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污水土地处理适宜性评价系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人工智能程序语言Turbo-Prolog和C语言建立了污水土地处理适宜性评价系统。通过测试表明,该系统能对土地处理的进水水质、场地适宜性、出水目标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和预测,解决了污水土地处理的选址、处理工艺类型选择等问题,是科学设置污水土地处理生态工程的重要工具。同时使得计算机技术在污染生态领域得以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污水土地处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概括了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定义、发展和研究现状,提出了土地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一些应采取的措施,指出了土地处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城市污水土地处理系统考察团应美国水污染控制协会的邀请,于1984年10月10日至11月3日,在美国华盛顿、密执安州密歇根县、俄克拉何马州的埃达城、得克萨斯州的肯伯贝尔食品厂土地处理系统、拉博克土地处理系统、得克萨斯州大学和洛杉矾等,进行了座谈和考察,会见了美国水污染控制协会,国家环保局及土地处理系统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得到了不少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现就所了解的美国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情况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土地处理技术具有造价低,结构简单,运行维护方便,处理效果好等优点,比较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土地渗滤处理系统、地沟污水处理系统、稳定塘系统、人工湿地4种土地处理技术在我国许多地方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针对土地处理工艺存在的占地面积大、容易产生堵塞、系统的复氧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生活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处理技术具有造价低,结构简单,运行维护方便,处理效果好等优点,比较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土地渗滤处理系统、地沟污水处理系统、稳定塘系统、人工湿地4种土地处理技术在我国许多地方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针对土地处理工艺存在的占地面积大、容易产生堵塞、系统的复氧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分散生活污水的土地处理综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介绍分散生活污水的现行处理技术入手,分析了土地处理系统中的各种工艺类型,对土地处理系统应用于分散生活污水处理的技术经济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在分散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上土地处理优于传统的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7.
给出了慢速渗滤土地处理条件下土壤系统中硼的非稳态与稳态定义;建立了硼在土壤-植物系统中分布与输送的数学模型。论述了土地处理系统水力负荷,硼污染负荷、土壤理化性质、淋失率等因素对硼累积与迁移的影响。通过讨论硼的土壤溶液浓度同植物摄取的关系,提出了减少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硼对植物危害的途径。该模型可用于土地处理系统或灌溉系统硼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城市污水土地处理是在人工可控的条件下将污水投配到土地上,通过土壤一植物系统自然地完成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过程,达到设计所要求的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基本上有慢速渗滤法(SR)、快速渗滤法(RI)和漫流法(OF)三种,而其处理效果往往根据城市污水的特性,用污水中几种污染物的去除率的高低衡量评价。氮是城市污水中通常存在的污染物,它是城市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下面简称LTS系统)中需要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众所周知,自然界中氮的存在形态比较复杂。LTS系统中氮的去除,  相似文献   

9.
以贵阳市区为例 ,选取自然生态系统指标、社会经济系统指标和农田污染系统指标 ,建立了土地资源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将层次分析法 (AHP)运用于评价模型的建立 ,并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结合 ,是进行土地资源评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水力特性直接影响其污染物处理效果,这种影响主要由停留时间不同造成。现阶段,在示踪试验的基础上,从填料层高度、流向、进水方式、出水方式四个因素人手,运用正交法进行土地处理系统工艺优化,最终达到提高系统处理效率的目的,为系统的设计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数。研究发现流向和填料层高度是土地处理系统水力...  相似文献   

11.
污水的土地处理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简单介绍了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并对其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着重分析了其优缺点、各种典型处理模式及各模式的特性.最后提出加强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应用及技术的开发,是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益举措.  相似文献   

12.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渗透性是能否实现污水处理设计要求的关键。本文采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刻画了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复杂的结构和边界条件,准确地得到了能够满足污水处理设计要求的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渗透系数,并通过不同砂-土混合比例的重塑土渗透试验,研究了能够满足污水处理设计要求的重塑土的砂-土混合比,以为充分利用原场地黏土资源提供依据,也为类似研究和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系统类型慢渗滤(slow rate)系统土地处理是在长有植物的土地表面对废水应用的控制。慢渗滤系统有三种基本类型:①最适宜的水力负荷,即使最大量的水尽可能施用到最小的土地面积上的“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美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美国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逐步实行了立法,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并随着陆地卫星影像和电子计算机在资源调查与评价中的广泛应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向着合理化和精确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 美国较为系统的土地评价方法是农业部土壤保持局的“土地潜力分级”系统,该系统主要从土壤的特征出发来进行土地潜力分级,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位三个等  相似文献   

15.
试论城市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土地处理系统简介1. 土地处理系统的组成土地处理就是在人工可控的条件下污水投配到上地上,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自然地完成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过程,达到设计所要求的净化程度的一种污水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净化污水,同时还可利用污水中的水肥资源促进农作物、牧草、树木的增产,而且还可节省能源。  相似文献   

16.
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主要通过运用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手段与方法。根据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条件,对沈阳市土地进行评价单元的划分,运用特尔菲法对预选评价指标集进行筛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通过加权指数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值,确立土地生态适宜性分级标准,划分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确定划分区域的土地用途,建立沈阳市土地利用适宜生态发展的模式,为沈阳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的研究框架构建杭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SPSIS方法对杭州市2009—2017年土地承载力及其各子系统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引用障碍度模型对杭州市土地承载力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最后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杭州市承载力子系统内部的耦合协调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2009—2017年杭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结果呈波动上升趋势,评价年限内土地承载力整体水平处于中级状态,但距离优质承载力仍有一定的差距;(2)从2009年到2013年,障碍度因素主要集中在驱动力系统和压力系统,2014—2017年,障碍度因素主要集中于状态系统和驱动力系统;(3)在研究区间内杭州市承载力系统整体的耦合协调度较好,但距离优质协调仍有不小的差距,其中承载力系统耦合度总体较高,除2009年处于拮抗级别外,其他年份均处于高水平耦合级别,并且在研究年份内各年的耦合度评价结果均高于耦合协调度评价结果,同时评价区间内系统耦合协调度变化大致呈“初级协调到良好协调再到初级协调”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量度,是进行区域生态建设的有力依据.在研究土地与生态科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法,构建了一套包括土地资源自然、土地资源经济和土地资源社会5个子系统,6个状态层,24个具体指标,符合欠发达山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该指标体系,文章采用以层次分析法(AHP)为主的数学方法对武冈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为武冈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地沟式污水处理系统微生物对氮脱除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沟式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自然生态净化与人工工艺相结合的小规模污水处理回用技术。该技术以其设备简单、基建投资少、操作管理方便、能耗低,以及再生水重复利用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贵州省环科院内地沟式土地处理中试装置为例,探讨了地沟式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细菌分布关系以及微生物活动对氮的脱除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258,自引:10,他引:258  
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系统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特点,阐述了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土地利用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3方面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主导因素也不同,从田块-农场-流域或景观-区域或国家-全球,土地利用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约束因素分别是农业技术-微观经济-生态因子-宏观经济和社会因子-宏观生态因子,依据这一特点,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