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工业明胶(Gel)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一种新型交联明胶基絮凝剂(G-Gel),并通过伯胺基含量测定、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等研究戊二醛和Gel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交联反应已成功进行,而且Gel的伯胺基与戊二醛的醛基反应形成希夫碱结构.以G-Gel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为指标,研究G-Gel用量、絮凝时间、p H值对G-Gel絮凝性能的影响,并用Zeta电位、粒度分析、形貌分析等方法研究絮凝机理.实验表明,G-Gel是一种高效的絮凝剂,当G-Gel添加量为15 mg·L~(-1),p H值为7,絮凝时间为3 min时,絮凝率达87%,并且适用于酸性、中性与碱性条件.Zeta电位、絮体粒径分布及其形态结构的测定表明,G-Gel的絮凝机理主要以架桥絮凝为主,电荷中和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2.
汞的形态对于其对生物的毒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气相色谱仪与ICP-MS进行联用,对海产品中的汞形态进行精确分离和定量,并给出了优化后的接口条件、色谱条件等仪器参数.  相似文献   

3.
孟朵  倪才华  朱昌平  黄波 《环境化学》2013,32(2):249-252
将海藻酸钠用氨基硫脲进行改性,合成了新型絮凝剂.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对该絮凝剂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絮凝剂对5种重金属离子(Fe3+、Cu2+、Pb2+、Cd2+、Hg2+)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改性海藻酸钠絮凝剂对污水中不同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均有明显的絮凝效果.吸附动力学表明,絮凝过程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完成,该产物具有处理重金属离子污水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聚合铝絮凝动态过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栾兆坤  于枕非 《环境化学》1996,15(6):523-529
本文采用新型动脉动絮凝检测技术,测定了不同碱化度(B值)的聚合铝凝聚絮凝过程中絮集物颗粒的形成与增长过程的动态变化差异,结果表明,该技术对监测凝聚絮凝过程中絮集物的形成与增长是十分敏感的,絮凝指数(R)可在线地反映絮集物动态增长过程的变化,高碱化度聚合铝(B=2.5),比低碱化度聚合铝及氯化铝具有更快的絮凝絮凝速度和形成更大的絮集物颗粒,通过絮凝指数的测定,并结合剩余浊度和ζ电位测定数据,为深入了  相似文献   

5.
浅谈高悬浮物废水处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现场实践经验,指出了目前处理高悬浮物废水存在的悬浮物浓度与有机药剂用量不成比例等矛盾.通过分析混凝理论的研究历程,总结出高浓度范围下的絮凝作用机理为包裹机理,目前该机理仅处于定性描述阶段,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动力学发展过程,了解到以悬浮物浓度为研究对象的动力学模型较多,但特别针对高悬浮物范围下的絮凝动力学方程尚无人研究.并针对高悬浮物废水的处理,提出了今后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景观格局破碎化的粒度特征及其变异的分形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构建一种用于定量测度景观破碎化指标空间粒度特征的分形方法.该方法基于景观粒度特征中的幂律关系,利用双对数线性回归方法,获取了景观破碎化指标在粒度变换过程中的2个数量关系:拟合优度R2与分维数D,分别刻画景观指标粒度变换的分形特性和随空间粒度变化的程度.以1992—2011年间上海市景观破碎化的过程为例,利用提出的分形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显示,总体上内部生境面积破碎化指标FI1和FI2没有清晰的分形特性;均匀性指标EI在1992年分形特性显著而在2011年分形特性却不清晰;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标FS1其分形特性同样不清晰,而指标FS2呈现显著的分形特性,并且分维数D表现为正值,即随空间粒度的增大景观指标FS2的值减小.结果表明,拟合优度R2与分维数D的有机组合,能够定量地刻画景观破碎化中的粒度变化特征.研究同时发现,景观指标随空间粒度的变化特征,受指标内在特性、研究数据、研究区域的景观结构以及实验数据重采样方法和方案的影响.该分形方法不但可以用来测度所例举的5种景观破碎化指标的粒度特征,更适用于测度Fragstats中被广泛使用的各种景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纳米Fe3O4的制备及其辅助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关晓辉  赵洁  秦玉春 《环境化学》2005,24(4):409-412
采用自制半透膜水解法,以自制生物聚合铁为原料,以NaOH为沉淀剂,制备Fe3O4纳米粒子,并用XRD和TEM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它对Pb^2 ,Cu^2 及Cr(Ⅵ)的辅助吸附及分离特性,结果表明:Fe2O4纯度较高,平均粒度在15nm左右;利用Fe2O4的大比表面和表面原子配位不足及顺磁性的特点,将其与浮游球衣菌复合,提高了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该复合吸附剂经再生可重复使用;纳米Fe2O4粒子可成为浮游球衣菌的絮凝核心而有助于体系的澄清。  相似文献   

8.
高效絮凝反应器的设计及混凝效能的验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栾兆坤  蒋斌 《环境化学》1997,16(6):575-583
本文依据絮凝动力学的涡旋理论和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机理设计了一种高效竖流折流式絮凝反应器,并通过絮凝试验对影响高效折流式絮凝反应器絮凝的流道及格网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反应器内设置适宜的格网,能够显著地改善反应器的絮凝除浊效能,在絮凝试验基础上讨论了高效絮凝反应器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9.
以发酵液中溶解的一氧化碳(CO)为底物,研究高温嗜热菌(Carboxydothermus hydrogenoformans)厌氧发酵制氢的工艺过程.通过C.hydrogenoformans菌的生长规律、絮凝能力和反应特性等实验研究,建立菌株的生长规律模型,得出微生物衰减系数和最大比生长速率.结果表明,C.hydrogenoformans菌产氢率高,絮凝效果好,用于连续CO生物发酵制氢工艺是可行的.对发酵制氢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得出最佳食微比及CO对发酵制氢过程的抑制浓度等过程参数,为有效开发CO厌氧生物发酵制氢的工艺路线提供了参考依据.图4表2参17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农业生态条件和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评价了研究区农业生态质量,分析研究了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对策。计价中,生态条件要素选取了土壤环境(包括土壤综合肥力、土壤污染状况的有关参数),大气环境(包括大气资源和大气质量的有关参数),水环境(包括水资源量和水质的有关参数)。生态系统功能指标选取了农田生产力。经过实地调查,取得了有关参数资料。在单项因素分级指数评价的基础上,采取评分等权迭加法进行综合评价,对开县地区农业生态质量作了定量表征,并对县内不同农业区的生态质量进行排序。  相似文献   

11.
高效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36株菌株,培养、筛选得到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9株,其中有一株絮凝活性较高,命名为B-8,同时考察了培养时间、温度、pH和碳源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时间72h,最佳温度为37℃,pH为7.0,葡萄糖为最佳碳源时,该微生物所产生的絮凝剂的絮凝效果最好,絮凝率可达95.75%。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除浊性能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采用某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富集的菌种 ,通过筛选获得了 1 0株絮凝除浊性能较强的菌株。以其中絮凝性能最优的菌株GS7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影响其絮凝作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GS7的最适生长条件为 :培养基pH值 6、培养时间 1 8h、培养温度 30℃。当废水pH值为 8左右时 ,GS7的絮凝效果最好。在废水中投加少量的二价金属离子Ca2 +可大大提高GS7的絮凝除浊率。GS7处理城市河涌污水等实际废水时浊度去除率可达 93.5%。  相似文献   

13.
絮凝体的DLA分形模拟及其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有限扩散凝聚(DLA)模型对絮凝体的成长过程进行了二维模拟.模拟絮凝体分别采用密度函数法、回转半径法、图像分析法进行分形维数计算,分形维数均随模拟絮凝体尺寸的增大而减小.三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显示,密度函数法和回转半径法得到的分形维数基本相当,但图像分析法所得到的分形维数较小,约为密度函数法和回转半径法所得到的分形维数的0.8左右,其原因可能是图像分析过程中计算机对图像的识别误差所致.以DLA模型模拟得到的絮凝体内部的孔隙率随絮凝体尺寸的增大而增加.絮凝体中孔隙率的增加是絮凝体密度减小、结构松散的主要原因,也是絮凝体分形维数降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化学品登记时所要求的理化和生物降解数据做了解释。涉及到的测试参数包括:紫外—可见光谱、熔点、沸点,蒸汽压曲线、水溶解度、吸附—解吸、分配系数(正丁醇—水)、液体和固体密度、颗粒物粒度分布、与 pH 有关的水解作用、在水中的离解常数和快速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5.
以丙酮、二甲胺和甲醛为原料,采用一锅法溶液缩聚制备了一种新型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CPF.通过红外、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和元素分析对CPF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絮凝实验研究了CPF对水中阴离子染料的絮凝脱色效果并探讨了絮凝机理.研究表明,CPF重均分子量为1.81×10~4,拥有胺基、醇羟基、羰基和醚键等极性官能团,大量质子化胺基赋予其很高的阳离子度.CPF对酸性、直接和活性阴离子染料的絮凝脱色率均达95%以上,脱色率随溶液pH降低而升高且不受水中无机盐的影响.该絮凝行为是"吸附电中和"与"吸附架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CPF对实际印染废水同样具有良好的絮凝脱色效果,但对组分复杂的混合印染废水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较低,因此可作为一种高效的物化处理手段与生化处理配合用于印染废水的工业化处理.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微絮凝-超滤工艺处理不同温度的海水,研究了温度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絮体特性以及超滤膜通量的影响规律.以三氯化铁为絮凝剂,分析了微絮凝-超滤对海水UV254、DOC及三维荧光光谱的影响,监测了不同海水温度下微絮凝过程中产生絮体的絮凝指数、分形维数等特性,考察了微絮凝对超滤膜污染的减缓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当FeCl_3投加量为1.0 mg·L~(-1)时,对5℃、10℃、15℃、20℃海水的UV254去除率分别为84.4%、81.3%、78.1%、71.9%,DOC去除率分别为81.8%、75.8%、65.0%、57.5%,微絮凝-超滤工艺对低温海水的去除效果优于常温海水,可去除海水中的芳香族蛋白类和腐殖酸类有机物;温度对絮凝指数FI的影响较小,说明其不同温度下微絮凝形成的絮体粒径变化不大;但低温海水形成的絮体分形维数要小于常温海水,说明低温海水的絮体结构更加疏松,疏松的絮体结构更有利于减缓后续超滤膜通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喹啉季铵盐絮凝-缓蚀剂FNQ-C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华  彭辉  肖锦 《环境化学》1999,18(1):70-76
本文研究了天然高分子改性喹啉季铵盐型阳离子絮凝-缓蚀剂FNQ-C的制备,确定了其最佳制备反应条件;考察了FNQ-C在模拟循环冷却水中的絮凝、缓蚀性能.絮凝实验表明FNQ-C的絮凝净水效果优于国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PAM-C,挂片腐蚀实验表明FNQ-C的缓蚀性能与国产商品缓蚀剂EDTMP相当.实验亦证实FNQ-C的缓蚀用药量与其絮凝净化用药量相容,可以一次投药同步满足絮凝、缓蚀两种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絮凝剂具有无毒性,绿色生产等优点,能够安全地用于给水处理及污废水处理.本文通过阳离子改性和与非生物絮凝剂复配的方法,提高MBF-NIII2的絮凝能力.以MBF-NIII2为原料,利用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HTAC)对其修饰,合成新型阳离子化的微生物絮凝剂(CMBF-NIII2)以CMBF-NIII2为研究主要对象,对校园生活污水进行处理.通过改变投加量、pH值、沉淀时间与温度,探究CMBF-NIII2絮凝能力的变化规律.将改性前的MBF-NIII2与改性后的CMBF-NIII2分别用于校园生活废水的处理,对比发现当CMBF-NIII2投加量为1.3 mL,pH 4.6,温度为60℃,沉降时间为40 min时,絮凝率达到91.5%,且COD去除率为87.8%,絮凝能力明显优于MBF-NIII2(絮凝率为47.61%),能更高效地絮凝生活污水.以MBF-NIII2与三氯化铁复配处理生活污水,结果表明MBF-NIII2和FeCl_3的投加量分别为10 mg·L~(-1)和15 mg·L~(-1)时,絮凝率可达88.06%,不仅比单独使用MBF-NIII2的处理效果好,还相对减少了絮凝剂的投加量.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考察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Bacillus sp.B-2发酵生产絮凝剂的絮凝特性。研究表明,该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絮凝剂并将其分泌到细胞外,每升发酵液可制得絮凝剂粗品1.7g,絮凝活性最高达97%以上,絮凝效能优于目前市售化学絮凝剂。该絮凝剂凝聚絮凝高岭土悬浊液最适宜的pH值在大于7的偏碱性条件,Ca^2 ,Mg^2 ,Mn^2 ,Al^3 等二价、三价金属离子对其絮凝具有促进作用,且随着Ca^2 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20.
铝铁改性淀粉复合絮凝剂对甲基紫的絮凝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模拟甲基紫染料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测定絮凝R值、Zeta电位、脱色率与CODCr去除率,研究了自配铝铁改性淀粉复合絮凝剂(CAFS)的絮凝特性,初步探讨了其絮凝机理.结果表明,该复合絮凝剂为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絮凝初期作用机理趋于"吸附电中和",絮凝后期作用机理以"絮凝架桥"和"卷扫网捕"为主,絮凝性能受pH值影响显著.在pH=11.0,投加量为0.330 mg·L-1时,甲基紫处理效果最优,CODCr去除率达41.0%,色度去除率高达98.0%,其絮体形态密实、含水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