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总结分析,初步提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气候变化对生物物候、分布、迁移活动、群落结构、栖息地质量、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未来将产生更深刻的影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需要从物种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灾害防御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
农村地区是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主要保留地,同时也是中国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分布区。农村地区的机会成本作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要成本,是影响保护区空间分布的潜在驱动因素。该研究从县级政府视角剖析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策机制,利用2005—2018年县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地区机会成本对保护区分布的影响,并按照保护区所在区域和级别进行分类讨论,探讨机会成本对保护区个体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机会成本是决定保护区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机会成本和保护区面积之间呈显著的负向关系。机会成本每增加1%,该地区保护区面积将减少0.679%。(2)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机会成本对保护区面积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在西部和东北地区,机会成本对保护区面积影响不显著。(3)机会成本对地方级保护区面积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国家级保护区面积影响不显著。(4)随着机会成本的提高,自然保护区个体规模有缩小趋势,能够缓解机会成本的压力,但保护区生境面临破碎化风险,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因此,中国在进一步优化保护区布局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机会成本对保护区建立和管理的影响,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多功能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审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与功能区调整,将生态保护价值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对象纳入保护体系;同时,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以缓解保护区建设与周边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3.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是当今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物资源是有限度的。实践表明,为保护物种栖息地而划定和管理的各种区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自然保护区被视为最典型和最有代表性的区域,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着国家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拯救了濒危物种,保护了典型的生态环境,建设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神农架国家公园植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规划管理的基础.神农架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研究该区域植物多样性的监测手段与评估方法,对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简要综述神农架地区植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研究现状,在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基础上,提出了具系统性、持续性的监测方案,并尝试构建了该地区植物多样性综合评价体系,以期为神农架国家公园植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支撑与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保护区是应对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主要措施,然而保护区内部及其周边社区则受到保护区管理工作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以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主要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了与该保护区相邻的9个自然村内的172位当地农民。结果表明,54.8%的被调查者认为保护区对其家庭和生活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正面影响主要包括增加就业机会、发展旅游业提高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而负面影响主要包括限制资源的利用、忽视其生存利益和野生动物的严重破坏。因此,建议保护区的社区管理工作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将旅游收益按照贡献量合理分配给当地社区,为当地社区开发新的替代性经济来源,加强对周边社区在管理政策、具体措施、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环保教育,建立社区共管制度,最终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天目山国家级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已经10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其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并可持续地利用好该保护区的自然资源,需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把天目山国家级保护区建成为名副其实的生物圈保护区。采用现场实地考察、社区居民访谈、保护区管理者和政府人员座谈、历史资料查询等方法,了解到天目山保护区在自然资源保护、科研监测、教育培训、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如保护区面积尚欠不够、毛竹林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和柳杉林的衰亡与病虫害的防治等问题。按照生物圈保护区的管理理念并参照以上的调查和思考,提出下列3条建议:一是扩大保护区的面积,二是建立一个完善的保护区共管机制,三是建立学术顾问委员会协助推动保护区各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国外保护区投资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向人类提供基本的食、衣、住等生活必须品以及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许多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和药材 ,在维系自然界能量的流动、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以及维持生物进化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的分类标准 ,保护区分为严格自然保护区 /荒野地、国家公园、自然纪念地、生境 /物种管理区、保护性陆地 /海洋景观区、资源经营管理保护区。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 ,对生态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5月2 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我国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10年来,不断完善保护和管理体制,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向纵深发展。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旨在强调在确保粮食安全和适当供水方面,以及在保护基于世界生物宝藏的众多传统药物和现代药品方面,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到2 0 0 3年底,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999个,占国土面积的14 .4%,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保护区网络。目前我国70 %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 %的野生动物和60 %的高等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  相似文献   

9.
雅康高速公路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康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于构建川藏“经济走廊”,促进甘孜及西藏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雅康高速公路将穿越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外围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将可能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产生负面的影响,明确高速公路建设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潜在影响,对于正确处理高速公路建设与世界遗产保护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地调查和访问,根据拟建公路与遗产地关系剖面图,初步分析了拟建雅康高速公路所推荐的K方案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雅康高速公路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二郎山特长隧道的工程地质勘探以及通风井群的施工与维护对自然景观会形成明显干扰。为更好地保护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就拟建的雅康高速公路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20年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得到日益广泛的认识。如今,许多持续发展的项目都把最大程度减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做为设计目标。而许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努力也指望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尤其是给那些与保护区有关的,并为自然保护提供机会的人们带来利益。现在许多政府和国际机构都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持续发展之间的关联。因此,针对具体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环境制定出特定时期的实施措施,将可能成为90年代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既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同时也具有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本文在对该区域开展了大量石漠化及生物多样性现状研究、监测评估后,分析了当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几大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保护的对策。研究认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而典型,但也面临着严峻问题,亟待保护;同时,喀斯特地区脆弱且不断退化的生态环境,又加重了保护压力。由于喀斯特特殊地貌,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甚至通过建立景观廊道以实现物种交流、生态系统完整。最后,提出了加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内容,如何准确识别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极重要区是科学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的关键。基于秦岭山区物种丰富度的海拔梯度格局,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评估模型的改进优化和校验,最终形成秦岭地区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方案。结果表明:(1)修正后的NPP定量指标评估法,提高了陕西秦岭地区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识别的准确性,可适用于我国中东部物种丰富度随海拔梯度呈中峰型或单调递增型的山区;(2)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的总面积达24 688.33 km~2,占到秦岭山区总面积的39.11%,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西部集中、东部分散,南坡多、北坡少的空间分布特征;(3)森林生态系统是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的重要支撑系统,面积占比高达96.12%。本研究提出的修正方法和研究结果,不仅提高了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区识别的准确性,而且为其他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的科学划定和边界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生物多样性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就重庆市的现状来看,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不显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投入方面,为了分析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投入产出整体效率较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相关政策改进的建议,以综合提高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投入产出效率,选取4年作为决策单元,利用其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投入和产出指标构建模型,然后利用DEA的C2R模型,对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计算结果做出分析,得出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投入的使用整体是相对有效的,但配置效率仍然有待提高。因此,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法规,完善管理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投入产出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社会效益计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界一直缺乏其社会效益计量的研究.该研究在界定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社会效益的概念及分析其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及文献参考方法,初步建立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社会效益计量指标体系,包括:社会文明进步、人类健康和社会生产生活改善3种类型11项指标.利用市场价值法、等效替代法等方法,对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计量及分析.结果表明: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每年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社会效益,总货币量约11.68亿元人民币,与周边区域密切相关的社会文明进步效益为1.68亿元;人类健康效益为1.62亿元;社会生产生活改善效益为8.37亿元.该研究的社会效益计量指标及计量方法可为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基层工作人员及类似保护区社会效益计量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态效益计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在界定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概念及分析其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及文献参考方法,建立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生态效益计量指标体系,利用市场价值法、等效替代法以及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对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保护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了经济计量及分析.结果表明: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总生态效益约88.16亿元/a,其中涵养水源效益为31.77亿元;水土保持效益为17.85亿元;固碳制氧效益为3.41亿元;净化环境效益为7.56亿元;调节区域气候效益为5.32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为22.25亿元.本研究计量指标及计量方法为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基层工作人员及类似保护区群生态效益计量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长江湖北新螺江段长江江豚数量、分布和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物种保护实践中,对濒危物种的生态及行为进行监测至关重要。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江豚仅有的3个国家级原地保护区之一,然而较系统的监测至今还未见报道。2001年7月~2003年6月,采取常年监测与临时重点监测相结合,定点监测与流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该保护区内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分布、活动规律及栖息地选择等作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结果显示,保护区可能有长江江豚50~64头,多以2~3头为群生活,主要集中在沿岸浅水区;动物集群出现在3~6月,次数和规模远不如20 a前;长江江豚的集群和栖息地选择可能与觅食、休息和交配繁殖有关。建议控制过往船只速度,打击非法渔业,对近岸区要加强监测力度,尤其是在交配繁殖季节,对江豚活动频繁的团洲站、土地洲站、龙口站和腰口站要重点监测保护。
  相似文献   

17.
泥曲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需水研究是水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计算河流生态需水的方法极多。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结合河道断面和河道内生物信息,建立生物栖息地指标与流量之间的关系。生物栖息地指标包括:平均流速、水面宽、平均水深、湿周、过水断面面积、水力半径以及加权可利用栖息地面积(WUA)等,综合这些栖息地指标与流量的关系确定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泥曲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为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可调水量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利用流速、水深、过水断面面积和水力半径确定河道最小生态需水
小于多年平均流量的10%,利用水面宽、湿周、WUA等计算的结果分别是多年平均流量的56%、48%和32%。最终确定泥曲泥柯站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为193 m3/s,朱巴站最小生态需水为298 m3/s,位于Tennant法计算结果的“较好范围”生态需水等级,可以对河流栖息地提供比较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对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的综合调研,分析了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特征、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潜在的压力,探讨了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对策。提出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在流域综合管理理念指导下兼顾重点区域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探索流域尺度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流域社会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简称MAB计划 )始于 1971年 ,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发起的一项政府间的国际科学研究计划。 1992年后 ,人与生物圈计划的重点集中于通过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建设 ,来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 1979年起 ,我国的一批著名自然保护区 ,如长白山、神农架、九寨沟、西双版纳等 ,陆续被认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这不仅提高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在国际上的地位 ,也加强了中国自然保护事业与国际上的交流和联系。2 0 0 0至 2 0 0 1年 ,我国新一批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甘…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游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和压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长江中游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生态区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与压力,认为生境破碎萎缩、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水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而传统方式下的经济增长、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增长与贫困、政策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