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熵值法的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农业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层次模型,运用熵值法对湖南2001~201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表明: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也呈现上升态势。但是,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最快,资源和社会子系统次之,环境子系统最慢,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态总体处于不协调状态。根据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增强整个系统的有序性和协调性,是提升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温泉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泉旅游的日趋大众化,使得各地温泉开发蓬勃发展,温泉资源开发潜力的科学评价可为合理、有序地开发区域温泉提供指导意义。以旅游系统的资源禀赋、资源环境、可进入性和客源市场构建了区域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并结合熵权法确定的权重建立了区域温泉潜力评价模型。以湖南省温泉为例,测算出湖南省温泉旅游开发潜力指数,在此基础上把湖南省温泉资源开发潜力区划为高、中、低、无4个潜力区,发现较高级别的潜力区分布在湘西北和湘东南,低级别的潜力区分布在湘东北和湘西南。根据4个潜力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状况,为合理开发温泉资源的需要,从交通规划、开发模式、地质断裂带协同三方面提出了温泉开发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娄底地区是我国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SARD)试验示范区之一,六年来的研究与实践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使该地区初步走上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娄底地区是我国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SARD)试验示范区之一,六年来的研究与实践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使该地区初涉走上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为使农业现代化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做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定量监测与综合评价对于西南乃至西部其他地区至关重要。本文围绕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4项准则指标,12项个体指标构建起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从起步阶段稳步跨入初步实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达到0.583,2000-2011年的12年间,年均增长率为6.16%。在五大区域中,成都平原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位列5大区域之首,综合水平0.679;第二名为攀西山地区,综合水平为0.600;川南丘陵区、川东北丘陵区分别位列第三、四,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为0.583、0.569;川西北高原区农业现代化最低为0.352。  相似文献   

6.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湖南省土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多功能时空格局分析能够为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及提升多功能整体效应提供参考。研究基于三生功能理论,通过划分土地多功能类型和构建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投影寻踪法、空间自相关等揭示了2005、2010和2015年湖南省122个县(市)土地多功能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生态保育功能平均水平最高,农业生产功能次之,旅游功能相对较低;除生态功能有所下降外,其他各项功能呈现上升趋势,经济生产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居住就业功能提升幅度明显;(2)湖南省多功能性水平呈增加趋势且空间异质性明显,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单项功能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并表现出空间集聚的特征。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居住就业功能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湖南东部的长株潭地区及京广高速公路沿线县(市),而生态保育功能高值区则主要分布于湘西、湘南、湘东南等山地丘陵区,研究期间,旅游功能集聚度逐渐提升,农业生产、社会保障居住就业和生态功能集聚度呈减弱趋势;(3)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投影寻踪法客观可靠,信息表征丰富,结果合理,在土地多功能评价方面具有有效性。 关键词: 土地多功能性;时空格局;投影寻踪;空间自相关;湖南省  相似文献   

7.
农业信息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农业信息资源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实践印证.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结合美国、欧盟、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比较分析了国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共性经验和个性差异.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了国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中国的重要启示:突出国家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主体地位,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注重农业信息资源科研、教育和推广的结合.为了提高中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本文给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队伍的建设力度,提高现有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事程度,增强农业信意资源的社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现代农业是效率的竞争,是建立在"集约化"和"全程机械化"基础上效率的最大化。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赶超型的发展模式客观决定了我国农业生产采取粗放型投入的增长方式,使得我国农业在增长过程中高耗低效问题日益突出。土地托管作为一种新型经营模式,通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适应了当前生产力发展要求。本文利用3省10县267个样本村微观调查数据,实证估计土地托管对农业非投资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我国农业过度投资,即农业投入的高耗问题。实证结果发现,推进土地托管经营模式可以显著抑制农业非效率投资,有助于规避农业投入的低效问题;除此之外,土地托管能够显著抑制农业过度投资,即农业投入的高耗问题,使得农业投资回归最佳水平。因此,本研究从农业投资效率的角度揭示出土地托管影响农业产出的微观作用机制。政策建议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同时,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群体和深化土地托管主体帮扶力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土地托管监督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针对土地托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要具备预警意识,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制度;规范各相关部门职责和分工管理,实现土地托管实施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水文气象时间序列失去了一致性。以湖南省89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逐日气温资料为基础,选取年平均日最高温度(AMMT)和超过95th分位值的平均日最高温度(POT),研究非一致性条件下湖南省极端高温指数的频率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89个站点中有59个站点(66.3%)的AMMT序列和23个站点(25.8%)的POT序列呈现显著的非一致性。利用线性矩法和Cramer-von Mises(C-M)检验等方法,发现广义正态分布(GNO)函数能较好地拟合研究区极端高温指数序列。通过还原途径修正非一致性序列,并对修正前、后不同重现期水平下的极端高温指数的估算值进行对比,发现气候变化条件下AMMT序列在湘北、湘中和湘东南地区呈现强度增强和重现期缩短的趋势,而POT序列仅在湘北和湘东南地区呈现出相似的频率特征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及动态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以及内部动态分布特征对于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97-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进而采用熵权综合指数法测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同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Markov链估计方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分布动态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演变趋势。从三大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内差距呈现出上升趋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内差距则呈现出下降趋势。地区间差距是造成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的首要原因,并且其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地区内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变化较小,而超变密度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演变趋势。2Markov链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流动性较低。从整体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低水平省份将逐步减少,总体向中等以上水平发展。针对本文实证结果,由此得到如下政策建议:首先,加大国家对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回归;其次,加强区域间农业现代化发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省区之间的协同效应;最后,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禀赋,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资本投入行为的影响。首先通过农地整理对农户农业生产投入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提出了理论假设,然后以3个县(市、区)的185份农地整理区域农户抽样调查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资本投入(流动资本和农业机械投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农地整理对农户私人投入同时具有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表现在农地整理对农户私人不同要素投入的影响存在差异:与公共投入呈互补关系的私人投入提高,与公共投入呈替代关系的私人投入降低;(2)各因素在流动资本投入和农业机械投入之间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3)各因素在流动资本投入和农业机械投入内部的作用大小有明显差异;(4)农地整理这一公共投入对农户私人投入的挤出效应大于挤入效应,而挤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农户的流动资本投入上。调查亦发现农地整理对农户农业机械投入的现状影响并不显著,对其投入意愿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盐渍化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合理安排农业公共投资,促进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在介绍我国土壤盐渍化概况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文献分析影响土壤盐渍化的不同因素,同时利用省级Panel数据和计量模型进一步探索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程度、单位钾肥投入会对土壤盐渍化产生显著影响。单位耕地上灌溉面积越多,耕地发生盐渍化的概率也越高;同时单位面积上钾肥使用量越高,耕地发生盐渍化的概率也越高。此外,还在统计意义上发现排灌对抑制土壤盐渍化具有明显作用。因此,针对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出应该在增加农业公共投资的背景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农户采用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协调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虚拟变量模型。以软件Eviews为分析工具。以农业大省山东省为例。首次对土地用途管制在耕地保护中的绩效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后。每1万元基本建设投资可节约占用耕地0.00195hm^2。1998-2002年。山东省共节约建设占用耕地80430.48hm^2。但GM(1,1)预测结果表明。到2010年,山东省耕地保护形势仍然非常严峻。据此文章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拉动湖北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工程建设的巨额投资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市场需求,犹如核极的巨大能量,成圈层状由三峡地区扩展至宜昌、恩施等鄂西地区,辐射到武汉、荆州、荆门、襄樊、黄石、鄂州等鄂中、鄂北、鄂东地区,拉动了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湖北省内四大市场的发育和壮大,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2002年,包括秭归、兴山、巴东、夷陵四县区的湖北三峡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1992年增长7.36倍,年均增长1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7.31亿元,增长10.42倍,年均增长26.4%;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7.41亿元,增长4.67倍,年均增长16.7%;工业总产值达到102.93亿元,增长6.31倍,年均增长20.2%;农业总产值达到34.48亿元,增长1.45倍,年均增长3.8%;财政收入6.47亿元,增长3.61倍,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1 965元,增长3.64倍,年均增长13.8%。三峡工程坝区、库区所在地的宜昌市、恩施州,在枢纽工程建设和移民工程投资拉动下,经济发展迅速。2002年,宜昌市、恩施州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92年增长5.87倍、4.1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9倍、8.14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4.78倍、4.6倍;财政收入增长2.26倍、1.5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51倍、3.05倍。湖北企业积极参加三峡工程竞标与建设,对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经统计测算, 湖北省企业承接三峡工程项目年均合同金额为35.85亿元,最高年份的1997年达到86.57亿元,最低年份的1993年为21.4亿元;对湖北国内生产总值绝对增加值增长的影响最高年份达18.07%,最低年份为6.22%,10年平均值为8.59%。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水灾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避农业洪涝巨灾风险是长江中游平原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剖析我国农地制度和小规模农户经营的风险特征,认识到我国农地制度存在小规模经营缺陷和缺乏产权激励机制,农户在应对洪涝巨灾自然风险时表现为无能为力,并且现有农业分担风险的外部环境更使农户无法承受自然巨灾风险而被迫成为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回避者,因此应对农业洪涝巨灾风险必须在政府主导下实现。提出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水灾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安排建议:加强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保持水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发展避洪农业,实现区域农业结构的优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安排,以农业政策性保险分担农业水灾风险,增强长江中游地区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农业比较优势格局及与周边省市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江苏省置于长江中下游种植区内 ,运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DomesticResourcesCostCoefficient)和RDRCC(RatioDomesticResourcescostCoefficients)指标考察了江苏省与周边省市 (包括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和湖南 )农业生产比较优势的差异 ,从而全面地认识了相对于长江中下游种植区六省市江苏省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格局。根据分析 ,与周边地区相比 ,江苏省秋收作物粳稻、大豆 ,夏收作物油菜籽、棉花和早籼稻 ,常年生作物茶叶生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比较优势 ,可考虑通过适当的政策将资源导向这些产品的生产上 ;同时重点压缩小麦、中籼稻、玉米、花生、烤烟等不具相对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此外 ,江苏桑蚕茧可考虑稳定现有的生产 ,而苹果生产可适当调减。主要饲养业产品中 ,蛋鸡、肉鸡和淡水鱼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其饲养总量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 ,相反 ,生猪和菜羊不具相对比较优势 ,饲养规模应适当压缩。而江苏奶牛饲养总规模可考虑稳定 ,并适当扩大国营集体饲养的规模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当前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方法途径的系统性与实践性不强的问题,从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出发,应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对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地域单元的要素组成及其结构层次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农业资源利用模式的三级体系框架,并分别按地域单元与行政区划设置了相应级别的空间尺度。同时,在此模式体系框架下,以江汉—洞庭平原为研究区域,进行了农业资源利用模式体系构建的实例分析,探讨了农业资源利用模式的应用与发展,为农业资源高效合理利用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框架与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8.
福建农业发展时段的可持续性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入“狭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对福建近50年(1952-1998年)人口与粮食的动态变化一时序分析,探讨了福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最后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福建农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农业生产过程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在核算江苏省农业广义水资源量和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水资源消耗和水足迹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压力指标BWSI和GWSI进行1999~2013农业生产水资源压力评价。结果显示,江苏省农业广义水资源约为1 034.6×10~8 m~3,绿水占70.4%,苏南地区相对丰富;农作物生产水足迹为1 069.5×10~8 m~3(5.9%蓝水、74.6%绿水、19.5%灰水),苏北地区占61.6%且有随时间增大趋势。全省BWSI和GWSI分别为2.60与1.09,水资源压力较大,且有随时间微弱增大的趋势;农业生产水资源压力由南向北呈增大态势,且在时间上呈现苏南减低、苏中稳定、苏北增大的整体态势。引江水缓解了全省及各分区水资源压力,对BWSI的影响大于GWSI。BWSI和GWSI可以用于区域农业生产水资源压力评价,BWSI能揭示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稀缺性,而GWSI适合全面反映水资源丰富地区的用水状况。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粮食生产的主成分分析及其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安徽省1978~2010年的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为基础数据,在对33 a来粮食动态变化的定量定性分析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区域粮食生产的影响因子。然后根据安徽33 a粮食总产量的历史数据,建立GM(1,1)预测模型,对安徽省未来20 a(2011~2030年)的粮食产量进行中长期的模拟预测,以期为相关部门粮食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1978~2010年,安徽省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增长,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曲线的动态变化基本吻合。(2)影响粮食生产的3个主要成分分别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成本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粮食生产在2011~2030年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良性发展态势,2030年粮食预测产量达到4 119万t,比2010年增长了1 039万t,年均增长15%。〖HJ1〗〖HJ〗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