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空间距离和时间成本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姣娥  胡浩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1):1951-1961
在区域旅游发展中,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除旅游景点本身的吸引力之外,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及旅游景点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其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小文化旅游城市的可达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IS软件,论文从空间距离和时间成本角度对全国34个中小文化旅游城市的可达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小文化旅游城市的可达性表现出非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其3 h可达服务范围(即游客市场)并未覆盖全国。其中,东北地区、华南地区、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等地区因中小文化旅游城市分布较少而出现可达服务范围的空白区域,而长江三角洲、成渝、鲁西南和海峡西岸等地区中小文化旅游城市的可达服务范围已绵延成片,具有较大的区域旅游合作潜力。此外,通过对中小文化旅游城市的旅游收入、旅游人数与可达范围内社会经济属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旅游收入与1 h可达范围内的GDP相关性最高,而旅游人数与50 km范围内的GDP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公路网络的长江三角洲旅游景点可达性格局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论文运用GIS软件,定量分析了长江三角洲旅游景点可达性。通过分析发现:长江三角洲旅游景点资源的可达性较好,整个区域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为25.89 min,景点的可达性在30 min以内的区域达到了69.79%,可达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人文景点可达性好的区域相对于自然景点更加集中。并以县域为统计单元,分析了所有景点、人文景点、自然景点三种类型的空间关联情况,均呈弱集聚格局,可达性热点区域的分布都表现为以上海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冷点区域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围地区。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将影响景点可达性的因素归纳为4个,即:旅游景点分布、路网结构的地区差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A级景点为例,基于GIS 技术,通过最近邻指数、K指数、热点聚类等方法分析中国2 424 个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中国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利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A级景点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点,所有景点的平均可达时间为125.88 min,60%的景点可达时间在90 min 以内;可达性在全国的分布差异十分明显,可达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景点的县域可达性呈强集聚格局,可达性热点区域的分布呈现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带状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发展农业旅游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基于已有研究,以439个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102件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为研究变量,运用偏离份额法来动态分析和比较2000—2006年和2006—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状况,结果表明:2000—2012年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均为推动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的贡献要素;星级农业旅游景点是地区农业旅游吸引力最重要的内容,对区域农业旅游发展起主导作用,且其贡献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相对于提升农业旅游竞争力的贡献,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对优化农业旅游资源结构贡献更突出,成为苏中和苏北农业旅游资源富矿区实现农业旅游综合发展的新突破。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结果,将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划分为农业旅游优势发展型、农业旅游滞后发展型、农业旅游结构突破型和农业旅游竞争突破型4类。通过类型演化分析得到:2000—2012年江苏省各地农业旅游均有所发展,但地区间农业旅游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苏北和苏中地区发展相对迅速,后发优势明显,苏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但仍保持了在全省农业旅游发展中的重心地位。最后,针对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状况从资源开发、统筹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今后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市域旅游综合吸引力指数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论文以中国338个市域作为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测算其旅游吸引力指数。以南京市为例,通过GIS空间可视化并分别划分出5个等级旅游目的地及旅游客源地。结果发现南京不同等级旅游目的地呈距离衰减规律,但同时出现区位跨越现象;南京旅游客源地总体上亦呈现距离衰减规律,但也出现远距离客源地等级甚至比近距离客源地等级要高的现象。笔者把吸引指数模型逆思维推演测算出了中国城市总吸引指数排名,并以可达性为基础,根据旅游目的地城市总吸引指数和旅游规模排名位序是否一致划分出中国城市旅游的发展程度现状10种类型,为城市旅游发展提供比较参考。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土地出让价格的空间格局与竞租规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羽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2):218-225
城市土地出让价格的空间格局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竞租规律,是城市组织土地利用方式、配置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发展与土地开发政策,进而提高城市与区域的土地利用整体效益的重要依据。论文从微观层面实证研究北京市土地出让价格的分布规律,并在综合可达性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价格空间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类型竞租规律,研究发现:① 土地价格的单中心圈层布局比较显著,随着时间可达性的增加,地价在不断衰减。② 商业用地价格最高,在第一圈层占主导地位,但其价格随可达性的衰减最快;住宅用地及综合用地其次,且明显低于商业用地的衰减速度;最后是工业用地,但其价格随可达性的变化微弱。③ 在时间可达性0.75 h 以内商业用地的竞租曲线明显高于其他用地类型带来的利用效益;居住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益衰变曲线的拐点出现在时间可达性的1 h 处,1 h 等时线与轨道交通及若干交通枢纽切合得较为紧密,这清楚地指出了居民住房消费的通勤时间忍耐度;工业用地利用效益的高低与其产业性质和园区区域政策相关,与时间可达性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因此,在北京市打造世界城市、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生态环境压力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主导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转移与生产力空间重置。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空间均衡发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朱付彪  陆林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9):1565-1576
考察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空间均衡发展状况并探讨其机制。计算各城市旅游发展区位商,显示区位商≥1的城市数目有增多趋势;其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占都市圈整体平均百分比有下降趋势,2000年为19.76%,2008年下降至12.83%。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发展在空间上趋向均衡合理,旅游空间均衡发展在时间上呈增强趋势。运用系统聚类方法,选取2007年统计数据,考察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发展空间结构现状,发现其内部城市可以划分三个等级,即广州和深圳属第一等级,第二等级包括珠海和东莞,佛山、惠州、江门、中山和肇庆属第三等级。最后借助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从互补性、可达性和替代性等方面探讨了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空间均衡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国内旅游是释放内需潜力、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载体。加强国内旅游时空格局演化研究,对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助推国内大循环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为例,分析县域尺度国内旅游发展的时空分异和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总体格局呈现出以南京市区、苏州市区为核心的空间结构,并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两阶段增长率较快的县域主要存在于苏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江苏省县域单元国内旅游人数保持着稳定的冷热点格局,热点区域主要聚集在苏南地区,冷点区域则主要存在于苏北地区,南北方向的空间差异最为明显;GDP是江苏省国内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因素,而公路里程影响较小,人口数、A级景点影响显著性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以综合评判物元可拓法为评价方法,对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适宜性进行评价,可检验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建设的有效性。以城市应急避难所建设标准为基础,从应急避难所建设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达性方面筛选适宜性评价指标因子,并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判物元可拓法构建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适宜性评价模型,实现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深圳市14处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中处于高度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有3处;处于中度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有6处;处于较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有1处;处于较不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有4处。评价结果可为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未来规划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布局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靳诚  黄震方  徐菁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7):1196-1208
论文从影响因素出发,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构建旅游景区布局适宜性评价体系,从城镇依托度、交通优势度、社会支撑度和现有景区影响度四个方面来综合评价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布局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城镇依托度呈现出以市级城市为中心的圈层分布结构;交通优势度呈现出以机场为中心的圈层分布结构;社会支撑分值总体上呈现出以太湖为核心的圈层结构;现有景区影响度数值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并零星分布在长江南岸,总体上呈现内低外高的格局。高适宜性区域主要分布在两大片区,一个是长江两岸地区,另一个是杭州湾两岸地区。低适宜性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边缘地区,特别是西南和南部边缘地区,以及舟山群岛地区。  相似文献   

11.
江苏湿地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禀赋、城镇依托、交通可达性、人口经济基础四方面构建湿地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定量评价江苏湿地资源的旅游开发适宜性。结果是江苏126个湿地资源分布区的旅游开发适宜性总分值在36.64~72.98之间。依据各湿地分项分值进行聚类分析,将江苏湿地资源分为4种旅游开发类型,即高适宜性湿地资源、较高现实适宜性湿地资源、较高潜在适宜性湿地资源、低适宜性湿地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开发高适宜性湿地、适度开发较高现实适宜性湿地、与经济发展同步开发较高潜在适宜性湿地、暂时限制开发低适宜性湿地的建议,并提出坚持湿地资源旅游开发公益性的思想。同时对湿地资源旅游开发中一些未有定论的话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江苏南京、苏州和南通三个城市中选取10个采样点,以采集的扬尘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灼烧减量和扬尘组分.结果表明:南京、南通与苏州元素占比排列基本一致,排列前几位的为Si、Ca、Fe、Al;扬尘化学组分在不同地区有较大差别,南通和苏州扬尘的有机挥发性物质含量较高,城市扬尘主要来源于土壤沙尘的微小颗粒物;同一城市不同用地类型采样点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施工区域的SiO2含量最高,商业区和住宅区Al比其他区域高.  相似文献   

13.
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在农业环保中的意义日益突出。对江苏省徐州市秸秆综合利用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阐述了徐州市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分析了徐州市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所出现的焚烧问题的产生原因,并针对此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于2016年12月13日~2017年1月5日采集了徐州、东山、南京、寿县4个站点的PM2.5样品,分析了水溶性离子的组成及其来源,并结合天气形势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大范围霾天气的形成消散及水溶性离子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徐州站PM2.5平均质量浓度171.5μg/m3,远高于其他3个站点,4个站点最主要的离子成分均为NO3-,SO42-,NH4+,Cl-和Ca2+.在同一天气系统影响下,长江三角洲大范围区域污染物浓度变化基本一致,在没有大的区域输送的静稳天气下,各站点离子浓度容易受局地源影响,徐州站受燃煤影响,南京站受化学工业源影响为主,2个站点以SO42-为主,东山站三面环湖,Cl-在静稳天气有大幅上升,达到了6.12μg/m3,寿县站受当地农业活动氨排放影响,NH4+有大幅上升,达到了25.09μg/m3.4个站点PM2.5和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弱高压的均压场形势下,并伴随有逆温层出现时有利于污染物的累积.主成分分析发现4个站点二次转化对PM2.5有着最大的贡献率,4个站点贡献率分别为39.83%、42.27%、50.56%和38.40%.  相似文献   

15.
选择了江苏3个典型的经济发展区域,就区域GDP与污水排放的关系,动态分析区域的水环境保护成效.苏州市经济发达、外资比重高,2005年人均GDP5.38万元,GDP与污水排放关系呈线性增长;南京市经济较为发达、国有大中型企业比重高,2005年人均GDP3.71万元,GDP与污水排放关系呈线性降低;徐州市经济相对欠发达、以煤炭重工业为主,2005年人均GDP1.32万元,GDP与污水排放关系呈波动状.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和污水排放特点,苏州市水环境保护重点应同时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南京市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徐州市主要应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浓度,使各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穆成林  陆林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12):2122-2136
随着高速铁路网络化发展,旅游发展新要素的介入,目的地旅游发展产生新变化。以黄山市为案例地,京福高铁开通前后为时间分割点,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检索获取旅游者空间流动轨迹及相关出行属性数据,利用Excel、SPSS、SNA、GIS和CorelDraw等方法,探析京福高铁对黄山市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高铁开通后,国内客源市场半径向外延伸,且高铁沿线福建、山东、北京等省市客流量出现“逆衰减”现象。2)高铁开通后,旅游目的地区域节点数量改变,空间范围扩展。整体网络流量在高铁开通前后都呈现高频节点对以区域间组合(黄山+长三角、黄山+江西省域)为主、区域内组合为辅(黄山+合肥、池州、宣城)的空间分布特征。整体网络功能发育欠完善,网络结构分层明显。高铁开通后,整体网络核心区发生改变,核心节点空间分布由集中趋向分散,核心区与边缘区联系松散,旅游辐射效应较弱。目的地区域核心节点和重要节点的程度中心性值变化较大,核心中介节点较少,核心节点结构洞水平较高,功能突出。3)高铁开通前后,黄山市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呈现“板块式”的发展格局,包括黄山+长三角地区,皖南旅游区(黄山+池州、宣城)、黄山+江西省域三个板块,目的地区域整体空间结构由“单核-外围”向“双核-外围”变化,由凝聚趋向扩展,空间发展模式发生改变。探析高铁对黄山市旅游发展的影响,可为黄山市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地发展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绩效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城市旅游绩效是综合衡量城市旅游业生产活动过程和效果的重要手段。论文基于旅游发展规模和质量视角,利用旅游业绩指数和Bootstrap-DEA测算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绩效,并采用空间变差函数和SDM探讨城市旅游绩效的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城市旅游业绩和效率呈现相异的空间格局,城市旅游业绩高值区分布于上海、杭州和南京等中心城市及其邻近地区,低值区多位于皖北和苏北地区;城市旅游效率高值区逐渐呈现“皖北—苏南—上海—皖南—浙东”的“Z”字形分布,低值区不断向苏中、苏北和皖中地区集聚。2)区域城市旅游业绩和效率格局的演变过程存在明显差异,城市旅游业绩格局发生变异的随机成分不断降低,而旅游效率格局的结构化变异逐渐增大;城市旅游业绩的空间差异在不断缩小,各方向上的差异较为稳定,而旅游效率格局的空间差异先减小后增大,各方向上的差异切换频繁。3)区域城市旅游绩效的格局演变与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交通条件、信息技术、市场化和城市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强度的差异引致区域城市旅游业绩和效率格局呈现不同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以苏州城区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水体感官愉悦度评价方法对苏州城区水体水质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筛选出各季节中影响城区水体感官质量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苏州城区水体感官质量不断提高,感官愉悦度指数呈上升趋势,从2018年的49.7上升到2019年的57.6,且2019年感官愉悦度指数为60~80的数据占比显著高于2018年;苏州城区水体感官愉悦度指数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冬、春季的感官愉悦度指数高于夏、秋季;苏州城区水体感官愉悦度指数空间分布规律为:古城北优于古城南,古城内优于古城外;各水质参数中,浊度对城区水体感官质量影响较大,平均占比达到40%.评价结果表明,苏州城区水体感官质量显著改善,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尤其是需要降低水中的悬浮物,提升水体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