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长江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新模式的探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生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探讨了生态产业运行的经济发展原则、生态友好原则和产业优化原则,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城镇2007年城镇辐射力模型,并根据区域经济开发“点-轴”理论,分析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要实现从“点(南昌) 圈”式发展模式向“双核(南昌 九江)双轴(沿路和沿江)多动力”发展模式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政策建议,即要做到区域内严格的空间开发管制和和谐的财政转移支付;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要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了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首先要对发展状态进行评估。该文以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探索建立表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17市为例,进行主成分分析,评价山东省各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找出各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距,为推动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研究发现各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与区域总体发展水平并不一致,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忽视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导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为加快出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议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节约资源投入;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合理规划和确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巢湖流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循环经济的3R原则,建立了巢湖流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1990-2004年全流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描述性和综合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巢湖流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在逐步提高,并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成为主要障碍因素,但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减量投入的限制作用越来越大。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促进巢湖流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相结合,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3个侧面对1990~2008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相对差异呈持续扩大趋势,绝对差异有保持稳定的趋势,滨湖区域内部差异是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区域经济在空间上表现出两极分化,东西分化和滨湖区域发展水平低的特点;根据经济空间关联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分为扩散型、极化型、低谷型和落后型4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区域。在综合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中心、轴线发展、圈层优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基于能值计算的循环农业发展个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值分析能够更好地量化分析和评价循环农业。利用该方法对湖北省武汉银河生态有限公司的循环农业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实施循环农业后的集约养殖场结合农地流转发展起来的“猪-沼(能)肥-地-菜(藕、果、粮)-鱼-村”六位一体的循环农业典型模式,与实施循环农业前当地分离的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蔬菜、柑橘、猪、鱼的农业生产系统相比,在能值转化率、可更新率、能值投资率、能值自给率、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能值交换比率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优势,并从能值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循环农业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在维系长江水量平衡和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环境受到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威胁,主要表现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湖泊生态功能下降,流域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植被萎缩,水污染程度日趋严重。湖区内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也限制了其经济发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确立要求江西尽快探索出一条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双赢之路。结合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现状,通过2 a多的集成研究与示范,已形成了湿地恢复、沙化综合治理、农业污染治理和资源合理利用等十多种技术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生态型港口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上海市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长期目标,将港口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对如何建设生态型港口提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筛选得到45项单因素指标,针对不同类型的港区有所分异,整个评价体系分为5个准则层(生态环境、经济效率、污染控制、环境管理、社会评价)和10个因素层(大气/声环境、生物资源、基底质量、经济发展、生产效率、循环经济、污染排放、清洁生产、环保投入、社会参与),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层次的权重分配。进而根据2005年上海港年均生产状况和2006年上半年的港区环境-资源调查,尝试对上海港7种主要类型(集装箱、件杂货/成品、多用途、干散、粮食港区、液散、客运)的15个港区进行了现状评估。然而,生态港评价系统的指标选取、权重制定、评估级别等实践与完善仍需要多学科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最后,项目还提出了水生态健康、航道淤积、生态风险、水陆景观等非定量生态港评价因子。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长江沿江六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即长三角地区、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状况。基于极化区理论,提出了国家战略发展区识别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经济的外向化程度、产业和服务业区位熵的定量分析,初步识别了各战略发展区的功能,即长三角经济区主要承担参与国际竞争、创新和门户功能,皖江城市带主要承担区域服务带动和创新功能,鄱阳湖经济区主要承担生态保育和区域带动功能,武汉城市圈主要承担中部带动和创新功能,长株潭城市群主要承担区域服务和带动功能,成渝经济区主要承担西部生态保育、西部带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贵阳市循环经济发展度量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旨在度量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目标和工作进展。该文在“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框架下设计度量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含有状态指标、压力指标、驱动力指标、响应指标以及分离指标共5类指标集合。其中,分离指标集合作为循环经济的特征指标来表征经济发展与资源投入和污染产出分离的效果和趋势。考察贵阳循环经济规划案例表明:贵阳如果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投入和污染产出的分离。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评判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依据。循环经济的发展涵盖自然、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在综合分析经济、环境和社会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评判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循环经济发展度。通过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筛选,确定由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的43个指标构成循环经济发展度。最后介绍了循环经济评价结果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应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可达性评价模型,结合SPSS、Matlab等软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998年、2008年及2020规划年为时间断面,用栅格法测算交通可达性,分析可达性格局空间演变特征。根据城市质量和时间距离,构建经济联系评价模型,回归分析预测2020年城市质量。对区域内经济总量空间集聚进行分析,并根据三个时间段的最大经济联系格局演变,分析城市间经济辐射范围和城市隶属关系变化。结果发现:区域内可达性改善明显,城市间可达性差距缩小,到2020年全区可基本实现一日交流;区域内经济总量集聚明显,且处于极化状态;由于鄱阳湖湖体的阻隔,区域内形成以南昌、九江、景德镇三大经济中心地,其他为隶属城市的经济联系格局;建议发展南昌至贵溪尤其是东乡至鹰潭段的交通,使鹰潭成为区内第四个经济中心地,实现全区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环鄱阳湖区水足迹的动态变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足迹模型是计量水资源承载力的一个较新颖且日趋成熟的方法。水资源状况对鄱阳湖区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以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有着重要意义。将水足迹模型运用于环鄱阳湖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计量模型计算出环鄱阳湖区1989~2008年水足迹的时间序列值,并评价其承载状况。结果显示,近20 a来,环鄱阳湖区的水足迹需求由1989年的735亿m3增加至2008年的110亿m3,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至今为止水足迹未超载,但盈余空间呈减少趋势。最后从优化水资源利用、倡导绿色消费和促进区域间贸易交流等降低水足迹的需求和增大水足迹供给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水足迹承载力的对策。进而从水足迹的角度为环鄱阳湖区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流域基本特征、面临挑战和关键科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鄱阳湖流域总面积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39%,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健康维系着流域内,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是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全面认识鄱阳湖流域基本特征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探讨了鄱阳湖流域面临的五大科学问题:“山 江 湖”的相互关系与流域的生态健康;全球变化背景下流域生态系统的响应;流域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与社会经济合理分区;长江流域环境演变对鄱阳湖流域的影响;流域科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全流域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灰水足迹的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基于水污染的水资源生态补偿标准模型是当前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核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6~2015年的灰水足迹,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省际水资源生态补偿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省际水资源生态横向补偿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007~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在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背景下,总灰水足迹基本维持不变,且农业灰水足迹始终占最大比重;(2)从灰水足迹负荷指数看,下游省份负荷较高,上中游负荷相对较低;(3)从生态补偿横向支付情况看,上海、江苏、安徽、湖北一直为水资源生态补偿支付地区,而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一直为水资源生态受偿区域。  相似文献   

15.
快速城市扩张在提高社会经济水平的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何合理协调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识别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的冲突是其基础。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空间贝叶斯方法识别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潜在的兼容区和冲突区。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扩张适宜性区域分布较为集中,最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昌市主城区周边县域、余江县和乐平市,较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新建区、瑞昌市、高安市和都昌县,较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武宁县以及鄱阳湖东岸,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鄱阳县、浮梁县与武宁县。(2)生态保护适宜性区域分布较为分散,最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武宁县、瑞昌市、鄱阳县和浮梁县,较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主城区东北部、东南部、余江县和湖口县,较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较为分散,各区(市)县均有分布,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昌市周边区域和鄱阳湖东岸。(3)综合分析城市扩张和生态保护适宜性评价结果得到的冲突区主要分布在瑞昌市、南昌县和新建区;兼容区中城市发展适宜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昌市的东南部以及永修县、星子县、余江县,生态保护适宜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鄱阳湖东岸和武宁县;城市扩张和生态保护适宜性都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鄱阳县、余干县、都昌县。研究结果可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安全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出发,分析气候变化下水资源适应性系统脆弱性的内涵,基于脆弱性PSR分析框架,从胁迫性、敏感性、适应性3个维度构建了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和集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脆弱性进行评价。结合2001~2010年鄱阳湖流域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0 a间鄱阳湖流域水资源适应性系统脆弱性的变化受胁迫性、敏感性和适应性的综合影响,脆弱性先明显增加后缓慢下降,但基本处于中等偏差水平。鄱阳湖流域水资源适应性系统脆弱性主要由降水量变化、自然灾害和经济发展产生的能源消耗、污染问题引发,提高系统适应性对缓解脆弱性有明显作用。根据评价分析,建议鄱阳湖流域未来从提高管理能力、经济及社会响应能力和加强环境生态治理等方面采取适应性对策;通过改善鄱阳湖流域发展方式和生态环境,减少脆弱性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鄱阳湖流域对国家生态安全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为了确保土地生态安全,就必须对土地生态安全系统预警进行研究。结合预警理论,从压力 状态 社会响应3方面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物元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1~ 2008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的警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警情为轻警状态;2002~ 2004年处于中警状态;2005~ 2006年下降为重警状态;2007~ 2008年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状况有所好转,处于中警状态。通过研究表明,利用物元模型进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是可行的,具有计算简便、意义明确、评价精度高等优点,可为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鄱阳湖水位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鄱阳湖棠荫水文站近50 a(1962~2012年)水位资料,采用Mann Kendall法和最大熵谱法分析鄱阳湖湖区水位的演变趋势和周期性。研究表明:(1)年平均水位、年最高水位没有显著变化趋势,年最低水位具有显著下降趋势;(2)年平均水位、年最高水位的突变点为2005年,突变后期转为微弱下降趋势,年最低水位的突变点为2003和2005年,突变后期下降速度加快;(3)年平均水位以25~26 a为第一主周期,6~7 a为次主周期,11 a、12 a、16 a年为第三主周期,年最高水位以19 a为主周期,年最低水位以6 a为第一主周期,16 a为次主周期;(4)未来10 a内鄱阳湖水资源量并无显著衰减趋势,洪水位并无上升趋势,年最低水位持续走低,进入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持续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变化的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定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定量分析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问题,协调区内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促进保护区建设可持续性,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分析保护区所在乡镇1985、1995、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相应生态承载力变化和空间分异特征,结合生态足迹效率对生态补偿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保护区成立以来土地利用相对稳定,变化主要集中在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1985、1995、2005年保护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效率分别为0.8284 hm2/cap、669元/hm2,0.8568 hm2/cap、2779元/hm2,10534 hm2/cap、8382元/hm2。以2005年度保护区的生态足迹效率生态农业足迹效率为基准,综合直接收益损失补偿、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静态评价补偿和动态评价补偿分析,比较合适的补偿标准为户均补偿2308元/a、人均补偿540元/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