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星资料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为环境管理部门采取有效的行政措施节省了宝贵时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使用后,我国环保部门将拥有自己的专用卫星。可以做更多的环境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2.
图片新闻     
2008年9月6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这是我国首次发射专门的环境卫星。卫星投入使用后,将与地面监测网络形成天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大格局。  相似文献   

3.
卫星资料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为环境管理部门采取有效的行政措施节省了宝贵时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使用后,我国环保部门将拥有自己的专用卫星。可以做更多的环境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4.
环保信息     
我国将建环境和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透露,在未来几年内,我国将向太空发射多枚光学小卫星和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建立一个专门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的小卫星星座,以形成由灾害信息运行系统和空间资源相结合的天地一体灾害管理体系.摘自《中国环境报》2004-04-29联合国召开可持续发展国际峰会,章琦获“全球生态和环境杰出成就奖”应联合国国际交流合作与协调委员会邀请,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章琦于4月28~29日出席了以“水城市卫生人居环境”为主题的联合国第十二届可持续发展国际峰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华民族将奋起…  相似文献   

5.
9月6日11时25分,“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A、B两颗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实现灾害与环境的快速监测和预报,对我国的防灾减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形势严峻。我国环境监测主要采用基于地面布点采样的分析测量方法进行,缺乏时空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环境一号卫星是我国2008年自主发射的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其2d的时间分辨率使其成为环境变化监测的重要数据源.根据实测的太湖、巢湖、滇池和三峡水库的水面光谱信息以及水质参数,构建基于环境一号卫星多光谱数据的富营养化评价模型,对太湖、巢湖、滇池和三峡水库2009年水体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环境一号卫...  相似文献   

7.
冯刚 《环境》2022,(1):72-74
<正>近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五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据国家航天局相关人员介绍,这是生态环境部牵头研制建设的首颗具备大气和陆表环境综合观测能力的业务卫星。这颗卫星将全面提升我国大气、水体、陆地的高光谱观测能力,满足我国在环境综合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为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以及环境监管等环境保护主体业务提供国产高光谱数据保障。高分五号02星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卫星家族”的第6位成员,它也将和其他5名“兄弟姐妹”一起,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环境卫星大解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勇 《环境》2008,(10)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7秒,太原卫星发射基地,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一颗火箭正飞速上升.而它所运载的卫星,正是我国环保工作者梦想了十年,可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灾害进行大范围、全夫候、全天的动态监测的环境卫星——"环境一号".作为我国首次发射的环境和减灾卫星,"环境-号"是我国目前民用卫星中技术最复杂、指标最先进的对地观测系统之一.那么,这颗环境卫星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相似文献   

9.
事件     
《环境》2018,(6)
正"高分五号"卫星可探大气污染物5月9日2时2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这是世界首颗实现对大气和陆地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也是我国高分专项中一颗重要的科研卫星,它填补了国产卫星无法有效探测区域大气污染气体的空白,可满足环境综合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是我国实现高光谱分辨率对地观测能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赤潮灾害是目前已知海洋最大的生态灾害之一,它危及海洋渔业资源、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造成的海洋经济损失逐年增加。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各种自然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赤潮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赤潮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本系统集成卫星遥感、浮标、船载快速监测和走航等多源监测数据,实时或准实时地监测赤潮灾害的环境、生物和灾情各相关要素的状况与动态变化,提供实时监测数据和赤潮灾害的决策信息,并按照赤潮灾害的生消变化分成灾前、临灾、灾中和灾后四个阶段,以达到快速、实用、准确地提供专门的赤潮灾害决策成果,为有关部门的赤潮灾害预测预报及选取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和救灾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树立科学的防震减灾发展观三部分论述了推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只有把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好,实现三大工作体系的协调发展和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的活火山、火山灾害情况及国内外的火山预警政策。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火山地区预警政策的组成结构,认为完整的火山地区预警政策应该包括活火山识别、火山风险评价与灾害区划图、制定火山应急预案、火山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火山监测和灾害预报、火山灾害预警等级划分、火山减灾工程措施以及预警响应措施等方面,并对火山预警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风暴潮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风暴潮为研究对象,从风暴潮灾害数值模拟预报技术、风暴潮灾害致灾机理、风暴潮灾害损失评估、风暴潮灾害损失监测预警、风暴潮灾害损失应急管理等五个方面回顾分析国内外有关风暴潮灾害研究的进展情况,揭示目前国内风暴潮灾害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风暴潮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河南省几处滑坡隐患点为研究对象,根据工程地质勘查与现场监测资料,基于MapGIS组件式开发技术和ZedGraph绘图技术设计开发了河南省滑坡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使用MapGIS提供的控件和组件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可交互的GIS平台,并在建立灾害监测点动态监测数据查询功能的基础上,通过9种常用的滑坡灾害预报模型,实现了不同滑动阶段下滑坡的预测预报,从而从时空上实现了对滑坡灾害的全面监测预警,同时通过SQL Server数据和MapGIS数据的结合以及MapGIS COM组件的应用,实现了从监测数据采集、计算分析到预警发布流程的自动化,为河南省滑坡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矿山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带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以陕西神府煤矿区为例,以IKONOS卫星影像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通过人机交互和目视解译的方法,对研究区内矿山地质灾害进行监测,为保护和整治矿山地质环境、实时矿山环境监督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江明 《环境》2010,(Z1)
本文从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建立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高时效的生态环境监测、调查、评价和预报系统,能够解决传统监测方法耗时、费力、数据准确度低的弊端,实现准确、客观、动态、简便、快速的生态状况评价和变化趋势分析,从而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特.  相似文献   

17.
依据福建省滑坡灾害和降雨量历史资料,分析福建省滑坡灾害的分布特征;选取降雨因子作为气象因子,24h预报雨量R24和前期累积雨量∑R作为预报因子,将预报因子分别划为5和7个等级;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雨量级别下滑坡灾害发生的频次进行统计,结合预警等级,初步制作了福建省滑坡灾害气象预警判据表,从而对福建省滑坡灾害的气象预警预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滑坡灾害分布广泛但不均匀,年内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8月份,与降雨量年内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福建省滑坡灾害气象预警可划为五级,各等级运用相应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信息或发布通知。  相似文献   

18.
抓紧推进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斌 《环境保护》2013,(22):24-25
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应急体系是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应大力推进国家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抓紧构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技术体系、保障体系和信息报告与发布制度,强化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的基础性与应用性技术研究,带动环境监测转型发展跃上新的历史台阶。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卫星及无人机技术在我国生态环境的监测与管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针对遥感技术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监测原理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对遥感技术在我国环境管理上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介了欧空局拟在1991年发射的ERS-1卫星及其星载仪器:合成孔径雷达、雷达高度计、散射计和多通道辐射计。ERS-1卫星数据将包括海冰、波浪、风、水深、灾害风暴、油膜等信息。文中介绍了海冰遥感的发展过程及ERS—1卫星准备中的海冰遥感实验。BEPERS的总体规划制定了研究区和实验基地;实验项目分为机载SAR的飞行实验、辅助SAR的航空遥感和地面观测。BEPERS是成功的,可借鉴其经验发展我国的合成孔径雷达监测海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