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南丘陵主要森林类型保持水土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1年度在苏南丘陵地区用径流小区法测得杉木林、火炬松林、栎林及裸地的地表径流系数分别为9.55%、38.99%、6.01%、45.37%。土壤侵蚀量分别为281.0t/km ̄2、225.4t/km ̄2、238。4t/km ̄2、14414.5t/km ̄2。与裸地相比,森林保持水土的效益非常显著。文中还详细讨论了裸地的土壤侵蚀规律,并给出了裸地土壤侵蚀量的经验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湖北段川明参的生境特征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明参为中国特有种子植物,现仅知分布于我国四川和湖北二省内的局部地区,在三峡库区也有其分布。根据在三峡库区湖北段内的实地调查情况,描述了川明参的分布、生境特点和群落学特征。分析表明,三峡工程的兴建对川明参的影响主要来自工程建设和移民开发的间接影响。针对川明参的生长状况、分布特点和工程影响的程度,提出几点保护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帮助人们合理利用川明参;(2)建立川明参保护点;(3)开展川明参的生物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030年到2050年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到21世纪下半叶,老年人口总量将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3亿以上,老龄化程度为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规模将保持在8000万-9000万,高龄化水平为25%-30%。重度老龄化和高龄化问题将显得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4.
大麦是世界四大谷类作物之一,以适应性强、抗塑性强、抗逆性好、用途广而在世界各大洲广为种植。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发展,大麦产量由60年代的9970.0万t增加到1994年的15872.8万T,长江 中游历来是我国大麦的主要种植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麦生产经况愈下,成为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之一,其种植面积由1961年77.927万hm^2降为1995年的8.348万hm^2,与世界经济越发  相似文献   

5.
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矿产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 支撑作用( 1)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是建立在矿产资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自 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以来 ,矿产资源就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导致大量的厂房建设、机器制造和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 ,使得社会对能源和原材料等矿产品产生大量需求。如 2 0世纪以前的几千年中 ,人类共开采金属铜 0 .35亿t ,而进入 2 0世纪的近 10 0年中 ,就采出 2 .38亿t;1870年世界石油产量为 80万t ,1997年却已达到 32 .47亿t。从消费角度看 ,2 0世纪初 ,世界范围内人均矿产品消费为 2t ,而现在却已接近 10t;1…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地区畜牧业生产现状及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游地区年产猪肉125.96万t,鲜鱼74.12万t,是我国重要的畜、禽、鱼养殖基地。依生态景观和畜牧业生产特点,可以分为平原湖区和丘陵岗地两种类型的畜牧业生产模式。目前,该地区畜牧业生产尚存在饲料粮严重短缺,畜牧结构不合理,饲料资源利用不充分和畜产品加工业落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工程及其生态安全:优先研究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大幅度增加黄河上游径流量,并同时减少长江尤其是其上游及汉江下游的径流量,从而导致两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水环境改变。中线工程从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调水,库区上游90 000余km2内的非点源污染和1 300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缺乏对水质将产生重大影响;调水引起水文节律的改变从而对东线沿途的湖泊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黄淮海平原受水区可利用水量的增加也可能导致该地区的盐渍化。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并讨论了其必要性,提出了工程对生物迁移的影响、水环境及水生态安全、水资源保护的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和西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等优先研究领域,并提出结合“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和长期监测来保障工程生态安全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川中丘陵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区。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植被覆盖及生态发生了较大变化。利用该地区2000~2015年MODIS NDVI数据、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研究区统计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MVC)、趋势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川中丘陵区经国家生态工程建设后的植被动态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川中丘陵区植被呈增加的趋势,增速为5. 84/10 a(P0. 01);31. 58%的区域植被NDVI显著增加,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中游和岷江中下游,2. 90%的区域植被NDVI显著减少,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及周边;研究区植被对降水的敏感性较气温更强,22. 08%的区域面积NDVI与降水是呈显著相关的,仅7. 69%区域面积NDVI与气温是显著的;森林、灌木和草地的NDVI增加明显,各自增加比例超过60%,而建设用地和湿地是NDVI减少最明显的土地利用类型;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设,对川中丘陵区植被覆盖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连云港市大气、水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初步估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行环境核算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措施。本文对连云港市的大气、水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估算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结果显示:1996—2000年连云港市大气、水污染损失年均分别为51623.4万元和135215.7万元,占GDP比重的2.2%和5.2%。合计高达7.4%。这表明大气和水污染损失的严重性。以GDP为主要衡量指标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高地估计了连云港市的经济增长水平。掩饰了环境的退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和环境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深圳宝安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深圳宝安区1996-200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及其逐日降雨量资料,应用Costanza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计算;应用SCS模型对该区主要污染物氨氮(NH4-N)、总磷(TP)以及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面源污染负荷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4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总体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了31.36%;氨氮和CODMn的面源污染负荷分别增加了4.12%、5.73%,总磷的面源污染负荷减少了1.64%。进一步对三种土地利用规划供选方案(2004-2020年)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在不同规划方案下,到2020年,宝安区总体生态服务功能将比2004年下降3.79%、10.97%和30.76%。但其下降速度都将得到明显遏止;氨氮、总磷和CODMn的面源污染负荷也将有较明显的增加,且皆以规划方案1增加最小,方案2居中,方案3增加最大。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energy demand and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have grown very fast, quite an amount of which was exported as energy embodied in good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rather than consumed domestically.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embodied energy, based on input-output energy analysis approach, in this paper the energy embodied in good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1 to 2006 is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China has become a net importer of petroleum since 1993, China is a net exporter of embodied energy due to 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In 2002, the total amount of energy embodied in exported goods was about 410 million tce (ton of coal equivalen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ce”). Eliminating the amount of energy embodied in imported goods of about 170 million tce, the net export of embodied energy was about 240 million tce, accounting for 16% of the aggregate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at very year in China, and the net export of embodied emissions was about 150 million tons of carbon.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assuming no structural input-output changes of among sectors, in 2006 the net export of embodied energy went up to about 630 million tce, an increase of 162 % over 2002.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possible sources of error in calculation, and also discusses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calculation.  相似文献   

12.
In recent years, China’s energy demand and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have grown very fast, quite an amount of which was exported as energy embodied in good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rather than consumed domestically.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embodied energy, based on input-output energy analysis approach, in this paper the energy embodied in good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1 to 2006 is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China has become a net importer of petroleum since 1993, China is a net exporter of embodied energy due to 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In 2002, the total amount of energy embodied in exported goods was about 410 million tce (ton of coal equivalen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ce"). Eliminating the amount of energy embodied in imported goods of about 170 million tce, the net export of embodied energy was about 240 million tce, accounting for 16% of the aggregate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at very year in China, and the net export of embodied emissions was about 150 million tons of carbon.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assuming no structural input-output changes of among sectors, in 2006 the net export of embodied energy went up to about 630 million tce, an increase of 162 % over 2002.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possible sources of error in calculation, and also discusses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calculation.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碳测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使用投入产出法,利用1999 -2008年中国海关货物出口商品分类数据,研究和测算了中国出口商品中的隐含碳.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是隐含碳的出口大国,出口贸易是中国CO2排放量逐年增长的重要原因.1999 - 2008年,我国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由1999年的3.8亿t上升至2008年的11.9亿t,在此期间,中国CO2年排放量的12% -24%是因生产满足国际市场消费的产品而产生的.中国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主要集中在5大类行业,分别为:纺织业及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医药制造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及专用机械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5大类行业的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在中国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总量中占到80%左右.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碳的主要流向是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国际社会应从生产者负责制和消费者负责制相结合的角度界定各国的碳排放责任和减排目标;同时建议我国应提高生产技术,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强度,并限制能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资源需求量动力学预测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水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通过动力学模型,对未来20年我国工业、农业和生活需水量及总需水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按方案1,到2022年我国需水量约为5 500亿m3,按方案2,需水量约为7 400亿m3。而到2022年全国供水能力可能达到6 500亿m3 左右,可供水量为6 100~6 500亿m3 。方案1的预测结果小于可供水量,但这种方案很难实现。方案2的预测结果大于可供水量,出现较大缺口,在GDP增加1%的情况下,需水量增加1 800亿m3 左右,这也是我们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西藏旅游业建设面临的14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讨论了西藏旅游业面临的十四个问题。它们是:境外游客准入问题;区际交通问题(Ⅰ.航空);区际交通(Ⅱ.公路及其它);区内交通问题(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旅游资源的管理权与经营权问题;旅游景区规划与设计问题;旅游景区营建问题;小城镇建设问题;特色旅游问题;旅游商品产业问题;旅游方式问题;奖金问题(Ⅰ.外资);资金问题(Ⅱ.内资);人才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呈波浪型上了四个台阶,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2亿t、3亿t、4亿t、twn t。总的来说,粮食产量呈现超伏涨落但缓慢上升的趋势。过去50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及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粮食增长逐渐由以前的单产和总产并重转变为以提高单为主。其次,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粮食增长主要信赖于水稻增产,80年代以后,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迅速下降,而小麦和玉米所占比重帽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地貌系统演化趋势与流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地貌系统的演化趋势与流域经济开发密切相关。本文阐述了流域变量间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流域消能率、河型控制因素与河相关系的一般情况,指出流域中自变量的变化必然导致流域环境的改变,今后几十年到一百年,长江流域将受全球气候变化冲击,人类不适当活动的干扰及地壳沉降累积作用等的迭合影响,流域产沙量会增多,中、下游洪水威胁加剧,航行条件变差,护岸投资达百亿元以上。因此,有必要修订流域规划,当三峡水利枢纽修建和运行时,也必须考虑上述迭合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传统铁路发展远不能满足各行业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需求,中国政府正加大对高铁行业的规划与投资。现有高铁网络与其他铁路共同构成的快速客运网,推动了产业的空间布局,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就业率,提升了区域间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配置效率,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中国政府大力建设高铁网络的当下,综合评估中国高铁建设投资给国民经济和环境带来的影响具有必要性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2012年投入产出表,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和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重新刻画投入产出模型中农村居民、城镇居民部门"收入-消费"内生关系,区分高铁与传统铁路在生产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差异,构建基于居民消费局部内生化的高铁投资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评估中国高铁建设投资对经济、就业和能源环境的短期效应。结果表明:12012年中国高铁投资每亿元拉动总产出增加3.72亿元,GDP增长1.21亿元,投资总量给国民经济共带来总产出增长19 373.44亿元、GDP增长6 296.04亿元;2在拉动经济增长同时,高铁建设投资对就业拉动显著,每亿元高铁投资创造1 084个就业岗位,2012年因高铁投资新增就业岗位高达565.23万人。这意味着,在短期内,中国高铁建设投资会在发展社会经济、促进居民就业等方面注入强大的动力;3在环境层面,2012年高铁前期基础建设共带来83.42 Mt CO2排放,略大于传统铁路投资,但考虑到建成运营后,高铁具有清洁、稳定、高速等特点,高铁建设投资在环境层面优势会慢慢显现。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环境系统特点及环境污染状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江苏省自然特点为单一而脆弱,表面为平原为主,水域面积较大,山地少,森林覆盖率低,生物种类少,江苏省社会环境特点为人均资源少,经济基础好,交通发达,城市密集和人才优势明显;江苏省的废气,废水,固体,噪声污染日益严重。由于上述特点和原因,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较高,水产养殖业发达,但应进一步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整治环境污染,利用天在河道进一步发展养殖业;江苏省工业轻,重并举以轻为  相似文献   

20.
从长江口南汇东滩冲淤变化探讨合理选择促淤造陆边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上海人口与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迅速增加,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按相关规划预计,至2010年,上海市建设用地总需求2 267.80 km2,现有建设用地存量2 224.39 km2,未利用的土地仅有9.00 km2,因此围垦造地是上海目前和今后解决人—地矛盾的根本出路所在。河口海岸地区动力条件复杂,地形变化剧烈,如何选择围垦促淤造陆与疏浚促淤造陆边界尤为关键。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长江口南汇东滩1996~1999年的冲淤演变规律,结果表明:0.5~1 m高程带为南汇边滩冲淤平衡带,年平均冲刷率为0.007 m/a,在此带以上,滩涂多年的结果表现为淤积,此带以下,滩涂多年的结果表现为冲刷。结合长江口水文泥沙的实测资料分析结果,根据低滩围垦造陆实践和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的实际情况,认为长江口低滩围垦促淤造陆和利用工程促淤造陆的边界定在0.5~1 m之间较为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