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在田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40多年来.我国南方农田生产力能免得到不断提高,是与农田养地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分不开的.本文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分析、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南方农田土壤耕作制度、农田培肥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时指导南方耕作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促进南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首先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指出我国保护性耕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不够,具有中国南方特色的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度、模式及其技术体系尚未形成;与南方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的稻田耕作制度相匹配的保护性耕作机具研究亟待加强;技术推广保障体系薄弱,适合农村实际的推广机制有待进—步探索。其次,从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生物学特性、节能减排效应和病虫害生态调控等4方面综述了稻田保护性耕作的生态效应最新研究进展。最后,针对我国南方稻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稻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提出了3点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政策优惠、财政补贴、生态补偿等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重点开展技术攻关,深入研究中稻-再生稻优质、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丘陵山区稻田周年高效农作制度创新与配套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以水旱轮作为中心的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节能减排效应的技术机理;进一步强化现有技术集成,扩大技术成果的示范,加快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川中丘陵区稻田甲烷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川中丘陵区冬水田和水旱轮作稻田进行全生长季CH4排放观测。结果表明,水旱轮作稻田和冬水田CH4排放的季节变化峰值都出现在水稻生长中期,且都有1个典型的排放峰。分析讨论了温度、水稻生物量、耕作制度以及水稻栽培方式等因素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发现川中丘陵水稻生长季节5cm深处地温与稻田CH4排放通量呈显著正相关;水稻植株生长对CH4排放有重要作用;水旱轮作稻田CH4排放通量比冬水田低54.1%~65.1%;冬水田水稻采用强化栽培方式既可提高产量又可减少CH4排放。  相似文献   

4.
川中丘陵区稻田甲烷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川中丘陵区冬水田和水旱轮作稻田进行全生长季CH4排放观测。结果表明,水旱轮作稻田和冬水田CH4排放的季节变化峰值都出现在水稻生长中期,且都有1个典型的排放峰。分析讨论了温度、水稻生物量、耕作制度以及水稻栽培方式等因素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发现川中丘陵水稻生长季节5cm深处地温与稻田CH4排放通量呈显著正相关;水稻植株生长对CH4排放有重要作用;水旱轮作稻田CH4排放通量比冬水田低54.1%~65.1%;冬水田水稻采用强化栽培方式既可提高产量又可减少CH4排放。  相似文献   

5.
着重讨论了阳山县江某乡石灰岩山区治理试验前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存在问题,总结了综合开发与治理的实践经验。通过对石灰岩山区潜在优势的分折,确立开发与治理的主攻方向,实施调整作物结构、改革耕作制度、推广良种良法和反季节蔬菜栽培等一系列措施,使江某乡农业经济面貌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红壤性水稻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土壤,面积占全国水田面积的利%左右[1];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水热资源丰富,适宜于发展油莱一双季稻三熟制[2].但据估计,目前南方红壤区2/3的稻田在冬季末加利用[2],因此,研究油菜对红壤性水稻土的生物培肥作用,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开发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苏州市郊吴县唯亭镇浦田村从改革耕作制度着手,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成功经验;介绍了该村种植、养殖和食用菌生产配套,建立农、牧、渔、副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实现了良性循环的综合平衡,探索了在阳澄湖农区农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稻田土壤汞含量及潜在危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安徽、浙江、湖南、湖北以及广西5个省,采集213个稻田土壤样品,探究我国南方稻田土壤中汞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理化参数(如p H值和有机质)的相关关系及汞富集的潜在危害。结果表明:不同省份的稻田土壤汞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n=213),含量范围是0.029~0.326 mg·kg~(-1)(干重),平均值为(0.094±0.036)mg·kg~(-1),与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0.30 mg·kg~(-1)(GB15618—1995)相比,除湖北省以外均有轻度汞污染。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稻田土壤中的汞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r=0.445),说明适度偏高的有机质有利于土壤汞的富集。不同省份稻田土壤潜在危害等级除浙江省外均在轻微到中等的范围内,浙江省的为强等级。  相似文献   

9.
我国南方稻田土壤在长期酸雨淋溶条件下养分淋失严重,不但制约了水稻等农作物的可持续生产,而且造成化肥资源的大量无效施用与水体富营养化的环境威胁.近年来研究表明,生物炭在减少亚马逊流域贫瘠土壤养分淋失方面具有突出效果,然而,关于生物炭对我国南方红壤性稻田土壤的养分保持作用研究报道较少.本实验以近几年在我国南方水域频繁暴发引发严重生态危害的入侵植物凤眼莲为生物质前体,于低温慢热解条件下制备生物炭,通过静态共育与模拟酸雨土柱淋溶,系统解析了凤眼莲生物炭(WBC)对稻田土壤养分的持留效果.结果表明:WBC的施用在有效提高土壤pH和CEC的基础上,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全N和速效K含量,但却使有效P含量随共育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降低.在酸雨淋溶条件下,与对照相比,WBC处理中NH_4~+-N、NO_3-N和有效P淋失总量分别减少8.2%—49.8%,14.3%—76.2%和16.6%—43.3%,而K淋失总量提高16.5%—20.8%,但淋溶后WBC处理土壤中速效K含量仍显著高于对照,这表明淋溶液K浓度的升高主要来源于生物炭中丰富的水溶性K.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凤眼莲生物炭的施用在短期(1年)内有助于红壤性稻田土壤中主要矿质元素的保蓄持留,对减控稻田面源N、P流失具有重要作用,但其长期效应仍需定位试验的持续跟踪检测.  相似文献   

10.
根据农业环境和资源条件,调整耕作制度适应生产发展水平,能够实现对种植业子系统以至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有效调节,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条件及合理利用资源,从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平衡。本文对一个行政村在生态农业建设中,改变传统耕作制度,优化调节机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种植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就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问题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及其固碳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利用反硝化-分解(DNDC)模型估算中国分县农田土壤碳库及其变化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分省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估算各省市自治区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比较旱田与水田固碳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笔者所得到的中国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可代表在199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田土壤经过耕种后所能达到的碳含量的平衡值,为农田选择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栽培措施和施肥方式以固定更多的碳素提供依据。在分布上,中国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以华北地区较低,以华北地区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递增。在199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为-0.969 Pg。从单位面积的固碳潜力看,以西藏自治区最高,黑龙江省最低;从分布看,从南向北有逐渐递减的趋势。中国水田比旱田有更大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及其固碳潜力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在利用反硝化-分解(DNDC)模型估算中国分县农田土壤碳库及其变化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分省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估算各省市自治区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比较旱田与水田固碳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笔者所得到的中国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可代表在199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田土壤经过耕种后所能达到的碳含量的平衡值,为农田选择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栽培措施和施肥方式以固定更多的碳素提供依据。在分布上,中国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以华北地区较低,以华北地区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递增。在199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为-0.969Pg。从单位面积的固碳潜力看,以西藏自治区最高,黑龙江省最低;从分布看,从南向北有逐渐递减的趋势。中国水田比旱田有更大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鄂南红壤区不同种植模式的旱地及坡荒地、不同轮作模式的水田、水田改旱菜地的土壤养分状况。本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较低,磷素普遍缺乏,钾素含量较低且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及氮含量呈现水田类>水田改旱地类>旱地类;土壤磷含量则是水田改旱地类>水田类>旱地类;水田类钾含量明显低于旱地类和水田改旱地类,而且三熟制油菜-西瓜-晚稻种植模式下,土壤全钾及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水田改为旱作是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和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农业利用方式对湘南第四纪红粘土及其发育土壤的粘粒矿物学组成和表面电荷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湘南第四纪红壤的粘粒矿物组成以高岭石为主,其次是1.4nm过渡矿物.经过人为耕种尤其在水田条件下,蛭石和水云母的含量增加,铁的活化度增大.土壤表面电荷数量(CECpH3.2、CECp、CECv、AEC)和电荷零点(pH)的值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鸭稻共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鸭稻共作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稻田生态农业模式。鸭子不停地在稻田中日夜活动对土壤肥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与常规栽培方式的对比试验研究发现,除土壤速效磷含量外,鸭稻共作稻田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交换性钾的含量均分别比常规耕作稻田的有所增高,其中某些土壤养分含量在某些生育期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初步表明,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实现在水稻生产全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而基本上可达到保持土壤肥力,生产绿色食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Soil microorganism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il ecosystem, but studie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especially the related genes, is lacking.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of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different farming systems. We used the Illumina Genome Analyzer IIx to compare root soil bacteria (nifH gene)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rice-turtle co-culture system (R-T) and rice monoculture system (R-M), aiming to reveal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different farming systems. The results of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of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showed that the main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were classified as Bradyrhizobium, Geobacter, Anaeromyxobacter, Desulfovibrio, Sideroxydans, Desulfuromonas, Halorhodospira, Azotobacter, Desulfobulbus, Methylomonas, Pseudacidovorax, and Azospirillum. The diversity index of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in the root soil of R-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R-M, which was 6.85-0.07. The difference of soil nitrogen-fixation bacteria in the root soil of rice paddy was 23.86% among the different farming systems,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different rice growth period was 16.97%. In summary, the rice growth period and different farming systems both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nitrogen-fixation bacteria in paddy soil; the influence of the growth period on the nitrogen-fixation bacteria in the paddy soil was greater. © 2018 Science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7.
试论土壤基层分类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土壤基层分类内涵与种植业结构调整背景及目标的基础上,揭示了土壤基层分类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提出了典型土壤基层分类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应用典例。为土壤基层分类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文因素影响稻田氮磷流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文因素为农田氮磷元素的迁移提供了动力和载体,对稻田氮磷元素的流失具有重要影响。利用新型的稻田水分管理模式以代替传统的水分管理模式,对于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在综合调研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稻田氮磷流失特征、传统水分管理模式的弊端,并从新型稻田水分管理模式的种类、削减氮磷流失的效果与机理、与水平衡模型、营养负荷模型等结合应用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水文因素影响稻田氮磷流失的研究现状。进行稻田土壤吸附氮磷容量及人工调节机制的研究,在部分地区开展流域化水分管理系统研究,以及适用于我国稻田的水平衡模型和营养负荷模型的建立和深入研究应为今后我国关于水文因素影响稻田氮磷流失方面研究的一些方向。  相似文献   

19.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红壤丘陵地区的荒地开垦为水田不仅可以防治土壤侵蚀,而且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田生产力.本文研究了红壤荒地垦殖为稻田,长期定位施肥15年后不同施肥措施下水稻土的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包括不施肥条件下,15年水稻垦殖都提高了土壤肥力.不同施肥措施水稻土的pH提高了0.9~1.3个单位.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龟达到8.19~1O.13 g·kg-1,全氮含量达到0.89~1.20 g·kg-1,有机碳与全氮含最都有明显提高,且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水稻土耕层全磷含量在0.25~0360 g·kg-1之间,有效磷含量在2.2~20.9 mg·kg-1之间,化学磷肥的培肥效果好于有机肥(猪粪),有机无机磷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库.土壤全钾还未有明显变化,土壤速效钾含量在40.4~142.5 mg·kg-1之间,不同施肥措施除氮钾肥处理外都造成了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秸秆还田到目前为止对于土壤速效钾含量还没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