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应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监测太湖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对太湖水质进行监测,测定太湖各样点水样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MCN‰)及污染指数(PI),并进行F检验。结果表明,各样点MCN‰有显著性差异,39个样点中有6个采样点的PI在2以上,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太湖部分区域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为调查滨城区新立河水体污染情况,采用蚕豆微核技术对新立河9个采样点水质进行污染监测,并与水体中COD、BOD、DO、NH3-N、总磷等景观水体指标进行了相关性比较。结果表明:新立河在黄五桥至黄十五桥河段的4个采样点污染指数(PI)均>3.50,属于重度污染;水体COD、BOD、DO、NH3-N、总磷等指标显示该区段属劣Ⅴ类水质。相关分析表明,蚕豆微核率与COD、NH3-N、总磷等水体指标呈显著正相关,与DO呈负相关性,与BOD相关性较低。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监测结果与水体污染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蚕豆根尖细胞的染色体大,DNA含量较多,因而对诱变物反应敏感,利用企业废水对蚕豆根尖细胞核的诱变中微核数量的多少,即,微核干分率MCN‰大小来检测企业废水中致突变的能力,并且通过污染指数PI值来分析水质的综合毒性。  相似文献   

4.
应用鱼类外周血红细胞微核技术对长江江苏段水质进行监测,测定江苏7个点位水中的鱼类外周血微核千分率(MCN‰),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个采样点中有2个采样点的微核千分率达到0.20‰左右,与实验室阴性对照的检测结果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这2个点位的水质受到污染.  相似文献   

5.
蚕豆(vicia faba)细胞微核技术监测农业土壤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报道了利用蚕豆叶尖和根尖细胞微核技术,监测湖北省洪湖、应城两市近郊农业土壤污染的情况,获得明显效果。经统计学分析,棉麦地、水稻田、菜地各采样点土壤,用盆栽法和浸提法处理的叶尖和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MCN‰)均明显高于林地对照组(F>F_(0.01),P<0.01),表明洪湖、应城市郊农业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应用鱼类外周血红细胞微核技术对滆湖水质进行监测,测定五个点位水样的鱼类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千分率(MCN‰),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个采样点中有4个采样点的微核千分率达到0.20‰左右,与实验室阴性对照的检测结果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滆湖4个点位的水质受到污染。  相似文献   

7.
东大湖养鱼场水质遗传毒理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报道了利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和鱼周血有核红细胞微核技术检测东大潮5个渔场的水质污染情况。结果为:各渔场蚕豆根尖MCN‰与对照(自来水)存在显著差异(F>F(0.01),P<0.01),根据污染指数划分:A、B两渔场为重污染,C、D为中度污染,E为轻污染。各渔场鱼周血有核红细胞MCN‰与无明显污染源水体(柏录)存在着显著性差异(F>F(0.01),P<0.01)。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呈一致性,污染程度为A≈B>C≈D>E。微核率变化主要受污染源性质及位置的影响。将两种遗传毒性检测方法与化学方法检测相配合.能全面、准确、快速地监测水体污染状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室内空气高浓度苯系物的蚕豆根尖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蚕豆根尖微核(micronucleus,MCN)检测技术是一项检测水环境致突性因素的成熟技术,该研究采用敏感的松滋青皮蚕豆为材料,在密闭容器中模拟室内空气的高浓度苯系物污染,对蚕豆根尖进行染毒,然后用显微镜观察蚕豆根尖细胞中的微核.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污染指数(PI)和t检验分析表明:在所有实验浓度下,苯、甲苯和二甲苯都对蚕豆根尖细胞产生了遗传毒害效应;对受试物质量浓度和微核率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得到线性方程,表明二者间存在线性关系.该实验结果还表明,利用蚕豆根尖微核检测技术检测室内空气中较高浓度的苯系物污染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以辽河流域12个不同断面的河水为诱变剂,运用蚕豆根尖微核检测技术和染色体畸变实验方法,测定蚕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结果表明:不同断面的河水均能降低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能诱发较高频率的微核和染色体畸变,产生染色体断片、核突起和核碎裂。所有样点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均高于对照组。根据采样点水质污染指数分析可知,福德店水质属重度污染,东辽河、条子河、红庙子水质属中度污染,招苏台河水质属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0.
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监测石油化工废水遗传毒性,并利用污染指数进行毒性等级的划分,各排口废水均有不同程度的遗传毒性效应.评价其废水的处理效果,经F检验结果表明,处理前后MCN‰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表观性状是城市水体发挥景观功能的基本条件,现今封闭景观水体的表观受污染严重。以景观园林师陶园内的封闭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半年的现场观察和水质监测,运用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水体表观污染的历程,并进行了表观污染指数(SPI)及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以了解表观污染机制。研究发现,封闭水体的表观污染程度随季节变化明显,SPI与温度(T)、浊度、腐殖酸(UV254)、叶绿素a(Chl-a)均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氧(DO)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6、0.951、0.595、0.849、-0.699。结果表明,植物残体的腐烂分解以及浮萍和藻类的竞争性生长会导致水体颜色和浊度异常,甚至出现发黑发臭的严重表观污染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以成都市某燃煤电厂周边地区积尘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积尘中的Pb、Zn、Cu、Ni、Cr 5种重金属以及水溶性无机阴离子含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域积尘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积尘中Zn、Pb污染最为严重,均属中度污染,主要受电厂活动影响;积尘中Cl-、NO-3和SO2-4的富集因子分别为2.8、4.78和3.03,属中度污染,说明部分来源于地壳或土壤源,部分来源于人为活动,尤其是电厂活动。  相似文献   

13.
昆明盘龙江水质的突变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紫露草微核技术对盘龙江水质进行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整条江水质呈现出轻重不一的污染段面,北仓、洪家村样点水质具有较高的微核率,微核率分别为6.85%,7.50%,城区河段致紫露草微核的潜在性污染物较轻,最低点为油管桥样点,微核率为4.35%,但从整体来看,由松花坝微核率3.20%至滇池的附近洪家村增至7.5%,水体的潜在性致突变物污染程度逐渐加重。这表明盘龙江水体可能存在致突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城市内河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以巢湖市老城区环城河为研究对象,拟定调水方案,进行调水试验。依据沿河水文水质情况,布设6个实时水质监测点,并将环城河概化为5个河段。应用测得的水文水质数据对各河段不同时间点的含氮污染物负荷进行估算,初步研究了各河段NH3-N、TN负荷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比上下游各河段含氮污染物负荷去除效果,分析调水效果的影响因素,总结个别河段调水效果不佳的原因,提出4条优化意见。并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其中可行性较强的1条对其有效性进行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5.
低基质浓度下pH和DO对厌氧氨氧化反应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稳定运行的ASBR反应器基础上,以人工模拟废水为原水,分别研究了p H值、DO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旨在找出厌氧氨氧化反应最佳的p H值范围,并考察过高的进水DO对厌氧氨氧化污泥脱氮效能的影响及厌氧氨氧化污泥对高浓度DO的抵抗性。结果表明: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最适进水p H为7.5~8.0,此范围内反应器脱氮性能良好且稳定,NH+4-N去除率达到90.2%,NO-2-N去除率达到91.1%。而厌氧氨氧化菌对DO十分敏感,水体中含氧量过高会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控制进水溶解氧浓度后,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可迅速恢复。一定时间内高浓度DO对厌氧氨氧化污泥的活性抑制是可以恢复的。  相似文献   

16.
实验室条件下,以南宁市朝阳溪黑臭底泥和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投加反硝化细菌制剂的底泥生物修复方法,探索反硝化细菌投加量对底泥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比4组不同反硝化细菌投加量的实验,当反硝化细菌投加量为0.5 g/m3时,6周后,底泥厚度降低了3.43 cm,有机质降解率为13.6%,生物降解能力(G值)增长280.8%,表层氧化层接近0.7 cm,各指标25 d后基本趋于稳定,对底泥的修复效果较佳。当反硝化细菌投加量为0.25 g/m3时,6周后,上覆水COD、NH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76.5%、94.4%、87.8%和79.4%,水质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7.
太湖流域梁塘河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太湖流域梁塘河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砷、镉、铬、铜、汞和铅)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铅、镉和汞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砷和铜也有显著正相关;铬与其他金属均无良好的相关关系。参照SQGs基准,砷、镉、铬、汞、铅含量介于风险评价低值(ERL)与风险评价中值(ERM)之间,可能会对水域生物有一定的毒性;铜含量在部分取样点超过了ERM值,对水生生态系统有很强毒性。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研究表明,各取样点的表层沉积物均有一定生态风险,其中5号、6号呈现极强的生态风险;6种元素生态风险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镉、铜、砷、汞、铅、铬。  相似文献   

18.
赵爽  薛阳  姜虎生  李薇  马会强 《环境工程》2015,33(10):104-107
布点测定了浑河抚顺市区段底泥及河岸8种植物重金属(Cu、Pb、Cd、Hg)的含量,筛选出具有修复底泥重金属污染的植物。结果表明:浑河底泥整体上污染程度较轻,潜在生态风险较小,对河流污染程度顺序为:Cd>Hg>Cu>Pb。植物吸收累积综合效果:香蒲>戟叶蓼>水腊蓼>蔍草,其他几种植物吸收较弱。8种植物对4种重金属吸收累积含量均较低,均未达到超富集植物水平,其转移系数均小于1,属根部囤积型植物。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控制深谷型湖泊内源污染,构建底泥活性覆盖系统,以脱碱赤泥为主料,粉煤灰、黏土和Ca CO3为辅料,制作了不同配比的底泥覆盖材料,并评价其在厌氧条件下对湖泊内源污染物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底泥覆盖后上覆水体水质总体趋于稳定,DO水平能够得到改善,TP和COD的释放受到抑制,对NH3-N虽有一定控制作用但短期效果不理想;3种材料覆盖后,上覆水体中均低检出或未检出Cu、Pb、Zn、Cr、Cd,Fe、Mn、Ca、Mg的含量也较对照组低,削弱了金属元素的释放迁移;结合底泥内源污染物的控制效果和上覆水体水质的稳定性两方面因素,3种材料中,材料2(配料为赤泥38.9%,黏土14.4%,粉煤灰38.9%,Ca CO37.8%)最适于深谷型湖泊底泥覆盖。该覆盖方法原料获取方便、材料制作简单、经济成本低廉、操作方法简易、污染控制效果优良,可用于深谷型湖泊底泥原位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