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常见三大焊接方法的焊接工艺特点,结合HSE的具体要求,从理论层面分析焊接烟尘的产生机理及运动规律,并且尝试使用焊接过程参数和相关影响因素表征焊接烟尘量的浓度大小,最终提出对应焊接工艺的改进方案,并为在线监测焊接烟尘以及精细化降低焊接烟尘危害满足HSE管理体系要求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焊接车间烟尘特性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焊接生产会产生烟尘,焊接烟尘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焊接烟尘的治理方法有多种,合理选用可使焊接生产变成绿色环保型作业.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大船集团致力于烟尘治理措施的试点及应用,多次与科研院所共同研究烟尘治理方案,并在公司粉尘作业集中区域进行试点,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随着我国造船工业技术的发展,船体装焊车间日趋大型化,车间建筑尺寸已从单跨、数千平方米发展到多跨、数万平方米,由焊接烟尘造成室内作业卫生条件下降的问题日趋严重。船舶制造业是典型的劳  相似文献   

4.
装焊车间焊接烟尘的危害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芳谷  吕琳  汪彤  陈虹桥  刘青 《安全》2002,23(4):9-11
焊接烟尘和烟气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其主要成份为铁和锰等金属氧化物,其粒度为0.10μm~1.25μm,被称之为呼吸性粉尘,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因此,改善工人作业环境,保护职工身体健康,防止烟尘排放造成对大气的污染,使治理焊接烟尘成为必然.本文介绍了采用吹吸式均匀流排烟方式及侧吸方式的除尘系统,将有毒有害烟尘控制在工人的呼吸带以下,经布袋除尘器净化后排放.  相似文献   

5.
龙红  杨志军 《劳动保护》2000,(1):43-43,44
焊接是压力容器制造的主要工序。在压力容器焊接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焊接工作 ,如合拢口焊缝的内侧坡口焊接、人孔或接管与壳体焊接接头里口焊缝的焊接、塔盘等内件的焊接等 ,都要焊工进入容器内部来施焊。由于容器只有不多的几个人孔和接管与外界相通 ,通风不良 ,排烟不畅 ,成为容器焊接制造中污染最严重、条件最恶劣的工作环境。了解容器内焊接烟尘和有害气体的危害 ,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搞好安全防护 ,改善焊工的工作条件 ,保护焊工的身体健康 ,这已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课题。1.容器内施焊焊烟的特点容器内空间有限 ,烟尘和有害气体很容易充满…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掌握焊接烟尘的扩散规律,减少造成的职业危害,将肖诗祥的数学模型和简化后的高斯模型应用于焊接烟尘的扩散研究。通过实验研究,优化焊接烟尘扩散系数等关键参数,并给出经验公式;采用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获得不同数学模型下的焊接烟尘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并用实验数据与之进行对比和误差分析,确定较优的焊接烟尘扩散数学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焊接烟尘空间浓度特征和烟尘危害控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过程中职业健康危害较多,且我国存在大量相关企业。如何消除或减少职业危害,确保作业人员身心健康,是每个企业和管理人员面临的难题。石油化工装备的制造和使用是石油行业的基础,其主要制造工序包括喷砂除锈、切割、机加工、焊接、酸洗钝化、喷漆防腐等,易产生粉尘、烟尘、噪声、射线等职业健康危害。这些危害因素伴随产品制造全过程、全周期,是严重影响着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的因素,存在预防难、治理难等问题,职业健康危害  相似文献   

8.
"离子发生环"在汽车制造工业CO_2保护焊接中的防尘效果评价蔡翔,杨晓萍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在汽车制造业中应用较普遍。由于作业范围广、流动性大且手工操作等原因,使其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焊接烟尘一直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为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扬州客车制造总?..  相似文献   

9.
姚红 《劳动保护》2002,(3):48-49
焊接与气割是现代工业生产制造及设备维修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加工工艺。由于工艺需要,焊接中的金属元素、焊药、保护气在高温火焰作用下会产生各种有害气体和焊接烟尘,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见表1)。焊接作业工人的呼吸防护要结合作业特点,选择适合的呼吸防护设备。过滤型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焊接烟尘在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扩散规律,通过在某小型焊接车间进行实验,将不同温度、湿度、风速3种影响因素进行耦合分析,测定不同环境条件下焊接车间内的烟尘浓度。采用Design Expert软件进行Box Behnken实验设计,构建电焊焊接烟尘浓度在3因素3水平条件下的二次回归响应曲面模型,通过研究二次模型实验因素间交互作用,了解二次项对烟尘浓度影响因素的排序,并简要分析电焊烟尘的治理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湿度、风速3个因素均为显著影响;二次项显示因素影响RhV(相对湿度与风速)>TRh(环境温度与相对湿度)>TV(环境温度与风速)。  相似文献   

11.
双极不对称预荷电静电增强过滤除尘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极不对称预荷电静电增强过滤除尘技术 ,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所取得的成果之一 ,该技术采用双极不对称荷电增强方式 ,将普通静电增强效果与粉尘凝并机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既提高了过滤除尘器的收尘效率 ,尤其是呼吸性粉尘的效率 ,同时又极大地改善了滤料粉尘层的结构 ,可显著地降低过滤阻力增值 ,节约运行能耗。笔者研究的该技术应用于焊接车间的焊接烟尘的治理上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场测试表明 ,该技术对焊接烟尘的滤除效率提高了 3% ,尤其对微细粉尘效果显著 ,2 μm粉尘穿透率相对下降了 4 7%。采用超细滑石粉高粉尘负荷测试结果表明 ,过滤阻力增值降低达 30 % ,清灰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电焊烟尘对人体某些系统的危害和可能的原因,对现阶段烟尘的防治状况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常用和正在开发的除尘方法,以及它们的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得出目前除烟尘的技术手段不能使其完全达标。在此现实情况下,提出防治烟尘和个体防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高效、低投入地处理电焊烟尘,得到过滤系统净化电焊烟尘的最佳设计参数,选择ICEM-CFD软件建立栅过滤系统的几何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选用标准(Standard)k-ε模型、离散相模型(DPM),利用FLUENT软件对电焊烟尘过滤效率主要影响的单因素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论表明,用栅过滤系统过滤电焊烟尘颗粒时,振弦栅的栅丝直径、间距所决定填充率是过滤效率的直接决定因素;栅丝层间距是过滤效率的间接影响因素;通过探究振弦栅对电焊烟尘过滤效率的影响规律,进而为振弦栅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关于沥青烟尘治理的工业安全与卫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炭阳极生产过程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诸多污染物中沥青烟尘对人类生存的危害最大 ,是企业和政府强化治理的重点。笔者结合某铝厂的技术改造工程 ,对沥青烟尘的治理加以讨论 ,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成熟可靠的净化技术作为治理污染源的有效措施 ,以保证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在技改过程中 ,严格按照所涉及的安全生产规程和标准 ,把它们作为技术改造设计原则、安全防范措施、工业卫生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介绍大型煤化工核心设备锁斗的功能、结构及技术特征,通过制造规范和技术要求及各项工艺评定试验,对设备嵌入式人孔加强法兰与简体焊接结构适用性进行说明并进行改进,采用分段加工制造,降低锻造材料难度,节省制造成本;并对与壳体对接坡口进行优化,使坡口加工和焊接过程便于操作和过程控制,保证设备焊接质量,顺利完成设备制造任务.  相似文献   

16.
铝电解预焙阳极沥青烟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铝厂等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展,相应炭素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其排放的沥青烟污染日趋严重,大力研究开发能广泛应用的沥青烟污染控制技术已迫在眉睫.介绍了国内外铝电解用炭素阳极焙烧炉沥青烟的净化处理研究现状,详细评述了现有沥青烟气的治理技术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为解决沥青烟治理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可从量子理论出发研究其粘附机理,分析沥青烟粘结性能与沥青烟相分布、成分组成之间的关系,研制改善沥青烟粘性的特效添加剂,可达到高效净化沥青烟的目的,并可推动电解铝及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调查铁路轨道施工工艺及施工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对铁路轨道施工现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表明,铁路轨道施工现场部分岗位接触的矽尘/其他粉尘、水泥粉尘、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手传振动和噪声是职业病主要危害因素,建议加强铁路轨道施工作业个体防护。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内常见品牌聚乙烯管热熔焊机的性能检测结果,详尽地从焊机主要机械部件性能、温度与压力等焊接参数的控制,以及全自动热熔焊机的监控性能与焊口信息记录情况等方面分析了热熔焊机的技术现状。分析表明,热熔焊机普遍存在若干不容忽视的质量问题,其中许多为焊机质量不能满足国家标准要求。最后提出了提高焊机技术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工业防尘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我国工业防尘技术的现状和新进展。着重讲述了屋顶除尘器、抑尘剂、移动通风槽分别是二次烟尘治理、开放性扬尘抑制、移动尘源控制的新技术措施,风量调节与控制、气力输灰技术将在除尘系统中广泛应用;在除尘设备方面,长袋低压脉冲袋式除尘技术和“表面过滤”技术成为袋式除尘新技术,设备大型化将成为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