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西安市城市降尘和土壤尘PM10和PM2.5中碳组分污染特征,丰富大气降尘的成分谱库,于2015年4~5月收集了西安市城区5个点位的城市降尘和周边16个点位的土壤尘样品,通过ZDA-CY01颗粒物再悬浮采样器获得PM10和PM2.5的滤膜样品,使用Model5L-NDIR型OC和EC分析仪测定了样品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定量分析了西安市城市降尘和土壤尘PM10和PM2.5中碳组分特征及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不同站点降尘PM10和PM2.5中OC的占比差异较大,分别为6.0%~19.4%和7.6%~29.8%.不同站点降尘PM10和PM2.5中EC的占比较小,在城市站点的占比分别为0.6%~2.2%和0.2%~3.6%,而在多数外围土壤尘中几乎检测不到EC的存在.PM10中含碳组分的占比为:城市降尘>外部对照>河滩土>土壤尘,PM2.5中含碳组分的占比为:城市降尘>土壤尘>外部对照>河滩土.不同站点降尘含碳气溶胶均以OC为主,在城市降尘中相对较低,在PM10和PM2.5中OC占总碳(TC)的比值分别为85.2%~95.3%和87.9%~98.9%;在土壤尘中OC的占比较高,均超过99%.含碳物质主要集中在细颗粒物中.不同城市站点降尘中碳组分的分布具有一致性,不同土壤尘中碳组分的差异较大.城市和土壤降尘中碳组分主要受生物质燃烧、燃煤、汽油车和柴油车尾气等污染源的影响,PM10和PM2.5中含碳气溶胶的来源贡献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生物炭改性材料因具有活性官能团众多、吸附效能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中.本研究以稻谷壳为原料,采用 共沉淀法及CaCO3浸渍法制备了钙基磁性生物炭(Ca-Fe-B),并使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分析(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进行表征.同时,通过梯度浓度Cr(VI)污染土壤实验考察Ca-Fe-B施入对土壤pH、Cr(VI)稳定化效果、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阐述其钝化机理.结果表明:①Ca-Fe-B表面负载Fe3O4γ-Fe2O3、Fe3C及以方解石形式存在的CaCO3,具有大量—OH、—O—C=O、Si—O—Si、C≡C及C≡N等官能团;②Ca-Fe-B可显著提升土壤pH,在Cr(VI)污染浓度为100、200、1000 mg·kg-1时,90 d的 固定效率分别可达72.57%、67.07%及59.88%,并使土壤中部分可交换态Cr转化为可还原态及残渣态Cr;③Ca-Fe-B可促进土壤β-葡萄糖苷酶与几丁质酶酶活性,但磷酸酶对其响应不显著,也可显著提升土壤中Proteobacteria门菌相对丰度;④Ca-Fe-B表面形成Si—O—Ca—OH键可吸附Cr(VI), Fe(Ⅱ)作为电子供体参与土壤Cr(VI)还原过程,并生成Cr2O3、Cr(OH)3沉淀及(CrxFe1-x)(OH)3、CrxFe1-xOOH络合沉淀,以—OH、 —C=C—、O—C=O为主的大量含氧官能团协同吸附络合土壤中的Cr(VI).研究显示, Ca-Fe-B对Cr(VI)污染土壤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有望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贵州省独山县某锑冶炼厂周边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17个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中Sb、As总含量,并采用生理提取试验(PBET)和简化生物可给性提取试验(SBET)两种体外胃肠模拟实验方法分析了土壤中Sb、As的生物可给态含量,基于土壤Sb、As总量和生物可给性(PBET和SBET)评估了研究区锑、砷污染土壤暴露引起的潜在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锑、砷污染严重,土壤中Sb(55.63±75.59 mg/kg)和As(44.31±38.34 mg/kg)的平均含量均超过贵州省区域背景值和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土壤中SBET和PBET提取的生物可给态Sb和As含量和计算得到的生物可给性都较低,大多数样品的生物可给性低于40%。相对于元素总量,基于Sb和As生物可给性(PBET和SBET)的人体非致癌风险(HQHI)和致癌风险(CR)均显著降低,其中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值均降至安全值范围,但是As的致癌风险除了CRSBET-成人降至安全水平,CRPBET-成人CRSBET-儿童以及CRPBET-儿童值仍处于1.0E-06~1.0E-04之间,表明As对当地成人和儿童的潜在致癌风险仍不容忽视,特别是儿童。  相似文献   

4.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不同类型土壤样品氮含量的分析结果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喀斯特流域石灰性土壤氮含量测定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其影响程度和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采集喀斯特流域乌江中上游四种不同土壤质地表层土壤(0~20 cm),对比了实验室内不同干燥方式和野外现场提取对氮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石灰性土壤在干燥过程中,不同氮形态含量总体均表现出烘干土>风干土>新鲜土,表明烘干和风干过程会造成氮含量的测定结果相对于现场提取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不同温度烘干过程中,NH4+-N和有机氮(Norg)的增加量与温度成正比,并且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可能受不同氮转化机理的控制,升温会促进土壤的矿化作用以及Norg的转化,而当温度较高(105 ℃)时,土壤中氮的增加还可能来自于微生物自身在高温条件下的分解;烘干过程中,不同温度处理下的NO3--N含量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现场提取测定的结果,其中40 ℃下的烘干土中NO3--N含量最高,表明在该温度条件下硝化作用和矿化作用达到峰值,造成了NO3--N的累积。不同质地的土壤在干燥过程中各氮形态的增加量也有差异,可能由于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和活性的差异在烘干过程中对氮的固定效率不同。本研究明确了喀斯特流域石灰性土壤中不同形态氮在不同预处理方式下具有区别于其它地区土壤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以为未来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壤氮循环过程以及氮评价等提供参考和技术示范。  相似文献   

5.
对贵州省主要城市(贵阳、安顺、遵义、都匀)按季节进行PM2.5样品的采集,应用质粒DNA评价法研究了贵州省主要城市PM2.5氧化性损伤能力,并与PM2.5质量浓度、微量元素含量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M2.5全样TD20值均小于其相应的水溶样TD20值;四个城市PM2.5氧化性损伤能力均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夏季;城区PM2.5氧化性损伤能力强于背景区;研究区内PM2.5样品的氧化性损伤能力表现为都匀市最强,安顺市最弱;PM2.5全样和水溶样的TD20值与质量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PM2.5水溶样的TD20值与相应的12种微量元素的浓度总和呈负相关关系(P<0.05);全样Al、Mn、Cd、Pb的含量与PM2.5全样TD20值呈明显负相关关系,水溶样Cd、Pb、Cu的含量与PM2.5水溶样TD20值呈明显负相关关系,表明研究区PM2.5氧化性损伤可能与样品中水溶性元素Cd、Pb、Cu等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HG-ICP-AES和ICP-MS法测定了湘西茶田汞矿区典型土壤剖面(远离矿口处的自然土壤剖面P1、矿口附近的自然土壤剖面P2和汞矿渣下覆土壤剖面P3)不同层次的土壤及矿区的矿石、废矿和矿渣等环境样品中Hg及其它重金属的含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富集系数法和相关分析等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汞矿区土壤中Hg等重金属的来源、分布及迁移特征.结果表明,Hg在P1剖面中呈底层富集趋势,而在P2、P3剖面中均表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P2、P3剖面土壤都遭受了Hg的污染,但P3的污染更为严重,其土壤表层的Hg含量达到640  μg·g-1,剖面Hg平均含量为(76.74±171.71)  μg·g-1,Hg向下迁移的深度超过100 cm,分别高于P2的6.5  μg·g-1、(2.74±1.90)  μg·g-1和40 cm;除成矿元素Hg污染严重外,矿区土壤中还存在着Cd、As、Pb、Zn的污染,且以Cd的污染较为严重;矿区土壤剖面中重金属的迁移能力为Hg>Cd>As>Zn ≈ Pb,并受元素在表土层的含量及土壤理化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矿区土壤剖面中重金属的来源、分布及迁移既受原生地质环境的影响,更与人类采选矿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盐碱土壤CO2吸收机理及影响因素,通过室内实验,利用外源盐调节土壤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探究盐碱土壤C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累积吸收量和土壤EC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培养期间,土壤样品在36 h出现吸收现象,且EC值高的土壤达到CO2吸收速率峰值时间短。回归分析显示,土壤CO2累积吸收量随EC增加而增加(R2=0.8637)。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电导率土壤,CO2累积吸收量均具有显著差异(p<0.001)。土壤EC是影响盐碱土壤CO2吸收变化的重要因素,土壤EC值升高,增加盐碱土壤对CO2的吸收速率和土壤CO2累积吸收量。  相似文献   

8.
土壤中硝酸盐在非均匀电动力学作用下的迁移与转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罗启仕  王慧  张锡辉  钱易 《环境科学》2004,25(2):98-103
以传统的均匀电动力学方法为对照,研究了用非均匀电动力学方法控制土壤中硝酸盐迁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外加电压梯度为1.0 V/cm时,受试土壤中NO3-在非均电动力学作用下的电迁移速率为13.5~20.0cm/d,并且迁移速率大小与NO3-浓度和场强分布有关;与均匀电动力学相比,非均电动力学方法更有利于土壤中NO3-向阳极区迁移,而且该方法对土壤性质影响更小,电能消耗更低;切换非均电动力学极性能促使土壤中NO3-转化为NO2-,并进一步降低系统的能耗,但不利于土壤中NO3-相对富集.  相似文献   

9.
青岛大气中HNO3、HNO2和NH3的浓度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硝酸(HNO3)、亚硝酸(HNO2)和氨气(NH3)是大气中重要的含氮化合物,不仅影响大气的光化学氧化能力和酸碱性,还在大气氮沉降中有重要贡献.利用2012年5月4—13日在青岛采集的denuder大气样品,分析了其中HNO3、HNO2和NH3的浓度.青岛大气中HNO3、HNO2和NH3浓度分别为0.88~6.15 μg·m-3、0.07~2.02 μg·m-3和0.47~7.87 μg·m-3,平均分别为2.06 μg·m-3、0.92 μg·m-3和3.03 μg·m-3.大气中3种气体浓度的昼夜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平行采集的样品分析结果显示:denuder涂层的差异对HNO3和NH3的观测结果影响较小,但对HNO2的影响较大,且高温天气易于造成HNO2更大的观测误差.青岛大气中HNO3浓度与温度呈正相关、与湿度呈负相关关系,高温低湿天气时样品中HNO3的浓度一般较高,而高湿或降雨天气时的浓度则较低.NH3浓度与风向呈显著相关关系,主要受局地一次排放源的影响, NH4NO3和NH4NO2分解对青岛大气中NH3的贡献小于23%.青岛大气样品中NH3的浓度在阵雨时以受土壤释放的影响为主,浓度较高;而连续降雨时则以受湿清除作用的影响为主,浓度较低.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城区两个典型站点PM2.5浓度和元素组成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rp TEOM® 1400a颗粒物测定系统,于2008年1月到2010年12月,对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和北京教学植物园周边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进行了连续监测.2010年,利用rp TEOM1400系统的旁路采样器同步采集PM2.5样品,经微波消解后采用ICP-MS和ICP-OES方法测定样品中的Al、As、Ca、Cd、Co、Cr、Cu、Fe、K、Mg、Mn、Na、Ni、Pb、Se、V、Zn等17种元素的浓度.结果表明,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的PM2.5平均浓度为59.1 μg·m-3,比北京教学植物园低36%.2009年4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的PM2.5平均浓度为95.5 μg·m-3,比北京教学植物园高60%.施工工地的土方作业可能对两站点PM2.5浓度的差异有重要贡献.地壳元素Al、Fe、Mg、K、Ca、Na浓度在两站点的差异最大.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其余污染元素的富集因子一般也高于北京教学植物园,尤其是Pb、As元素,可能与被污染土壤和建筑物等的二次污染有关.两站点的PM2.5污染状况均在建筑施工期较严重,来自地表和建筑工地的扬尘可能是造成PM2.5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密云水库底泥和库滨区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萃  鲍林林  王晓燕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12):3334-3340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T-RFLP、定量PCR)研究了密云水库底泥沉积物和库滨带土壤中氨氧化细菌(AOB)的多样性和丰度特征,并使用Canoco for Windows 4.5软件和皮尔森相关系数法,探究了环境因子对AOB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和库滨区土壤中AOB的多样性和数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AOB群落被聚成两大类:沉积物与土壤.沉积物样品中AOB群落结构与其它样品差异较大.沉积物中AOB的多样指数最低,而在农田土壤中AOB多样性指数最高.农田土壤中的amoA基因拷贝数最大,是底泥沉积物中的48倍.此外,RDA(Redundancy Analysis)分析表明,在沉积物和水陆交错带土壤中,AOB的优势种与NH4+-N、NO3--N、TOC、pH成正相关关系,而在陆相土壤和农田土壤中,AOB的优势种与这些环境因子成负相关关系.其中,TOC是影响AOB的群落结构的关键理化因子.  相似文献   

12.
周霞  余刚  黄俊  张祖麟  胡洪营 《环境科学》2007,28(2):249-254
对2003-11采自北京东南郊化工区的土壤、植物样品中11种氯苯类有机物进行了分析测定. 结果表明,土壤(干重)中氯苯类有机物(CBs)的总量范围为0.232~51.15 ng·g-1,均值为18.16 ng·g-1,其中1,2-DCB、1,4-DCB和HCB分别占45.2%、15.3%和17.1%;植物(干重)中CBs的总量范围为5.635~31.99 ng·g-1,均值为12.36 ng·g-1,其中1,4-DCB和HCB分别占51.5%和14.9%. 土壤中∑CBsi>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皮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为0.544(P≤0.05),呈弱正相关关系. 此外,除1,4-DCB和1,2,4-TCB外,云杉针叶中CBs的土壤-植物富集因子(BCFs)随CBs挥发能力[lg(VP/KOW)的增强而降低,随CBs辛醇/空气分配系数(KOA)的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13.
作物生长和氮含量对土壤-作物系统CO2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为探讨作物生物学特征对土壤-作物系统CO2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逐步收割法和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技术,以冬小麦和水稻作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的方法,在作物生长的主要生育期原位测定了土壤-作物系统CO2排放速率,同时测定了作物生物量和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作物系统CO2排放在生长季内呈现动态变化,土壤-水稻系统CO2排放高于土壤-冬小麦系统.②作物暗呼吸速率与生物量呈显著线性相关.③作物暗呼吸系数(Rd)的季节变化可以用植株氮含量来描述.冬小麦Rd与N含量的关系可用线性方程Rd=0.0124N-0.0076(R2=0.9879,p<0.001)表示;水稻Rd与N含量的关系可用二次方程Rd=0.0085N2-0.0049NR2=0.9776,p<0.001)表示.④作物根系的参与极大地促进了土壤呼吸.冬小麦生长季土壤表观呼吸CO2平均值为247.2 mg·(m2·h)-1 ,高于未种作物土壤1.78倍,水稻生长季为215.3 mg·(m2·h)-1 CO2,高于未种作物土壤的3.38倍.冬小麦根系呼吸系数大于水稻,其根际呼吸对土壤表观呼吸的贡献高于水稻.  相似文献   

14.
青海湖流域表层土壤环境背景值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评价青海湖流域土壤的环境背景值,2008~2009 年分别采集流域表层土壤样品共 273 个,采用X 荧光光谱仪分析了29 种元素(Na、Mg、Al、Si、K、Ca、Fe、P、Ti、V、Cr、 Mn、Co、Ni、Cu、Zn、Ga、As、Rb、Sr、Y、Zr、Nb、Ba、Pb、La、Ce、Nd 和 Th)的含量, 根据ArcGis 地统计工具ESDA 模块,确定了表层土壤背景值及其范围。结果表明:总体上青海 湖流域表层土壤各元素含量偏低,但Ca 元素含量明显偏高,Zn 元素含量明显偏低;流域风化程 度是初等风化脱Ca、Na 阶段向中等风化脱K 阶段转变,风化环境处于冷干向暖湿转变,风化的 主控因素是母岩和温度;大多数元素含量的变化都与沉积物中粘土(<4 μm)含量的变化呈一致 性,而与砂(>63 μm)的含量变化呈反相关关系,这些元素多赋存在细颗粒物中,少部分元素容 易赋存于粗颗粒中;常量元素的活动性的顺序为:K2O > CaO > SiO2 > MgO > Na2O > Al2O3 > TiO2 > P2O5 > Fe2O3 > MnO;微量元素的活动性的顺序为:Ni > V > Pb > Ba > Sr > Zr > Ce > Rb > Co > Zn > La > Y > Nd > Cu > Th > Nb。  相似文献   

15.
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um,DNRA)过程,可将土壤中的NO3-/NO2-还原成NH4+-N以被作物吸收利用,有助于土壤中氮素的保存.选择位于广东韶关市和吉林安图县的两块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深入探究了两种稻田土壤(0~1 m)中DNRA细菌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垂向分布特性.结果显示:两种稻田土壤中DNRA细菌更多的存在于表层土壤(0~20 cm)中,丰度最低值均出现在深层土壤(90~100 cm)中,且表层样品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大于深层样品;两个稻田样品间的群落结构体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安图稻田样品DNRA细菌的丰度和群落结构多样性均大于韶关稻田样品;其中,相对丰度较高的Anaeromyxobacter(28.67%)、Caldimicrobium(19.49%)、Nitrospira(10.90%)和Chthoniobacter(9.15%)是两个稻田中DNRA细菌群落组成中的关键菌属.相关性分析表明,总硫(TS)、有机质(TOM)、含水率(MC)、碳氮比(C/N)与DNRA细菌丰度之间均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n=20),偏碱性、有机质丰富、氮源缺乏、碳源丰富且C/N较高的环境及适宜的含水率是稻田垂向生态系统中DNRA细菌适宜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培养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新型硝化抑制剂3,5-二甲基吡唑(DMP)对尿素氮转化及玉米田硝酸盐淋溶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DMP对尿素水解仅起短暂的抑制作用,但可在较长时间内显著抑制土壤铵的氧化,且随DMP用量的增加,抑制效应显著增强.培养第10 d时,DMP各处理 (0.002?5、0.01 及 0.025 g/kg)的土壤NH+4-N累积量分别比CK提高了5.17、9.36和11.04倍,而NO-3-N累积量于培养第14 d时差异最大,与CK相比分别降低了33.30%、61.19%和73.72%(p<0.01).土壤NO-2-N只在尿素施用前期有少量累积,但第3 d DMP各处理土壤NO-2-N含量降低幅度达95.77%~96.13%;土壤矿质氮总量于10 d以后,随DMP用量的增加,显著降低,而DMP1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N在培养14~56 d期间显著提高.连续2 a的玉米田间试验原位取土测定结果表明,2004和2005年,DMP的施用使作物根系密集层以下(40~100 cm)土层的NO-3-N累积总量分别比CK降低了28.77%和44.70%.因此,硝化抑制剂DMP与尿素配合施用是调控氮素转化、缓解氮肥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水体中溶解性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DIC)是揭示碳循环过程的重要技术指标。DIC的分离和富集是测定δ13CDIC的基础,也是影响δ13CDIC测定准确度的主要过程之一。沉淀法和气体法均为常用的DIC分离和富集方法。相比于气体法,沉淀法操作流程简单,适用性较强,在δ13CDIC测定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基于沉淀法的DIC分离和富集过程中常存在碳稳定同位素分馏问题。为此,本研究在综合气体法和沉淀法优缺点的基础上,以超声时间,水浴温度和氮气吹扫速率为自变量,以δ13CDIC的理论值与实测值之间绝对误差的最小化为目标,采用响应面法对传统NaOH-BaCl2沉淀法进行了改进。基于改进沉淀法测定的δ13CDIC理论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绝对误差,以及两处城市河流水体平行样品δ13CDIC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52‰、0.061‰和0.037‰。上述结果表明了该方法在δ13CDIC测定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认识蔬菜产地土壤重金属富集现状,探索其解决途径,为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无公害蔬菜生产,确保蔬菜质量安全。在乌鲁木齐北郊蔬菜地采集26个土壤样品和7个水体样品,分别测定样品中Hg、As、Cr、Cd、Pb和Zn 6种重金属的含量。采用地积累指数(Igeo)、污染负荷指数(PLI)、潜在生态风险评价(RI)对蔬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分析。通过土壤与水样的结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污染来源分析,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安宁渠蔬菜基地土壤中Hg、Cr和Zn重金属含量的均值分别为新疆土壤背景值的5.74、1.74、1.52倍,其中Cd含量的均值是国家二级标准的2.69倍。地下水中Cr含量均值超过国家灌溉水限制标准,是其8.89倍。(2)6种重金属Igeo的平均值依次为Cd > Hg > Cr > Zn > As > Pb,其中Cd属于中-强度污染,Hg为中度污染,Cr为轻度污染,Zn、As和Pb均为清洁水平。研究区土壤区域污染负荷指数PLIzone为1.91,属于中度污染,其中Cd的贡献率最大,为56%,其次是Hg,贡献率为22%。土壤RI均值为673.1,属于严重潜在生态风险态势。(3)研究区土壤Pb、Cr和Zn,主要来自交通和农业活动等人为污染,As、Cd主要受自然母质和大气沉降的影响。该蔬菜基地潜在生态风险主要来自Cd和Hg,建议在农业生产中防范Cd、Hg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苗期玉米、大豆在土壤-植物系统N2O排放中的贡献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区分植物在土壤-植物系统N2O排放中的贡献,用封闭式箱法对在温室内砂培和土培的玉米、大豆幼苗及砂、土、砂-植物系统、土壤-植物系统的N2O排放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植物N2O排放与植物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及NO3--N、NO2--N含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53d的观测期内,玉米、大豆幼苗本身均可排放N2O,且在土壤(砂)-植物系统的N2O排放中占有很大份额(79.18%~100%);植物N2O的排放与植物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NO3--N、NO2--N的含量显著正相关(R2≥0.97,n=6).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新疆多段公路沿线和3个风景区植物和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含量.结果表明,11个采样点的11个土壤样品Σ16PAHs含量为18.82~2153.54 ng·g-1,平均值为425.95 ng·g-1,36个采样点的59个植物样品中Σ16PAHs含量范围为9.93~748.30 ng·g-1,平均值为154.11 ng·g-1.植物样品中不同环数的PAHs平均含量高低次序为:低环(2~3环)>中环(4环)>高环(5~6环),土壤样品不同环数的PAHs平均含量高低次序为:中环(4环)>高环(5~6环)>低环(2~3环).特征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得出,土壤中PAHs主要为燃烧和石油源,植物吸收的PAHs主要来源为木材燃烧和炼焦工业.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S323省道库尔勒段土壤PAHs对道路工作人员致癌风险值(CR)为1.26×10-6,存在潜在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