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文彪 《环境教育》2013,(11):17-17
唯有改革政绩考核方法,不再将GDP作为政绩考核的唯一标准,才可能促使地方政府与官员摒弃唯GDP至上思维,才会有利于纠正“唯国内生产总值用干部问题”.  相似文献   

2.
包存宽 《绿叶》2014,(5):79-83
从"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明确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再到最近中共中央组织部出台《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看似简单的八条内容,是各地区各部门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具体包括调整考核内容、清理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方式、完善考核结果运用所应遵循的原则和依据,是对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的顶层设计,属政绩考核的“元”政策。  相似文献   

3.
在问责官员之后,必须将地方政府环境责任与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焊接起来,建立更为严格的责任链条和问责体制,才能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消除萦绕在百姓心头的污染之痛。  相似文献   

4.
《绿叶》2004,(3)
"绿色中国"第三届论坛4月24日在北京召开,国家人口、资源、环境部门的官员,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环保NGO 代表,首都高校大学生环保志愿者以及有关国际机构的代表和友人聚集一堂,畅叙"绿色中国与科学发展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首先发表题为《环保指标与官员政绩考核》的主题演讲,引起与会者共鸣。"环境政绩一定要与政府官员任免密切挂钩,尤其是各地各部门的主要管理者要成为环保考核的对象和环保责任的承担人",已经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毕舸 《绿叶》2007,(12):35-35
中新网11月24日报道:从明年起,中国地方省级官员将开始向中央上交节能答卷,如果成绩单未能及格将面临问责和"一票否决"。公众期待已久的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日前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各有关部门实行。将地方官员最看重的政绩考核与环境治理硬性挂钩,看来中央是动了真格。不过,笔者在欣喜之余依旧以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辽宁政绩考核将环保列为重点。据了解,辽宁省政府相关部门目前已制定了"5+2"考核指标体系。"5"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2"即人民幸福和改革发展。在细化考核的68项内容里,将重点考核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等指标。考核于4月开始,不仅细化分解各项指标,还采取每月一调度、一季度一考核及排名方式,年终公布排名结果。同时还首次引进公众评议和专家评估,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界给政府绩效打分。据介绍,今年的考核指标将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既看发展成果又看发展代价,使考核由原单纯比经济总量、比发展速度,转变为比发展质  相似文献   

7.
赵章元 《绿叶》2008,(3):75-80
在粗放式生产方式下,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不断加大,主要污染物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民众健康状况堪忧。改变之道,需打破传统的惟GDP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为此需改变现有政绩考核模式,加大环保责任制,并推动公众的环保参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央地纵向关系、部门间横向关系、环保督察斜线关系等视角出发,探讨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政策背后的府际关系博弈逻辑和利益融合路径,实证探讨治理案例。结果表明,政府府际间存在利益博弈,但可以实现利益融合和治理有效。其中,经济、社会和生态利益的排序差异、治理事务权与财权不匹配、地方考核指标偏向经济等因素造成央地间利益诉求差异,可从增加融资渠道、优化考核方式、扩大监管渠道和多元共治等方面促进利益融合;双重管理体制、全局和局部利益并存等因素造成同一层级的不同政府部门间存在利益诉求差异,但环保督察等“运动式”治理、约束性生态指标被纳入官员考核体系等措施有助于其组成政绩共荣体;结合案例实证检验,提出中央政府需要通过严格制度安排和多重监管督察治理动态、整合地方政策资源帮助政府各部门间形成政绩共荣体、疏堵并举精准施策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搭建“政府—市场—公众”多元共治治理格局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987年以来,我们娄底地区环保部门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把“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与办实事、建立无烟尘区等各项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目标完成得好坏,与干部的奖惩直接挂钩,并作为干部政绩考核职务升迁和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这样克服了过去干不干一个样吃“大锅饭”  相似文献   

10.
《绿叶》2004,(3)
4月上旬,全国各大媒体刊发了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同志的《谈谈绿色GDP》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4月24日,潘岳在绿色中国第三届论坛上发表了主题为《环保指标与官员政绩考核》的演讲,引起强烈反响。近日,本刊编辑部不断接到读者来信来电,要求阅读全文。为此,本期特别刊登潘岳演讲的全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指导下,从南四湖流域的自身特点与现状出发,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产业生态发展主要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南四湖流域自身特点,从管理机制、财政政策、价格税收、技术创新、投资取向、政绩考核等多角度出发,构建了南四湖流域的产业生态政策体系,并从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建立流域产业布局规划的协调制度、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法律法规制度、增强生态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流域的政府信息共享与公开机制、建立健全流域水环境执法机构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下乡调研,闻听群众对该地一位离任多年的镇党委书记念念不忘,原因是在当年那位书记带领下整治的荒山和修建的水利设施,如今已成为当地全面奔小康的引擎,群众把这些事情称为"看不见的政绩",并赞口不绝,觉得这样的政绩才是老百姓最欢迎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官者,没有不追求政绩的,这是领导职务对其执政的内在要求。但是,如何追求政绩、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却大有不同。"看不见的政绩",不显山、不露水、周期长、见效慢,短期内不  相似文献   

13.
以GDP的数字形成干部的“政绩枷锁”,会让干部的工作剑走偏锋。因此,要树立抓GDP增长是政绩,解决民生困难、生态环保问题同样也是政绩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魏文彪 《环境教育》2011,(12):56-56
唯有进一步完善政府与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并对环境保护不力政府与官员实行一票否决,真正将官员的命运前途与环保工作挂起钩来,才可能促使各地政府及其官员真正重视环境保护工作。11月2日晚,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在微博中称,长江大学受违法钢厂污染,师生前往荆州市荆州区政府信访,有教授和学生向官员下跪。3日,长江大学一位教授向记  相似文献   

15.
目前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些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农村环境保护的综合对策,可为协调新农村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着眼制度建设,健全环保长效机制,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本文阐述了构建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五大内容:构建政绩考核机制是前提,构建环境管理机制是根本,构建资金筹措机制是关键,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是重点,构建公众参与机制是动力。  相似文献   

16.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简称“城考”)在我国实施已经五年,这一制度对防治我国环境污染的重点——城市污染,明确市长、市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推动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加强环境基础建设和工业污染防治等综合整治措施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并通过量化指标考核其环保政绩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正象任何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一样,“城考”在实施中也存在或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有:1.所有指标都是通过监测和统计数据获得,不能直接反映或考核政府所采取的各种保证措施。(如污染防治项目、环境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7.
环保目标责任制是以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规定省长,市长,县长、厂长在任期内的环境目标和任务,对完不成者,他们的政绩考核会受到影响,同时也将受到适当的惩处。环保目标责任制对签字人是一种压力,但这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以南京为例,南京市及各区环保局根据市政府的决定,在1989年分别与86家工业污染大户签订了《企业环保目标责任书》,最终考核结果是:29家为优秀、42家为合格、9家为不合格。优秀与合格数共71家,占总数的82.6%。下面我们就环保目标责任制对责任人的心理作用和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细化农村环境整治的分值,并将其细化到年度环保责任状中,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环保部门层层签订农村环境整治目标责任书,建立长效机制,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统筹城乡环保、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城乡居住环境的重要手段。生态创建的大头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环境整治是生态创建的前提。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就必须做到城乡统筹,整合资源;标本兼治,重点治本;条块结合,整体推进,切实将农业源污染防治纳入环保工作重点。整合基层监管体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目前,乡镇环保力量薄弱,管理人员"兼"多"专"少,不少工作浮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中央新近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设计,需要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法规,需要有新的经济政策的引导和扶持,需要国家发展战略和相关体制、机制、法制的调整和改革。"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绿色中国"第四届(神农架)论坛上提出的观点。潘岳指出,应通过四项措施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加快研究实施绿色G D P,用一套充分体现环境和资源价值的综合指标来评价国家的真实发展状况;第二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要将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质量变化、  相似文献   

20.
要一举扭转当下环境污染形势依旧严峻的态势、改变某些地方官员以“破窗效应”制造“污染政绩”的冲动、赋予环保部门履行职责、公众监督从无到有的切实可行权力,惟一的“路径依赖”就是制度建设,最终的目标落地就是构筑“看得见的责任底线”。白洋淀“死鱼事件”引发的4名官员接受行政处分,以及国家环保总局“市长成为环保第一责任人”的未来环保考核指向,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此前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中央赋予了环保部门更加强大的行政权力。所谓三大“杀手锏”:环境评价权、停产治理权、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