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我国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均面临不同程度的PAHs污染问题.在此背景下,解析我国四大海域,尤其是近岸海域的PAHs污染状况,对于制定适宜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调研收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近岸海域沉积物中16种优先控制的PAHs污染物数据,结合熵值法(EWM)和层次分析法(AHP)模型分别对海域沉积物中芳烃污染物及4片海域进行赋权,并采用优劣解距离法(TOPSIS)计算各监测点的综合得分,进而对我国四大海域PAHs污染特征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菲和芘在4片海域近岸沉积物中均含量较高,海域总体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黄海>南海>渤海>东海.对各近岸海域沉积物内的PAHs含量比进行分析发现,黄海中16种污染物在各监测点的含量接近,无关键污染物;南海的关键污染物为萘、苊烯和苯并[g,h,i]苝;渤海的关键污染物为苊和芴;东海的关键污染物为芘、荧蒽和菲.本研究可为我国近岸海域芳烃污染防治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渤海、黄海海域污染防治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和黄海是我国北部大陆边缘海。北起N41°,南至N31°40′;西起E117°35′,东止E126°50′。毗邻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天津五个省市,总面积约46万km2,约占中国近海海域面积的9%。 由于渤海和黄海沿岸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以及海上石油和沿海油田的开发,海上运输和渔业的发展,本海域遭受了以石油和其它有机污染物为主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海洋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分析渤、黄海夏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本研究于2013年夏季在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31.19 °N-39.82 °N,118.89 °E-125.65 °E)设50个站位采集水样,研究各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优势种和群落多样性。结果显示,种类数和香农?威纳指数均为南黄海最高,北黄海次之,渤海最低,多样性高值区集中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南黄海中部和长江口毗邻海区。研究海域水柱浮游植物丰度为0.01×103~418.2×103 cells/L,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的平均值分别为(14.6±12.8)×103 cells/L、(11.5±14.9)×103 cells/L和(35.7±92.3)×103 cells/L。甲藻和硅藻是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甲藻分别占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水柱总丰度的52.7%、26.4%和77.9%;硅藻分别占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水柱总丰度的46.6%、73.1%和22.1%。渤海和南黄海浮游植物多分布于表层及次表层,北黄海浮游植物多分布于中层至底层。  相似文献   

4.
根据AVHRRSST探讨中国北部海域冬季环流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中国东部陆架海北部2000年8月至2001年12月的NOAA/AVHRR数据,通过SST换算,对北黄海和渤海的温度场分布以及冬季流场的月变化进行了分析.黄海暖流进入渤海后的余脉分成两个分支:向西的渤海中心支和向北的辽东湾支.渤海中心支向西运行有两个分叉:辽东湾叉和渤海湾叉.冬季黄海暖流较强,由于北风或东北风的影响,渤海中心支和辽东湾支经历了同存-消弱-加强-同存等阶段.辽东湾南下沿岸流增强,渤海中心支暖流减弱,黄海沿岸流随之增强.这些暖流和沿岸流构成了渤海的四个环流.在黄海,黄海暖流与黄海沿岸流、辽南沿岸流、西朝鲜沿岸流组成了三个环流.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海海域经济鱼类的重金属污染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等沿岸海域主要经济鱼类肌肉中重金属镉、铅、铜、铬和汞的测定及其评价,认为我图沿岸海域主要经济鱼类没有受到镉、铜和汞的污染,铅仅在部分海域对鱼有轻度污染,而铬对鱼的污染相对较重,最大值超过食品卫生标准2.5倍,达到1.26×1 0-6(鲜重)。  相似文献   

6.
海洋石油污染在整个海洋污染事件中所占比例很大。有人估算,目前全世界因人为活动而带入海洋的石油已达1000万吨以上,约为世界总产量的5‰。因此,石油污染海洋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是海洋环境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沿海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及其产品对海洋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如渤海、黄海  相似文献   

7.
消息     
渤海和黄海环境污染监测刚一九八六年度工作会议于四月四日至七日在烟台召开。参加会议有国家海洋局海洋管理环境保护司、黄河水资源保护办公室、渤海和黄海沿海各省(市)环保局、渤海和黄海区网各成员单位的代表六十多人。 渤海区网协调领导小组组长、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史鄂侯同志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马荣典同志分别主持了渤海和黄海区网的会议,并在会上讲了话。渤海和黄海区网办公室分别代表两个区网协调领导小组总结了一九八五年的工作并对一九八六年的区网工作方案作了说明。 会议期间,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张春明同志受两个区网协调领导小组的委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海水样品过滤的具体要求以及滤器、滤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是DOM储库中具有光学特性的部分,对海洋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2019年7月和12月的两个航次调查资料,本文分析了夏、冬两季渤海和北黄海CDOM的来源、时空分布及其调控机制。渤海和北黄海CDOM的来源存在差异,渤海主要受控于陆源输入,局部海域受现场生产的显著影响;北黄海主要受现场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国务院环办领导下,渤、黄海海域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于五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首次黄、渤海海域污染综合防治科研工作座谈会,会上交流了学术论文、科究报告等近八十篇。  相似文献   

10.
渤海江豚体内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探讨了重金属在渤海江豚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特征和污染水平,力渤海江豚的保护、渤海海域的污染及海兽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1990年于辽东湾采集了10头江豚标本,用电感耦合等离子直读光谱(ICP)分别测定了其皮肤、骨胳、肌肉、肝脏、肺、肾、心、胃、肠、胰、脾、肾上腺及生殖腺等13种组织器官中铜、镉、锌、镍、钴、铁、铅等14种元素的含量。大部分元素在肝脏中呈现高积累,但在肾脏中以镉的积累为最高,渤海江豚体内重金属的浓度总体上比黄海江豚的高。组织中铁的浓度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渤海和黄海海域沉积物柱样中239+240Pu数据进行了整理,综合分析了柱样中239+240Pu的来源、分布特征与沉积通量,同时也初步估算了渤海湾和南黄海海域沉积物中239+240Pu 的绝对含量。结果表明,渤海和黄海中的239+240Pu主要来源于全球大气核试验沉降与太平洋核试验场的输入。沉积物柱样中239+240Pu的比活度主要呈3种分布模式,分别为双峰(多峰)、单峰和无峰。沉积物柱样中240Pu/239Pu原子比值分布呈稳定型和非稳定型(单周期型与多周期型)两种分布模式。渤海湾沉积物柱样中239+240Pu沉积通量平均值高于南黄海239+240Pu的平均值,表明渤海湾属于淤积型海域。本文的结果可以为渤海、黄海沉积物柱样中239+240Pu的分布特征和污染物来源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黄海海域水质现状与趋势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污染监测资料和评价结果,我国黄海近海海域水质状况良好,但是河口、海湾等海区遭到污染,个别海区污染较重。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无机磷、油类。大部分海域污染呈逐年减轻的态势,个别海区污染有加重的趋势。由于黄海涡岸流的作用,污染仅限于我国近岸海域,一般不会影响邻国的海水水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从1972年算起,至今已整整15年了。1972年6月,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四省(市)的10支调查队(大连、营口、盘锦、锦州、唐山,天津、沧州、惠民、昌潍和烟台)对渤海和黄海北部距岸35海里以内海域的第一个航次调查,揭开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序幕。15年来,各地各部门先后对渤海以及黄、东、南海的部分海区进行了百余次调查和监测,覆盖面积40余万平方公里,累计测站近8千个,调查监测项目约60项,采集了大量的海水、底泥和生物样品,获得各种观测和分析数据50多万个,基本查明了我国近海海域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入海途径和入海量,海区的污染范围、污染程度及其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东黄渤海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 渔场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71-1982年渤、黄、东海的统计资料研究近海白姑鱼数量空间格局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黄渤海白姑鱼渔场一共有3类:即产卵场渔场,主要位于春季东海沿海水域;索饵场渔场主要位于夏季的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越冬场渔场有两个,北部越冬场在冬季的东黄海外海,南部越冬场主要集中在东海南部近海。自1978年后,东海白姑鱼产量明显上升,并且超过黄渤海区。通过对不同渔场白姑鱼产量对整个渔场产量贡献的分布格局分析显示,东海白姑鱼主要渔场有两个:其中东黄海渔场位于长江口附近,渔讯为5-9月;黄渤海的渔场位于黄海北部近海和渤海中央,主要渔讯在11月。在渔汛时,白姑鱼渔场中的鱼群密集,产量集中,是捕捞白姑鱼的理想渔场。1971-1982年白姑鱼鱼群的分布与近年来分布格局类似,因此论文有关白姑鱼渔场特征、渔汛时间和渔场贡献率分布格局模式等重要结论对现今白姑鱼资源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活跃监测网内的学术气氛,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和监测技术水平,1987年11月26日至28日.黄海海洋环境污染监测和渤海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网在青岛市联合召开了“黄海、渤海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网监测技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黄海、渤海两网成员单位的代表约70人,提交会议交流的各类论文共20篇。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长张季栋和副局长万国铭同志在会上讲了话;国家海洋局有关业务部门派员到会指导。 会议期间,在认真听取论文报告的基础上,全体代表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对这次会  相似文献   

16.
在全国人民认真贯彻执行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深入揭批“四人帮”,掀起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新高潮的大好形势下,国务院环办于一九七七年四月五日至九日,在秦皇岛召开了防止渤海、南黄海污染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河北、  相似文献   

17.
海洋技术的进步保证了海洋开发的不断扩大。而海洋石油业的兴起将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如沿岸港口及火力电站等。不论是渤海和黄海北部的石油资源还是其它近海结构物,都有受海冰威胁的在潜性。历史记载使人们对海冰灾害有所认识,但在冰对结构物的破坏方式,减灾措施方面却了解甚少。本文结合我国海洋开发前景和国内外海冰研究成果,对渤海和黄海北部海洋开发中潜在的冰破坏方式和相应减灾对策作一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8.
<正> 一、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概况及主要结果近十年来,在我国的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的共计45万km~2的有关海域上进行了多次的大型海洋环境污染调查,对污染物及各海域的污染状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采取了一系列减轻污染的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我国沿海4万多个工业污染源的粗略统计,每年排入海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共计66亿吨。其中的主要污染物有:石油13.8万吨,各种有机物694万吨,氨氮4.5万吨,酚7800吨,锌2.5万吨,铅1.5万吨,汞149吨,镉440吨,砷7300吨,铬3850吨,沿海各县每年施用化肥268万吨,农药18  相似文献   

19.
夏季黄渤海生源要素的平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2013年6月22日~7月9日对黄渤海海域调查结果,分析了该海域生源要素(DIN、PO4-P、SiO3-Si、DO)的含量及平面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莱州湾内连续站P2各项要素的日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夏季DIN含量表现为渤海高于黄海,而DO、PO4-P及SiO3-Si却表现出黄海高于渤海的特征。渤海表层DIN、SiO3-Si浓度高于其底层浓度,黄海底层DIN、PO4-P 、SiO3-Si浓度高于其表层浓度,渤、黄海表层DO高于底层DO。平面分布上,调查海区营养盐整体呈现南高北低,近岸高、外海低的分布特征。营养盐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长江口、黄河入海口及江苏近岸海区以及黄海底层中部海区,其分布受长江冲淡水、黄河水及黄海冷水团的影响明显。DO则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南黄海海区较低,高值区出现在北黄海底层。受黄河冲淡水对该站位的影响,P2连续站营养盐及DO浓度均表现为表层高于10 m层、底层,SiO3-Si和DIN受潮汐影响较大,其变化规律与盐度基本一致,DO受潮汐与生物共同作用,高值出现在下午16时左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07年中国近海表层海水调查数据剔除异常值,进行态性检验后,确定了近海表层海水主要参数的环境基线,初步探讨了环境基线值的区域差异、时间变化趋势及近海海水中各参数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近海表层海水基线值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呈现渤海最高,黄东海次之、南海最低的分布特征;与1997年调查结果相比,黄海、东海、南海表层海水基线普遍升高,近海海水污染加重;海水严重污染海区出现在渤海近岸、山东半岛两侧近岸、连云港-福州近岸、长江口杭州湾、雷州半岛及广西沿岸海域,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陆源排污是我国近岸海水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最后,对调查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进一步验证表明,陆源工业排污是海水环境基线升高的最主要原因,农业排污、生活污水及大气沉降也是海水环境污染基线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