝承灾能力强,江汉区和汉阳区洪涝承灾能力弱,同时一个城区整体洪涝承灾能力与抵抗力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区域的洪涝灾害的防控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判断城市韧性的发展趋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韧性度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首先,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涵盖68个初选指标的城市韧性度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信息敏感性和相关性分析优化指标体系;然后,采用CRITIC赋权法和综合指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建立评价模型;最后,以北京市为例,结合区域特点及2010—2021年实际数据,确立包括31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分析该城市韧性度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10—2021年,北京市的城市韧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城市韧性指数由2010年0.436 7上升至2021年的0.558 6。利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分析城市韧性时序演化趋势,可找出城市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便于相关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安全》2022,(7):9-10
1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灾害性气候事件发生频次明显增加,特别是突发性强降雨引发的城市内涝问题日趋严重,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城市内涝不但淹没道路,而且给城市的基础设施运行带来巨大考验,可能出现高压天然气场站被淹、路面塌陷压断地下管线、地铁倒灌等现象。对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开展相关研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城市内涝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2.
记者:随着我国城市化明显加快,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5%,且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70%.风险社会的来临,使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日趋突出.您认为,当前我国公共安全主要问题凸显于哪几方面? 付明:城市发展目前面临着严重的公共安全威胁与挑战.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城市原先的安全基础薄弱、设施老旧,存在着一些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