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对赣南花岗岩小流域进行采样、测试及分析,发现其河水含有较低的矿化度,水化学组成以Na+,Ca2+,Cl-1和HCO3-为主,溶解性Si的含量明显较高,代表了典型硅酸盐地区河流的相应化学组成.通过Gibbs图分析,赣南流域大部分地区受大气降水的影响比较显著,\"蒸发-浓缩\"类型的小流域也较多.根据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定量地估算了大气中CO2和三类岩石对河水中各种离子的贡献比例.与黄河相比,赣南流域受硅酸盐岩风化作用强烈,但主要影响因素仍是碳酸盐和蒸发盐岩,二者对赣南流域溶解质的贡献率分别为42.8%和29.2%,大气中CO2对河水溶解质的贡献率为21.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风化反应以岩盐和方解石的溶解为主,Si/(Na*+K)比值较低,说明风化反应在表生环境中进行,其产物是富含阳离子的次生矿物.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小流域尺度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径流水体的影响及花岗岩化学风化对CO2的吸收, 对亚热带典型花岗岩区不同利用条件下的2个相邻小流域(F-森林、FA-森林/农田)的地表径流及其常量离子和溶解Si含量进行了连续3年的定期观测和分析. 结果表明, 溶解Si, Na+和HCO3-构成地表径流的主要化学成分, FA流域离子总量高于F流域, 反映了流域内农业活动对其化学径流的贡献. 皖南典型花岗岩小流域(F、FA)径流中Sidiss/Na+和NO3-/SO42-比值均远高于同一生物气候带内富含碳酸盐岩的太湖流域径流中的相应值, 揭示了区域岩性差异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酸沉降组成差异是决定径流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 皖南花岗岩小流域(F、FA)径流化学组分约43%和38%来源于大气降水, 57%和50%来源于岩石风化, FA流域内农业活动对其化学径流的贡献约为12%. 皖南小流域(F、FA)花岗岩化学风化过程对CO2的消耗通量分别为(0.67—0.96)×105 mol·km-2·a-1和(0.64—1.05)×105 mol·km-2·a-1, 远低于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石灰岩母质流域. 相似文献
4.
5.
水处理氧化还原过程的电化动化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流动电流为参数。研究了水处理条件下氧还还原过程的电动化学特性,考察了水中KMnO4及其与MnO2+,Fe^2+之间氧化还原作用的流动电流(SC)规律,探讨了氧化还原的初始条件,水处理环境、原水水质、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投加方式等对流动电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中约0.5mg.l^-1的KMnO4可产生SC的峰值,而且当它与Mn^2+和Fe^2+经不同条件进行氧化还原作用时,可通过SC值的变化表现出更为 相似文献
6.
以流动电流为参数,研究了水处理条件下氧化还原过程的电动化学特性.考察了水中KMnO4及其与Mn2+,Fe2+之间氧化还原作用的流动电流(SC)规律,探讨了氧化还原的初始条件、水处理环境、原水水质、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投加方式等对流动电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中约0.5mg·l-1的KMnO4可产生SC的峰值,而且当它与Mn2+和Fe2+经不同条件进行氧化还原作用时,可通过SC值的变化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电动化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珠江口花岗岩海岛-东澳岛小流域水体离子的实测分析,揭示海岛小流域的离子来源与贡献量,获得在相对封闭环境下的热带海岛地区花岗岩小流域的化学风化速率及过程对大气CO2的年消耗量.研究表明,东澳岛溪水总体为弱碱性,总溶解固体均值为68.14 mg·L-1,远低于世界河流均值,非汛期溶解固体和电导率均高于汛期.溪水离子组成以Cl-、溶解Si、Na+以及HCO3-为主,体现了海盐沉降和硅酸盐岩化学风化过程对溪水化学组成的共同影响.东澳岛岩石化学风化速率和CO2消耗通量分别为1.09×104 kg·km-2·a-1和1.12×105 mol·km-2·a-1,均低于世界河流均值,主要是由于花岗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所致.广东省热带花岗岩海岛年碳汇消耗CO2约5218 t,因此保护海岛表层土壤和生态环境对海岛的碳汇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特制的溢油风化模拟装置对船舶燃料油进行了风化实验,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风化样品中的多环芳烃进行了检测,通过谱图和特征分析,研究了船舶燃料油中主要多环芳烃的风化规律.结果表明:船舶燃料油中主要多环芳烃组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萘类菲类二苯并噻吩类芴类(艹屈)类,在每类同系物中,带支链的同系物含量基本上高于未带支链的多环芳烃母体;风化时间明显影响着船舶燃料油中多环芳烃组分的相对含量,在5组多环芳烃中,萘系列组分风化速度最快,其次为芴系列组分,菲、二苯并噻吩和(艹屈)系列三组分不易风化;风化1周内,船舶燃料油中多环芳烃同分异构体C1D(m/z=198)和C1P(m/z=192)与特征参数比值C2D/C2P、C3D/C3、∑P/(∑D+∑P)基本保持稳定.风化2周内,多环芳烃同分异构体C1D(m/z=198)与C1P(m/z=192)中分布相对靠前的组分更易风化,特征参数比值C2D/C2P明显下降,C3D/C3P与∑P/(∑D+∑P)仍然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9.
对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成熟度各异的原油样品进行风化模拟实验,并对实验产物进行GC-MS分析,最后基于油气地球化学手段对多环芳烃风化溢油鉴别的可行性、原理、常用指标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油样中同一芳烃生物标志化合物比值参数量值间有显著性差异;对同一油样的风化和未风化样品而言,同一烷基化多环芳烃特征比值参数的变异系数为6.51%—17.68%,而成熟度指标的变异系数通常小于8%;芳烃中烷基萘和\"三芴\"的分布特征、甲基萘指数、甲基菲指数和烷基化多环芳烃同系物的双比率可以作为重风化溢油鉴别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龙口褐煤对Ni^2+,Mn^2+,Hg^2+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龙口褐煤作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Ni^2,Mn^2+,Hg^2+的单组分水溶液进行吸附研究,探讨了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影响吸附的因素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褐煤对Ni^2+,Mn^2+,Hg^2+的吸附均表现出Langmuir特征,PH值是影响吸附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泥炭和褐煤对Zn^2+,Cu^2+,Pb^2+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利用天然有机吸附剂泥炭和褐煤对重金属离子Zn^2+,Cu^2+,Pb^2+的单组分水溶液进行吸附研究。对吸附模型,吸附时间,不同吸附剂投放量,金属离子种类等给予表征,基本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 相似文献
12.
褐煤经磺化及碱化处理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褐煤经磺化和碱化处理对褐煤吸附重金属的性能影响显著,通过对金属离子Cu^2+,Pb^2+,Zn^2+,Cd^2+,Ni^2+的单组分或多组分溶液进行吸附研究,对比了吸附速率、吸附容量、吸附选择性、耐酸性以及抗干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了磺化褐煤和碱化褐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降解褐煤菌种选育及降解产物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分离自洗煤厂的一株青霉菌进行人工诱变,选育出一株具有较强降解褐煤能力的突变株.将褐煤加到平板培养的该菌株上,经过36 h 开始被降解.将该菌株用摇瓶培养3 d ,其培养液也能降解褐煤.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降解物中 H、 O、 N 的元素质量分数( w/ % ) 比原煤均有所升高,而w( C)/ % 明显下降.降解产物的经验分子式可写为 C100 H144 O58 .2 N10 .0 S1 .18 ,经凝胶过滤法测,定其 Mr 分布在(2 ~8) ×104 之间; 其红外吸收光谱与原煤相比也有一定的变化. 这些结果说明生物降解过程中褐煤的组成和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溶剂气浮分离法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待分离物呈表面活性物系(甲基橙-十六烷基氯化吡啶、十六烷基氯化吡啶)和呈疏水性物系(铜-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镍-丁二酮肟)的溶液气浮变化规律。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分离效率的高低与有机相和气浮分离物相互作用的强弱不相关。通过高速摄影及计算证明,水相和有机相两相界面间的稳定的气泡层存在,它一方面使待分离物质在水相中的停留时间在大增加,另一方面又保护了已捕集的待分离物质,从而增加了气泡吸附总 相似文献
16.
水中天然有机物的臭氧氧化处理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小型实验和液相色谱分析,研究了水中天然有机物的臭氧氧化反应的特性和反应前后有机物分子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臭氧氧化的主要功效不在于降低以TOC为代表的水中有机物总量,而是改变了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通过臭氧氧化处理,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氧化为小分子有机物分解氧化为小分子有机物,且具有饱和构造的有机物成分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PACS的结构特征及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制备了碱化度及Al^3+/SO^2-4摩尔比不同的系列PACS,分别进行常压(干燥温度105℃)及真空干燥(真空度为-0.098MPa、干燥温度65℃)制备固体产品。用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谱研究了碱化度、Al^3+/SO^2-4摩尔比、干燥温度对PACS的结构影响,比较了干燥温度不同对PACS固体样品的溶解度及絮凝效果的影响,借助于显微电泳测定技术研究不同碱化度及不同Al^3+/SO^2-4摩尔 相似文献
18.
聚合硅酸硫酸铝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制备了聚合酸硫酸铝絮凝剂。其最佳制备条件为PH值5.5-6.0,SiO2浓度2.0-3.0%,Al/Si摩尔比1.0或0.1。X射线衍射分析说明Al2(SO4)3,已参加聚合物的生成。应用实验表明Al/Si摩尔比是影响其絮凝性能的最主要因素,该产品对于低浊高色度水的处理肯人优异的絮凝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