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生态学理论在生态工业发展中的应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前生态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如何更好地推进生态工业发展,本文作者运用生态学理论——关键种、食物链及食物网、生态位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对生态工业发展中如何构筑企业共生体、构筑生态产业链、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工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鉴于佳木斯工业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外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验,普遍认为生态工业是一种新兴的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模式,是工业界解决老工业改造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废物再生利用困难以及工业生态链网的稳定性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应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生态工业。  相似文献   

3.
陈梅  张龙江  苏良湖 《环境保护》2021,49(20):59-61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是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梳理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进展,阐述其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污染减排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提出了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工作思路,建议从四个方面,即: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布局;坚持突出特色,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形成政策合力;聚焦减污降碳,开展试点示范,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生态工业技术的基本特征及其技术体现,并结合广东佛山市传统产业的基本布局、技术特点,重点分析了若干可在佛山地区构成工业共生体的生态工业技术。  相似文献   

5.
面对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恢复的长久性,传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工业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必然,而生态工业园是工业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阐述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发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论述了生态工业园及国外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并以“卡伦堡共生体”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了国外生态工业园研究与实践中潜在的问题及对我国工业园发展与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社会长足进步生产力高速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的工业化状况,探讨生态工业的基本特征和实现的必要条件。生态工业是实现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而实现生态工业的核心是工业生态化和工业信息化以及工业人性化。  相似文献   

7.
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社会长足进步生产力高速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的工业化状况,探讨生态工业的基本特征和实现的必要条件。生态工业是实现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而实现生态工业的核心是工业生态化和工业信息化以及工业人性化。  相似文献   

8.
生态工业技术的概念、特征及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工业生态学理论提出了生态工业技术的定义,即生态工业技术是指按照工业生态学和系统科学原理,把2个或多个生产过程或生产单元链接起来,形成结构和功能协调、资源和能源效率高、环境污染排放少、经济产出高效的工业共生体和复合型生态产业链网的方法和手段.在此基础上,从链接(或关联)性、资源效率、环境效应及经济效果等方面对生态工业技术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剖析,比较分析了生态工业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之间在理论建构基础、创新目标、产业结构、资源代谢、环境绩效等方面的差异性.最后,选取"高炉渣生产水泥"典型生态工业技术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探讨了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践,列举了国内外生态工业园的成功范例,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变人类社会发展形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0.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是生态工业建设、管理、验收和绩效评估的技术依据,制订科学合理的《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是促进园区优化产业结构、探索新常态发展模式、培育特色产业、提高物质能源循环利用、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并取得显著环境示范绩效的基础,园区标准明显滞后,应在健全环保组织机构、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强化排污总量控制、加强环境监管执法、报告清洁生产绩效、优化指标体系、建立生态工业链网量化指标等方面修订完善.  相似文献   

11.
沿海重化工业基地生态工业体系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蔡如钰 《环境科学研究》2010,23(10):1312-1319
基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循环经济水平的目标,以某沿海港口经济区为案例,阐述了循环经济生态工业体系规划与构建的程序和方法.在沿海重化工业的环境影响、国家政策及资源制约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准入的条件.对符合准入条件的产业进行了产业共生体系的优化设计,提出了生态工业体系发展的规划框架.最后通过对该港口经济区进行资源环境压力与承载力的合规性分析,从总量上控制产业规模,调控优化产业布局和类型,并提出预防及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从而规划设计出该港口经济区的生态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2.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基础产业,也是资源、能源密集型及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20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产业发展受资源、环境污染的瓶颈约束日益明显。本文从钢铁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出发,倡导生态工业理念,分析了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及污染特点,探索建立钢铁工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并提出保障措施,对实现钢铁工业生态化转型,促进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典型时段区域污染过程分析及系统聚类法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系统聚类法对2008年12月4─17日全国86个城市由空气污染指数(API)反算的ρ(PM1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6个城市可以分为7个分区;根据ρ(PM10)的区域同步性特征及实况天气背景分析对7个分区进行了调整. 在12月4─17日的区域污染过程中,华北和华东2个地区为全国ρ(PM10)的高值区. 对华北和华东地区城市群ρ(PM10)的区域环境过程同步演变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根据天气型演变规律对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城市及区域环境污染过程与天气型背景的关系概念模型,揭示出天气型组合系统、分布、尺度、移动和演变是造成大气环境质量区域性、过程性特征和ρ(PM10)峰谷值出现的主要原因. 用聚类分析方法和所提出的概念模型可对我国城市和区域环境污染分区控制和成因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沈阳市建设西部生态工业走廊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实现沈阳市西部生态工业走廊中先进装备制造、化工、冶金、建材四个园区内各个企业内部、各园区企业之间、四个园区之间的物质集成、水和能量的梯级使用与信息集成,以及资源减量化、废物资源化的目标,为沈阳市西部生态工业走廊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准确预测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是构建与运行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首要条件. 我国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的历史统计数据稀缺,传统预测方法往往难以得到要求精度的预测结果. 在系统地分析生活垃圾产生量影响因素及因素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VENSIM软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深圳市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系统. 结果表明: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可以较好地进行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解决了数据稀缺条件下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精确预测问题,为处理处置工艺的选择和规模的确定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可以在垃圾产生量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不同政策下系统的行为模拟.   相似文献   

16.
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沈阳西部生态工业走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沈阳市建设西部工业走廊的实际出发,提出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切实实现沈阳市西部工业走廊中化工、冶金、建材三个园区内各个企业内部、各园区内部企业之间、三个园区之间的物质集成、水和能量的梯级使用与信息集成,以及资源减量化、废物资源化的目标,为沈阳市西部工业走廊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HAZOP的方法对炼化企业电力系统进行分析,可以有效提高炼化企业电气安全平稳运行水平,降低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的风险。该分析方法不同于化工企业的HAZOP分析方法,在分析流程细节中,结合电气专业化的特点,形成了一套具有炼化企业供电系统风险评估特色的评价方法,为炼化企业供电系统在规划、设计、运行等阶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16年10月,国务院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7年12月31日,范围包括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移动源及其他产生、排放污染物的设施。作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调查,污染源普查工作对于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摸清污染源底数、提升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环境估值的方法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坦  许凡  徐鹤 《上海环境科学》2000,19(10):458-460
由于缺乏理化的经济指标,在经济发展中环境所创造的价值以及环境质量的退化所造成的损失被人们所忽视。解释了环境价值评估的概念,论述了环境估值在国民经济发展、国民核算体系的调整、项目政策的评价等方面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以简要的实例介绍了环境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