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地球属于全人类的“家”,是“大家”;而家庭只能属于你、他、或我,是小“家”。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唯一的“家”。什么是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过去,在研究家庭领域的争论只停留在社会学理论和伦理道德观念上,今天,我们站在生态环境、人类未来的高度,剖析家庭在社会活动的中心地位,社会是通过家庭取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家庭则只有在社会的支持下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环境》1994,(5)
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把地球与家庭相提并论,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大家庭中的一员,都有生存和延续后代的权利。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生活着无数个小家庭。小“家”与大“家”,小环境与大环境,息息相关。我们共同拥有一个蓝天,蓝天下有我们的家园,有相同的梦想。只有全人类在保护环境方面达成共识,行动一致,地球才会永远地属于人类,家庭才会美满幸福。  相似文献   

3.
声音     
《环境》2019,(5)
<正>"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无序开发、粗暴掠夺,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合理利用、友好保护,人类必将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北京世园会开幕式时强调  相似文献   

4.
千禧绿韵     
《环境》2000,(12)
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属于我,属于你,也属于他。让全世界的兄弟姐妹们,心贴着心,手拉着手,为了我们的将来,为了地球母亲的健康,让我们齐心协力,快快加入到“绿色环保”行动当中吧’中山市三角中学初二(2)班陈江英  相似文献   

5.
人类生存离不开环境,不但与现在密切相关,而且关系着子孙后代的幸福健康。作为新时期的妇女环保工作者,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能力,解决在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从而为将一个美好的地球留给子孙后代而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对于消费问题的矛盾看法 我们对地球资源的利用正危及子孙后代的经济前途吗?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人直截了当地表示会危及子孙后代的经济前途,而有人干脆地说没有影响.还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征误导人们,因为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而足以表明资源上的冲突将只会存在于"我们"和一些未来的"他们"之间.  相似文献   

7.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本刊特约评论员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一个地球、一个家庭”。它旨在告诫人们“地球就是我们的家;拥有地球,就是拥有一个家;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在绵延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人类曾为建设和保护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这是联合国环境署制定的1996年世界环境日主题。 20世纪中叶,人类登上月球,从太空中第一次鸟瞰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历史学家最终将会发现,这一事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要比16世纪哥白尼创立“日心说”还要巨大。从太空中,宇航员看到的是一颗小小的蔚蓝色星球,它是那么美丽,又是那么脆弱……  相似文献   

9.
海洋,生命的诞生地,人类的摇篮。今年被命名为国际海洋年,“4·22”世界地球日的主题确定为“海洋地质与人类”,“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又定为“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联合国把目光聚焦于海洋,意在唤醒全人类的海洋意识。因为,没有健康的海洋,就没有健康的地球;没有健康的地球,就没有健康的人类!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海洋  相似文献   

10.
余谋昌 《环境保护》1992,(8):28-29,47
1. 当前全球变化的人类因素的研究全球变化问题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全世界所有国家,每一个人、甚至子孙后代的发展.它成为世界科学的主题是很自然的.当前有两个全球性研究项目正在进行.一项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国际科学协会理事会正在进行"全球变化研究、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1990~2000年).它要调动全世界的科学力量,利用从太空监测地球等方式,研究地球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另一项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正在进行"全球变化的人类因素:一项关于人类和地球相互作用的计划"(1990~2000年).全球变化的人类因素研究受到重视,因为当代全  相似文献   

11.
姚峰 《世界环境》2022,(5):74-76
<正>“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这是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通过教育可以改变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让当下的人为未来的人负起道德责任,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正义的道德实践,更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正> 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养育了人类,人类改变着环境。古代的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无论从其强度和广度来讲都是较小的;但今天,人类已经具有空前规模改变环境的能力,既可造福人类和世界,也可破坏和污染环境,以至影响经济发展和当代人的健康,甚至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可能造成无可衡量的损害。如何起到前面这一有利的作用,避免后面这一弊端和“祸害”,我看这就是环境科学的任务。人类的生存环境充满着种类繁多、性质不同、结构差异、处于运动状态的物质。它们中既有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又有无生命的无机物质,有的是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也  相似文献   

13.
茫茫宇宙中,存在着我们生活的地球,意味着我们有生存的权利,至少目前我们知道只有地球上存在着生命。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英语中出现“EARTH”这个词,它是地球的名字,之所以有这个名词,是人类也给地球生存的权利吧?地球:EARTH(E、A、R、T、H)E:eye(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常用的的俗语,从眼睛中去透视心灵。当人类的发展阶段到婴儿般学着爬行时,地球的眼睛便蕴含了万物的灵气,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放眼宇宙,光的光芒显示了它特殊的活力。可当人类渐渐学会了走路时,地球的眼睛被那浓浓的黑夜及那充满了血腥的硝烟遮住了,曾几次…  相似文献   

14.
假如地球上没有人类据《新科学家》报道,毋庸置疑,人类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具统治力的生物。仅仅数千年的时间,城市、农田和牧场就侵占了地球陆地超过1/3的面积。据估计,人类现在霸占了地球40%的生产力。人类的连番冲击让地球变得满目疮痍:草原变为耕地,森林夷为平地,地下蓄水层干枯;而核能废料、化学污染、入侵物种、生物灭绝及气候变暖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直接恶果。如果可能的话,与人类分享地球的其它生物会毫不犹豫地把我们“踢出”地球。现在,假设它们如愿以偿,地球上65亿人明天一夜之间从地球上消失,被送到遥远的星系接受再教育,那么,地球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魏宏广 《环境》2006,(12):17
“自然和谐、持续发展”是英国等西方国家发展的经验,也是人类发展追求的目标。建设“绿色广东”的目标,不仅要给群众创造丰实的物质财富和优美环境,更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6.
新年伊始,UNEP就确定199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儿童与环境”。其目的在于告诫人们,这个地球不只是属于我们,它还属于我们的子孙,并最终属于他们。从这个角度讲,超容量并不顾及后果地使用环境资源,是把从儿  相似文献   

17.
小学环境教育亟待走出认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展豪 《环境》2006,(11):102-103
无可置疑,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各种各样的污染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危害着我们的子孙后代。因此,环境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的观念已被社会大多数人所认同。  相似文献   

18.
《河北环境保护》2009,(3):F0004-F0004
“环保之物种的多样性” 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在这个地球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9.
《环境》1995,(8)
从左到右:周德明(9岁)、罗淑仪(14岁)、蓝伟峰(12岁)、何加升(12岁)、邓采燕(】o岁) 保护大气环境 何加升(五年三班) 何加升说:“白鸽飞翔代表人类向往和平和绿色的希望。我们要伸出环保之手,不准污染大气层,不准黑烟槽蹋人类生存空间。” 替“人”受过 蓝伟峰(五年三班) 蓝伟峰说:“太阳公公生气了,打地球的屁股。可怜地球本身并没有罪,只不过人类把它污染了。”.◆鲤遛一一‰r铺如 爱护小树苗 罗淑仪(六年三班) 罗淑仪说:“人类太需要树了,我们应该爱护树苗,绿化祖国,从小做起。” 硬喂 邓采燕(三年二班) 邓采燕说:“美国佬真坏,硬给地球…  相似文献   

20.
一方 《环境保护》2006,(13):46-48
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作为人口众多的中国,人均占有资源更显匮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以年均8%~10%的比率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资源消耗迅速增加,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甚至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底线,影响到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